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媛媛 孔国庆 方 文
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明确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核,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根本性质和基本特征,反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丰富内涵和实践要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高度凝练和集中表达。”[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引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一面旗帜。大学生是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和建设者,其核心价值观的构建不仅关系到个人的成长成才,更牵系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
总体上看,当前大学生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政治素质高,在学习生活上都表现出积极向上的状态,实践中能够以正确的价值观念有力抵制各种社会思潮,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热爱社会主义,热爱中华民族,自觉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但随着国际、国情日益变化,尤其是国内改革开放向纵深发展,多元化的思想在不同程度上不断冲击着大学生的观念。在纷繁复杂的各类思潮的影响下诱发大学生产生“利己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造成他们以自我为中心,追求物质享受、缺乏社会责任感,在人生价值取向上出现问题。为此,在深入分析现实状况后认为,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应从以下几方面着力。
价值观教育是学校教育的主要内容之一。当前,我国高校的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主要载体是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其特点是,在统一教学大纲、教材的框架下对大学生进行理论传授与灌输,但是这种方式过于单一,难以达到预期效果。“实干新邦、空谈误国”,高校作为大学生学习生活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前沿阵地,需要在各方面共同推动进行,在改善传统教学模式的同时,构建和谐的校园文化、建立“新媒体”育人环境,创新思路和对策,以推进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
创新课堂教学模式,首先要优化课堂教学内容。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载体,对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随着时代的进步,单一的教材学习已无法满足大学生对知识的渴求,因此要优化教材内容,尽可能将前沿理论与教学内容结合,从理论的高度指导大学生群体培育正确的价值观。其次,要完善课堂教学方式。随着传统的“说教模式”逐渐显露出不利于大学生从内心真正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弊端,讨论式教学、案例式教学、音像式教学、互动式教学等新型教学方式,则生动地将大学生从被动受教育者变为主动的教育者,在教学中主动认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而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时效性,增强社会责任感。第三,要引导大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是一项系统的学习和实践过程,应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融入大学生的社会实践中,通过开展社会调查、社团活动,组织大学生参加名人故居、革命遗址、红色圣地等活动,以此促进大学生对社会的了解,激发大学生的爱国情怀,推动大学生知、情、意、行有效统一起来,形成良好的价值观念,明确真善美和假丑恶的评判标准。
文化具有引领和育人的功能。因此,要把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和谐校园文化建设,这就抓住教育的重点。大学之大,就在于大学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文化氛围。和谐校园文化建设已成为高校发展的新坐标,是衡量高校“硬实力”与“软实力”的重要标准。校园文化建设作为校园文化活动的载体,可以使大学生在心灵上受到熏陶,在情感和信仰上增加实践经验。一方面,教师要以身作则,充分发挥教师作用,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形成良好的学风、校风;另一方面,通过广播、网络、社团、校园文化活动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普及,营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学习和弘扬和睦氛围,使学校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主阵地。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是全过程、全方位的,不仅在于创新课堂教育模式,更要充分利用包括新媒体在内的教育资源。目前,几乎所有的大学都开办了校园网站、校园广播电台、校园贴吧、学校官方微薄、校园网上论坛等,出版校刊校报。这些教育资源在学校教育中发挥着积极的作用,“将这些新媒体终端拓展到班级、食堂等公共场所,实现信息网络的全覆盖,既有利于促进高校育人方式信息化建设,又为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快车道’”[2]。新媒体作为一种新兴教育资源,在拓宽了学校教育渠道的同时,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更具有开放性、时代性。
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培养品德优良、政治立场决定、具有创新能力、富有科学精神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是社会主义大学的根本任务。学校教育应该把道德品质教育、理想信念教育放在突出位置,以道德品质教育和理想信念教育引导大学生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因此,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贯穿学校教育教学全过程,落实学校工作各环节,形成课堂教学、和谐校园文化建设、社会实践锻炼有机统一的教育载体,发挥有机统一体的合力作用,从而形成“有效形式和长效机制,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1]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3]。
古人言:“家之正则国之定”、“苟家人之正,则天下之无邪”,家庭成员的思想品行具有社会和学校教育不可替代的长期性、灵活性和感染性,家庭在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家庭生活中,父母要与孩子时常交流思想,关心孩子的学习生活、建立平等的关系、正确引导沟通,使学生群体在和谐自然的家庭氛围中自觉接受熏陶。
家庭是社会的重要组成,家庭教育是每个人接受最早的教育开端,家庭教育的好坏,不仅关系到家庭的兴旺,也关系着国家的稳定团结。从身体健康方面来说,家长应关心孩子的生活起居,养成他们锻炼身体的习惯。良好的身体素质是生活学习的前提基础,也是保持身心健康的途径之一,有助于培养孩子形成坚强的意志。从心理层面来说,家长要鼓励孩子遇到困惑时学会心理调节方法,培养他们具有健全的人格以及良好的心理素质、应对挫折的能力,养成坚韧不拔的品质,指导他们拥有正确的生命价值观,与此同时还应培养孩子好的生活习惯,适应当今社会的变化发展,帮助他们树立积极向上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良好的身体是基础,健全的心智则是重点。家长在结合学校教育时,应主动激发孩子的兴趣爱好,不仅培养他们具有良好的学习积极性,而且要鼓励他们学以致用,开阔视野,在实践中不断提高自身的创新意识与素质能力。处于青春期的大学生往往会出现叛逆、颠倒黑白、“臭美”的现象,此时家长要给予及时的纠正,以社会正形象、正能量、正声音教育引导他们顺应社会主流,帮助大学生抵御不良的社会风气,从而培育他们逐步具备高尚的道德情操,正确的创造美、感受美、鉴赏美的审美能力。
随着资讯共享的新时代到来,当代大学生已成为资讯媒体的重要受众群体,他们的接受能力、欣赏水平、接收信息的方式、娱乐手段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因此,必须发挥的社会舆论积极健康的导向作用,同时,将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实到社会机制中,借助易于操作的、覆盖面广泛的、迅速传播的承载大信息的载体,更加科学有效地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递给大学生群体。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的重要方法之一,就是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日常思想文化宣传工作中。通过“形势宣传、成就宣传、主题宣传、典型宣传、热点引导和舆论监督,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不断巩固壮大积极健康向上的主流思想舆论[4]。当前,宣传弘扬“中国梦”是思想文化宣传工作的重点。中国梦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内在统一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国家价值目标、社会价值取向等都是中国梦的基本内容,实现中国梦是中华民族的美好夙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期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中国梦的提出引起了大学生的共鸣,有效地提升了大学生的感染力、凝聚力和号召力。因此,要以“深入开展中国梦宣传教育,不断增强人们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坚定全面深化改革的意志和决心”[5]为契机,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让大学生中国梦宣传教育中,认知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价值观由人们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决定,是人们以自身的需求为尺度对社会实践活动和事物进行判断和认知认同,受自身认识水平、外界环境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人们的价值观在不同时期会有所不同。当前,在我们国家除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一主流价值观外,还存在着各种非主流的社会思潮。面对这一情况,一要充分考虑大学生的利益诉求、思想需要。必须结合社会实际,关注大学生的实际需要,创造条件切实维护大学生的利益要求;二是相关职能部门更应承担起自身的社会责任,加强制度建设,形成科学有效的诉求表达机制、权益保障机制、利益协调机制等,用自身的行为向社会传输正能量。例如,在通过公开透明的人才选拔机制为大学生提供就业平台的同时,加大正面宣传的价值导向,最大限度地增进社会和谐,使大学生价值观的养成总是处于良好的社会生态中。
当下,媒介种类很多,按照其发展历程,可以分为传统媒介和现代媒介两大类。两种媒介都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承载的载体,而其中网络是最普遍的一种媒介载体。鼠标轻轻点击一下,世界便尽收眼底。网络是一把“双刃剑”,利用得好,能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发挥积极作用,带来正面的影响。因而,必须“适应互联网快速发展形势,善于运用网络传播规律,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到网络宣传、网络文化、网络服务中,用正面声音和先进文化占领网络阵地。”[6]
借助传统媒介引导。传统媒介包括理论宣讲、课堂教学、影像资料,以及辩论赛、主题班会、技能培训等各种校园文化活动。传统媒介的优势在于能够有效地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丰富内涵与基本要求贯穿学校教育方方面面,有利于大学生潜移默化地接受教育,其引导力具有持续性、稳定性的特点。
运用现代媒介引导。增加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流行文化元素与载体形式,善于运用网络等新型传媒,开设专题网站、手机报,依托微博、微信、QQ、MSN等便捷的传播手段,营造养成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新阵营。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壮大主流思想舆论,提高引导力和教育能力。这样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才能引起共鸣,融入大学生思想。
传统媒介和现代媒介皆有利弊,传统媒介过于强调已成型的书面知识而忽略了新环境的融入,现代媒介则包罗万象,但不免会出现不良资讯的接收。因此,两种媒介应当紧密结合,实现优势互补,发挥各自特长,以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大学生需要为出发点,烘托出良好的教育态势,为大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提供有利保障与支撑,使大学生在耳濡目染的环境中接受教育与自我教育。
今天,我们党正带领全国人民为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中国梦的美好愿景蓝图正指引着我们前行的方向。在新的历史背景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引领当代中国改革发展的旗帜。大学生是中国改革发展的生力军,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是事关国家、民族前途与命运的大事,如今“90后”已成为高校学生的主体,这个群体往往缺乏对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伟大事业的切实体验与感受,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重要性认识不够深刻。为此,要在“大学生语境”下,针对“90后”大学生的成长经历、学习生活实际、思想需要,探索和创新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有效途径。
[1][3][4][6]中共中央办公厅.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1,6,13,22.
[2]程全伟,赵晨宇.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探析[J].新西部,2013,(14):118.
[5]顾华详.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路径探讨[J].江苏教育学院学报,2013,(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