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 王隽
平面构成是设计的基础,平面构成、色彩构成和立体构成在中国艺术教育界被统称为“三大构成”课程,它们起源于1919年德国包豪斯学院的设计课程改革。构成课程引入到我国是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期,随着改革开放的大潮,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设计教育逐渐被人们所重视,随之而来的设计课程体系更加完备,而平面构成又是构成艺术里的基础学科。
那么什么是平面构成呢?就是视觉元素在二次元的平面上,按照美的视觉效果,力学的原理,进行编排和组合,它是以理性和逻辑推理来创造形象、研究形象与形象之间的排列的方法,是理性与感性相结合的产物。
我所教的学生大多在16岁到20岁左右的年龄,他们中大多数的文化基础是初中毕业,这个阶段的学生好动,对新鲜事物感兴趣,喜欢玩电脑,但是不愿意学理论知识,对设计的概念更是没有认识。针对这种情况,我在平面构成的教学中,运用了以下几点方法。
前言,我从与学生沟通开始,举一些学生熟知的实例,让他们感受到这门学科在我们常用的图片或者广告设计中起着怎样的作用,更多的是引起他们的兴趣,引起他们学习的初步欲望。
先讲实例不讲理论,避免理论知识过于枯燥,打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因为学生多数都是初中水平,没有很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基础,他们不会认为理论有多重要,听课愿意凭兴趣去听,枯燥的理论知识会使他们留下不良的印象。一个好的开端,对平面构成课的学习至关重要。所以,我一般开课都是搜集一些平面构成运用得很好的图片,大家熟悉的广告招贴、视频宣传,甚至是好看的包装盒子,逐步引导学生知道平面构成大概是什么样的,为什么要学习这门课程,学习后对专业设计有何用途。
在课程中,尽量用实例通俗、轻松的语言讲解,配合图片从最常见的花瓣开始,一朵牡丹花由若干个花瓣组成,一个花瓣单独拿出来,作为一个元素,可以组成不同的形状,再抽出花瓣的叶脉,只由一个简单的花瓣勾勒来组成图形,不断地重复变化,形成了平面构成作品。
平面构成主要是运用点、线、面和律动组成,结构严谨,富有极强的抽象性和形式感。因其又是具有多方面的实用特点和创造力的设计作品,与具象表现形式相比较,更具有广泛性。但对于中职学生来说,运用抽象的点、线、面还是很难的问题。所以,我先从自然界寻找存在点、线、面的事物,去发现、捕捉,然后把这些画面表现出来,教给学生。例如:树叶的存在状态,是一种按树枝系统分布的点,夜空的星星也是有聚有散的点,而恰恰是由这些点组成了一幅美丽的画面。学生的第一个实践技能作业就是引导他们发现事物中的这些元素,经过归纳,去除细节留下轮廓,以一定的规律表现在画面上。对于线和面也用同样的方法,让学生参与教学,搜集关于线的素材。例如:树枝的枝条,柳树的枝条轻盈舞动,松树的枝条苍劲有力,把这些线条轮廓从自然界中提取出来,再以装饰画的形式表现出来,就是一个以线为要素的平面构成。城市的高楼林立,一栋楼夜晚窗户透出的灯光,都是以面的形式表现出来的。
自然界中的形状并不能直接拿来运用,我们需要对这些元素进行选择、提炼,才能逐步从具象走入抽象。例如,小时候能够看到的蜂窝煤的形状、莲藕的形状,都可以拿来组合,运用点、线、面把他们变成抽象的几何图案,抓住他们的形态特点,去掉具体的物品形象,表达出完整的意思,就做到了从具象到抽象的过程,也是本门课程所说的构成。
从具象到抽象是整个教学的难点,对学好平面构成起决定性的作用。只有让学生掌握了具象到抽象的思维方法,才能让学生通过理性思维来引导设计创意,使抽象的构成理论能够灵活、具体地应用到设计中,去不断的从视觉和心灵上感知构成的美,提高自己的设计能力。
创新是一个民族振兴发展的灵魂。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创新能力是至关重要的。平面构成是在实际设计运用之前必须要学会运用的视觉的艺术语言,要培养学生进行视觉方面的创造,了解造型观念,训练培养各种熟练的构成技巧和表现方法,培养审美观及美的修养和感觉,提高创作活动和造型能力,活跃构思。最终,本门课学习最好的状态是达到让学生学会创造性思维,不是直接拿久远的经典的作品来临摹,而是学习创新,通过自己的创造性思维,很好的创作设计作品。
1.通过多看优秀设计师的作品,与学生一起讨论经典作品中的构成理念,能很好的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作品素材来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我国五千多年的传统文化中就有很多的纹样有平面构成的理念贯穿于整个作品之中。
2.多探索多实践。多练习是很重要的,平面构成的学习,不仅要多看多想,还要把好的想法通过设计制作出来。完成制作就需要培养学生熟练运用设计软件,在学习中不断地实践总结,不断地提高自己的操作方法。
平面构成是三大构成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其目的在于着重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的敏感性,从而培养学生敏锐的审美能力。在教学中,我不断地更新教法,让学生学会发散思维,学以致用,为他们毕业后快速适应工作岗位打下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