基于“卓越计划”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2014-08-15 00:43:15曲尔光刘春艳宋文娟
运城学院学报 2014年2期
关键词:卓越计划工程技术应用型

曲尔光,刘春艳,宋文娟

(运城学院 机电工程系,山西运城044000)

“卓越计划”作为《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一项重大改革项目,必将引领我国高等院校全面和深层次的改革与发展,促进我国由工程教育大国向工程教育强国迈进,造就与培养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能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的高质量工程技术人才,促使我国步入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引领高等教育面向社会需求培养人才,全面提高工程技术教育人才的培养质量。

“卓越计划”具有三个显著特征: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强调,企业专家全面参与人才培养过程;专业按照通用标准、行业标准培养一线工程技术人才;注重培养学生的工程技术能力和创新应用能力。“卓越计划”的实质是全面提高工程教育类人才的培养质量,促进我国由工程教育大国迈向工程教育强国行列。为此,构建一个基于“卓越计划”的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新模式,对一般高等本科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转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1]

1.一般本科院校与本科应用型人才

为培养高质量的工程技术人才,高校应具有适合自身特点和发展需求的人才培养模式。由于不同高校发展历史长短不一,特色明显不同。对一般本科院校来说,多是地方本科院校,通常属于教学型大学。[2]一般来说,教学型高校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主要是培养面向基层和面向生产一线的本科工程技术应用型人才。对这类生产一线的工程技术应用型人才的一般要求是,具有一定的理论基础和较强的动手能力。它既不同于职业技术类院校所培养的能服务于生产及管理一线,且具有较强的动手能力的技能应用型人才,又不同于研究型高校所培养的通识型、综合型和研究型人才。不同类型的高校,虽然人才培养模式各不相同,但人才素质的基本结构应当是一致的。在教学实践上一定要正确处理好“能力培养、通识教育、专业教育”三者之间的关系。能否处理好三者之间的关系,是考量一所高校能否把握正确办学定位的依据。在处理三者关系时,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应以通识教育为基础,努力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素质,便于为学生的专业学习和以后的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基础;要以能力培养为本位,努力培养学生将理论与实际统一,具有用所学知识和所掌握的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实践能力,并具有一定的创新能力。[3]

在构建人才培养模式时,高校必须注意市场对人才的需求状况,要做好相应的市场分析与判断,以市场需求作为人才培养导向。随着高新技术的迅猛发展,社会加大了对技术应用型人才的需求。[4]注意加强本科应用型人才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对教学计划进行整体优化,在要求学生掌握必备的专业基础理论知识的同时,着重培养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实践技能、自主创新的能力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5]

目前,很多高校由专科学校升格跨入本科院校系列。这些高校一定要有清醒认识,更要通过科学分析和判断,明确社会需求,积极探索转型发展,把握时机,正确估价自身的办学实力,积极主动适应市场环境,正确定位,优化教学资源,制定切实可行的发展目标和符合市场需求的人才培养模式。[6]

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建设需要培养大批工程技术类人才。目前高等教育在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方面存在一些薄弱环节。高校要积极探索转型发展的思路,要在改革和发展中,不断加强和完善。通过调研我们发现,我国高等教育目前存在着较多的突出问题。一是教育观念落后、教学内容陈旧;二是培养模式不切实际、教育教学方法呆板;三是理论与实际脱节,缺少必要和必需的社会实践。因此造成了本科毕业生的数量虽然大幅度增长,而社会急需的、具有较强创新能力的工程技术人才仍然十分紧缺。[7]

本科应用型创新人才有其特定的知识结构、层次和学术水平。不同于传统的本科人才,其培养模式在培养目标、培养过程、培养途径和质量监控等方面有其特点,是一种全新的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8]

2.基于“卓越计划”的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新模式

卓越计划的根本目的,在于培养和造就大批具有创新能力和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工程技术人才。因此,我们在进行本科应用型人培养过程中,要注意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这是落实“卓越计划”关键目标。[9]

一般来说,创新型人才可分为研究型创新人才、综合型创新人才和应用型创新人才几个类型和层次。[10]这几个类型的创新人才,具有不同的培养条件和不同的知识、能力和素质要求。培养条件,应包括创新文化、创新性教学团队、创新性教育基地和良好的产学研相互促进,校地、校企相互合作的办学格局。创新文化是指大学的学术文化、科研文化、创新者在大学的地位、以创新为主题的学生校园文化等。创新文化有利于培养创新精神,有利于催生创新教育制度。而创新精神和创新教育制度又能激发创新能力,从而促进创新能力培养。创新性教学团队和创新性教育基地以及产学研相互促进和校地、校企相互合作的办学格局,是以科研促教学和服务社会,是培养创新人才的环境和条件,也是一般本科院校从培养工程技术应用型人才,过渡到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的重要台阶。[11]

对于知识结构问题知识,应用型创新人才应具有基础知识、前沿知识和工、经、管融合的知识结构。基础理论知识与新技术前沿知识,是创新的前提条件。多学科知识的交叉与融合是创新的源泉。而工程观念的建立要有工、经、管融合的知识基础。[12]

对于能力要求,应用型创新人才,要在突出实践能力和思维能力的基础上,具备良好的创新能力。创新能力离不开实践能力。而工程实践能力又是创新能力的基础。创新能力要高于实践能力,它是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的高度融合。分析问题主要依靠思维能力,而解决问题却主要依靠工程实践能力。具有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需要创新能力。这些能力都需要进行有效训练和积极培养。[13]

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新模式按照“1214”开展,即一个学年的通识教育、两个学年的专业教育、一个学年的职业技能培训及综合实践训练、四个学年贯穿素质培养的主线。

在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方案中,要注意落实“通识课程要通,专业基础课程要宽、专业课程设置要精,实践课程要实”的课程设置理念。通识课程要突出“大基础”的特点,实现对学生综合素质和基本能力的培养;专业课程的设置要突出“专业”特点,实现对学生专业知识的传授和专业能力的培养。

3.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探讨

运城学院机电工程系的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从2009年开始对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探讨,在充分调查和研究的基础上,按照“1214”人才培养模式,制订培养方案。培养方案具有如下六方面特点:

(1)培养方案中强调,为专业需要和技术需要培养学生的社会、行业和企业的适应性和适用性,让企业工程技术和管理人员参与方案的制订和论证工作,按通用标准和行业标准培养机械工程技术人才。

(2)注重落实培养方案中对能力、素质和创新品质的要求。

①对能力、素质和创新品质培养的要求,落实在培养计划和实施方案中;

②能力、素质、创新品质培养的实施方案,以有效训练的方式来进行;

③训练的方式以系列性的训练项目为主;

④培训过程循序渐进,有序进行;

⑤项目训练的目标和系列性都应符合对能力和素质培养的要求;

⑥为每一种能力的培养,建立了一个教学团队。

(3)加大了实习实训、毕业设计环节。企业参与培养过程中,企业工程技术和管理人员指导学生实习实训和来自企业现场的毕业设计课题。鼓励和开放实验实训室,鼓励学生参与各种比赛,强化培养学生的工程能力和创新能力,有利于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

(4)培养目标中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创新品质和发展能力,掌握专业基础知识、应用方法和基本技能,能在机械设备制造行业和生产一线从事机电产品设计制造,技术运用与改造、企业运行管理和经营,培养方案中有相应的课程设置和实习实训环节与之对应。

(5)整个培养方案中,贯穿一条主线——坚持能力培养四年不断线;加强两大素质——加强专业素质和人文素质的培养;坚持三个原则——坚持符合学院办学理念和办学定位的原则,坚持培养应用创新型工程技术人才的原则,③坚持把教育部规定的专业主干课开足开好的原则;强化四种基本能力——强化零部件识图绘图能力,强化零部件技术测量和受力分析能力,强化机械装备方案及结构设计能力,即机械设计方面能力。④强化工艺规程编制及工装设计能力,即机械制造方面能力。

(6)在人才的培养模式上坚持:三纲导教——理论教学大纲、实践教学大纲、素质拓展教学大纲;三课施教——理论课课堂教学,实践课现场教学、素质拓展课课堂现场结合教学;三方督教——学校、行业或企业、学生家长三方督导教学;双师执教——专业课多数由具备双师型资质的教师任教;“双证就业”——学生就业时能提供毕业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或技能等级证书。即33322模式。

按照“1214”人才培养模式,卓越计划所具有的三个特征:“行业企业深度参与培养过程;学校按通用标准和行业标准培养工程人才;强化培养学生的工程能力和创新能力”,在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方案中得到了具体体现。从2009年开始,运城学院机电工程系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大学四年级学生,用一年时间在行业内相应的地方企业完成其综合实习和毕业设计工作。带队教师或指导教师也一起深入企业,同学生一起参与实践活动。这一方面提高了教师实际应用和综合能力,有利于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同时,教师在实践活动中,帮助企业发现其生产、经营和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将这些问题归纳、汇总、筛选和整理;一部分内容可直接作为学生的毕业设计课题。另一些内容通过学院科研立项,成为教师的横向科研课题。一些对地方经济发展影响较大的项目,引起地方政府和职能部门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实现校企、校地互动,较好完成了高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服务社会三大基本职能。

4.结语

应用型创新人才的培养是地方高校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也是地方高校需要长期研究和探讨的问题,它直接影响地方高校的人才培养质量,也直接影响地方高校的成长与发展。“卓越计划”为应用型创新人才的培养提供了具有重要意义的方向指导。基于“卓越计划”的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基本上能体现“卓越计划”的内涵,为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提出了一种思路和具有重要意义的探索,对地方性、教学型院校培养本科应用型创新人才具有借鉴作用。

[1]张日新,梁昱庆,汪令江,赖立,肖军.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成都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4).

[2]童华,朱华,安频.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6).

[3]陈小虎,刘化君,曲华昌.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及其定位研究[J].中国大学教学,2004(5).

[4]庄华洁,周金其.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高等教育研究,2004(6).

[5]袁剑波,郑健龙.普通本科院校应用型人才创新能力培养研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8(2).

[6]王维凯.借鉴国外经验,改革实践教学.实验室研究与探索[J].2005(12).

[7]王保华,张婕.大学与社会共生:地方高校发展的模式选择[J].高等教育研究,2003(5).

[8]顾永安.校地互动:地方高校科学发展的新思路[J].高等教育研究,2011(5).

[9]宋兴川,唐天红,何应林.技能型人才人格特征研究[J].天津工程师范学院学报,2005(2).

[10]胡文泉等.机械类“本科+技师”特色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J].职业教育研究,2005(4).

[11]周明星.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新论——素质本位理念[M].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2005.

[12]潘望远,肖然.我国高等教育的新路——简论天津工程师范学院“本科+技师”办学模式与实践[J].教育与职业,2005(7).

[13]吴晓义,唐晓鸣.应用性本科高校的发展定位、指导思想与校本特色[J].高教探索,2008(4).

猜你喜欢
卓越计划工程技术应用型
关于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探讨
辽宁丝绸(2022年1期)2022-03-29 00:59:06
工程技术矩阵
工程技术研究院简介
“5-2-1”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实践
第8讲 “应用型问题”复习精讲
关于卓越计划的《交通运输商务管理》课程教学改革探索
依托“卓越计划”构建创新型工程技术人才培养模式
基于卓越计划的金属结构材料课程实践化改革与建设
大学教育(2016年9期)2016-10-09 08:49:28
基于“卓越计划”的制冷压缩机教学改革
科技视界(2015年25期)2015-09-01 15:58:41
基于应用型的成本会计教学改革
现代企业(2015年5期)2015-02-28 18:50: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