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 妮
(运城学院公共计算机教学部,山西运城044000)
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是高校非计算机专业学生的一门通识教育课程,其目的在于培养学生掌握一定的计算机基础知识、技术和方法,并且能够有意识地使用计算机来解决学习、生活和工作中的实际问题的能力。[1]如何对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进行合理的考核或判定呢?如何通过评价来促进学生的学习?这是我们教师必须考虑的问题。新课程评价提倡在教学中使用过程性评价,并强调评价对教学的诊断、激励和促进作用,这为我们的教学评价指引了新的方向。因此,在大学计算机基础的教学实践中,尝试使用过程性评价方法,以期为课程教学的评价研究提供理论参考,并提高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质量和效果。
科学、合理的评价方式,对教学起着积极促进的作用,反之,则不仅不利于教学,还会打消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阻碍学生的进步和发展。
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内容分为理论部分和实践部分,理论部分主要包括计算机基础知识、计算机网络基础、多媒体技术基础和软件技术基础等,实践部分包括Windows操作系统、计算机网络应用和常用办公软件的使用等。在以往的教学实践中,教学评价主要采用总结性评价,虽然总结性评价能够对理论部分的学习情况进行考核,但却不能对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进行客观、合理的评定。结合教学实践,目前该课程的教学评价主要存在两大弊端:(1)重知识,轻能力。传统的评价注重理论知识的学习,忽略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的培养和提高。(2)重结果,轻过程。传统评价过分注重分数,即学习结果,忽略对学生学习过程的关注。
过程性评价贯穿于整个教与学过程中,所以评价的目的并非给学生下一个终结性评论,而是通过评价来了解学生的学习现状,发现学习中的优势和不足,从而提出合理的改进建议[2]。因此,在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中开展过程性评价,可以有效避免上述两大弊端,注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收获和情感体验,体现对学生的关注,从而促进学生学习水平的提高。
过程性评价不仅关注学习结果,还注重学生在学习过程的表现。
过程性评价是对学生学习过程进行的评价,重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情感体验,旨在确认学生的潜力,改进学生的学习。[3]因此,过程性评价的目的并非“给定成绩”,而是“促进学习”,即强调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定,鼓励学生积极地对学习状况进行反思和总结,以便及时调控自己的学习过程,从而促进学习。
过程性评价的特点主要有以下几点:
(1)过程性。过程性评价是贯穿于教与学的过程中,而学习过程本身是以动态的方式存在的,所以对学生学习的评价也应是动态的,因此可以说,过程性评价是伴随着学生学习过程的不断展开而进行的。
(2)及时性。过程性评价是伴随着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的,所以它能及时反映学生的学习情况,便于学生及时发现学习中的问题和不足,从而调控自己的学习。
(3)灵活性。在过程性评价中,评价者除了教师以外,还包括学生本人,以及与学生的学习成长相关的人。多主体参与评价可为学生的发展提供多维度、多层面的评价信息。
(4)深入性。过程性评价不仅对学生的知识与技能方面进行测评,还强调关注学生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表现,因此,它可以对学生的学习水平进行全面、深入的测评。
(5)可持续性。过程性评价贯穿于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因此它在学习之前、之中、之后都持续地进行着。[5]
在过程性评价相关理论的指导下,依据大学计算机基础的课程特点和教学大纲等,构建了基于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的过程性评价方案。综合不同学者对评价过程的论述,将过程性评价方案划分为明确评价目标、确定评价内容、选择评价方法、收集评价资料、反馈评价结果等五个环节,并将这五个环节贯穿于每个章节(或模块)的教学中,从而促进教与学。
实施评价工作,首先要确定评价目标。在借鉴霍恩斯坦的教育目标分类的基础上,依据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目标,将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评价目标划分为认知目标、情感目标和动作技能目标等。
(1)认知评价目标。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在认知方面的评价目标主要包括:了解微型计算机的组成及计算机在生活、工作及专业领域中的应用情况;了解对声音、动画、视频等文件的采集、制作、编辑、存储和传输方法等。
(2)情感评价目标。大学计算机基础要求学生树立正确的知识产权意识,自觉遵守信息社会的法律、法规和道德规范,培养学生的计算机思维和创新意识等。
(3)动作技能评价目标。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除了让学生掌握一些与计算机相关的理论知识,最主要的是培养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因此动作技能评价目标要求学生熟练掌握一种操作系统对设备和文件的一般管理方法;熟练掌握互联网的使用技术,如网络资料的搜索和下载等;掌握常用办公软件的使用方法和技巧等。
评价目标确立之后,要明确评价内容。在教学实践中,依据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大纲、内容体系以及评价目标,将评价内容主要分为三类,即知识技能类、过程方法类、意识态度类。在开展每一章节(或模块)的教学前,都将其评价内容分为上述三类。
评价目标和评价内容明确后,下一步要选择评价方式。
3.3.1 评价主体多元化
过程性评价中,评价主体不仅包括教师,还包括学生以及小组同伴等。在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中,让多主体参与到评价中,从多视角、多侧面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综合分析,评定每个学生的优点和不足,从而提出改进建议、促进学生的学。
如在学习“Excel电子表格处理”模块中,为了让学生了解自己对于Excel软件的掌握情况,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通过自评、组评和师评的方式来展开评价,学生根据评价信息发现自己的问题,然后进一步修改、完善自己的作品,从而促进学生熟练掌握Excel软件。
3.3.2 评价方法多样化
在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中,主要采取以下评价方法:
(1)量规
量规是一种定量评价工具,它操作性能好、准确性高,具有一定的导向和评定作用。如在“Word文字处理软件”模块的学习过程中,教师将提前制作好的评价量规呈现给学生,这对于学生学习和掌握Word软件有一定的导向作用,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根据量规可以自评,了解自己的学习情况,发现自身存在的问题并及时改进。
(2)评价表
评价表在教学过程中比较常用,主讲教师在课前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学习特点,制定各种评价表对学生进行相应的评价。评价表的形式可以是评价表格或是评价项目清单,不仅要反应学生的学习成绩,而且还要反应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态度。当然,评价表还强调让多个评价主体参加评价过程中,便于给学生提供更全面、更准确的评价信息。
(3)访谈
在教学实践中,主要采用集体访谈和个别访谈的方式。如在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过程中,我们使用集体访谈和个别访谈相结合的方式,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进展和疑惑等情况。而在访谈形式上,除了面谈外,教师还可以在课下通过QQ、微信等工具与学生进行交流,及时为学生答疑解惑。
(4)问卷
问卷调查可以通过发放纸质问卷和问卷星(网上)等的形式进行。问卷调查主要是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情感体验等方面进行调查和分析。如在课程开始时,为了了解学生的学习基础和学习兴趣等,教师可以设计并发放问卷,进行问卷调查。通过对调查结果进行分析,可以掌握学生的学习基础和兴趣等,便于教师调整教学或备课。
当然,在教学过程中,也可以使用问卷对学生的知识或技能的掌握情况展开调查。通过问卷调查,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进行反思和总结,教师对其教学进行审查和调控,以便更好地改进教与学。
(4)范例
教师在给以学生指导时,范例是应用最为广泛的一种方式。范例可以使学生明白成功的表现;使学生明确自己的现状与成功之间的距离;使学生明白自己改进与提高的方向等。[6]如在学习“Word文字处理”模块时,在实验课上,教师将提前准备好的“论文排版范例”呈现给学生,该范例的使用,便于学生完善自己的作品,了解作品存在的问题并及时改进,便于学生掌握word软件的操作以及论文排版的技巧等。
(6)电子档案袋
电子档案袋用于存放学生的电子作品,它记录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进步,有效地增强了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学习热情。如在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之前,主讲教师将建好的“档案袋范例”呈现给学生,让学生按照这个范例建立、完善自己的档案袋。在学习过程中,学生根据主讲教师的要求、将所需材料和作品放入到相应的文件夹中。
除了以上评价方法外,在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过程中,还可以适时地使用其他过程性评价方法或工具,如课堂观察、学习日志等,在此不再作一一介绍。
过程性评价中最为复杂的环节是评价资料的收集。评价资料主要包括:(1)学习过程中的访谈记录、量规、评价表、电子档案袋等表明学生学习状况的原始数据和资料;(2)教师、学生自身或小组同伴对上述内容的评价数据和资料,如教师给学生的评语、意见和建议等。在收集、整理评价资料时,教师需要正确评价数据,剔除无效信息,从而保证评价资料的全面性和准确性。[7]
对上述评价资料处理后,就形成了评价结果。教师应采取科学合理的方式,及时地将评价结果反馈给学生,以便学生清楚自己的学习状况;同时,教师还要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等,提出合理的改进建议。
合理有效的反馈,便于学生了解自身的问题,促进学生的发展,反之,则阻碍学生的进步。大学计算机基础中过程性评价的反馈方式主要有:(1)教师在课堂上向学生提供的即时反馈信息;(2)学生之间的相互评价信息;(3)教师对学生作品的评价和建议等。除此之外,为了使评价反馈取到更好的效果,教师在反馈评价结果时还要注意反馈的时机、反馈的内容、反馈的用语分寸等。
教学实践表明,过程性评价方案的实施对大学计算机基础评价体系的研究具有一定的推动作用,为任课教师提供了可操作的评价方法;并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参与意识,促进了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的形成和提高[8]。
由于时间、精力有限,大学计算机基础中过程性评价方案的设计环节还不够完善,比如评价工具和方法的设计不够具体;评价标准的制定不够合理;评价信息的整理方法不够系统等等。大学计算机基础的过程性评价研究才刚刚起步,今后将继续致力于过程性评价的深入研究,改进不足,以期取得更大的收获。
[1]杨立.《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的几点思考[J].运城学院学报,2007(4).
[2]居晓波.在信息技术课程中开展过程性评价的探索与实践[J].福建电脑.2009(6).
[3]张春燕.高校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改革探讨[J].科技创新导报,2010(11).
[4]高凌飚.过程性评价的理念和功能[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6).
[5]段德全,王川,王晓东.高校计算机公共课中实施过程性评价的探索[J].理工高教研究,2010(6).
[6]朱丽波,邹策千.大学《计算机文化基础》发展性学生评价体系的构建[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1(11).
[7]谈成访.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中过程性评价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7(4).
[8]廖一星,金勤,毛卫英.浅谈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的形成性评价[J].福建电脑,20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