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宝卉,胡卫平
(运城学院机电系,山西运城044000)
校企合作是指利用学校和当地相关行业、企业两种不同的教育环境和教育资源,学生在学校完成课堂理论教学与下企业参加实习、实训工作相结合的教育模式。高校与企业合作办学,可以使高校走上开放办学的路子。高校通过和企业合作探索教育教学的其他途径和模式,有助于解决办学经费不足造成的实习实训、实验设备不足等问题;学校教师在带领学生实习、实践的过程中能够经常与企业一线职工进行直接的技术交流,接受生产实践锻炼和学习,从而为培养“双师型”教师提供一个良好的机会和平台;学生通过下企业锻炼,可以提高学习专业的兴趣,加强动手能力,增长实践经验。企业可以通过与学校合作,利用高等学校的教育资源和师资力量,为企业职工进行培训,减少培训经费,提高培训质量;同时对于有些理论性很强的技术问题,也可以和学校教师共同探讨、共同研究[1]。
运城学院是一所地方性、应用型本科院校,培养高层次的技术型、应用型人才,服务当地经济建设是运城学院的主要任务。近年来,运城学院机电工程系积极探索与当地企业合作办学的模式,加强与企业、集团之间的合作与联系,先后与运城拖拉机厂、运城盐化机械制造有限公司、运城制版机械制造有限公司、萨瓦莱斯制版有限公司、运城市精睿印务有限公司、运城市英发包装印刷有限公司等多家企业进行联合,合作共建了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机械电子工程专业、印刷工程专业的实习实训基地、毕业生就业基地、产学研合作基地,为校企合作模式下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和保障。
地方性、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办学目标是培养高层次技术型、应用型人才,服务当地经济建设。这就要求学校的教学管理人员不断地走出去了解当地经济发展的趋势和脉络,与行业接轨,走进企业一线,掌握当地企业人才需求的各种信息,为学校设置专业、修订培养方案、更新教学内容提供科学依据。同时,由于人才培养有周期性和滞后性,改革中经济发展又有转型期和变更期,因此,人才需求调研还得有前瞻性和预见性,要未雨绸缪预测未来,为专业发展规划、学科发展奠定基础[2]。
运城市是一个拥有500万人口的大市,运城学院是这个城市中唯一的本科院校。出版印刷业是运城市的龙头产业,特别是改革开放几十年期间,印刷行业如雨后春笋,迅猛发展。除了享誉海内外的萨瓦莱斯制版有限公司外,目前纸品、包装印刷、塑料凹印,共有近百家规模较大的印刷企业。可以说,除了省城太原以外,运城市已紧随其后,优于其他地市的发展。由于客户对印刷品的要求越来越高,加上新设备的引入,印刷企业对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迫切。然而,山西省的十几所高校中都没有开设印刷工程或相近的专业,所有印刷企业需要的人才只能从全国仅有的几所院校中得到。运城学院机电工程系印刷图文信息专科专业正是为适应这一发展需要于2002年在省内首家设立的。通过十年的办学,在师资建设、课程设置、实验实训、图书资料等方面积累了不少教学经验。2009年在印刷图文信息专科专业的基础上申报了印刷工程本科专业,2010年开始招生。2014年首届本科毕业生将奔赴河东大地,为当地印刷行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才华。
专业建设是一个涉及社会需求、企业发展、教育教学等方面,和社会、企业、学校直接相关的系统工程。听取来自行业、企业一线技术人员的建议和意见,对专业的设置和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2009年申报印刷工程本科专业时,我们就“引智入校”,召集运城新闻出版局领导、萨瓦莱斯制版集团的技术人员、运城市精睿印务有限公司的老总等多方面的行业专家组成专业指导委员会,指导新专业申报。同时,在制定和修改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时,听取来自企业一线技术人员的指导和建议,着重强化实习、实训环节,适当增加课程设计课时,提升课程设计能力;完善集理论与实践于一身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出具备一定能力和综合素质的真正符合当地经济发展所需的人才。[3]
培养应用型人才离不开“双师型”教师。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是应用型本科院校自身发展和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内在要求。单凭课堂教学一个渠道是培养不出“双师型”教师的。为此,教师必须走出校门、走出课堂、下到一线。
我系与东运制版集团、运城市精睿印务有限公司等签订产学研合作协议,为教师与企业搭建合作平台。鼓励教师了解地方行业科技的发展状况,以技术合作、委托开发、技术转让等形式参与企业科技研发项目,进行横向课题研究,从而充实教学内容,提高教师科研能力、学术水平和工程实践技能,促进地方科技和经济建设的发展,发挥高校发展科技、服务社会的职能。
企业是培养“双师型”教师的最好课堂。根据师资队伍建设规划,定期选派优秀专业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深入企业生产第一线,直接参与生产活动、提供技术咨询和技术培训、搜集实际生产中的科研课题等工作。既提高了教师的专业技能、社会工作经验,还密切了学校与地方企业的合作关系,也为学校稳固了教学实习实训基地。
金工实习是工程类专业学生必修的实践课,2012年我校迎接教育部本科评估,投资600余万元建成机械工程训练中心。为了能更好地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我们在原有校内实习指导教师的基础上又聘请长期从事机械加工的师傅进行现场指导。这些工程技术人员有很丰富的生产实践能力,在教学中更容易理论联系实际,以生产实例讲授知识、传授技能、介绍科学技术发展动态,在应用型人才培养过程中起到了校内教师难以起到的作用。同时,校内教师与他们零距离接触,交流、学习、积累工程实践经验,提高了专业技能。通过校企双方的共同努力,建立起一支责任心强、业务素质高、懂得教学的兼职教师队伍,有力地保证了专业教学改革的需要,克服了学校发展、专业方向调整等因素造成的专业教师不足特别是“双师型”教师缺乏的困难。因此,引智入校也是建设“双师型”师资队伍的有效途径之一。[4]
实习实训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要教学环节,是学生将所学理论与生产实践相结合的纽带。学生通过下企业实习,把所学专业理论知识与工程实际相结合,加深对课堂教学内容的理解和认识,提高知识应用与实践操作能力。对于地方性、教学型院校而言,建立稳定的实习实训基地是培养应用型人才、学生完成实践教学内容、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必经之路。但是市场经济环境下,出于对经济利益、生产安全、技术秘密等方面的考虑,大多数企业不太愿意接受学生实习,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高等学校教学培养计划的实施,特别是工科类专业的实践教学这一环节,如果不能按计划保质保量地完成,则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质量将大打折扣。
针对这一问题,我们走访多家企业,结合专业特点,将合作企业与印刷专业相关的一些车间设在学校。例如,东莞运城制版有限公司总部在东莞,技术人员大都是运城本地人。学校腾出一间实验室,与公司合作共建印前设计车间。利用企业的人才、技术、设备和生产现场处在学校的优势,与企业建立长久的稳定的实践基地,既方便学生实习实训,又加强教师教学与科研、扩大横向技术开发,为我校实践教学环节提供了保障,对应用型人才培养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5]。
学生通过在企业实习,有机会与企业一线的工程技术人员接触,学习实践知识,增长操作技能,从中得到了锻炼;通过实习使学生了解企业文化、企业的生产流程、管理体制,为毕业后走出校门适应社会打下良好的基础。企业为在校学生提供实习便利条件的同时,也可以近距离地了解、考核学生,发现优秀人才,在实习期中就可以实现对人才的招聘意向表达和岗前培训。总之,校企合作为企业和学生提供了双向选择的机遇,大大降低了学生择业、企业用人的盲目性。
通过建立校企合作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企业、学校、学生三方共赢,符合地方院校办学理念和人才培养目标,体现了地方院校以培养应用能力素质为主体的办学特色,有利于形成生产实际与课堂教学相结合的“双师型”教学团队。校企合作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具有较强的科学意义和推广价值。
[1]张金萍,胡慧萍.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校企合作模式研究[J].中国冶金教育,2010(1).
[2]肖珍教.国外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教育的发展与启示[J].职业教育与研究,2007(11).
[3]李庆丰,薛素铎,蒋毅坚.高校人才培养定位与产学研合作教育的模式选择[J].中国高教研究,2007(2).
[4]陈永强.校企合作对中职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支持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11.
[5]李葳.校企合作的高等职业教育发展问题现状研究与对策[D].山西财经大学,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