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高校教师评教机制引发的对于传统文化的思考

2014-08-15 00:44:25湖北刘斯敏
职业技术 2014年6期
关键词:评教因材施教机制

湖北刘斯敏

近些年来,“以人为本办教育”,“以学生为中心开展教学”等教育教学理念逐渐深入人心。“学生本位”的思想在各大高校流行开来并被争相传颂,这无疑是为教育领域吹入了一缕清风。

各高校内普遍开展的学生对教师的评价机制就正是顺应这股清风而产生的。很长一段时间以来,都只有教师有评价学生的权利,现在,为了让学生掌握主动,发挥能动作用,教育也赋予学生们评价教师的权利。让他们拥有话语权,为自己的求学生涯赢得更多的关注。新思潮、新理念下产生的新的机制带来新的景象,同时也引发了新的思考课题。

一、评教机制的优势

让我们来了解一下教师评教机制。所谓评教,即是指参与教学活动的学生对相应的教师的教学情况给出一个评价,可能以分数评定的方式,也可能以语言评定或者等级评定的方式等等,不同的学校会有略显不同的指标。但有一点是共同一致的,即这个对教师的评教机制是让学生在匿名情况下对老师的教学状况进行评价,并且让全体学生都参与进来。这样一来,既保护了学生,也使得评教的结果相对公平客观。

在此基础上,高校引入评教机制的优势和作用是显而易见的,它体现在至少三个方面。

第一,评教机制的出现,首先意味着学生拥有了更多的话语权,而且还是受保护的话语权,这一改过去单向的教师评价学生的局面。新的局面提高了学生在教学中的地位,赋予了他们更多安全地反馈教学效果,甚至监督教师教学的权利。从而能更有力地杜绝和遏制在少数教师中有可能出现的少量的职业操守低下、教学态度不端等行为。

第二,每个老师得到的学生的评教结果必定是不同的,即使它们之间差距微小如尘,都会或多或少、或深或浅地反映一定的问题。这毫无疑问,会促使老师们反思教学,警醒他们查找自身仍存在的不足,鞭策他们提高自身教学水平。无论如何,评教的结果都会促使教师们寻求自我的创新与发展,并促使他们拿出更多的真心和诚意去对待学生和教学。

第三,评教机制的介入更深地推进了旧式教学中教师与学生身份的转化。它将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转化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学生不再仅仅是教学活动的被动参与者,也是主动推动者。学生的需求、学生的感受被置为首位。学生成为教学的核心,这也契合了学生本位的办学思想。

二、评教机制的不足

评教机制本身的不足也渐渐显露出来。

首先,绝大多数的教师都是尽职负责的,人皆生而有良知,何况为人师表,当一个问心无愧、勤恳工作的教师面临着需要被学生评价时,从心理层面上,或多或少都会刺伤他的职业自尊心。

其次,随着日渐发达的资讯,高校内的学生被太多外界信息吸引和干扰,远不如从前传统的学生那样聚精会神于课堂、专心致志于教师的授课过程。在此情况下,要求他们完成对教师的评教,尚且不够成熟的他们能够坚持以慎重的态度做出精准、客观的评价吗?可能一次可以,两次可以,第三次就马虎敷衍应付了。一旦评教的结果持续地不能真诚地反映教学效果,评教机制的优势和作用就难以显现和发挥出来。久而久之,评教机制就可能沦为一种形式和象征了。

再者说来,评教机制本身是一个起监督、反馈、激励作用的机制,既然如此,它本身就包含了冲突和矛盾的因子,这是它固有的先天不足。故而,当这个机制正面的、健康的效应无法全部被促成显现时,它负面的冲突和矛盾就会暴露出来,并容易滋生浮躁、伪善和功利化的倾向。

那么,有没有什么圆满的解决之道呢?怎样让师生之间展开积极的互动并让这种互动健康、良性地运转下去而不生出后遗症呢?既然评教机制固有其局限性,那么从何处求得万全长久之计呢?

三、从传统文化中汲取能量

细细想来,我们会发现,当学生和老师都用心参与到评教机制的运作中时,评教的正面效应才能得以催生继而显现出来,反之,当学生与老师没有用心、用诚意对待评教活动时,这个机制就会衍生负面的效应,并被沦为形式。可见,没有包含真心的评教机制是机械的、是没有生命力的、更是无法打动人的。不能打动人,教育就无法促成任何真正的改变。

但是,一个人的真心从何而来、以何评判、又如何培育出来呢?笔者思来想去,得出的结论是:真心由爱而生,无法测评,只能感受,唯有在传统文化的养分里才能获取源源不断的能量。

在我国悠久的传统文化中,有无数动人的故事赞颂师生之间伟大的情谊。这不正是我们所期盼、所追求已久的一种理想的师生关系吗。它向我们暗示出,师生之间是可能建立起来积极的、高尚的、甚至是伟大的互动并持续产生良性循环动力的。这似乎是我们现有的评教机制乃至教育风气难以实现的美好愿景。

重温经典,回归传统,我们会发现自古以来,我们国家都十分注重“尊师重道”。教师被赋予较高的、较神圣的地位。学生必须以谦恭、虚心、诚挚的态度对待老师,对待学问。尊重老师,敬畏老师、爱戴老师成为对学生言行、对社会风气的一个基本道德约束。所谓“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就是对这种态度以及情感的最好的写照。

在此基础上,我们还提出“因材施教”。因材施教实际上是对教师提出的教育要求。所谓因材施教,不单单是说要根据不同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教育方法,提出不同的教育要求;它的意义还在于:它首先是在用平等心肯定每一个学生,肯定他们自身所特有的优点和长处,基于这一认识,再因势利导,尽其才,尽其用。也就是说,因材施教的终极意义在于帮助学生找到自信,了解自己,扬长避短地实现自我。而实现因材施教的原始动力则来源于老师对学生的爱。

这或许是因为无论是从学生角度出发,还是从教师角度出发,传统对于他们起心动念、言行举止的要求都是尊重、热爱对方,二者之间的关系才能达到美好的境界,形成良性而无后遗症的循环。

比较之下,我们会发现,在评教机制中,让学生评价教师,必定会减损教师的权威,助长学生骄傲、自以为是的习气。没有一颗谦逊的心,学生怎么能做到发自内心地尊重知识、尊重课堂、尊重师长呢。其次,学生的见识、经历往往不及老师,年龄亦不如老师成熟,所以,对老师给出的评教结果即使不是浅显的也会是阶段性的。让这样一个阶段性的评价左右,削弱了权威的教师,教师们如何能放手展开循序渐进和富有长远意义的教育、教学策略呢。

不论是让老师评价学生,还是让学生评价老师,都只能算作权宜之计,非根本良策,不可全然倚赖,否则必有后顾之忧。究其原因,还在于,与因材施教正相反,评价本身意味着否定,意味着比较,意味着分别心。任何一个有灵性的个体对于否定的自然流露都是抗拒,这就是矛盾和冲突的源头。这也就是为什么评教会暗藏冲突和矛盾,继而滋生浮躁、伪善和功利倾向的原因。归根结底是用心不纯导致的心理失衡。

四、发扬传统文化从教育做起

在特殊的历史时期,我们曾因为偏激的矫枉过正或者缺乏慎思的轻率轻视和否定过传统文化本该享有的厚遇。时间和实践都证明:传统文化是国人几千年传承、沉淀下来的瑰宝,凝聚了百代先人的智慧。任何时代,任何新浪潮里,在用开放的心胸接纳顺应新潮流而生长出的有益的新做派的同时,都应坚守和珍视传统,不能短视地将这珍宝抛弃。

在现如今的社会语境里,面对各种缺乏道德底线,丧失良善的社会现象,有越来越多的声音呼唤传统文化、呼唤传统人文精髓,它们代表了善于思考,有民族责任心和使命感的知识精英、社会脊梁的心声。

那么,如何将传统文化很好地传承下去,发扬光大,从何做起呢。笔者认为,首当其冲是教育。俗话说: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只有在传统文化中,才能汲取源源不断的能量;而传统文化也只有通过教育才能得以发扬光大,传承不息。我们要毫不怠慢地将传统文化的内容、精髓、情怀和力量通过教育点化到学生,也就是国民的心中,渗透到他们的血液里,自然而然成为他们言行举止的准则以及待人处事的分寸之道。

周而复始,如此教化,学生怎会不尊敬老师,老师又怎会不爱护学生;孩子怎会不孝养父母,父母又怎会不教养孩子;如此教化,老者必会受到善待,德者必会受到钦敬,即使相见不识的路人亦会礼敬对方。这是多么美好而自然的画面啊!孔子所说的“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和“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等所描绘的也大抵如此吧!

[1]张晏婴.论语[M].北京:中华书局,2006.

[2]南怀瑾.易经杂说[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

[3]赵崎.三字经诠释[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13.

[4]蔡礼旭.细讲弟子规[M].北京:华艺出版社,2007.

[5]王国轩.大学·中庸[M].北京:中华书局,2006.

猜你喜欢
评教因材施教机制
地方高校教学评价指标制订与评教数据分析
科教导刊(2023年2期)2023-02-23 14:30:12
小学作文如何实施“因材施教”的策略
明确“因材施教” 促进个体发展
从《论语》看因材施教
自制力是一种很好的筛选机制
文苑(2018年21期)2018-11-09 01:23:06
高校学生网上评教的探索与实践
高校学生评教的问题与对策——以中国矿业大学为例
破除旧机制要分步推进
中国卫生(2015年9期)2015-11-10 03:11:12
评教,别忘记站在教师的立场上
注重机制的相互配合
中国卫生(2014年3期)2014-11-12 13:1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