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 施 健
教育专家认为“德育的本质是实践,缺少实践环节的德育不是完整的德育”。班主任作为德育工作的主要组织者和实施者,应怎样开展德育实践活动?
现代社会的信息传播广,传播速度快,各种思想和意识不断影响着青少年的人生观、价值观的构筑。建构主义理论认为:人的认识来源于主体与客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因此,学生会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进行建构,以“形成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和行为意识准则”。德育工作者达成的共识是:德育工作不能只靠灌输道德规范,必须回归丰富多彩的生活世界。教育回归生活世界的价值诉求要立足于人的生成性,还教育以生活的本性,关注学生的真实需要,通过教育创新,使教育从以往单纯的传授知识的模式转换为基于真实情景的交往活动。【1】
“教育回归生活世界的价值诉求是以日常生活为依归,力求创造更加丰富多彩的生活,并通过对生活疆域的开拓,改造和完善人性”,所以改变传统德育工作纯理论的说教,强调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感悟和体会,才能使“教育回归生活世界”。
活动引导的过程是班主任通过开展一系列的德育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在真实生活中感悟并内化成正确的道德认识。如果把活动引导真正做到位,就是使“教育回归生活世界”,德育工作就会获得长久的效果和一定的社会效益。
在和谐的沟通中,班主任已认识到学生的需要、兴趣和原有水平,而学生的成长是一个主动建构的过程,他们关注的焦点是我们教育活动构成的依据。尤其是学生在构建人生观、价值观过程中,由于认识的肤浅和经验的缺乏,心理上会出现一些困惑与茫然,必然要求有人对他们辅导与帮助。班主任要通过有效的沟通,了解学生的家庭情况、学习状态、个性特点以及兴趣爱好等,对于职业学校的学生,更要关注他们的职业理想、职业生涯规划。最重要是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倾听他们的需求。这是教育回归于生活的起点。
在全面分析学生各方面情况的基础上,合理的教育目标是,让学生“跳一跳,摘到苹果”,使学生通过努力就可以达到的目标,才能激发学生的热情。根据需求设定德育实践活动的目标而不是班主任自以为是或凭空想象一个实践活动,那样不仅没有教育效果,而且会使学生漠视甚至厌恶德育教育活动。当学生的实际生活与道德观存在疑惑不解甚至矛盾的时候,恰好为班主任设定德育实践教育活动情境提供了第一手资料,因为这是学生生活世界的价值诉求,由此开展的德育实践活动才是合适和合理的。
这是指学生主体通过对具体事物的感知和情境的感染来领悟道德知识,接受道德观念,践行道德规范。把课堂上所感觉的道理和激发的情感转变为学生自身的道德观念和道德情感,形成道德信念,从内心产生履行道德准则的自觉性,形成道德动机。【2】
这就需要教师在活动中为学生创设主题情境,提供充分感悟和体验生活的机会。
创设的主题情境应贴近学生的生活,让学生在真实情境下,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社会。通过再现身边的、真实的事,来创设情境,具体形式有角色扮演法、心理体验法、经验分享法等。
如在“什么是美”的主题活动中,让学生自己表演一些典型的着装、仪表和行为习惯,在对比中讨论和辨析。在“学会正确积极的归因”活动中,让学生参加具有一定难度的任务来体会成功的原因。在“发展积极的自我意识”活动中,班主任发给学生自陈问卷和形容词表,让学生填写,活动过程本身就是一种认识自己的好方法。
让学生有感,才能使其有悟。学生的感来自于以上的真实情境的创设。
“悟”是在教师的引导启发下,才能真正内化道德观念。教师抓住学生有所“感”的时机,对学生进行合理引导,及时指导,使学生形成正确的道德认识。
“导行”的近义词是“指导”“指引”,不是局限于“指出”、“指明”,重点应落在“引”和“导”上,因为我们面对的是一群有思考力的学生,所以德育工作者开展一切活动都必须立足于“导”。教师应避免只顾给学生提出要求,“你应该”、“你们要”这样的话容易被当耳边风,如果再加上“你怎么就不能”指责的语气,只能使学生逃避、对抗。
如在“什么是美”的主题活动中,在对比中进行引导:“为什么这样的仪容仪表是美的”;如让学生谈谈在活动中受到的启发和明白的道理;例如在“休闲与学习”的活动中,让学生结合自己的实际,安排好自己的作息时间,制定出一周的生活计划。讨论法、讲授法、列表法等是导行的常用方法和形式。
启发学生意识到问题所在,启发他给自己提出要求,引导他自己想出办法,然后让他自己从实际生活中得出结论,真正懂得对待这样的事应有的态度、原则和方法。
感悟导引策略能让学生主动地、积极地、愉快地接受班主任的德育教育,使正确的道德认识深扎于学生心中。这样,学生才会在以后的生活和社会实践中把道德认识化为具体的正确的行动。
学生有所悟,不一定能保证学生在今后的生活实践中一直具有正确的道德行为。需要班主任对学生在生活实践中进行跟踪、反馈,并给予适时评价。这是一项持之以恒的工作,是对感悟导引策略的延伸与升华,也是活动引导的强化。
如一周后检查学生执行计划的情况,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如按情况分类并召开座谈会,这是一种反馈形式;另一种反馈形式是评比奖惩,使学生更加明确自己的活动效果。在多种活动跟踪评价中,教师的激励是德育教育获得长效的最重要方法,这种方法不仅可以让学生体会成功,也能及时修正自己的行为。
通过以上“让德育教育回归生活”的观念,良好的学风、班风得到形成和巩固,学生们进一步增强了自信心和道德感,德育工作取得了一定实绩。
教育回归生活,也对德育工作者提出了新的要求:必须集中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从事那些有效果的和有创造性的工作——相互影响、讨论、激励、了解、鼓舞。【3】尤其是班主任,是思考者,也是交流的参与者,是组织者,更是人生成长阶段不可少的顾问。
[1]刘旭东.教育和生活关系的思考[J].教育研究,2007(8):53.
[2]刘晓鹏,秦伊楠,尹丽娟.澳大利亚基础德育分析及其启示[J].教学与管理,2008(2):159.
[3]王铁生.师生交往:理想、现实与重构[J].教学与管理,2008(2):33-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