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背景下的城乡教师交流问题探究

2014-08-15 00:48
天水师范学院学报 2014年4期
关键词:城乡政策交流

栗 玲

(天水师范学院 教师教育学院,甘肃 天水 741001)

2003年颁布的《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教育工作的决定》强调要建立城镇中小学教师到乡村任教服务期制度;2006年颁布的《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城镇教师支援农村教育工作的意见》要求各地要加强城镇教师支援农村教育的工作;2010年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提出“要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实行县(区)域内教师、校长交流制度”。由国家陆续出台的文件要求可见,在均衡发展成为教育改革关键诉求的情况下,在义务教育阶段城乡教师合理有序交流是我国基础教育发展的有效路径。

一、城乡教师交流的必要性

(一)城乡教师交流是教育公平发展的必然要求

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背景下,教育公平是衡量一个国家和民族和谐发展的重要指标,教育公平要求对各种教育资源进行合理优化配置。长期以来,我国的城乡二元社会结构导致城乡间的教育差距愈加明显,其中,尤其以义务教育阶段的城乡师资力量的差距最为突出。要缩小城乡之间的教育差距,推进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各级教育部门合理配置城乡教师资源是解决问题的核心。优势学校的优秀师资流向农村学校,带动和补充师资力量薄弱的农村学校的发展,使得农村学校的学生在义务教育阶段,可以相对公平地享有教师资源,这也是教育健康发展的一个趋势。

(二)城乡教师交流是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必要条件

2006年新修订的《义务教育法》中明确提出“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主旨在于扩充优质资源的总量,提高义务教育的整体发展水平,“均衡”要求教育为全体教育对象提供相对均等的机会和条件,实现教育效果和成功机会的相对均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核心是教育资源配置的相对均衡,特别是师资的均衡发展。因此,以教育资源的合理流动和共享为特征的教师交流是促进教育均衡发展的必要条件。

(三)城乡教师交流是促进教师专业化的有效途径

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对教师专业化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专业化是指教师“个人成为教学专业的成员并且在教学中具有越来越成熟的作用这样一个转变过程”。[1]城乡教师交流的意义在于:一是促进教师个体的专业发展。“教师交流为教师知识技能的拓展创造了良好的客观环境,促使交流教师体验和研究教育教学中的差异问题,适应不同的教育教学情境,更好地把握教育教学本质和规律,增强教育教学的科学性和艺术性,为教师顺利渡过职业生涯高原期进行了有效干预”。[2]对部分教师心理上的倦怠感在一定程度上有所缓解,同时使他们获得了外部专业支持力量。二是有利于城乡教师整体素质的提高。古人云,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合理的社会交流能够改变社会资源的有效配置,实现人的社会价值转移,促使人的能力和才干得到最佳的发挥。”[3]从教以后,教师继续“社会化的影响因素主要有学校环境、社会地位、生活环境、学生、教师的同辈团体等。”[4]目前,城乡教师的专业化水平参差不齐,教师在不同学校之间合理进行交流,一方面,城市优秀教师可以更好地发挥示范、引领和辐射作用;另一方面,薄弱学校和农村学校的教师交流到城市学校,与城市学校教师结成合作伙伴关系,充分利用现有资源进行观摩学习,可以较快地提高其专业化水平,进而整体提高师资队伍的专业化水平。

二、城乡教师交流存在的问题

(一)自身利益权衡,政府缺乏改革的真正动力

《纲要》指出,“教育公平的主要责任在政府”。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是教育公平的重要体现,义务教育阶段的经费投入和师资力量是保证教育均衡发展的首要条件。城乡义务教育阶段教师交流是促进城乡师资力量均衡配置的重要举措。缩小城乡教育差距,推动教育公平的最大化实现需要各种力量,但最主要的源动力在于政府。因此,义务教育阶段城乡教师的适时适当交流主要是政府的职责,政府在政策层面要高度重视其交流,在制度层面要合理统筹其交流,只有这样,城乡教师的交流才能落于实处。然而,“当前政府在制定与执行城乡教师交流政策时却存在压力不大、动力不足、勇气不够的倾向”。[5]对政府决策有较大影响的社会优势阶层,其子女的教育已然处在社会优质资源的配置中,这个群体的人就不能够感同身受劣势资源配置下的教育状况,更不愿意自己已经享有的优质资源外流。因此,对于政策制定者来说,对建议和督促政府调整既有的教育资源分配政策,增加农村教育经费投入,改善农村学校的办学条件也就不以为然;若要督促城市学校的优质师资流向农村学校,从“私心”出发,其更是不会心甘情愿。从理论上讲,政府是公共利益的维护者,但政府层面的自利行为同样存在,不管是作为个体的行政人员,还是作为组织的行政机构,在行政行为中都可能会过多地进行自身利益的权衡。[6]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推进,诸多中小学校片面追求升学率的问题仍是根深蒂固,就教育行政机构而言,好的升学率不仅是门面,更是政绩。而优质学校往往是取得高升学率的保障,以此类推,优质学校的优质教师若流向农村学校,良好的升学率则无从保障,因此,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对于城乡教师交流并不积极,甚至会反对。

(二)资源优势损耗,学校缺乏参与的主动性

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要求教育资源的分配和分布要均衡合理。但是,目前优质学校在全国各地仍然是相对稀缺的资源,“择校”现象大量存在,优秀教师是优质学校的人力资源,这些人力资源优势是学校满足家长“择校”行为的根本保障,如果接受国家制度安排就意味着学校会放弃部分既得利益。家长“择校”,某种意义上是“择师”,因此,优质学校自然不会轻易派出优秀教师去支教、送教交流授课,让投资成本付诸东流,农村学校也难以派遣教师跟岗。

除此之外,教师交流还要求优质学校接收一些由薄弱学校交流过来的教师,这部分教师到校以后,不能立刻上岗,需要进行培训,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学校教学活动的正常运转,也会增加其管理成本。因此,在面对制度调整时,学校管理者及其他成员就会自觉或不自觉地守护着自己的既有利益;部分交流学校对一些政策规定的执行也是大打折扣。例如,政策要求选派思想政治素质好、专业能力强的教师交流,但参与学校在选派教师进行交流时,并没有将骨干教师或业务尖子作为优先考虑的标准,交流教师标准偏低,相当一部分到农村学校交流的城镇教师教育观念落后,教学水平不高,无法适应农村教学环境,更缺乏对农村学校教师的引导作用。

(三)环境适应困难,教师缺乏交流的积极性

我国城乡学校在教师待遇、社会声望等方面存在的巨大落差,容易形成“流水效应”:优秀教师资源大都趋向于选择优质的教学环境,提升自我的生活和工作空间,这和国家层面推进城乡教师的交流政策出现冲突,更不利于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现实生活中,虽然也有部分教师能从教师职业的使命感出发,认识到教师交流的重要意义,认识到自身所应肩负的社会责任,主动服从安排,参与这一变革。但不可否认的是,对于多数教师而言,交流确实会引发诸多适应性问题。

1.生活环境适应

多数的交流教师认为交流中最需要解决的是交通和生活问题。参与交流的教师无论来自城市还是农村,在原来的居住地大多都有较为稳定的生活环境。但是,交流后的学校生活环境发生了较大的变化,特别是山区和农村学校距离县城较远,交通不便,很多交流教师需要留宿学校,只有周末才能回家,不利于工作之余照顾家庭。教师是社会中的一员,他们生活在特定的文化背景之中,特定的文化背景决定了教师的生活方式。教师从一所学校交流到另一个学校,也就意味着教师需要改变原有的生活方式,以适应新的生活环境。交流教师一旦环境适应不良,就会出现所谓的文化震撼乃至文化冲突,相应地会出现一些情绪与行为问题。教师的工作交流同时也会影响到其家庭成员的生活,给家庭生活尤其是给老人的扶养和子女的教育带来极大不便。部分教师在交流过程中,如果每天回家,奔波在路途上,不仅身心疲惫,产生的额外开支也大大超过了政策的相应补助。对教师而言,教师交流是要付出代价的,这种代价不仅包括货币性成本如交通费用、住宿费用及其他生活费用等,也包括心理和精神方面的损耗。

2.教学环境适应

教师是在特定文化情境中从事教学活动的专业人员,其职业的开放性决定了教师在不同环境下,区域文化、教学评价、教学对象以及人际关系上都有巨大差异。无论是城市教师来到农村学校还是农村教师来到城市学校,都会经历“职业重适”的过程。[7]从一种教学环境到另一种教学环境,教师要面对不同的区域文化、不同的教学评价和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教学对象,如果教师的文化适应能力不强,无法及时转变原有的文化教育观念,就会影响自身的专业发展。例如农村学校大多要求交流教师发挥示范引领的作用,可能会出现排课较多,超负荷运转的现象;而农村教师进入城市学校,则主要承担“跑腿”、“打杂”之类的任务,没有过多机会从事教学工作。如此交流,使得城市教师不堪重负,农村教师没有教学实践机会。交流教师由于对教学环境的不适应,容易陷入教学困境,既不利于交流,更不会促进教育的均衡发展。

3.人际环境适应

城乡教师的交流,每位教师都要面对新的人际关系,思考如何与领导、同事、家长和学生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农村教师在最基层、最艰苦的地方教书育人,享受的待遇却比城市教师低得多,乡镇学校教师的工资、奖金、福利和城区学校教师有很大差距。[8]当教师发现自己一直以来所付出的个人价值与社会现实所提供的社会认同之间长期失衡时,就会出现情感的耗竭和社会认同感的缺失。加之,部分教师未能正确认识交流的重要意义和自己的使命,总是会较多从个人专业成长和生活满意度的角度去考虑问题,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优越感强、不做实事、斤斤计较、混日子、应付工作的现象,与周围领导、同事不能和睦相处,对学生漠不关心。尤其要提到的是,在教师交流过程中,人们常常更多关注教师、学校和政府的权利,而忽视了在整个教学系统中学生的感受,忽略了学生受教育的权利,教师频繁更换,不同的教学风格、不同的人格特征,不同的教学态度,会对学生产生怎样的影响,没有人去倾听他们的心声。

城乡教师交流既是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要求,也是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有效途径。但在教师交流的过程中,各参与者亦要及时关注出现的问题,防微杜渐,才能真正促进教师交流的良性发展。

三、促进城乡教师交流的对策和建议

(一)转变观念,提高对教师交流的认识

领导者应顾全大局,从全局的角度认识教师交流。目前教师交流中,优质学校难以选派骨干教师,城乡交流的规模有限,领导者思考问题的高度不够,没有充分认识到教师交流这一政策的目的旨在促进教育公平,促进教育均衡发展,从而促进社会和谐发展。因此,领导者应转变观念,从行政的角度支持教师合理、有序地交流,鼓励教师积极参与交流,这样才可能实现交流的真正目的。

教育家舒尔曼曾说“专业工作者应是那些接受了教育并且利用其知识和技能为不具备这些知识和技能的大众服务的人,他们内心要有为大众提供服务的倾向,有义务以道德理解为起点来运用复杂的知识和技能,并通过提供实际工作以表现出公正、责任感和美德来”。[9]教师专业化水平的发展应该注重自身学养的积淀,注重精湛的专业技能的提高,还应具有服务社会的专业情意。被交流教师只有从思想上充分认识到教师交流对农村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重要性、对教师个体发展的重要性,才能积极主动参与城乡、校际交流。如果教师没有认识到交流的重要性,而仅把它作为学校给予自己的一项任务,必然导致教师流动的政策无法彻底实施,参与交流的教师只能敷衍了事。

(二)完善城乡教师交流政策的配套保障政策

在我国推行教师定期流动制度是一项重大的变革尝试,要使变革达到预期目标,还需要相应的配套保障政策。路途遥远、交通不便、条件太差、工资太低、补贴太少、不便照顾家人等等是教师们不愿交流的主要理由。为此,城乡教师交流政策的配套保障政策至少应包括以下方面:一是建立科学的教师交流补偿制度,实行城乡教师同工同酬、以及流动成本和条件差异的补偿。如通过浮动工资、住房补贴、偏远地区交通补贴、寒冷地区生活补贴等综合性政策,提高交流教师的工资、福利待遇和社会保险待遇,打破校际壁垒,引导优秀教师向农村或城区薄弱学校交流。二是改革教师人事制度,完善教师聘任制。教师交流政策的制订,应该以对学校原有人事制度的改革和创新为基础,逐步建立教师资源配置机制,实行由教育行政部门统一管理人事,配置师资,科学管理,优化组合,为校际间、区域内的教师交流提供条件,促进师资的均衡发展。三是更新学校组织文化。文化是教学的背景,教师的文化适应能力是现代教师的重要素质之一,从深层次分析,教师流动制考验着教师的文化适应性。[10]组织文化对教师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对其心理的影响,工作满意度、工作参与和组织承诺是三个主要的衡量指标,同时,教师自己的文化背景和经验会影响其对于学生的感知和期望,文化适应性决定着流动教师的有效教学和专业发展,因此,为了让流动的教师能在最短的时间内适应新的环境就要对学校组织文化进行更新。

(三)正确发挥政府的监督职能

“政策实施者不太可能支持他们认为与其自身利益对立的政策,如果可能威胁其工作保障、晋升机会和现状,新政策必定会遭到政策实施者的反对。”[11]良好政策的有效落实离不开强有力的监督机制,所以,“为了使某一项政策有效,需要的不仅仅是广泛的权威和用以支付实施代价的拨款。良好的控制和政策实施技术也是必不可少的。”[12]管理部门要扩大政策的宣传范围,让政策执行人员加强责任意识,保障相关政策的切实推进。实现这一目标虽然困难,但却十分重要。促进城乡教师的有序流动,不仅涉及到要建立教师交流正式制度,也涉及到要建立相应的人事管理制度、工资制度、社会保障制度等,这是一项系统工程,客观上需要财政、人事、组织等多个部门与教育主管部门进行协作。

监督机制是制度有效执行的重要保障,良好政策的实施要依靠强有力的监督机制,但在现有政策框架下,对教师交流政策执行情况进行监督还存在较大阻力。因此,按照教师交流政策目标所确立的标准,要加强政府行政行为制度化建设,充分发挥政府监督和社会监督的作用,加强“法制”的权威性和约束力,建立行业自律机制和公众、新闻媒体的监督机制,更好地促进教师交流政策的的贯彻和实施。

[1]邓金.培格曼最新国际教师百科全书[M].北京:学苑出版社,1989:553.

[2]田汉族.刚性教师交流制的实践困境与法律思考[J].教师教育研究,2011,(1):44-48.

[3]陈永明.教师教育研究[J].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176.

[4]教育部师范教育司.教师专业化的理论与实践[M].修订版.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43.

[5]李宜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理念走向”现实”的法律思考[J].中国教育学刊,2010,(4):18-19.

[6]贾建国.我国教师交流制度创建中的利益冲突及其协调[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0,(8):28-31.

[7]钱扑.教师交流中的社会学问题探讨[J].上海教育科研,2006,(11).

[8]罗阳佳.救治农村师资“贫血症”[J].上海教育,2006,(24):19-20.

[9]李·S·舒尔曼.理论、实践与教育的专业化[J].王幼真,刘捷,译.比较教育研究.1999,(3):36-43.

[10]卢俊勇,陶青.从教师的文化适应性看教师流动制[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1,(8):15-17.

[11]福勒弗朗西斯.教育政策学导论[M].2版.许庆豫,译.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7:270.

[12]安德森詹姆斯.公共决策[M].唐亮,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90:166.

猜你喜欢
城乡政策交流
政策
政策
如此交流,太暖!
加强交流沟通 相互学习借鉴
周樱 两岸交流需要更多“对画”
助企政策
政策
城乡涌动创业潮
城乡一体化要两个下乡
缩小急救城乡差距应入“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