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教学研究性学习初探

2014-08-15 00:49
中学语文 2014年21期
关键词:研究性课外教学

王 玮

近年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越来越受到大家的关注。然而在专职教师、专用教材和固定场所传授知识的过程中,学生大多还是处于被动学习的地位,学生的认识活动主要还是“掌握”,而不是“发现”,师生的双边教学活动仍然是限定在“传授——接受”的模式内,我们的教学还处在轻视实践、发现、探索等行为的层面上。因此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研究能力,是今天教育教学过程中必须重视的问题,是时代的需要,社会的需要,也是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那么,怎样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研究能力呢?下面我谈谈自己在教学实践过程中积累的一些浅薄看法,与大家共勉。在平时的教学中,我是以语文教材为载体,以改变传统教学模式为宗旨,引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的。

一、关注文本的研究性学习

文本研究是指课堂教学过程中的非系统性地研究学习。它结合课本内容,体现教材的知识点,贴近高考指挥棒,在课堂教学中既做到体现文本中“传其道,解其惑”的要求,又做到贯彻研究性学习的精神。这样,使学生在学习课本内容的过程中,得到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一)引导学生发现问题

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对现实事物的观察和思考,是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基本途径。对大量资料的搜集和占有,是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基本方法。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外延相等的理念,正说明语文研究性学习有着广阔的天地。而这类问题最好是具有较大的开放性的,并且是对课文的理解有较大价值的。如在沈从文小说《边城》的教学中,我引导学生以美学家朱光潜先生对这篇小说的评价为切入口,引出问题。朱光潜先生的评价:“它表现受过长期压迫而又富于幻想和敏感的少数民族心坎那一股沉郁隐痛,唱出了少数民族的心声,是一曲描写湘西人人性美的‘牧歌’,一部美丽得如此朴素,悲剧得如此优美的人性‘牧歌’”。我从此评价引导学生提出以下问题:1.文本中朴素的美丽体现在哪些方面?2.如何理解作者笔下翠翠朦朦胧胧的爱情和由此而引起的薄薄的悲剧的凄凉?3.作者表现的本是一种人生的形式,一种优美、健康、自然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今天我们学习这篇课文,感悟到了什么?并在此基础上鼓励学生多查阅一下资料,与学生一道研究,使答案不但有了宽度,而且有了深度。这种提问避免问题成为一般性的提问,而形成了一个研究小课题。发现了问题,不应由教师来解决问题,而是放手让学生去查阅资料,设计方案,提出对策,形成研究课题。学生的研究结论未必正确,但只要能有理有据,自圆其说,言之成文,就达到了研究性学习目的。当然,最终还必须在教师的引导之下,在学生充分讨论的基础上统一到正确的轨道上来,让学生在行走中学习,在行走中感悟,在行走中提高研究性学习的能力。

(二)引导学生讨论问题

即在课前布置任务给学生,让学生在课外积极准备,然后在课堂上畅谈自己的看法,教师组织学生以讨论和辨论的形式来探讨问题。如鲁迅的《阿Q正传》教学过程中,我在课前布置下列任务给学生:1.鲁迅笔下的阿Q在你心中是什么样子?你对他是鄙弃,同情,还是如同鲁迅那样的“哀其不幸,怒其不争?2.在中外文学长廊中,你还找到哪些像阿Q一样的典型人物?3.阿Q最主要的性格特征是“精神胜利法”,请思考一下:这一“精神胜利法”是如何产生的?其具体表现是什么?4.你认为注重“精神胜利”和“精神胜利法”是一回事吗?结合现实谈谈你对两者的理解和认识。课堂上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准备情况,各自发表见解。这种开放性、有层次的问题的研究学习,不仅让学生见识了作者入木三分刻画人物的艺术手法,理解了作者对社会的清醒认识,以及揭露和批判中国国民的劣根性和人性痼疾来达到治病救人、改造国民性的创作目的,还让学生从这面镜子中照出了自己的影子,并联系的“食品安全”问题,“老人摔倒无人扶”的社会现实,深刻认识到我们今天仍然需要通过探讨这样的问题,让人性中正在缺失的品质早日回归,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真正体现出研究性学习的目的和意义。

(三)指导学生撰写研究性学习小论文

把研究性学习的成果用文字形式记载下来,这就是研究性小论文。教学中,我主要是从以下几个方面指导学生的:1.拟题的指导。标题涉及范围要小,要能鲜明地亮出自己的观点,明确情感倾向,做到醒目、新颖,谦逊,尽量少用“论”“评”大而虚的套词。2.结构的安排。论文常见的结构是“总-分-总”式。如果中间“分”的内容比较丰富,还可以考虑分成若干部分,或给每一部分安上小标题。3.问题的提出。问题的设置一定要紧扣研究性学习的内容和体会,从学习和生活实际出发,忌大忌空,做到有的放矢。4.问题的分析。比如教学《鸿门宴》第六自然段,当刘邦逃脱,张良入谢献璧时,愤怒的范增接过玉斗扔到地上,拨剑击破玉斗,说:“唉!竖子,不足以谋!”教材的注释是:“骂人的话,相当于‘小子’,这里指项羽和项伯”。我及时引导学生提出问题:这种说法是否妥当?让学生通过查阅资料,提出自己的见解,课下形成研究性学习的小论文。5.问题的总结。这一环节就是对论文观点的归纳,再次重申和强调此项研究的意义,并重在对现实意义的阐述,针对性要强,语言要简洁,三言两语即可,千万不要拖泥带水。

实践证明,学生有能力写出一定质量的小论文。这些论文论点鲜明,论据充分,说理透彻,并且在表达上也有提高,有的也很有文采。因此,在研究性学习的整个过程中,学生既消化理解了文本的内容和知识点,锻炼了口头表达能力和论辩能力,又提高了写作水平。

二、关注课外知识的研究性学习

就是走出课本,走出课堂,对中外文学领域或当下社会存在的热点问题和现象进行探讨学习,从而得出某种结论,形成一系列的研究成果,最终达到拓宽学生视野,提高学生认知和感悟能力的目的。

(一)引导学生进行由“课内——课外”研究性学习

“课内——课外”的研究性学习就是以单元教学成果为跳板,让学生脱离课本、脱离教师在单元教学中的“帮、带”,到课外去寻找自己喜欢的、跟单元有关的作品或资料,然后自己(或找老师、同学帮助)提出问题,最后再去研究。例如:学完《失街亭》后,学生对诸葛亮有了初步的了解,可将视角拓展到电视,电影以及古典名著《三国演义》上,然后确定“我眼中的诸葛亮”的课题;由《边城》进而对沈从文小说的风格产生兴趣而进行深入研究;由《祝福》衍生的内容,可以通过将祥林嫂与《橘子红了》里的秀禾进行比较,进而产生中国封建礼教下女性所遭受的束缚的研究课题。由《鸿门宴》而对司马迁的《史记》产生兴趣而拓展阅读来择题。这一类的课题,与教材的关系较密切,实际上可视为教材的补充和拓展学习,它既可促进学生对作家,作品的进一步了解和理解,又可以让学生从中获得文学的熏陶,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但是筛选这样的课题要把握一点:切入口一定要小。

在“课内——课外”中进行课题型的研究性学习更好体现了真正意义上的研究性学习的开放性、自主性、实践性与探索性的特征。不但提升了学生阅读名著的能力,而且提升了学生的阅读名著境界。

(二)引导学生进行“社会与自我关系领域问题”的研究性学习

人与自我关系领域的问题就是学生在家庭生活、社会生活和学习生活中亲身感受到的问题。要引导学生从自我生活中提出研究性学习活动的主题或课题,使学生在学习中提高对自我的认识,并通过反思自我,发展自我,达到成长自我的目的。今年的寒假作业,我要求学生在观察生活、关注热点焦点问题的基础上,对诸如中学生学习习惯的调查、中学生消费观念及行为等问题进行探究性学习,并形成小论文。

通过这些问题的研究性学习,引导学生观察生活,在社会生活中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并经过分析、比对、鉴别、判断来增加知识,增长阅历,形成正确的审美观和价值观。

总之,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开展研究性学习,可以将接受式学习与问题探究式学习,知识的传授与应用研究指导,知识的系统性学习与经验性学习巧妙结合起来,不但激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一定程度上也减轻了课本和试卷对学生的纠缠,开阔了学生视野,拓展了学生思路,使课堂教学更加丰富多彩,更重要的是学生在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掌握了一些基本的研究方法,提高了自主学习、解决实际问题、探究和创新的能力,同时广泛地受到了不同领域文化的熏陶,形成了良好的道德品质,为孩子们的健康成长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猜你喜欢
研究性课外教学
小满课外班
实践,让研究性学习课堂精彩起来
微课让高中数学教学更高效
学写简单的研究性报告
“自我诊断表”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对外汉语教学中“想”和“要”的比较
浅谈“研究性”阅读教学
谈高中研究性阅读教学
课外实践丰富多彩
跨越式跳高的教学绝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