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 王旭东
在新课程课堂教学实践过程中,出现过注重口头表达,忽略对书面语言的自主体验、自主鉴赏、自主表达,“思维的条理性、品评的精确性、理解的深刻性”等自主学习的能力无形中被弱化。“笔谈式自主学习”策略强调学生与课文的自主对话,强调学生自主的深层体验、独立鉴赏。在此基础上,采用写“课堂笔谈”这种独特的“笔谈式自主学习”策略,进行对课文的自主品评、体验、想象、思考。外化思维流程、优化思维品质、真正达到自主学习的目的。
从语言出发,营造情境,根据课文的不同特点,采用初读、自由散读、归类默读、情境默读等各种手段,将语言信息传输到大脑皮层,刺激诱发学习者的品评体验。
在学习者处于自然初始阅读状态时,从字词意境,思维流程、瞬间感受、画面再现等各个角度用自主性的语言和同桌“口头互谈”,要求有一定的表达量和表达时间。“初谈”阶段在语言的精确、思维条理的深刻方面放低要求,要求“谈”出鲜活的原始感觉就可以。
采用辩论质疑、互谈心得等方式进一步诱发学习者的深层感受,引出新一轮的感悟思考。这个环节实施的顺利与否直接影响到“笔谈”的质量。
在学习者安神入定之后,梳理、深化是这个阶段的重点。抓住时机,优化思维,用语言传输学习者的学习心得,完成“输入——体验、想象、品味——输出”这样一个将抽象的阅读思维具体化的“课堂笔谈”自主式学习流程。
所谓“意境再造”“笔谈式自主学习”策略,是指在准确把握意境的基础上,用品评者自己的语言“翻译”(转述)该意境,从整个意境的再造中来品评字词。是一种“以面破点”的品评式自主学习策略。
【课文片断】
震落了清晨满披着的露珠,伐木声丁丁地飘出幽谷。(七年级上册 何其芳《秋天》)
【品评实例】
伐木声悠悠地“飘”出山谷,若有若无、时断时续,由深谷中袅袅而出,使人联想起“鸟鸣山更幽”之境。
【分析】
幽静的山谷,满披着露珠的草丛,露珠从草叶间缓缓滑落……这是农人在清晨伐木的背景画面。清脆的伐木声“震落”了“露珠”,打破了这种宁静。对伐木声的诗意描摹是该诗句的最大特点。在自主学习过程中,学习者敏锐地把握核心词:“飘”。伐木声一开始是清脆的,后来是“悠悠”的,“时断时续”的。原因是聆听者的立足点在“幽谷”之外。品评者抓住了“飘”字的神韵,用“悠悠”“时断时续”“袅袅而出”这些语汇进行“意境再造”,从而达到以“再造之彼境”品“原意之此境”的目的。
所谓“精髓赏析”“笔谈式自主学习”策略,是指在整体把握意境的基础上,抓住能够准确传达该意境的“精髓”词汇,从对该词汇的品评来带动对整个意境的品评,是一种“以点带面”的品评式自主学习策略。
【课文片断】
在乡下,小路上,石桥边,有撑起伞慢慢走着的人,地里还有工作的农民,披着蓑戴着笠,他们的房屋,稀稀疏疏的,在雨里静默着。(七年级上册 朱自清《春》)
【品评实例】
“静默”这个词突出了水乡小镇的意境,仿佛一切都“僵”住了,静静地默立在雨中,聆听着春雨的气息。
【分析】
在《春》这篇课文里,选择“静默”这个词进行品评,对初一的学习者而言是一个挑战。作者对语言的把握相当精准。“细雨”“薄烟”“黄晕的光”“披蓑戴笠的农民”“稀稀疏疏的房屋”……勾勒了一幅黄昏来临时分细雨迷蒙的乡村水墨画。其间密密斜织着的细雨、笼在屋顶上的薄烟、窗棂间渗透出来的昏黄的光,细细品来,皆有动感。而细雨(厚度)薄烟(质感)昏黄的光(颜色)又分明给人一种静谧感。“静默”这个词,既有静态又有动态,与整个意境是如此吻合,是“破解”整个意境的精髓之词。所以,从精髓之词出发,“破译”整个意境,是一种有效的自主学习方法。
所谓“深处咀嚼”式“笔谈式自主学习”策略,是指于看似平淡之处,挖掘内蕴深意的学习策略。这种品评方法,不仅需要品评局部字词的学习能力,更需要整体鉴赏能力,是一种“于淡处见深意”的自主学习能力。
【课文片断】
北京的冬季,地上还有积雪,灰黑色的秃树枝丫杈于晴朗的天空中,远处有一二风筝浮动。(七年级上册鲁迅《风筝》)
【品评实例】
“灰黑色”一词,色调显得十分低沉,不仅写出了冬天的景象,奠定了全文的主基调,还写出了鲁迅的内心。
【分析】
“北京的冬季,地上还有积雪。”文章以这样的短句开头,似乎信手拈来,平淡之极。紧接着是一句“灰黑色的秃树枝丫杈于晴朗的天空中”这样一个读起来使人喘不过气来的长句,再接下来用“远处有一二风筝浮动”这样一个简洁有力的短句破题。如果能够品咂再三,一定能够品味出蕴涵于景色中的流动着的情绪。那是一种哀伤的情绪。用品评者的话来说,是“低沉”。显然,品评者还没有一种整体把握的品评能力,但她能够于“灰黑色”这个浅层次的表象中“咀嚼”出文章的基调和作者的内心,已属难能可贵。
“勾勒画面”“笔谈式自主学习”策略是指:由字而词、由词而句,在品评字词的基础上,将句意与句意之间构成的“画面张力”用文字的形式再度传达出来,在再造文本意境基础上,达成对文本意境品评的学习策略。
【实例举隅】
丰收的锣鼓声在第一段奏响。稻浪涌动,瓜果落地,使人沉醉在秋天的丰收之中。第二段描写渔夫捕鱼,意境比第一段明显要宁静得多,是一首富有江南风情的渔舟唱晚,又如同一首婉约的小调。第三段是整首诗的重点。作者抓住了人的情感着重描写。牛背上牧童吹着动听的短笛,这勾起了牧羊女的少女情怀,纯纯的初恋似一盏淡酒,醉了少男少女的心。浪漫的秋日里浓浓的恋之悠曲,久久地、久久地在草原上空回旋……(课堂笔谈《聆听秋意》——品评何其芳《秋天》节选)
[分析]
学习者从三个层面品评秋天的意境,既把握文本意境,又有独到的评析。丰收的锣鼓声、富有江南风情的渔舟唱晚、秋日恋之悠曲,均从“声音”这个角度入手。品评意境的“笔谈”式自主学习,提升了学习者分析性语言的表达能力。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农村加强技术创新,可以发展互联网金融服务,推动金融服务新业态,整合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及移动互联网等信息,发展农村互联网金融,减少传统金融模式的时空局限,推动农村金融模式的创新;顺应移动支付发展趋势,在农村地区的金融机构推出移动支付产品和服务,以解决农村金融网点太少的问题[6]。
“感受评析”“笔谈式自主学习”策略是指:学习者在初品课文、深入赏析时,往往会产生一定的审美感受,在这个时候用“笔谈”这种学习策略把这些感受记录下来,无疑是一种非常及时有效的自主学习的好策略。
【实例举隅】
朱自清的《春》我也曾拜读过,小学课文里有。以前,我常惊异为什么人们总把这篇文章选取出来让我们学习呢?直到今天我才领略到它的美,它是在纯朴中隐隐透出的清新的美感。它是属于文字的。
这两节课上,我亲耳听到了朱自清笔下幽婉的鸟鸣,从洞开的窗户中,我清楚地感受到那种细如丝,密如毛,晶莹如针的雨。春风,我们现在无法感受到了,也无法领略到春花的艳丽与芬芳。但是闭眼倾听时,那春天美好的一面便隐隐约约荡漾在心湖中了。
我开始回顾春天,才发现,春天其实也别样可爱。进入了课文的世界也就是进入了文字的领域。同学们开始学习鸟叫,学短笛声,学流水声,教室刹那间变成了大自然。我们也成了只只小鸟,在丛林间发出和谐的乐声,我们也变成了牧童,在牛背上,吹出婉转的曲子。我们开始闭上眼睛想象着场景,叽叽喳喳的鸟声,清脆的短笛声,潺缓的流水声,整个富有诗意的意境。刹那间,教室里如此安静,我们好像身临其境,闻到了泥土的香,花的香,青草味,弥漫在语言营造的境界中,我们迷醉着。语言竟有如此大的魔力,只要你用心去体会,把你的五官打开,尽情地咬文嚼字,视、听结合,就能进入一个全新的课堂。
【分析】
学习者对《春天》一文的审美感受来源于文字本身的美感和文字承载的画面美感。学生体验到了“文字的魔力”,也体验到了“春天别样可爱的美”:花香泥土味迎面扑来,清脆的短笛声,潺缓的流水声仿佛就在耳畔。学习者捕捉到了阅读时“刹那间的美感”,把握原文传递出来的神韵,“化”为己有,有效地提升了学习者的语言表达能力。
“补写片段式”“笔谈式自主学习”策略是指:在课文描写中,经常会出现一些“留白”,给学习者提供了丰富的艺术想象空间。抓住这些留白点,展开补写,就是这一种自主学习策略。
[课文片段1]
放下饱食过稻香的镰刀,用背篓来装竹篱间肥硕的瓜果。(何其芳《秋天》)
[片段补写]
“咔嚓”,挥舞着镰刀将稻子拦腰截断,于是,水稻和清香就从那断裂处散发开来。稻香从四面八方涌来,汇集成徐徐稻风,轻轻吹拂着,吹得稻们“沙沙”直响。
[分析]
“放下饱食过稻香的镰刀”是一个结局描写,在这个结局性描写中留下了丰富的想象空间。在这个“点”上加以纵向、横向的补写,从而使画面丰满厚实。在这个不断填充画面的过程中,有效提升了语言的表达能力。
[课文片段2]
鸟儿将巢安放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宛转的曲子,跟清风流水应和着。(朱自清《春》)
[片段补写]
起伏的鸟鸣声,是清脆的,但不那么尖锐。那啼声如九转十八弯的颐和园回廊,波动的声线仿佛在不停穿梭,来回游转,幽婉缠绵,那鸣唳的声线一定是泛着荧光的碧丝,悠长清亮。夜晚的时候,鸟儿们的鸣叫声交织在一起,由徐徐清风传送出来,回荡在空中。
[分析]
这个片段补写要求学生对“清脆”的鸟鸣声进行想象,使其具体化。将抽象的声音用文字表达出来确实有一定难度,但作者对声音和语言的敏感使其完成了这一高难度任务。“九转十八弯、波动游转、悠长清亮”,作者从各个方面丰富了课文中对鸟鸣声的描写,补写出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