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玉玲
经历了一轮高中语文新课标教材的教学,倍感矛盾突出,困惑重重:教材的必修模块与选修模块比例关系失调,时间安排不妥;内容交叉重复,功能作用不明;学习形式陈旧,学习方法呆板;必修教学问题依旧,选修教学失误频频。
新教材考验着一线教师,按部就班,没有可能;困守待援,时不我待。怎样突出重围?唯有教师深入研究教材,挖掘教材编排的精神实质,突破必修与选修的藩篱,模糊课内与课外的界限,依据实际教学的需要,充分有效的整合教材,才能真正驾驭教材,驾驭教学。
语文教学文本内容丰富,我们既不可能也没有必要让学生掌握其中的每一项知识。由是,抓住文本的重点难点,设计核心问题,引领学生深入文本,加深理解,鼓励他们主动灵活的阅读、思考、讨论、探究,几乎就成了最有效的内容处理模式。一是把文本的内容梳理出来,以之拎起其他内容;二是设计关键问题,以之带起其他问题。如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作者笔下有起兴,有因历史的流逝对往昔英雄人物无限怀念,有对环境的烘托和气氛的渲染,有战斗场面的描写,也有周瑜年轻英俊、气概俊伟、雍容娴雅、指挥若定的儒将风度,更有凭吊古人以抒自己大志难酬的郁闷愁苦的情怀,以及那还不失追求功业的豪迈心情。这么多方面,必须有一个核心内容来统率。而这个核心内容无疑就是题目中的“怀古”。“怀古”是诗歌的核心、抒情的焦点,抓住了它,就抓住了文本的核心。
关键点一般而言,应从以下几处寻找:一是题目,如上所述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的例子。二是文眼,如《六国论》,可以抓住文章的起始句。三是故事情节或线索,如《孟德献刀》探讨借刀,献刀,遇陈宫,杀伯奢这条线索的作用。四是主要人物,如《鸿门宴》抓住刘项两个主要人物对待同一事件的不同态度进行对比,对不同阵营团体人物关系进行对比,探究刘邦项羽有哪些性格特点,作者如何塑造其人物形象的。
必修教材与选修教材在能力要求方面各有侧重,必修课的阅读教学强调基础性,往往侧重于对单篇文本深入全面的解读;选修课阅读教学强调拓展和提高,其教学内容就不能局限于单篇文本,而应该根据不同需要对文本进行整合,即把模块内的文本进行提炼,形成具有研究或探讨价值的、可以统领全部教学的“专题”。如《中国小说欣赏》第一单元“历史与英雄”,其中有《曹操献刀》《李逵负荆》等课文,教学时不能各自进行独立的解读。而应该利用专题把它们整合在一起。这两部作品,都表达了对英雄的认同,对人物的褒扬批评,其共性是“以时代为大背景,细节背后有大关怀”。抓住这个共性,就可以深入到文本内部,从细节入手,体会其个性,挖掘其大关怀。
寻找不同文本的共同点,主要可以从以下角度入手(以《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诗歌部分为例):一是体裁,如第二单元“自主赏析”中韦庄的《菩萨蛮》与第三单元“推荐作品”中温庭筠的《菩萨蛮》是同一词牌,整合在一起学习,可以较好的引导学生把握花间词的特点。二是题材,如第一单元“自主赏析”中杜甫的《蜀相》与“推荐作品”中李白的《越中览古》,都是怀古诗。三是时间,如把唐朝的诗歌整合在一起,组成唐人诗歌专题。四是表达技巧,如借景抒情为中心组织诗歌,可以把屈原的《湘夫人》、杜甫的《蜀相》、阮籍的《咏怀》、及孟浩然的《夜归鹿门歌》等整合起来,探讨它们如何传达凄清、冷落、无奈、孤独、惆怅的情绪。五是思想内容,如屈原的《国殇》、杜甫的《蜀相》、陆游的《述愤》以及高适的《燕歌行》,都表达了爱国情怀。当然,也可以范围更加宽泛,利用相同的赏析方法和教学方法将不同板块的内容整合在一起,例如“置身诗境 缘景明情”就可以将各种以写景为主的诗歌囊括进来,而“体会诗人笔下的江南情怀”就不能不说是教材整合的大手笔了。
高中语文选修是建立在必修的基础上的,选修课教学内容,在必修课几乎都已涉及,只是在知识面上在拓展,在能力点上在提高。那么在进行选修课学习时,就应该和必修课紧密联系,使学生能够以旧知学新知,在现有能力水平上得到提升。这就需要从体裁、题材、思想内容、艺术手法等不同角度,把选修课本与必修课本组织在一起,形成一个新旧知识密切联系的整体。例如学习《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中杜甫的诗歌时,我们可以把其中的《蜀相》《阁夜》,与必修教材中的《秋兴》《咏怀古迹》整合在一起;甚至可以把初中学过的杜甫诗如《江南逢李龟年》《望岳》《春望》等组织起来,形成一个杜甫学习专题。而且还可以把《中外传记作品选读》中的《杜甫:“万方多难”中成就的“诗圣”》整合在一起。
整合必修内容与选修内容时,不管从哪个角度,都应注意两者的联系与区别。要利用联系“温故”,要凭借区别“知新”。温故,就是从必修教材中找到与选修教材密切联系的文本,通过对这些文本的复习,温习旧知识,巩固旧知识,复活旧知识,使之进入学习周转过程,成为获取新知识的凭借。知新,就是利用新知识促进对选修教材文本的理解,进而解决在阅读过程中产生的困惑,改正学习选修教材时出现的错误,从而学到新知,增长能力。
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所以语文教学要彻底开放教学空间,将课本与课本之外的资源联系起来,让课堂变得鲜活起来,从而有效扩展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就选读教学而言,可供选择的课程内容越丰富,也就越有利于以其多样性供学生选学,越有利于学生能力的提高。那么我们在设计教学的时候,就应该依据教学需要,把课外相关内容组织进来。
如教学《中国小说欣赏》中的《孟德献刀》时,又可以把曹操的《观沧海》《蒿里行》《龟虽寿》等诗歌整理出来,并且加入《三国志》对曹操的描写,甚至介绍以曹操为主要人物的戏剧,共同组成一个“曹操专题”把曹操英雄的一面,残忍的一面,奸诈的一面,立体的呈现在学生面前,使之对历史人物产生立体的认识,从而增长人生智慧。
整合课内课外内容要紧的是有一个集中的主题,借以把散乱的材料贯穿起来。一般而言搜索课外材料,可以以教材文本为中心:1.搜寻同一文体的作品;2.搜寻该文本作者的其他作品;3.搜寻哪些针对文本的鉴赏性文字,以及针对作者的传记性文字;4.搜寻与该文本艺术手法相同或相似的作品;5.搜寻与该文本中的人物或事物有密切联系的其他文字。这种课内课外的整合,相比之下是最难驾驭的,因为课外材料无论对教师还是对学生,相对而言都是比较生疏的。教师只有认真通读,读出自己的心得体会,产生独到深刻的见解,才可能建立起高屋建瓴的问题,从而引领学生徜徉于文字之中,获得美的享受。
总之,教材整合是高中语文教学的必由之路,是学生走进文本,走进高考的必由之路,教师的把握难免各有不同,但只要教师研究到位,一定会有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