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国初期至文革后十年安徽当代歌曲创作

2014-08-15 00:50
铜陵学院学报 2014年2期
关键词:竹笛安徽创作

雪 妮

“歌曲是一门很独特的艺术,它往往能最直接地记录一个时代前进的脚步与广大人民群众的心声。”[1]安徽歌曲创作始于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大别山区组建了红四方面军,后重建红二十五军,长期广泛地开展游击战争,直至抗日战争爆发前夕。当时,根据地的政权、文化建设都出现了欣欣向荣的景象。

音乐方面最主要的形式是为当地较为流传的民歌重新填词的革命民歌和中央苏区传入的工农红军歌曲。虽然这些歌曲在形式上还比较简朴,但正是这些歌曲全面生动地概括了当时苏区的战争生活和革命群众新的精神面貌。因此,根据地的革命音乐不仅在当时政治斗争中起了很大的鼓舞作用,并且对后来的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的解放区音乐的发展也有深远的影响。

一、建国初期到文革前的十七年

建国初期由于中国共产党正确的政策和民主的空气,为安徽的歌曲音乐创作提供了先决条件。当时音乐发展的显著特点是紧密配合党在各个时期的政治任务进行创作。50年代初,文化部下达了关于文艺专业化的指示。根据精神,全省各地相继成立了专业文工团。由于新文艺工作者队伍的加强,使安徽歌曲音乐创作事业有了很大的发展。到了50年代中期,歌曲作品的创作已初具实力。出现了朱予的 《运军粮》(廖晓帆词),沙汉琨的《喂好我的大黄牛》,王艮的《领到我的选民证》(王允平词),洪波的《夜星》(海燕词),毛仲玉的《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廖晓帆词),陈广岐的《把祖国建设得像花园一样》等,同时吴成栋的《儿童歌曲集》是建国后安徽第一本歌曲集。

其中,《喂好我的大黄牛》是50年代流行于全国的一首好歌,创作于1952年,作者根据皖北民歌“五更调”改编而成,成为50年代流行最广和最具代表性的歌曲。这首歌唱出了广大农民土改后的喜悦心情,曲调质朴流畅,歌词自然简练,通过二重唱的形式,生动地表现了农民当家作主的自豪感。

这些作品发挥了新时代音乐创作承上启下的作用,同时由于社会生活在各方面都发生了巨变,所以,在题材、风格、形式、体裁上较之过去都有了深刻的变化。

1958年,安徽歌曲创作进入了不正常的状态。在“浮夸风”的影响下,当时的歌曲创作也充斥着“假、大、空”的浮词虚语。“大跃进”提出的 “写中心、唱中心、演中心”的口号,造成了歌曲创作题材十分狭窄,歌曲缺乏真情实感,艺术上粗制滥造,形成了公式化、概念化。歌词中常见这样的句子:“十五年内超英国,一年胜过一百年”,“人民公社了不起,小麦亩产九千七”,“我们公社家家富,食堂吃饭不要钱”等。

另一方面,很多词曲作者仍在继承和发展着我国音乐艺术的优秀传统,仍在按艺术发展规律进行创作,因而在曲折中产生了一些有影响的作品。50年代末到60年代初,主要作品有:杨元其、刘薇作词的《两个小伙一般高》(晨耕曲),叶志强的民歌合唱《钢铁号子》与《丰收谣》,洪波的合唱《山区人民爱歌唱》,王一文的《山歌联唱》(丹辉、柏木词)和合唱《幸福花开万年长》,李长士的《双条鼓儿敲起来》(竹笛词),韩永昌的声乐套曲《河网赞》(集体词),朱家红的小合唱《上秤称》,竹笛的《赶集》(白榕词),安徽师范学院艺术系44班集体创作的 《踏上快马再加鞭》(正良词),江潮的《新年之夜圆舞曲》(晨风词),银星、叶志强、朱矛、竹笛的《舒茶大合唱》(竹笛、周学易词)等。杨元其、刘薇词、晨耕作曲的《两个小伙一般高》创作于1958年,该曲为叙事歌曲,极富部队生活气息,作者通过对两个小伙的生动描写,赞美了年轻军人美好理想和崇高的人生追求,展示了军营火热的生活。此歌曲当时在部队广为流传。合唱作品《幸福花开万年长》由李国卿作词,王一文、毕庶勤、司兆吉作曲,创作于1960年,作品吸取了民歌、山歌、秧歌及戏曲音乐的音调和处理手法,采用了以安徽地方音乐为基础适当揉入江南一带音乐风格特点的创作手法。这首歌曲突破了合唱的传统表现形式,根据民族欣赏习惯,加入了人物、故事情节和表演,演出效果十分生动、感人,表现了广大人民群众对共产党领导下幸福生活的赞美,此曲是第一届《上海之春》音乐会演优秀节目之一。竹笛词、李长士编曲的歌曲《双条鼓儿敲起来》创作于1963年,作者根据凤阳花鼓“3333 2|3333 2|”等音乐动机扩充发展而成,并利用安徽地方戏——庐剧《秦雪梅观画》中的主题音乐,将其正常的音乐节奏形式打碎,揉入歌曲创作中,生动地表现了歌词内容的戏剧性变化。全曲为歌舞结合的女声表演唱,风格独特,歌词感情真挚、通俗易懂。该曲还参加了第五届“上海之春”音乐会演,引起很大的轰动,《文汇报》、《解放日报》为此特发转评“花鼓敲出了时代音响”。

二、“文化大革命”时期的十年

建国后,随着1957年的反右派斗争和1958年掀起的“大跃进”与人民公社化运动,政治生活被“极左”思潮所控制,到了“文化大革命”时期,艺术创作完全受到“左倾”错误路线的影响,当时提出的艺术创作大跃进,无疑是一种背离艺术创作规律的。安徽省的歌曲创作在这种错误的指导思想下进行,因此也难免出现一批批堆砌口号、浮而不实,典型的假、大、空的作品。产生了像《红卫兵战歌》、《造反歌》、《横扫一切牛鬼蛇神》等歌曲。另外,还出现了数量众多的歌颂领袖的歌曲,如:《毛主席的革命路线金光照》、《歌唱领袖毛主席》、《万岁,伟大的领袖毛泽东》、《毛主席去安源》、《毛主席送我上讲堂》等,这些作品都是当时特定历史背景下的产物。

1971年周恩来主持了中央日常工作以后,鼓励发展新歌曲和歌舞音乐,并于1972年指示国务院文化组革命歌曲征集小组出版了歌曲集《战地新歌》,之后一年一集,共出了5集。安徽也有一批创作的声乐作品被收入到《战地新歌》中,如马鞍山南山铁矿工人业余创作组的《矿山工人之歌》,胡世信的《钢铁运输工人之歌》(吕福生词),王成瑞的《我是公社气象员》(马贤炯词),廖家骅的《跟着毛主席向前走》(骆佩林词),刘敦南的《女电焊工》之歌(钱锦方词),张征佑的《歌唱女列车员》(袁明云词)等。安徽省入选的作品,迎合了当时的政治需要,除了为领袖唱赞歌,还把侧重点放在了歌唱工农兵上,旋律通畅,情感真挚,从歌曲中不难发现作者在创作时,怀着的朴素而又纯真的阶级感情。

文革后期,安徽还有一些歌曲作品在省内外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其中主要是歌颂毛泽东同志1958年到安徽省舒城县舒茶人民公社视察茶园的作品,有:李长士的 《站在田头望北京》(冯光升原词、集体改词),于兵的《茶山新歌》(竹笛词),王成瑞的《毛主席,茶乡人民相信您》(马贤炯词),沈仁浪编曲的《山南海北都照红》等;还有康正南的《社会主义祖国好》,施文楠的《向阳花》(张永枚词)等。这些作品内容大都是颂歌体,但音乐上汲取了安徽民歌的精华,在音乐形象的旋律发展上有所创新,加之,在表现上的抒情形式与“语录歌”和振聋发聩的战歌不同,因此,歌曲一经推出,既得到主管部门的认同,也受到广大群众的欢迎。

这一特殊历史阶段的歌曲创作特点是;一、完全服从于政治宣传的需要;二、创作形式单调,大多为颂歌、战歌;三、由于缺乏艺术个性,大多作品没有真正的艺术价值。

三、文革结束后的近十年

在党的正确领导下,全国人民一举粉碎了“四人帮”,在宣布动乱的年代的结束的同时,也标志着一个新的时期的开始。然而,文艺界真正的春天是随着党的一届三中全会的胜利召开而到来的。

1977年前后,安徽音乐工作者创作了一批怀念周恩来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歌曲作品。这些作品真挚感人,情浓意遂。有于兵的《颂歌献给敬爱的周总理》(竹笛、秉亚词),韩永昌的《学习敬爱的周总理》(贾梦雷词),赵永顺的《朱德的扁担光闪闪》(刑行、雨亭词)等。安徽省音乐家协会编辑出版了歌曲专辑《歌唱敬爱的周总理》,收录歌曲36首。

1978年9月,中国音乐家协会在湖北武汉召开了全国声乐创作座谈会。这次会议对于广大音乐工作者解放思想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同年12月,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开始全面拨乱反正。此后,安徽的歌曲创作进入了新的阶段。

在结束“四人帮”文化专制后,中国文学艺术工作者第四次代表大会于1979年10月30日在北京召开。文艺工作者受到极大的鼓舞,大家进一步认清了形势,解放思想,总结经验,明确任务,为繁荣社会主义文艺创作,丰富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作出成绩和贡献。

四届文代会后,在全国的歌坛上,被禁锢多年的抒情歌曲的创作呈现出空前的热潮,一大批优秀的作品不断涌现,这对安徽省音乐工作者的创作观念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从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期安徽的歌曲创作来看,首先是题材有了明显的扩展,长期遭到禁锢的爱情歌曲,终于以较新的面貌出现。一些表现人与人之间深沉感情的抒情作品也出现了。在体裁上,这一时期是抒情作品的丰收年份。其特点是出现了满足多层次的审美需求的局面,出现了多种感情的多种方式的抒发,冲击了以往“单一化”的局面,走向了多样化。这一时期的作品,在主题的深刻性上、在风格的多样性上、在艺术质量上都达到了新的水平。如醒声的《报童之歌》(竹笛词),醒声、于兵的《啊,樱花》(金波词),胡震的《山乡小店春来早》(郑更新词),王成瑞的《年轻的留学生去远行》(董立奎、邵凯生词),盘石、申成熙的《农村一片艳阳天》(戎林词),李长士的《金色的太阳照山河》(安文词),于兵的《青春小草》(詹天高词),廖家骅的《幸福早来到》(付林词),韩永昌的《八音鸟,你尽情地歌唱》(朱国强词),庄润深的《红梅颂》(丁海昆词),何合浓的《庐州之歌》(何合民词)等。金波作词,醒声、于兵作曲的《啊,樱花》创作于1979年,正值《中日和平友好条约》签订不久,曲作者在创作时较好地运用了日本民歌特殊的都节调式,全曲富含日本民族音乐的特点,曲调流畅,歌词内涵深情,热情地表达了期望中日人民友谊代代相传的美好愿望。童立奎、邵凯生作词,王成瑞作曲的男声小合唱《年轻的留学生去远行》创作于1981年,作曲家在音乐旋律上运用了我国民族音调,用5度和6度跳进再同度进行,表现了年轻人特有的健康向上的精神风貌。歌曲曲调清新、热情,充满青年人朝气蓬勃的活力,表达了祖国信任莘莘学子,学子期望学成归来报效祖国的心愿。

进入80年代,由于受到港台歌曲的冲击和我国歌坛刮起的强劲的“西北风”的影响,安徽通俗歌曲的创作也在迅速发展。主要作品有:胡积英的《月亮走,我也走》(瞿琮词),盘龙的《星月恋》(刘湘如词)等。其中,《月亮走,我也走》是最具有代表性的作品,流行于全国,脍炙人口。该曲创作于1985年,为带再现的单二部曲式,作曲家在创作中巧妙地借鉴融汇了陕西秦腔中的音乐素材,在音调结构和旋法走向上,对主、属、下属的环绕、变形、转位、转向的运用较娴熟,同时细致的润腔装饰、美化旋律,使作品产生了极佳的艺术效果。生动地表现了阿妹送别阿哥去当边防军,临别时难分难舍,依依惜别的动人情境。是一首既具有浓郁民族风格,又具有强烈时代感的通俗歌曲。这首歌曲于1987年在中宣部委托广电部、团中央、中国音协等单位联合举办的 “歌颂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征歌中获优秀奖,1988年获中国国际文化交流中心、人民日报文艺部举办的 “新时期十年”金曲奖,1990年获团中央、文化部、广电部、中国音协、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联合举办的第二届 “当年青年喜爱的歌”评选三等奖。

《星月恋》也是安徽最早在全国产生影响的通俗歌曲之一。这首作品是1984年中央电视台举办的第一届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决赛曲目,也是这届大赛唯一通俗歌曲原创新作。此曲在写作手法上受到欧美、港台流行音乐语言影响,同时旋律又建立在艺术歌曲基础上,表现了母与子深沉的亲情、思念。

安徽的歌曲创作于80年代中后期以后,在数量上、质量上都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它在内容、形式、体裁上也更趋于多元化。许多作品在省内外甚至全国产生积极影响。如李长士的《春风吹绿鼓乡》(竹笛词),陶思耀的《啊,中国的土地》(孙忠明词),于兵的《凤阳飞出金凤凰》(竹笛词),盘石的《田野在歌唱》(邵凯生词),时白林的《安徽,我可爱的家乡》(昌美顺词),盘龙的《龙的启示》(陈哲词),郭成志的《山茶花儿开》(峻松词),曾模的《井架上的杜鹃花》(峻松词),杨军的《赶集路上》(胡夏生词),段继抒的《恋情》(晨枫词),潘金华的《夕阳抒情曲》(王冠林词),邵凯生的《他有一张大嘴巴》,崔琳的《荡秋千的小姑娘》(阎文斌词),施文楠的少年合唱《礼物献给科学家》(郑南词),王成瑞的混声合唱《大别山,英雄的山》(王和泉词)等。

其中,《山茶花儿开》在1986年中央电视台举办的第三届全国青年电视歌手大奖赛中被选为决赛曲目。《大别山抒怀》于1984年拍成电视音乐艺术片,在中央电视台播出。

1981年中国音乐家协会《歌曲》编辑部与中国音乐家协会安徽分会组织了全国部分词曲作家歌唱家瞿希贤、巩志伟、张卓娅、郑南、葛礼道、孙善耕、黄政、任卫新、贺东久、陆青霜、冯世全、银星、金田丁等深入安徽农村体验生活,创作了一批反映农村题材的抒情歌曲和群众歌曲,《江南农家》、《农村一片艳阳天》、《小街小街象条河》、《如今下雨队长笑》、《敲起花鼓唱起歌》、《在希望的田野上》等等,同年11月于合肥,1982年于北京举办了题为 《在希望的田野上》音乐会,演出了部分作品。中央电视台为这台音乐会摄制了电视艺术片,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实况播放。新华社、人民日报、中国新闻社、中国农民报、中国青年报、文汇报、安徽日报等均作了广泛报道和评论,在国内外产生了重大影响。特别是晓光作词、施光南作曲的“《在希望的田野上》,经由音乐会推出,一曲走进千家万户,旋律响遍大江南北,至今不衰,”[2]成为歌唱我国农村改革开放后农民新的精神面貌和农村新气象的经典歌曲,而永载中国音乐史册。

[1]晨枫.当代中国歌曲艺术史纲[M].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2011.1.

[2]魏德泮.歌词美学[M].北京:作家出版社,2012.142.

猜你喜欢
竹笛安徽创作
My Mother
我的坚守
《一墙之隔》创作谈
安徽医改自我完善主动纠错
安徽药采如何“三步走”
安徽 诸多方面走在前列
安徽为什么选择带量采购
创作随笔
竹笛
创作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