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依墟里烟”注释指瑕

2014-08-15 00:49吴世英
中学语文 2014年7期
关键词:园田陶诗词义

吴世英

《红楼梦》中黛玉教香菱学诗,香菱对“渡头馀落日,墟里上孤烟”两句极口称赞。经黛玉启发,香菱明白了“原来‘上’字是从‘依依’两个字上化出来的”。这则特殊的“诗话”,可能对“依依墟里烟”的注释起了不小的影响,比如人教社新课标版教材就将“依依”径注为“轻柔而缓慢地飘升”。

持相同或相似看法的很多,仅笔者所见,就有林庚、冯沅君主编《中国历代诗歌选》,吴小如等主编《汉魏六朝诗鉴赏辞典》,王叔岷著《陶渊明诗笺证稿》,杨勇著《陶渊明集校笺》,以及黄岳洲著《古诗文名篇难句解析辞典》。持不同看法的同样不少,如袁行霈《陶渊明集笺注》就释之为“依稀隐约,若有若无”①,曹明纲《陶渊明谢灵运鲍照诗文选评》也释为“隐约可辨貌”②,郭维林、包景诚《陶渊明集全译》译为“依稀可辨”③,《辞源》《古代汉语词典》都引该句为例,分别释为“隐约”④、“隐约,好像”⑤。朱东润主编《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则并置两说,不作判断:“依依,轻柔貌。一说,隐约可辨貌。”⑥与上两说均不同,释义最为独特的当数逯钦立的《陶渊明集》,认为“依依”是“偎依留恋貌”。⑦

郭在贻先生曾说,在古文教学中,遇到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的疑难问题,“归根到底,不外乎两种情况:要么各家说法都不对,要么只有其中一种说法对,其余的说法不对”。⑧那么,以上三种注释,哪一种才是作者的原意?或全都不对,须另觅新解?要弄清这一问题,似乎可从三方面入手。

一、因文求义

“文”指训诂学上的“对文”,“两词相对,谓之对文”。它是由于运用了对偶的修辞方式,而形成了词义相同、相近或相反的现象。换言之,即处在相同结构中的相应位置上的两个词,其意义往往相同或相反”。⑨细读原诗,可知《归园田居》中有“七组对句”⑩:“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显然,“暧暧”与“依依”对文。“暧暧”各处解释无异词,都认为是“昏暗,模糊”之状;而“依依”所修饰对象为“墟里烟”,则二者意义只可相同或相近,而不可相反。这样看来,释“依依”为“依稀隐约,若有若无”自然更有道理。袁行霈先生进而解释这两句诗说:“上句远景,远村模糊;下句近景,近烟依稀。”⑪既简明扼要,也符合生活真实。

二、因声求义

“声”主要指字的古音,它与义的关系十分密切,根据字的声音线索往往可以探求出字的古义,此即训诂学上所谓“音义密合”的声训原则。在这方面,笔者知识过于浅陋,只好直接援引方家之说。据郭在贻《训诂学》:“从声音线索来看,爱(指《诗经·邶风·静女》‘爱而不见’中之‘爱’——笔者注)是影母字,凡属影母之字,多有隐蔽模糊或茂盛之义(茂盛义与隐蔽义是相通的)。……‘依’是影母字,故有茂盛之义。……陶诗《归园田居》五首之一:‘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依依与暧暧对文,则即暧暧也,状邈远模糊貌。逯钦立《陶渊明集》释为‘偎依留恋貌’,不确。”⑫在对文之外,复从古音推求“依依”的意义,结论就更为可信了。

三、因境求义

“境”指词语出现的语境,由于汉语缺少形态变化,所以语境在探求词义的过程中就显得尤为重要。上述“对文”,本来也是“境”的一种,不过这里所说的“境”,特指“陶诗”(含赋与文)这个大的“语境”。在现存的一百三十多篇陶渊明作品中,“依依”一词共出现六次:1.《归园田居》其一:“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2.《归园田居》其四:“徘徊丘陇间,依依昔人居。”3.《答庞参军》:“依依旧楚,渺渺西云。”4.《辛丑岁七月赴假还江陵夜行涂中》:“商歌非吾事,依依在耦耕。”5.《还旧居》:“步步寻往迹,有处特依依。”6.《饮酒》其四:“历响思清远,去来何依依。”其中,第二例显作“依稀可辨”讲,后四例均作“留恋,怀恋,思恋”讲,这是没有疑义的。这即是说,在现存“陶诗”中,“依依”并无“轻柔而缓慢地飘升”这一意义。相反,若把“依依(墟里烟)”解作“依稀隐约,若有若无”,则不但与《归园田居》其四(二者创作时间都在作者辞彭泽令之次年⑬)相合,而且与“陶诗”用词通例也了无滞碍了。

严格地说,上述三种方法单独使用都存在一定缺陷。如我们不能认为凡对文必义同或义近,也不能只据古音以求古义而忽略了词义的演变发展,据境索义也有一个更大的语境(时人与前人作品)难以穷尽的问题。但是,如把三种方法结合起来,得出的结论又一致,那么这结论必定是坚实可靠的。再者,古人的注释也可印证这一结论,如明代黄文焕就对《归园田居》(其一)作过这样的评析:“地几亩,屋几间,树几株,花几种,远村近烟何色,鸡鸣犬吠何处,琐屑详数。”⑭可见是把“暧暧”与“依依”看作形容村、烟之“色”(昏暗模糊、依稀隐约)的。有人或许会说,将“依依墟里烟”解作“村落里的炊烟轻柔而缓慢地飘升”,不是也讲得通吗?而且更富“诗意美”。确实如此,但是,将“依依”解作“轻柔而缓慢地飘升”放在“陶诗”这个大语境里难以讲通,我们就只好承认此解不通,只能“忍痛割爱”。王力先生在《训诂学上的一些问题》中有段精彩的论述,不妨引在这里:“如果我们所作的词义解释只在这一处讲得通,在别的书上再也找不到同样的意义,那末,这种解释一定是不合语言事实的。作家使用这种社会上不通行的词义,只能导致读者的不了解,为什么不用一个能为社会所接受的词呢?实际上,作家并没使用这个词义,而只是注释家误解罢了。”⑮

最后,往更深处追问一下:为什么注释家们容易误解这个“依依”呢?满足于“讲得通”、片面追求“诗意美”自然也是原因之一,但更主要的原因当是受了陶诗之前、之后“依依”的影响。之前用到“依依”最著名的是《诗经》里的“杨柳依依”,一般以为是“杨柳迎风披拂的样子”,或当做“依依不舍”的“依依”,指柳枝“柔弱的样子”,其实都不确。郭在贻、黄灵庚二位先生已经指出,此处“依依”与“霏霏”(雨雪骤而密)对文,乃形容杨柳之盛。⑯——对“杨柳依依”先就存在着误解,又带着这种认识来注释“依依墟里烟”,难怪会以讹传讹了。之后用到“依依”的诗句不胜枚举,恰好绝大多数又是用的“柔弱”“依依不舍”之义(此义源自《楚辞·九思·伤时》中的“志恋恋兮依依”),从而导致注者极易忽视“依依”还有“茂盛”或“隐蔽”之义。其实注者只要留意到以下两个句子:1.唐白居易《杨柳枝词八首》之三“依依袅袅复青青”;2.明杨慎《柳枝词》“袅袅依依映紫庭”,即可想到两句中“袅袅”才是形容柳条“迎风披拂”之态,“依依”自应是形容柳枝“茂盛繁密”之态,一动一静,显然可知。举这两个例子,并非“以后证前”,而是说明古人一直清楚“依依”有“茂盛”和“隐蔽”两义,在他们的诗句中就一直使用着这两个意义,只是今人大多不察罢了。

注释

①⑪⑬袁行霈:《陶渊明集笺注》,中华书局,2003年版第 81、80、79 页。

②曹明纲:《陶渊明谢灵运鲍照诗文选评》,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版第27页。

③郭维林、包景诚:《陶渊明集全译》,贵州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46页。

④《辞源》(合订本),商务印书馆,1988年版第109页。

⑤《古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1998年版第1840页。

⑥朱东润:《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上编第二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版第328页。

⑦逯钦立:《陶渊明集》,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41页。

⑧⑫⑯郭在贻:《训诂学》(修订本),中华书局,2005年版第 20、69~70页。

⑨⑮郭芹纳:《训诂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年版第90、104页。

⑩⑭葛晓音:《八代诗史》(修订本),中华书局,2012年第2版第138页。

猜你喜欢
园田陶诗词义
“诛”的词义演变及其在古籍中的释义
归园田居
《短歌行》与《归园田居》对比阅读
西夏语“头项”词义考
隐喻手法帮你理解词义
晚明陶诗评点研究
羡闲逸,吟式微——《归园田居五首(其一)》与《登快阁》比较阅读
词义辨别小妙招——看图辨词
苏轼和陶诗研究综述
归园田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