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真真 李运伦
(1山东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济南250355;2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心内科,济南250014)
“损其心者调其营卫”治则的探讨※
沈真真1李运伦2*
(1山东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济南250355;2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心内科,济南250014)
营卫皆属 “气”,由脾胃化生,肺气宣布而濡养全身。心总司一身血液的生成及运行,气血与营卫是 “体”与 “用”的关系,而营又生血,故心主血即心主营。营卫养心,若营卫失和则心失所养而致诸如汗证、心悸、不寐、胸痹、心水等心系病证的产生。治疗上宜根据阴阳虚实不同,予桂枝汤及其类方加减运用,侧重于温阳或滋补营血,使营卫调和而通行,则心损可康。
营卫;气血;阴阳;血脉;心系病证;桂枝汤
《难经·十四难》载 “损其心者,调其荣卫”是指心脉受损时可通过调理营卫的方法进行治疗。作为一种治疗思路,不仅有其中医学基础,而且也有方证及临床经验的证据,然而对营卫与心的关系及营卫失调致病机理则缺乏系统研究,本文将结合 《内经》营卫理论进行探讨。
《医门法律·答营卫五问》云:“兵家安营,将帅自然居中,士卒自然卫外。”《经籍训话》解 “营”有周行、布居、绕之义,推之,营即周行、环绕、分布,卫即保卫、防护。《内经》提出营、卫皆属于 “气”,源于中焦,乃水谷精微所化生,营行脉中,卫亦与之相随而行于脉外,周行人体而发挥各自生理作用,《灵枢·营卫生会》即云:“人受气于谷,谷入于胃,以传于肺,五脏六腑,皆以受气。其清者为营,浊者为卫,营在脉中,卫在脉外。”
2.1 心主血脉 《素问·痿论》认为: “心主身之血脉”,包括主血、主脉两个方面。
心主血,即心搏动泵血以输送血液于全身而濡养脏腑形体官窍。只有心气充沛、阴阳协调,血液才能在心气推动下正常输布。心主血的另一内涵是心有生血的作用,即所谓 “奉心化赤”,后世唐容川在 《血证论》中提出 “心之能事,又主生血”。心总司一身血液的生成及运行,故 《素问·五脏生成篇》曰:“诸血者,皆属于心”。《灵枢·营卫生会》云 “营卫者,精气也,血者,神气也,故血之与气,异名同类焉。”《灵枢·邪客》云:“营气者,泌其津液,注之于脉,化以为血。”营卫与血液皆化生于水谷,营气充足则血液化生有源,营血密不可分,常合称营血,若营不足则血亦亏。气血与营卫是 “定位之体”和“流行之用”的关系,血正是无形之营气的有形表现,《医宗金鉴》云:“营即血中之精粹者也,卫即气中剽悍者也,以其定位之体而言则曰气血,以其流行之用而言则曰营卫。”故心主血亦即心主营。
心主脉,是指心气推动和调控心脏的搏动和脉管的舒缩,使脉道通利,血脉通畅。《灵枢·决气》曰:“何谓脉?岐伯曰:壅遏营气,令无所避,是谓脉。”《素问·六节藏象论》曰:“心者……其充在血脉”,心主血脉当以血脉的结构及功能正常为基础,卫行脉外以固护,营行脉中以充养,营卫和调是维持血脉功能的重要条件。
营卫通过血、脉与心密切关联。营气充足,则血液化生有源,脉管得充。营血在脉中正常运行,一赖心气的鼓动,二赖卫气悍疾滑利而善行之性的带动。心之气血阴阳平衡,营卫运行才不失其常,故 《难经集注》曰:“心者,营卫之本”。
2.2 营卫养心 《素问·生气通天论》云: “营气者,泌其津液,注之于脉,化以为血,以荣四末,内注五脏六腑。”《灵枢·邪客》曰:“卫者”,“循皮肤之中,分肉之间,熏于肓膜,散于胸腹。”《灵枢·本脏》曰:“温分肉,充皮肤,肥腠理,司开阖”,又 “护卫周身……不使外邪侵犯也”(《医旨绪余》)。营能生血,血能养神;卫能温煦,外御六邪,内助心阳,故营卫调和有助于心主血脉和藏神。
营卫养心的必要条件是营卫重和而贵行。和,即“阴阳调和”,营卫同属 “气”,以此而言二者皆属于阳,而阳中又可分阴阳。以分布走行及功能而言,“营在脉中,卫在脉外”,《类经·疾病类》云 “人有阴阳,阳虽主外而为卫,所以固气也;阴则主内而藏精,所以起亟也”,又 《灵枢·本脏》曰:“其浮气之不循经者为卫气,其精气之行于经者为营气”。营气精专行于脉中而濡养藏府,主内主静属阴,又称 “营阴”;卫气慓悍行于脉外而固外充肤,主外主动属阳,又称 “卫阳”。营阴卫阳,各行其道而发挥其功能,却又相互依存互根互用。如 《类经》云:“卫主气而在外,然亦何尝无血,营主血而在内,然亦何尝无气……但行于内者便谓之营,行于外者便谓之卫,此人身阴阳交感之道,分之则二,合之则一而已。” 《类经》认为 “阴内阳外,气欲平和,不和则病”,营卫阴阳平衡协调故能养心。 《灵枢·天年》曰:“血气已和,营卫已通,五脏已成,神气舍心,魂魄毕具,乃成为人”, “五脏坚固,血脉调和……营卫之行,不失其常……故能长久”,《素问·热论》曰:“营卫不行,五脏不通则死”等。说明人的生长发育和长寿,都强调营卫的 “通”、“行”正常。故 《伤寒论》平脉法载:“阴阳相抱,荣卫俱行,刚柔相搏,名曰强也”。
若营卫化源不足,或失其阴阳调和,或失于通行,导致心失濡养,心主血脉及藏神之功用势必受到影响,而致各种心系病证的产生,如汗证、心悸、不寐、胸痹、心水等。
3.1 汗证 《伤寒论》有云:“病常自汗出者,此为营气和,营气和者外不谐,以卫气不共营气谐和故尔”;“太阳病,发热汗出者,此为营弱卫强”。营阴亏虚,阴不敛阳,迫津外出,则为阴虚盗汗。若卫气亏损,腠理不固,津液外泄,为表虚自汗。临床所见之心脏病患者,属心气、心阳虚者,体质虚弱,易受外邪,平时多表现为表虚自汗之证;属心阴虚,营血亏者,营阴不能外谐于卫阳,卫阳郁于外而见发热,营亏不能内守而见汗出。故心脏病人常见自汗、盗汗之证[1]。
3.2 心悸 《医宗必读》载:“心之所藏,在内者为血,发于外者为汗,汗者,心之液也”。汗出异常,心液外泄,伤及心阴,心脉损伤。临床上误汗或发汗过度,耗散营卫,每致心阴阳受损而见心动悸、脉结代等症发生。久病失调、忧思劳倦及脾失健运,可致营卫耗伤或化生不足。《丹溪心法·惊悸怔忡》载 “怔忡者血虚,怔忡无时,血少者多”。营血同源,营不足则血亏,血脉空虚,心失濡养,则惊悸怔忡。无论是心阳、心气虚,还是心阴、心血之损,均可导致营卫运行失常;而营卫运行失常,又可加重心脏之损,故通过调理营卫,可恢复心的功能。
3.3 不寐 《灵枢·营卫生会》提到 “壮者之气血盛,其肌肉滑,气道通,营卫之行不失其常,故昼精而夜暝。”青壮年气血盛,脉管充盈,气道通畅,故营卫各循其道。老年人气血衰少,肌肉失养,脉管枯涩,营卫不循常道,“营气衰少而卫气内伐”,这种营卫失常是老年人 “昼不精,夜不暝”的病理基础。许多心脏病患者存在睡眠障碍,与其气血亏虚、营卫不和有关。由于营卫二气相互协调、昼夜循行,人体因而出现寤寐不同的周期性变化,若营卫循行节律紊乱,就可能出现失眠。如邪气内扰,卫气不能入于阴分,滞留阳分过久,就会导致阳气盛,阴阳失和,所以患者出现夜间不能闭目入睡;若营气衰少,卫气不足,晨起卫气出于营阴,营阴不足,卫气内伐,羁留营间,患者昼间常表现为精神倦怠,反应迟钝,嗜睡等现象[2]。
3.4 胸痹 营卫的通行是其养心的必要条件。故若因外邪阻滞,致 “营气稽留于经脉之中,则血涩而不行,不行则卫气从之而不通,壅遏而不得行”,“营气不通则血归之”,进而气滞血瘀,脉络不通,不通则痛,发为胸痹心痛。津血同源异流,津在脉外,血在脉内。二者依赖卫气的气化而相互转化:津液不足时,血中之水渗于脉外;血液不足,脉外之津液入血。若营卫不行,津液不得气化,聚而成痰,痰瘀互结,脉络受阻,亦可发生胸闷、胸痛。故张介宾 《景岳全书·非风》曰:“凡经络之痰,盖即津血之所化。”营卫失调是痰瘀形成的重要病理因素。营卫既虚可以是脏腑虚衰的结果,又可因营卫虚弱不能充养脏腑而致脏腑功能衰退、代谢迟缓或紊乱,从而使痰浊、瘀血等病理产物在体内积聚[3]。营卫不和,气化交会失常,津凝为痰,血凝为瘀,气滞、血瘀、痰凝等瘀阻脉络,胸痹乃生。
3.5 心水 心水可从 “营卫不和”的角度进行考虑,如李永民等[4]宗 《内经》“营气衰少而卫气内伐”,或 “营气稽留,血涩不行,卫气从之”理论,提出 “营卫不和,营涩卫伐,瘀结水停”为心水的病机,瘀积而水停,见憋喘短气,水肿乏力等症,从而促进中医治疗心水由传统的 “温阳强心利水”向 “调和营卫”等思路转变。
柯琴 《伤寒附翼》赞桂枝汤 “此为仲景群方之魁,乃滋阴和阳,调和营卫,解肌发表之总方也。”桂枝汤是调和营卫之祖方,调和营卫的关键在于使失衡的营卫重新恢复相对平衡。调和既可表示一种平衡协调的状态,又可表示调节的动态过程,通过调和的过程得到调和的状态[5]。方中桂枝辛温发散,温通卫阳,解卫分之邪;芍药酸苦微寒,滋阴和营,补营阴之弱;生姜辛温,佐桂枝散寒解肌;大枣甘平,佐芍药滋补津液以养营;炙甘草,甘平之品,入通脾胃,和中州,调阴阳,“配桂姜辛甘合化为阳以助卫气,配芍药酸甘化为阴以滋营阴”,五药相配,共走调和营卫之功。故尤怡 《金匮心典》中引徐彬氏之说:“桂枝汤,外证得之,为解肌和营卫,内证得之,为化气和阴阳。”桂枝汤类方以桂枝汤为基础,根据兼证、变证的具体情况变化进行加减化裁,其中具有温通心阳或调和阴阳而治疗心动悸、心下悸、烦躁、惊狂、心中悸而烦及脉结代等心系病证共8首,分为以下两类:
4.1 重在补心阳 “发汗过多,其人叉手自冒心,心下悸,欲得按者,桂枝甘草汤主之。”桂枝甘草汤之心悸不安,多由平素心阳不足,更兼太阳病发汗不当,汗出过多,心阳过耗,予桂枝、甘草补心阳,后世补心阳之方皆从此方化裁而出,因而被历代医家认为温补心阳之祖方。若心阳不足,邪气内陷,症见胸闷、心悸、咳逆,兼气短、项背不适等营卫不和之证,予桂枝去芍药汤补
心阳、调营卫。若 “微恶寒者”,予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除外上述阳虚心悸之症,兼见烦躁不安等,乃阳虚心神不敛,予桂甘龙牡汤,龙骨、牡蛎潜敛神气而镇静安神。桂枝加附子汤治阳虚为主的阴阳两虚证,桂枝加桂汤泄奔豚气,桂枝去芍药加蜀漆龙骨牡蛎救逆汤复心阳、涤痰浊。上方共同点皆为扶卫气、助心阳,偏于补阳,治疗误汗、发汗过多耗散营卫,心阳受损而致心悸不宁、怔忡脉促证候。
4.2 重在滋心阴 小建中汤、炙甘草汤益气养血,均可温阳,又偏于补阴,使营液内守,血脉充盈,心阳振奋,心脉得复。小建中汤乃桂枝汤倍芍药加饴糖而成,方证病机为中气虚,营卫气血生化不足,心失所养,再感外邪,耗散正气,故立足于脾胃,立小建中汤,甘补温运以建中,使营卫生化有源,营卫畅行,阴阳调和,则烦悸自止。 “伤寒,心动悸,脉结代”,若心气血阴阳两虚而致脉弱无力,并伴见脉结代,心动悸,予炙甘草汤。营卫与脾肺关系密切,化生于脾,宣布于肺,故 “调其营卫”,当先调补脾肺。清·傅山先生认为 “养心者,人参、当归、麦冬足矣”,人参不入心经,但心气之产生,全赖脾气之化生,肺气之宣布,补脾肺即补心气,配麦冬养阴清肺,当归养血和血,则怔忡安。此方配伍关键在于滋阴药与温阳药的比例,《伤寒论》原意为滋养营血之地、麦、胶、麻、枣比例大于通阳复脉之参、桂、姜、草,之所以滋阴药必须大于温阳药,温阳药又不可缺少,正如岳美中先生所谓:“阴药非重量,则仓卒间无能生血补血,但阴本主静,无力自动,凭借阳药主动者以推之挽之而激促之,才能上入于心,催动血行,使结代之脉去,动悸之证止”。但临床具体应用时,应随脉证不同,变化滋阴与温阳药物的比例,从而达到阴阳的调和。
综上所述,“损其心者,调其荣卫”治疗 “心损”不仅具有其历史渊源和理论依据,且临床用之确有其效。心主血脉则营卫得生得行,心得濡养;营卫养心,以助心主血脉及藏神,心与营卫互依互存,又以营卫养心为前提,故从营卫调其血脉而心损康。营卫养心,若营卫不和,虚则心阴、心阳失养;实则心脉不通,不通则痛。因此治疗 “心损”,不言补心阴、益心气,而间接通过调和营卫、气血阴阳以从根本治疗心损,恢复心系功能。
[1]史红霞.浅谈“损其心者,调其营卫”[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1,7(6):66-67.
[2]腾晶.醒寐晨方与安寐晚方择时用药治疗营卫不和型失眠40例[J].中华中医药学刊,2007,25(7):1427.
[3]藏运华.从中西医结合角度论营卫失调与脑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09,7(6):730-731.
[4]李永民.由“调其营卫”论治慢性心衰[J].河北北方学院学报,2010,27(3):77-79.
[5]高飞.论阴阳自和必自愈[J].山东中医学院学报,1985,(4):1.
doo:10.3969/j.issn.1672-2779.2014.08.005
1672-2779(2014)-08-0001-02
国家中医管理局中医心病学重点学科建设项目[N0:国中医药发2009-30号]
* 通讯作者
苏 玲 本文校对:焦华琛
2013-1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