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了樱桃,绿了芭蕉——以“竹芽”诗社为例谈写作类杂志与初中文学社团的互动共生

2014-08-15 00:47:41辽宁韩中华
作文教学研究 2014年4期
关键词:诗社诗歌老师

辽宁 韩中华

我所在的《初中生写作》杂志创刊已有十余载,和全国百余所初中文学社团的负责教师有着密切的联系,其中,一些文学社团的创建就是源于杂志的鼓励或提议;一些文学社团在和杂志的长期互动中,逐渐成熟起来,培育出了富有经验的教师,优秀的写作者,甚至编写出了独具特色的校本写作教材。

在这里,我介绍给大家的典型案例是一个农村初中创办的“竹芽”诗社。几年来,《初中生写作》杂志与“竹芽”诗社之间富有启发意义的互动,使双方都结出了甜美的果实,带给教师和编辑源源不断的活力和激情。

一、“竹芽”诗社情况介绍

“竹芽”诗社是辽宁省灯塔市佟二堡第二初级中学的校办诗刊。学校位于乡村松散的村落之间,学生都是附近农民的子弟,家庭的生活条件都比较差。有很大比例是留守儿童,没有钱买课外读物,阅读和写作的水平很低,三分之二的学生毕业之后会留在农村务农或进城当学徒。

该校语文组的宗英老师是个文学爱好者,她自己读诗、写诗,对文学怀有执著的热情和梦想。她以一己之力,倡导学生阅读和写作。她推崇低音教学法,就是用低音调与学生带着激动情绪的高音调相接触。她用低沉顿挫的声调带领学生唱诵《诗经》和汉乐府里的经典诗篇。因为学校处在农田和鱼塘的包围之间,自然环境怡人,她就带领学生在学校的树林、池塘、草丛里进行自由观察,让学生打开耳朵,倾听大自然的悄悄话。学生们虽然阅读的东西少,对写作技巧也几乎一无所知,却生就纯朴清真的心,和自然的血脉联系未曾断过,加上宗英老师引导得方,在几个学期内,学生们竟然个个成了写诗的能手。

2010年开始,我陆续收到宗英老师的投稿。这些稿件传递到我手中时,还带着浓郁的泥土气息,让我不禁为之赞叹、欣喜。其独特的自然教法,有教无类的理念,使我预感到这是作文教学的一枝奇葩,虽然根植于乡土,反而更具典型意义。我开辟版面、设置专栏介绍推介这些诗稿,并建议成立诗社,把参与成员的范围进一步扩大,把诗教作为学校一个教学特色,有组织有层次有目标地开展起来。经历了多次沟通,2013年3月,宗英老师终于在这所不足二百人的农村初中创办了“竹芽”诗社。诗社的创建在当地农村中学中尚属首例,受到社会媒体的关注更是破天荒的。

宗英老师带领学生孜孜不倦,乐在其中地涵咏创作,酒香不怕巷子深,诗社在一年多的时间里得到市政府的高度重视,市长和教育局领导亲自到校听报告、看学生们的作品。《辽阳日报》、辽阳电视台分别对“竹芽”诗社进行了采访和报道。辽宁省诗词协会的诗人们也亲自到学校指导诗教工作,对学生们的作品和老师的指导工作给予高度的肯定。

现在,“竹芽”诗社的规模逐步扩大,全体师生员工共同参与,学校重点培养,现有社员102人,创作骨干60人。学生由不会写、怕写、愁写到现在激情四溢地创作,反差巨大。同学互评、师生互评,编辑点评,作家点评,各种方式的综合运用使课堂焕发出热烈活泼的生机。甚至在课间课后,也总能看到学生们围簇着老师讨论作品的情形。

二、从教育学角度看“竹芽”的成功

1.一己之力引发了“蝴蝶效应”

教育蕴含着无限可能,这些可能性是同教育者的奉献精神和智能成正比的。即使是个体教师,也许他(她)的努力无法马上改变教育的整体状况,但他(她)在学生中播撒下的爱与希望的种子早晚有一天会萌发,他(她)所传递的理想和激情的力量终有一天会制造出奇迹。宗英老师在创办“竹芽”之初,没有校方的支持,没有资金上的扶助,出于自身对诗歌和学生的热爱,放弃工作之余的休息时间,出资给学生提供多种阅读和写作上的援助。刚开始学生创作的诗词非常粗糙,需要耐心地讲解诗词创作的技巧和方法,并耗费大量的时间进行点评,宗英老师都是毫无怨言地承担。在讲解和点评过程中,她特别注意发现学生创作的亮点,进行鼓励。逐渐地,学生的悟性和潜能被激发出来,并结出了累累硕果。这种教育模式逐渐被学校接纳,其他的教师纷纷效仿,形成了学校诗歌教学的教育特色,引起教育部门和社会的广泛关注。这是教育上的“蝴蝶效应”。

2.以“诗”为径的巧妙

“竹芽”以诗歌为写作的突破口,最初是源于宗英老师个人的兴趣点。教师有激情有梦想,才会特别“用心”,才能激发出学生创作的本能,才能发现他们的潜质,触摸到教育的根本。农村中学的自然风貌原始,人与自然的关系和谐,自然环境往往是激发诗情的酵母和温床,这是“竹芽”产生大量优秀作品的外因。诗歌除了和宇宙自然之间有着不可分的联系外,也和个人内在世界的探索有着直接的关系。“竹芽”的小作者们正处于成长阶段,属于一个人确立世界观、价值观的年龄段。这个过程中会有很多的迷茫和困惑,用诗歌对“自我”进行思索和探讨,往往就是尝试并寻找一种对迷茫和困惑的解答。这是诗歌为“竹芽”的学生们喜爱的心理学依据。除此以外,诗歌音调和谐押韵,朗朗上口,适合朗诵和背诵,不但读起来给人以快感,而且又是一种积极的思考方式,容易激发青少年的创作兴趣。这也是“竹芽”以诗歌为切入点取得作文教学成功的秘诀之一。再则,诗歌篇幅短小,容易入手,短的几句即可,长的十几行亦偿。

3.自然沉浸教法的独特

正如历代伟大教育家所言——如果我们可以这样和自然进行交流,学生们的身心、汲取以及掌握技巧或知识的能力一定会得以修复,并会以令人吃惊的进度增进。这种体会和认识——就是以自然沉浸来引发写作灵感——很多教师朋友们深表赞同,但实施过程难上加难。在沉重的教学压力下,时间是最大的问题。即便在普通公园里,即便在校内的那棵大树下,即便在滴着细雨的教室窗前,一点点倾听自然的时间也是弥足珍贵的。

但在这所农村中学里,学生们作业量小,教师的压力相对也小,反而有条件形成可以关注自然、关注灵魂这样的微空间。学生们从小身处怡人的自然环境中,有着天生的对自然的敏锐感知能力,这种能力一旦被拥有智慧的老师激活,就会在富有感性的、能直接触及灵魂的诗歌创作中表现出巨大的爆发力。

杰出的植物学家贝利曾说过:“教育的最高境界是使人对生命本身敏感。”如果教育者和学生失去了和自然、和树木、和汹涌的大海的关系的话,也必然丧失和人类的关系。相反,学生们一旦掌握了和自然相处的秘诀,就自然能够学会如何与社会、与他人相处。这一点从学生们创作题材的拓展上就能一面了然。从写荷花池、老榆树、麦田、土屋、沟渠这样的自然题材,拓展到农民、农村环境、留守儿童、孤寡老人这样的社会题材,学生们的视野会越来越宽,会逐渐产生社会责任感。而这个过程不是教师耳提面命灌输的,全然是自发自觉的过程。

4.有教无类的理念

“竹芽”还有一个最令人赞叹的成就,就是无论学生处于一种什么样的水平,都可以参与。唤起他们投入的热情,继而逐步引导他们通过敏感深刻的自然体验活动,进入一个崭新的、充满乐趣的认知领域。“竹芽”诞生的上千篇诗篇里,有不少是所谓的“差生”创作的,他们的创造力想象力完全不比所谓的优等生差。诗歌创作使他们发现自身的潜能价值,反而变得自信主动,在其他学科也表现出前所未有的求知热情。

5.诗社活动的常规

竹芽诗社得到校方的认可后,明确了诗社的宗旨,研究制定了章程,制定了远期规划和近期计划以及宣传推广计划。对学生兴趣爱好做调查,做好前期准备工作。做到“四定”,即定时间——双周四第七节;定地点——诗词专用教室,精心布置,营造诗词氛围;定人员——教师分工明确、各负其责,选八年一班为诗教实验班,命名为“远航”;定内容——诗词知识讲座、诵读、赏析、创作等。这些是诗社正常活动和发展的制度保障。

三、《初中生写作》杂志与“竹芽”的互动共生

从社会学角度来讲,每个个体都属于特定的社会群体,能认识到群体成员带给他的情感和价值意义。对于“竹芽”的这些农村学生们来说,对诗歌创作的热衷或者潜在的才能在日常家庭和学习生活中是被忽视的。诗社里,教师和其他成员的认同给他们带来了前所未有的自信、满足和成就感,这是造就“竹芽”的内因条件。而写作类杂志在带来社会认同以及支持舆论形成的过程中,则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作为外部因素,在文学社团的形成、发展过程中,写作类杂志的自觉意识、前瞻意识、广角视野以及专业高度,在为他们提供平台,形成互动,提供鼓励,推介经验,体现价值的过程中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竹芽”诗社就是在《初中生写作》杂志的倡导下创立的。当时,宗英老师应我的建议,把学生作品和教师点评用WORD文档编辑好,辅以图片,打印出来,再复制若干份在学生之间传播,后来我们杂志又多次提出装帧设计和内容编辑方面的意见,《竹芽》诗刊才得以逐渐成形。

在“竹芽”诗社成立后,就如何以杂志之影响力推进学生写作能力之提升,我和宗英老师讨论过多次,并形成了很多共识:

1.编辑推荐好书给学生阅读,使阅读、体悟、写作三者之间形成互动

我先后向“竹芽”诗社的学生们推荐了克莱尔·莱斯利的《笔记大自然》,东山魁夷的《美的情愫》,梭罗的《瓦尔登湖》,日本童谣诗人金子美铃的诗选,蕾切尔·卡森的环保主义开山之作《寂静的春天》、《顾城诗选》、《现当代儿童诗选》等。这些书中的文字或绘画对自然的表现方式都存有很大差异,旨在告诉学生们汲取自然能量的途径没有一定之规,灵感的阐释更是千差万别。

2.教师制定行动计划,激发学生热情,使他们能集中精力,直接体验自然

我阅读过的《与学生共享自然》一书中,介绍了很多有趣的游戏法,这些游戏法既适合理科教学,也同样适合文科教学。有些游戏法甚至是和初中写作教学大纲相辅相成的。我把这本书介绍给宗英老师看,她看过后马上带着学生试验。其中“化身为树”这个游戏最受学生欢迎:参与者把自己想象成一棵树,体验这棵树在一年时间中的生长历程。游戏结束时,学生们平躺在地上,透过一棵阔叶树的枝丫仰望,在经历了内敛的冬季和复苏的春季之后,他们感到内心平静,而且精力充沛。他们后来用文字记下了内心的体验。

3.班级内学生分享体验,创作文章,教师写作“教师手记”

学生从自然中汲取了活泼的意象和生机勃勃的感受,写下了具有生命力的诗歌。教师在这个过程中也获得了极大的震撼。阅读宗英老师的手记时,你能深深体会到这种感动——

时值暑假,在学生群里告知学生们:“你们的诗可以发到真正的杂志上啦!”小卉,娜娜,子芯,紫薇,小蒋等等撒着欢儿地要学诗写诗。那些认为自己不会写的学生们“羡慕嫉妒恨”着,在群里发着各色有趣的表情……其实每个学生本身都是诗,是纯净的、天真的诗,不用堆砌,不会虚承,无格无律,但有着自己的生活节奏、时代节奏。

一边收录他们的诗,一边鼓励着他们,赞叹着他们!点拨与评价时,诚惶诚恐,怕我在世俗的缸里浸染过的心,在学诗学词的拘囿里不够自由的心,损伤了浑金璞玉之温纯,以诲人之名而成毁人之实。所以,我尽量回到他们的世界里,回到花季,和他们成朋友,点评之后亦让他们来说评得对不对,若有改处和他们商量着,听着他们突然的自我的发现——有时很灵透,有时很笨拙,有时意在诗中语在诗外,但那些让我那么开心和忘我!

4.编辑视版面条件予以发表,写编辑寄语,阐释共鸣,提出意见,激励读者

编辑若只是收稿编稿,便沦为稿件的奴隶。唯有与读者互动起来,一起体悟生命,寻找自我,才可能突破窠臼,不断寻到工作的新动力。套用教育家朱永新先生的话说,就是要和读者共同编辑有意义的人生。写编辑寄语,是激励读者、阐释共鸣的最直接的方式,同时也是最受读者们欢迎的方式。下面是我写给“竹芽”的信——

《竹芽》的小诗人们,读到你们的诗,我真是兴奋极了。你们纯洁的、充满童稚的情怀,水晶一样的诗句把我的心都映得干干净净,就像没有任何杂尘的夜晚一样。你们的诗句让我相信一棵大树、一只猫儿、一轮太阳、一粒沙土,让我相信每一个人——在雾霾当空,欲望肆虐的今天,对于我们这些污浊的大人而言,“相信”是多么稀有的情怀。

有一首韩冬婷的诗,印象最深,她吟哦着:“夜半侧耳听,窗外嘀嗒声。敲门谁有事,春雨自多情。”简单极了,三岁的学生也能读懂,可是并不是什么东西也没有,极简单的东西却让我着迷了,让我想起了谢灵运“池塘春草梦”、杜子美“夜雨剪春韭”这些传统诗歌的简妙之美。

5.编辑在诗社中担任一定职务,到学校授课、交流、赠书

除了给“竹芽”的作品提供发表机会并进行点评鼓励外,我在诗社中担任了顾问一职,不定期地到学校交流、赠书,并请知名的儿童文学家到学校授课。这样,一大批语文教师成长起来,学校的诗歌教学越搞越红火,名声越来越大。学生们的创作能力更是明显提高,不仅诗歌写得好,记叙文散文小小说样样文体都会写了。

宗白华先生说,山川大地是宇宙诗心的影现。在一个作品表现里情和景交融互渗,因为发掘出最深的情,一层比一层更深的情,同时也透入了最深的景,一层比一层更晶莹的景;景中全是情,情具象而为景,因而涌现出了一个独特的宇宙。看“竹芽”的作品,我常常有这样的感受。竹芽的学生们用文字所开辟出来的独特的宇宙,突破了单纯地以考试成绩的优劣甚至是知识多寡来论英雄的窠臼,“竹芽”们在大地绽开了绚烂的生命之花。作为写作类杂志,我们为“竹芽”所取得的成绩感到骄傲,并深深感受到我们的义务和责任就在于为全国所有的“竹芽”们提供茁壮成长的环境,为青少年能接续诗歌传统,涵养文化经典,做好引导和扶持的工作。

“竹芽”诗社与写作类杂志的良好互动,为它赢得了广泛的社会关注度。近两年诗社多次获得各项荣誉和教育主管部门的资金扶助,诗刊的外在面貌得到了改善,教师的辛勤付出得到了肯定和回报。与此同时,“竹芽”为杂志提供了一种鲜活的办刊思路。而我作为编辑,与诗社互动的稿件也常常得到主编、复审终审和出版协会专家老师的赞赏,真是货真价实的双赢——红了樱桃,绿了芭蕉。

[1]约瑟夫·克奈尔与学生共享自然【美】.天津教育出版社,2000年6月第1版

[2]克里希那穆提.教育就是解放心灵【印度】.九州出版社,2010年6月第1版

[3]宗白华.美学散步.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年6月第1版

[4]朱永新我的阅读观.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年1月第1版

猜你喜欢
诗社诗歌老师
诗歌不除外
诗社撷英
中华诗词(2019年5期)2019-10-15 09:06:06
“新”“旧”互鉴,诗歌才能复苏并繁荣
中华诗词(2019年1期)2019-08-23 08:24:24
诗社撷英
中华诗词(2018年9期)2019-01-19 01:10:54
诗社撷英
中华诗词(2018年5期)2018-11-22 06:46:16
诗社撷英
中华诗词(2018年1期)2018-06-26 08:46:38
诗歌岛·八面来风
椰城(2018年2期)2018-01-26 08:25:54
老师,节日快乐!
送给亲爱的老师
老师的见面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