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基础课程如何配合专业进行系统化课程开发

2014-08-15 00:44:25黑龙江山颖
职业技术 2014年4期
关键词:基础课专业课岗位

黑龙江 山颖

高职教育教学改革如火如荼、方兴未艾,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高职院校公共基础课与专业课的关系问题始终是教学改革进程中不可回避的问题。在高职院校,要想正确处理好这一关系,必须明确公共基础课教学的定位——公共基础课是将所精选出的必需且够用的社会知识、心理学知识、人文学科等基础知识和科学理论有效地结合起来的诸多课程知识,它为高职生更好的学习专业知识打好基础;为学生将来转岗、创业立业及未来发展打好基础;为学生接受更高层次的教育和终身学习预留出一定的发展空间;为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做好铺垫;是加强素质教育、职业道德教育的需要。

一、高职院校公共基础课为什么要改革

高职院校公共基础课教学中存在如下问题:

1.公共基础课程的内容设置沿袭普通高等教育课程的设计或者直接搬用。教师忽视高职教育的特点,学生不知学以致用,普教色彩过浓,公共基础课基本是单一的学科性课程,不能体现高等职业教育的特色,模糊了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的区别。而目前高职学生的入学分数远远低于普通高等教育,因此很多有关联性的课程如数学、外语等课程,学生学起来相当吃力,因此要改变目前的教学内容是相当必要的。

2.公共基础课的教学方法呆板。老师在课堂上以纯理论教授为主,“满堂灌”、“填鸭式”现象普遍,教学辅助手段缺乏。高职学生的生源决定了学生的基础知识相对薄弱,对现有公共基础课程设置与教育方法产生排斥和惧怕心理,不会主动学习,学生中明显产生轻公共基础课,重专业课的学习倾向,这不利于公共基础课教育目标的实现。

3.公共基础课与专业课衔接不上。第一学年基础课程居多,大多枯燥难学,而且基础课教师几乎每年轮换着给不同专业学生上课,他们较少跟学生提及所学基础课对以后专业学习的用途。而当前学生的学习心理受社会影响表现得“很现实”,对专业课有用就学,没用就不学。课堂上教师并没有把基础课对专业课学习的重要性讲得十分清楚,从而没能解决同学们“为什么要学,学完怎么用”的困惑,造成现在的学生对基础课的学习态度普遍消极。

4.公共基础课教学改革举步维艰。在公共基础课教学改革中,存在两种极端的倾向:一是认为经过高中阶段的学习,学生基础知识基本已经够用,在高等职业技术教育阶段不必再开公共基础课;二是认为公共基础课关系到学生未来的发展,应该为学生的继续发展打好基础,按学科体系开设公共基础课。事实上,在部分高职院校,公共基础课的教学改革面临着教学资源的限制。

二、高职院校公共基础课改的目的

高职院校公共基础课学习不仅仅是对学生思维的训练,更重要的是为今后的专业课打基础。落实基础课的“应用”就是在教学中明确基础课的用途,包括基础课在今后工作、生活中的应用,以及与后续的专业基础课、专业课的衔接关系等等。高职教育培养高素质高技能型人才不能只是体现在专业课建设上,更应该在基础课上加强“应用”,这就要求基础课教师必须在了解所教学生专业的基础上来开展基础课教学,在课堂上向学生强调基础课与今后所学专业课的衔接关系,这是学生打好基础、学好专业的前提。因此,要开展“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教师的定期教学研讨,了解专业学习领域对基本素质学习领域的要求,并走出校门到各专业就业的企业进行调研,充分了解各专业岗位对人才基本素质的要求,为学生打通从基础到专业的学习,从而解决基础课教师授课难、专业课教师抱怨学生基础不好的难题;或者让专业教师给学生讲基础课,形成基础课到专业课一条龙的授课方式。只有落实了基础课的“应用”,才能为今后专业的“应用”奠定基础,才能更好的推动应用性人才的培养,也才能真正推动职业教育的改革与发展。

三、选择合适的载体进行改革

职业教育学习情境是在工作任务及其工作过程的背景下,将学习领域中的能力目标和学习内容进行基于教学论和方法论转换后,在学习领域框架内构成的“小型”的主题学习单元,紧密围绕问题、活动、项目、任务等为载体进行学习情境设计。

我院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是国家示范性重点建设专业,为实现公共基础课为专业课服务课程改革的理念,积极与行业企业合作开发学习领域课程,将基础公共学习领域课程改革融入本专业建设中,共同开发10个专业学习领域和《应用数学》、《岗位体能与体育训练》等5个基本素质学习领域,实现了全专业、全方位的课程改革。如《应用数学》以问题为载体;《口才与应用文写作》、《职业观与职业道德》以活动为载体;《实用英语》、《岗位体能与体育训练》、《计算机操作与应用》等学习领域以任务为载体。

1.以问题为载体。如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的《应用数学》学习领域课程就是紧密围绕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学习领域所需要解决的数学问题为载体,采取并列关系设置如下5个学习情境:即刀具的角度计算(三角函数)、电工向量计算(向量计算)、电流变化率与误差计算(导数、微分)、电路物理量的计算(积分及微分方程)、最优化问题数模模型构建(数学建模)。解决了在高职教育过程中学习应用数学实际应用的问题,让学生知道了为什么要学习数学?学习数学在专业中有什么用?这样不仅没有减少原来学科体系下的数学知识,而且还增加了如数学建模等知识。

2.以活动为载体。如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的《职业观与职业道德》学习领域课程是由过去的《思想道德修养》、《职业道德》和《就业指导》三门课整合而成,以职场为主线,在学习情境设计上与专业紧密结合,设计了“走向职场”、“走进职场”、“纵横职场”三个项目,采取串行关系开发了以下9个学习情境:即“寻找适合自我发展的根据地”职业意识专题研讨;“天生我才必有用VS天生我财必有用”职业价值观主题辩论;“我用我手搏命运”职业理想演讲;“细节决定成败”职场规则漫谈;“服从力、执行力”职业操守现场演示;“和谐的追求”职业交往角色表演;“让青春之花在职场绽放美丽”职业形象展示;“企业文化面面观”企业文化调研和“职业商数”综合测评。紧密围绕着“职场”所需展开,从走向职场、走进职场到纵横职场,实现学生职业能力递增,以活动为载体,每个情境都有主题+目标+活动形式构成,同时将人生观、价值观等内容融入其中,潜移默化地进行熏陶教育,以学生为主体,自主安排展开各项活动,凸显实用性的原则,构建了按照职业成长规律系统化的新体系。

如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的《口才与应用文写作》课程课时为38学时,在岗位调研的基础上,明确了听、说、读、写等方面的任务,通过“主题演讲”、“求职应聘”、“活动策划”、“来访接待”、“社会调研”5个活动将《口语表达》和《应用文写作》的内容融为一体,完全打破了原有普通文化课程中的《高职语文》(60学时)知识体系,完全以学生为主体,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活动任务,使学生与学生、与老师、与社会之间沟通、交流、合作的机会增多,从而使学生具备较强的表达、沟通、写作能力,同时使学生会学习、会生活、会做人、会做事,掌握方法能力、社会能力,形成职业综合素质。

3.以任务为载体。如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的《计算机操作与应用》学习领域课程紧密围绕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对计算机应用的要求,将原来的计算机知识与操作技能,紧密围绕各项任务并以此为载体,实战操作,达到由简单到复杂的训练,以递进关系确定7个情境分别是:授权委托书的制作、投标函的制作、产品报价表格制作、企业销售业绩表制作、公司宣传册制作、企业销售情况演示文稿制作和标书的综合制作。完全实现了用人单位对本专业毕业生所要求的会熟练使用OfficeWord、OfficeExcel和OfficePowerPoint三个软件的要求,并且结合专业投标流程制作各部分投标文件,实现了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

如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的《实用英语》学习领域课程,紧密围绕岗位要求,毕业生可能走上数控操作员、自动线安装、维修调试员等岗位,设计了车间接待外宾、产品介绍、撰写求职信、识读自动线说明书和识读数控机床说明书5个学习情境,以任务为载体,使《实用英语》虽强调岗位英语的应用能力,但并未将基础英语彻底抛弃,而是在注重岗位专业英语学习的基础上,将公共英语与专业英语结合起来,使学生能进行车间场景下的口语会话;能够用英语撰写求职信,可以实现到外资企业应聘;能够撰写机电产品说明书;能够熟悉数控设备报警等专业词汇,学会维护保养数控和自动生产线进口设备,实现专业岗位对学生英语能力要求的培养。

4.以项目为载体。如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的《岗位体能与体育训练》学习领域课程,紧密围绕岗位要求,开发设计了5个学习情境:心肺耐力训练(游泳)、竞争意识训练(篮球)、平衡能力训练(轮滑)、反应能力训练(乒乓球)和岗位体能训练(野外拉练训练、肌肉力量训练、岗位体能趣味项目),以训练项目为载体,使学生的各项训练围绕岗位对本专业毕业生的体能要求开展,以实现构建胜任岗位要求的培养体系。

四、改革后取得的成效

1.由封闭式教学转为开放式教学

开放式的课堂教学是根据学生个性发展的需求而进行的教学,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参与多项活动,参与多向思维,通过不同角度的探索,自己去获取、巩固和深化知识,这样的教学有利于萌发创新意识,形成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开放式课堂要做到以下几点:一是教师由“演员”变为“导演”,学生由“听众”变为“演员”;二是由教师“教”和学生“学”的“教材”变为学生“学”的“学材”;“学材”以“单”的形式按照完成活动或任务、问题的流程安排内容,设计了任务单、资讯单、案例单、信息单、计划单、决策单、实施单、检查单、评价单、反馈单;三是教学场所由固定封闭的教室转为教室、社会、网络、图书馆、车间;四是由结果考核变为过程考核。教师、学生身份的转变;教材服务对象的改变;教学场所的拓展;考核方式的改变,其最终目标是激发学生求知、求技、求异、求新的兴趣,突出学生主体,促进学生发展。

2.由灌输式教学转变为场景式教学

“素质”是一个人知识、技能、情感态度和外显行为背后的东西,素质不是传授的,是个体自己在活动中生成的。为此,教师要注重设计、组织丰富多彩的学习活动,并提供适当的帮助。例如,《实用英语》课程在组织“车间接待外宾”这一学习情境的教学中,首先转变学生身份,有的是“车间接待人员”,有的是“来访客人”,其次,将教室挪到数控车间。“车间接待人员”和“来访客人”通过资讯阶段的知识储备,在数控车间进行车间接待的角色表演,通过这种实境教学的反复体验,以训为主,练中感悟,以操为主,做中养成,激发学生求知、求技、求异、求新的兴趣,突出学生主体,促进了学生发展。

3.由直接给予知识转向体验式学习

普通文化课程教师讲得多学生不愿听,教师讲得少让学生亲身体验也不一定就被学生接受,究其原因是学生在动手去做的过程中教师的引导、帮助工作做得不到位。让学生动手做的目的是让他们在亲历的过程中去感悟、反思,从而更好的达到教学效果,所以,教师要帮助学生去体验,时刻把握学生学习的方向及学习的态度等,发现问题及时引导解决,而不能大撒把不看不管不问,全让学生自己去做,要时刻关注学生做到哪步、各小组情况如何、存在什么问题,画龙点睛地进行引导,这会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否则,如果学生因在做中出现的问题没有很好解决,致使完成任务的效果不佳也会出现厌学情绪从而应付了事,达不到教学目标。

4.由知识传授转化为能力培养

传统的教学是无生命的知识教学,而改革后的教学由无生命的知识教学转向以知识为基础的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和人格培养的全面能力培养的教学。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以小组为单位团结协作,共同完成活动任务。每组的组长在每一活动中都不是固定的,或竞选或任命或自荐,人人有机会成为组长,同时活动结束后大家是否满意都在考验着组长。而小组成员在活动结束后也要进行自评和组内互评,同时在开展活动过程中小组成员之间、与其他小组成员之间、与学院、与社会都要进行相应的沟通,从而能有力地根据学生表现进行能力、情感、价值观和人格培养的全面教育。

最后,加强公共基础课的学习是素质教育、职业道德教育的需要。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所写的报告中提出的未来教育发展的“四大支柱”,即学知、学做、学会共同生活、学会发展。在短短的两三年高职教育时间内,既要完成一定量的公共基础课、基础理论课的教学,又要完成对学生实践技能的培训,任务十分艰巨。要顺利完成高职教育目标任务,就必须对公共基础课进行全面的教学改革。

[1]姜大源.职业教育课程开发理论与实践工作过程导向——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2008.

[2]山颖.工作过程系统化学习领域课程中学习情境的设计[J].职教论坛,2008,(10).

[3]李东风,葛力力.对高职公共基础课既要重视又要适度[J].职教论坛,2006,(5).

[4]侯利平.高职院校公共基础课教学要科学定位[J].职业圈,2007(11).

猜你喜欢
基础课专业课岗位
“导入课”在高校专业课实施“课程思政”的实践与思考
时代人物(2019年29期)2019-11-25 01:35:16
在保洁岗位上兢兢业业
乡村地理(2018年2期)2018-09-19 06:44:06
走进“90后”岗位能手
中华儿女(2016年14期)2016-12-20 18:22:28
关于音乐基础课教学与学习中的几个问题
人民音乐(2016年3期)2016-11-07 10:03:23
服务学习在高职社会工作专业课内实践教学中的探索
道德叙事在“基础课”教学中的应用
实施HR岗位轮换 打造复合型HRM团队
现代企业(2015年4期)2015-02-28 18:48:18
现代职教体系下公共基础课改革探索
张晓东:倒在岗位上
中国卫生(2014年12期)2014-11-12 13:12:36
研究生专业课学分制教学改革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