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永华,罗志伟,董建平,顾伟红,李瑞丹
(玉溪市人民医院 神经外科,云南 玉溪 653100)
我科于2011年6月~2016年12月共治疗脑室内血肿8例,采用开颅手术,脑室镜辅助,显微镜下清除血肿的方法治疗脑室内血肿,取得较好疗效,现报道如下。
资料与方法 1.一般资料 本组资料8例,其中男5例,女3例。年龄40~60岁。6例为一侧侧脑室血肿,2例为双侧侧脑室内血肿,术前GCS7-10分。8例患者均为高血压脑出血。
2.影像学检查 8例病人术前全部行头部CT检查。6例为一侧侧脑室血肿,2例为双侧侧脑室内血肿。CT检查发现脑室内血肿均为一侧丘脑出血破入脑室,不伴有蛛网膜下腔出血,伴有同侧丘脑及基底节区少量血肿形成,血肿量多,形成脑室铸型。
3.手术方法 8例患者均于脑出血后24h内手术治疗。全麻插管,脑室镜辅助下行同侧额角穿刺,穿刺入脑室,释放血性脑脊液,脑室镜下用生理盐水冲洗脑室内积血,探查见脑室内血肿。经穿刺遂道置入14号脑室引流管5cm,检查置入管通畅,切口旁另戳孔引出,固定,接引流袋。调整体位,患者取出血对侧侧卧位,出血侧顶枕部“马蹄形”形皮切口。骨窗约6cm×6cm大小,避开矢状窦及横窦,骨窗缘悬吊硬脑膜,瓣形剪开硬脑膜。切开枕叶皮层长约4cm,深约4~5cm,到达同侧侧脑室枕角,自动牵开器牵开脑组织,见血性脑脊液流出,吸出脑脊液,显微镜下见脑室内黑色胶冻样凝血块,吸引器清除血肿,脑室镜下向前部探查,可以见脑室体部见出血部位,引流管,用生理盐水反复冲洗至液体变清。术后行去骨瓣减压术。术后复查头部CT,脑室引流管术后48h内拔出。
结 果 8例病例术后恢复良好,神志清楚,无肢体偏瘫,术后生活自理。6例病人6月后行颅骨修补术。术后随访无脑积水,无脑梗塞。
讨 论 原发性高血压脑室出血较为罕见,临床上多数为(大于80%) 继发性出血,出血部位依次为基底节,丘脑,小脑及桥脑[1]。上述部位出血,破入脑室内,形成脑室内血肿。脑室内血肿量取决于出血量,出血少,形成血肿少,不形成铸型,一般能自行吸收,患者神志清楚,不需要外科手术治疗。出血量多者,形成同侧脑室,甚至双侧脑室,三、四脑室铸型,占位明显,影响脑脊液循环,造成脑积水,形成颅内高压。患者意识不清,躁动,甚至因脑疝形成患者死亡。
脑室内血肿诊断简单,行头部CT检查能明确脑室内出血情况,血肿量的多少,血肿为一侧或者双侧,是否合并有脑积水,基底节区血肿及脑水肿情况。因重力作用,血肿一般聚集于枕角较多。高血压脑出血患者,一般不伴蛛网膜下腔出血,若同时伴有蛛网膜下腔出血,出血原因可能为颅内血管畸形、动脉瘤出血,需要行CTA检查,或者脑血管造影检查。本组8病例患者均有高血压病史多年,不伴有蛛网膜下腔出血。
开颅手术治疗脑室血肿,手术方法不复杂,因血肿多位于枕角,选择枕部入路,枕叶无大血管,术中出血少,术后对言语、肢体功能无影响。行额角脑室外引流后,脑压下降明显,利于手术操作。脑室内血肿形成后质地韧,脑室壁较光滑,血肿与脑室壁粘连不紧密,术中用吸引器能容易清除血肿,术后脑室壁出血可能性小。若血肿与脑室内脉络丛粘连紧密,不能强行牵拉,最好分块清除血肿。出现脉络丛活动性出血,或者基底节内侧出血时,用脑室镜探查,明确出血部位后用双极电凝止血。血肿清除后,经额角脑室引流管用生理盐水轻轻冲洗脑室内残留积血。枕部不放置引流管,减张缝合硬脑膜,行去骨瓣减压,消除术后脑水肿致颅内压增高因素。
目前高血压脑出血致脑室血肿治疗方法有:一侧或双侧脑室额角穿刺外引流术,腰椎穿刺术,释放血性脑脊液。上述2种方法对脑室出血不伴脑室铸型患者有一定效果,对于一侧或者双侧脑室铸型患者,效果差。脑室外引流术,外置引流管时间一般为术后1~2周内拔出脑内引流管,留置时间长,容易出现脑室感染[2]。行开颅手术清除脑室内血肿,清除血肿后,同时行额角穿刺,留置脑室引流管,去骨瓣减压术,颅内高压明显缓解,患者恢复时间段,术后因血性脑脊液引起脑积水等并发症少。48h内拔出脑室引流管,出现脑室感染风险小,住院时间短,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单纯脑室外引流术。
开颅手术治疗脑室出血,术前病例选择重要。我们治疗8例患者,脑室内血肿量较多,但基底节区出血量不多,患者年龄未超过65岁,术前患者意识障碍不深。对于脑室出血量大,高龄患者,脑疝形成病人,外科手术治疗效果不佳。
[1]王忠诚.王忠诚神经外科学[M].武汉:湖北科学出版社,2005:773.
[2]周良辅.现代神经外科学[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8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