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海明
提问是一门艺术,要讲究策略,不讲策略的提问是低效的提问。所谓提问策略是指促进有效提问的方法和技巧。良好的提问策略能够很好地提高教学效果,促进学生的认知发展和培养思维能力。因此精心设计和选择提问策略是完全有必要的。
所谓提问结构是指提问“点”、提问“线”与提问“面”三者之间的内在的逻辑关系。合理优化提问结构就是指精心选择提问“点”,使提问“点”与“点”之间环环相扣,进而使提问“点”与“点”之间形成具有层次性的有机整体。
1.精心选择问“点”。所谓问点,就是提问的切入点。好的问点应起到“提领而顿,百毛皆顺”、“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同一个教学内容,可以设问的地方很多,但不能随意设问。问点的选择需注意以下几个方面:一要着眼于突出教学重点;二应立足于突破难点;三要有思维价值,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因此,精心设计有思维价值的问点,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思考兴趣,培养其良好的思维品质。
2.提问着眼整体,环环相扣,且有层次性。整体性提问的设计,要求教师要紧扣教材内容,围绕教学目标,将备课中初拟的零散的问题聚焦到能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点上,以利于突破重点、攻克难点;同时使问题之间环环相扣,且有层次性,构成一个指向明确、思路清晰、具有内在联系的“问题链”。例如在《我应该感到自豪才对》的提问设计中,围绕“委屈”这关键词,提问设计要紧紧地扣住“委屈”这个关键点,围绕“委屈”,层层设计提问,并且使提问之间具有内在的逻辑关系。
精心选择问点,认真设计问题序列后,怎么“问”又成为我们思考的问题,如何做到问法新颖,形式灵活,富有情趣,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呢?要达到这样的要求,必须讲究提问的技巧。
1.变直为曲。直问就是直截了当地问,问点明确,问的主旨即在获得直接的答案。但直问的最大的弊端是形式呆板,缺少变化,如果经常直问,久而久之学生对这类题目会感到索然无味,很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谈不上培养学生的思维。假如把提问由“直问”变为“曲问”,以曲径通幽的方式提出,寻求学生兴趣与课文内容的契合点,抓住与课文重点、难点有着紧密联系的问题而提问,使“问”问得巧,问得新,那么课堂就会自始至终充满挑战性、探究性和趣味性。
2.正反结合。正问就是从问题的正面,从问题的一般逻辑和时空顺序而问。学生遵循老师的提问,顺藤摸瓜回答老师的问题。正问能够锻炼学生的正向思维,但不利于学生反向思维,逆向思考。正问和反问结合可以促使学生从问题的两个对立面出发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能培养学生顺向思维和逆向思维。这两种方法最好交替进行,结合使用。例如在《我应该感到自豪才对》“小骆驼走进沙漠”这一教学环节中,笔者设问:小骆驼走在沙漠中担心吗?为什么不担心?假如小红马也来到沙漠里,将会出现什么情况呢?为什么?这样的一正一反的提问,效果将会倍增。
3.变散为聚。有效的提问忌讳散问。散问就是提问问题散乱,问题琐碎,缺乏整体性。纵观目前的语文课堂,普遍存在“满堂问”现象,看似热热闹闹,气氛活跃,师生互动多,拂去表面现象,实际教学效率低下。要改变这种状况,必须要从提问入手,使提问变“散”为“聚”,化零为整。所谓聚,就是指提问要简洁、凝炼,具有整体性。提问应着眼于整体设计,要求教师紧扣教学内容,围绕教学目标,将备课中初拟的零散问题聚焦到能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点上,以利于突出重点,攻破难点。
4.巧设悬念。好奇之心人皆有之,特别是处于小学阶段的儿童,他们的好奇心十分强烈,对外界事物充满好奇、想象。教师在设计问题时抓住学生的心理特点,制造“悬念”,将会使课堂充满活力、学生思维活跃。在实际的教学中,如果将悬念运用到提问中,最能调动学生思维的主动性。
孔子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这句话经常用来说明先让学生积极思考,再进行适时启发。所以,在实践教学中,只有在关键时刻提出高质量的提问,才能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造精神,从而有效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把握好提问时机要做到以下两点。
一是充分预设。课前教师要精心准备,特别是重点,难点之处,做好充分的“预设”。预设越充分越能把握住课堂上的提问时机。
二是注重生成。教师在课堂上要善于调动和观察,从课堂气氛,学生的表情、神态、语言中了解学生学习的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