费田春
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学生的思维总是从问题引起的。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能培养学生的创造动机,鼓励学生积极的思维。质疑是教学过程中经常采用的一种教学方法。质疑是一门学问,也是一种艺术,是实现教学目标的基本也是很重要的控制手段。一个学生有了困惑,就会有解决问题之需,这样,他就会主动的动脑思考,从而思维得到锻炼,能力得到提高。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我们教师要注意精心设疑,用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迪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素质。
许多教师都有过这样的体会,整堂课中自己提出了不少问题,但学生却未能答出几个,这是为什么呢?这就要求我们不仅“能质疑”,还要“会质疑”,“善于质疑”。如果我们的质疑过易、过难,或者问题缺乏必要的联系,就不能引起学生的积极思维。《学记》中说:“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目。”教学中,我们要注意质疑的技巧,质疑要由浅入深,层层深入;渗透扩散,促进迁移;搭桥铺路,举一反三。在小学语文的教学实践中,如果我们对质疑三维度即质疑的坡度、深度、广度作精心的设计,将会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基于小学生概括能力差这一特点,我们质疑要有坡度性。所谓质疑要有坡度性,即所提的问题要由易到难,由浅入深,像爬坡或攀登阶梯那样,步步升高。教学实践证明,教学内容太难会影响学生学习自尊心;内容太易,学生学起来会感到“没意思”,从而挫伤学生的积极性。为了让教材适应学生的实际需要,为了更好地引导学生从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的发展,质疑必须设计适度的坡度。适度的坡度设计,可以从学生和教材两方面入手。学生方面,充分了解学生的知识基础和智力水平,了解集体差异性层次性,要面向大多数学生,以学生的基础为准绳来设计,避免坡度过小或过大。教材方面,从教材的“再创造”出发,把握教材纵横的内在联系,每个单元、每节课的重点、难点和关键都应考虑。这样设计的坡度,可以把新旧知识勾联起来,满足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把学生的思维一步一个台阶地引向求知的新天地,去实现预定的教学目标,进而有利于学生的进步和发展。
例如,在教学《全神贯注》一课时,为了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可根据“看—改—忘”的思路精心创设四步台阶式的问题。
第一步:“看女像”的质疑。
①罗丹邀请谁到家里做客?(茨威格)
②饭后他带茨威格去做什么?(参观工作室)
③茨威格对罗丹的杰作有何反映?(拍手叫好)
④罗丹对自己刚完成的作品有何反映?(不满意,立刻拿起抹刀修改起来)
第二步:“改女像”的质疑。
①茨威格怕打扰雕塑家工作,他于是怎么做?(悄悄地站在一边)
②罗丹在修改女像的过程中,动作、神态、语言是怎样的?(“一会儿上前,一会儿后退,嘴里叽里咕噜的,好像跟谁在说悄悄话;忽然眼睛闪着异样的光,似乎在跟谁激烈地争吵”、“把地板踩得吱吱作响,手不停地挥动”、“象喝醉酒异样,整个世界对他来讲好像已经消失了”、“对着女像痴痴地微笑,然后轻轻地吁了口气,重新把湿布披在雕塑上”。)
第三步:“忘朋友”的质疑。
①工作完成后,罗丹是怎样做的?(忘了朋友在屋里,“径直走出门去,随手拉上门准备上锁”。)
②由于什么原因,罗丹才猛然想起了他的客人来?(“茨威格莫名其妙,赶忙叫住罗丹”,罗丹这才猛然想起客人还在工作室里。)
第四步:总结全文的质疑。
通过这件事,表现了罗丹怎样的工作态度?(表现了罗丹“全神贯注”的工作态度)
这样质疑使问题形成了坡度,降低了难度,在调动了学生思维活跃性的同时也缩短了尖子生和后进生的距离,使他们人人都有思考和答问的机会。
课堂教学中,适度的坡度设计之外,还要对学生提出不同类型的、难易不同的问题,引导学生从巳知到未知,由浅入深,层层推进,最终抓住对于小学生来说,难度较大的事物的本质问题。因此,我们可采用层层深入见本质、环环紧扣见主题的方法,进行深度设计。质疑的深度往往表现为文章的结构层次、写作风格、精妙语句的深层理性问题。教师应把课文中的重点问题及学生感到困难的问题提出来,组织学生讨论。使学生在生疑、释疑的矛盾中,思维能力不断加强,阅读能力不断提高。
例如,《麻雀》一课,从课文的内容来看,文中只写了一只老麻雀在猎狗面前奋不顾身地保护小麻雀的故事。要把握住作者的写作意图一时比较困难。为此,我们可以作如下质疑设计。
①猎狗随“我”打猎归来,途中发现了什么?(一只小麻雀从巢里掉在林阴路上。)
②当猎狗慢慢地走近小麻雀,张开大嘴的时候,发生了什么情况?(一只老麻雀“像石头似的落在猎狗的面前”。)
③老麻雀是怎样保护小麻雀的?(“扎煞起全身的羽毛,绝望的尖叫”、“浑身发抖”、“发出嘶哑的声音”、“它呆立着不懂,准备着一场搏斗”。)
④在老麻雀果敢、坚定、无所畏惧的行动面前,猎狗怎么办?(“愣住了”,“慢慢地向后退”。)
⑤“我”为什么急忙唤回猎狗,带着它走开了?(“我”被老麻雀奋不顾身拯救幼小的精神所感动,也受到爱怜之情的驱使,急忙唤回猎狗,带着它走开了。)
⑥作者的写作意图是什么?(借老麻雀在猎狗面前奋不顾身地保护小麻雀的故事,歌颂了热爱幼小者的高尚品质和伟大的母爱。)
通过这样的设疑,让学生明白①②题是为③④⑤题“铺路。”但真正的目的是要学生理解第⑥题。由于“剥”去了以上几层外壳,减少了深度,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同样,在教学《桂林山水》时,学生深刻地感悟到了二、三自然段是“总—分”的结构方式,且两段文章结构上相似,又知道分述部分紧紧围绕漓江水桂林山展开描述,我们可以提出这样的带有深度的问题,“课题是‘桂林山水’,理应先写山,再写水,而文中恰恰相反,这是为什么呢?是不是像这种‘分述’部分的前后顺序可以调换?这样有一定的难度的问题,我们可以引导学生读书、思考、讨论,得出结论,因为《桂林山水》开头写到:“我们乘着木船荡漾在漓江上,来观赏桂林的山水”,所以“分述”自然先写水,再写山。
还有,在教学《草船借箭》时,学生自读“借箭经过”部分后,我们可以深度质疑。
①诸葛亮为什么能做到神机妙算?
②十万支箭明明是骗来的,题目为什么不叫《草船骗箭》而叫《草船借箭》呢?
这样有深度的质疑,学生在分析、比较、归纳的过程中思维得到拓宽,受到启迪,分析能力得以提高。
在教学时,如果我们仅局限于课文内容来质疑,不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还要注意广度的设计,这样才能扩大学生的视野,拓展他们的知识面。质疑广度的设计,就是学生在深读课文时,将新旧知识进行比较、区别、迁移进而产生探究与联想质疑。
例如,在教学《冬眠》一课时,我们可以这样设计。
①什么是冬眠?(“冬眠不是睡眠”,“一般地说,它是动物在漫长的严冬,不易找到食物的季节中减少体力消耗的一种自然现象”。)
②促成冬眠的主要原因是什么?(低温)
③本课是说什么动物冬眠?(刺猬)
④是不是只有刺猬才会冬眠?(不是)
⑤还有那些动物也有冬眠的习性?(蛇、蛙、龟、蝙蝠等动物也具有冬眠的习性)
又如,在教学《称象》一文时,大部分学生会形成一个共识——曹聪很聪明!然而,我们提问,这种方法有没有缺陷呢?曹聪虽能称出大象的重量,然而石头笨重且很多,不好搬动,费事耗时。如果用人代替石头,人听指挥,喊上就上,喊下就下,最后把每个人的体重加起来,这样多省力啊!我们还有别的办法,例如用泥土,泥土就在岸边,取泥方便;用河水,河里有的是水,更方便等等。同学们大受启发,不拘泥于课本,展开联想,提出各种各样的看法。这样,质疑有广度的目的就达到了,学生横向联系的思维拓宽了,获得的知识就更丰富了。
总之,质疑大有学问,“疑”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能培养学生的创造动机,养成学生积极的思维。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我们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心理成长特点,遵循科学的教学原则和方法,把握好教学内容,选好时机巧设疑难,对质疑的坡度、深度、广度这“三维度”进行精心的设计,促进学生的学习能力的发展,提高学生的素质,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有效的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