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小学数学方法衔接的重要性

2014-08-15 00:51孙华泉
中国校外教育 2014年16期
关键词:学法学情自学

◆孙华泉

(甘肃省玉门市第三中学)

注重中小学课程内容的衔接,确实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一个问题,注重中小学课程内容的衔接,实际上是要求我们能从整体上来把握数学课程,就是教中学的老师要了解一下小学阶段为中学学习奠定了哪些知识和经验的基础,同样,教小学的老师要了解一下现在小学的内容在今后中学它的发展是什么。所以,我觉得注重中小学衔接给我们带来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意义,这种衔接不仅仅是知识的衔接,更重要的还有思想上和经验上的衔接。

作为中学教师要很好地钻研这一课题,因为中小学知识衔接至关重要,我们更要重视中小学数学教学衔接。

一、注重学习方法的衔接

新课标背景下要求构建新型高效课堂教学模式,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就必须让学生在课堂上真正“动”起来,使每一个学生在课堂教学中,不断增强参与意识,并最终学会主动地构建自己的知识和能力体系,最终提高学习效率。

根据中小学学生年龄特点和学习状况,我们要十分重视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方法,引导学生通过自学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督促学生独立思考,敢于标新立异,有条有理、有根有据、符合逻辑地进行说理、表达。逐步改变学生由被动的学为主动的学。小学重在做好良好习惯的养成教育,初中则要将学习习惯内化,成为一种自觉行为。如何重视学法上的衔接呢?

1.采取了如下课堂结构模式

摸清学情——有的放矢——方法探究——巩固提高。

学情是我们确定教学目标,选择教学内容、运用教学方法的依据。因此,在教学中进行学法指导,就要研究学情,根据学情有的放矢进行教学。这样,就能保证把课教在学生身上,使教法与学法辩证地统一起来,从而提高教学的效率。教师对学生自学要有明确的认识,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要充分认识到学生自学更能提高学习效率,因为平时教师需要讲几十分钟的内容,学生自学不到十分钟就可以了。课堂上,学生往往自学几分钟就开始做题,不会的再回头看例题或相互讨论,基本上就能掌握了。通过自学能够掌握知识,本身就是对学生自学能力的最大的肯定,从而使自学积极性更高。在指导学生通过读书学习知识的过程中,教师要灵活运用,在培养能力方面有所侧重,对易懂的教材着重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不是让学生看懂就可以了,而是要反复琢磨,找出其本质特征和属性,然后再把他们概括出来;对于有难度的例题,着重培养学生分析推理的能力,这样的教材宜用边读边解释的方法、读讲结合进行,在这一过程中,有质疑、有讨论、有提问、有小结。最后就是安排练习,在练习中对所学的知识进行巩固提高,达到较好的学习效果。

2.遵循记忆规律安排学习

遗忘呈现出“先快后慢”的规律。这规律给我们指导学生的学习提供了重要的依据:及时复习。初中生学习存在一种普遍的倾向,就是随学随丢,做完教师布置的作业了事,到考试时,临时抱佛脚,从头开始复习。要改变这种前学后忘,到后面问题成堆的现象,关键要做到“及时”,特别是对于那些字母符号、公式等意义性不强的学习材料,一定要做到趁热打铁,及时复习。

中小学数学教学的衔接,不仅体现在学生学法的衔接上,更主要的是体现在教师教法的衔接上,引导学生顺利渡过衔接关,是我们每一位教师的重要责任。

二、注重教学方法的衔接

小学数学教学,教师讲得细、练得多、直观性强,学生学完新课后不断地反复地练习,学生对老师有一定的依赖性,真正做到了少讲多练;到了初中,相对来说教师讲得精、练得少,抽象性也比较强。从实际情况看,小学生是以机械记忆、直观形象思维为主。因此,进入初中后,教师必须结合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从学生的认知结构和认知规律出发,有效地改进教法,搞好教学方法上的衔接。

1.新旧知识的衔接

心理学家研究表明,学习者必须积极主动地把新知识与自己认知结构中有关的旧知识发生相互作用,旧知识才能得到更新改造,新知识才能获得实际意义。因此,教师在传授新知识时,必须牢牢抓住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指导学生进行类比、对照,找出新旧异同,从而揭示新知的本质。如有理数乘法法则与小学数学的乘法法则的不同点,仅在于需确定积的符号,而讲解的重点则应放在符号法则上。又如,讲解不等式的基本性质时,可通过等式的基本性质进行引入讲解等,让学生在学习时有一种“似曾相识”之感。

2.思维方式的衔接

小学数学教学中过分强调应用题的列式计算,致使学生进入初中后常不能尽快用列方程解应用题,往往在教学中费力不小而收效不佳。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在实际教学中,必须做到:一是引导学生复习小学数学应用题中常见的数量关系,二是着启发学生找等量关系。例如,“比一个数的2倍小3的数等于5,这个数是多少?”按照小学逆向思维的解题方法是逆推解法,即列出算式:(5+3)÷2。而在初中则是直接推导。设这个数是x,直译原题,得2x-3=5,再通过解方程得出结论即可。但由于大多数学生在小学的学习过程中已经养成了习惯,再加上追求高分数而长期操练,造成学生思维定势,他们这一习惯极难改变。同时还需告诉学生,有些问题用算术解决不方便,只有用代数解。再用一些典型的题目,帮助学生用代数和算术解法解了以后作比较,通过对比,使学生体会到代数法的优越性,从而使学生逐步从算术方法中解脱出来。因此,我深深感受到思维方式的转变,应是小学与初中数学学习衔接的一个关键点。

三、注重学生与教师的衔接

进入初中的学生,他们的生理与心理都趋于成熟,处于似懂非懂的阶段,而又象一只小刺猬,具有反叛的心理,对教师具有一种似信非信的心理。学生进入中学,教学环境发生了变化,课程增加,学习时又误把中、小学知识截然分开。教师对学生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能力强弱不了解,教学时起步点把握不准,造成中小学教学脱节,还常责怪学生基础差、脑子笨。课程的增多使任课教师与学生接触时间少,管理也不及小学那样具体,有的学生认为没有了束缚,不认真学习而掉队。因此,教师对学生的思想状况、知识基础要有充分的了解,摸清各个学生的实际水平,根据具体情况区别对待,帮助、引导他们端正学习态度;鼓励他们克服畏难情绪,尽快适应新的学习环境。

因此,教师要与学生和谐相处,以满腔的热情去感化学生,而不是以教师的权力去命令他们,以此来消除学生的心理障碍,使教与学始终处于民主、和谐的气氛之中,消除学生的戒备心理。

总之,从小学一到六年级的学习过程中,有很多知识都是给初中知识打基础的,如小学第一学段、第二学段就开始学习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画简单的统计图、画三角形的高,学三角形、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时,就用了“S=(1/2)ah”,“S=ah”这样的代数表达式,等等。这些知识到初中后还要继续学,那么初中教师就要很好地衔接引入,增加学生的亲近感,拉近学生与知识、与老师的距离,自然会大大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效率。

猜你喜欢
学法学情自学
摭谈初一数学学法指导
基于先学后教 培养自学力
针对学情,实干巧干
教学与自学
对“自学·议论·引导”教学法的认识和思考
作业批改中如何了解学情
沈尹默:如何自学书法,才能少走弯路?
立足学情以点带面
“二元一次方程组”学法指导
三角恒等变换学法直通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