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性德育视角下中职校园文化建设探索

2014-08-15 00:44:25广东苏小冰
职业技术 2014年6期
关键词:隐性校园文化德育

广东 苏小冰

马克思曾说“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校园文化是与学生成长息息相关的环境,它通过物质环境、精神价值理念、学校各项制度、学校各种行为活动等四个方面对学生的思想道德以潜移默化的影响,并发挥着价值观导向、情感陶冶、行为激励和人格塑造等功能。

从目前来看,中职学生思想道德的主流是好的。但在市场经济大潮中,一些中职学生由于受到社会环境中一些不良风气的影响,不同程度地出现道德认识不足、道德情感淡薄、道德意志消沉和道德行为散漫等问题,其原因主要是:不少中职学校在实施德育时方法单一,德育评价方式流于表面,在实施德育过程中忽略校园文化的隐性德育的作用,忽略隐性德育的重要作用。

一、国内外关于校园文化与隐性德育关系研究简述

“隐性德育”这一提法在我国并不少见,但是关于隐性德育思想在我国早已有之。伟大的教育家孔子就提出了“益者三友,损者三友”的隐性德育思想,家喻户晓的“孟母三迁”的故事也生动地阐释了环境育人的隐性德育思想。马克思、恩格斯曾提出了“环境创造人”的思想,也为探讨隐性德育的特点、育人独特作用等提供了理论前提。

隐性德育的前身概念最早出自美国学者杰克逊 (P.Jackson)在1968年所出版的一本专著《LifeinClassroom》中提到的“隐性课程”。美国马萨诸塞州立大学的学术权威马丁(Martin)教授给隐性课程下的定义是:“隐性课程是学校或学校以外的教育环境中,产生的某些结果或副产品,特别是那些学生已经学到,但未公开宣称为有意产生的学习状态”。同时,我们必须认识到,与隐性德育相对的概念即显性德育。

国内外关于校园文化与隐性德育的研究在近年已取得重大进步,大多数研究者认同校园文化具有隐性德育功能或价值或效能,但对于隐性德育与校园文化存有的关系,两者结合的方式与途径,以及如何发挥校园文化的隐性德育功能等方面的研究还有待进一步深入。

目前,在关于校园文化和隐性德育的关系问题上,学术界普遍认为:校园文化中的隐性德育,是隐含在校园文化中的德育形式,它通过校园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等方式向学校师生员工传递德育信息和施加德育影响,在直接体验和潜移默化中使他们的思想观念与行为受到教育。

二、中职校园文化的构成分析

校园文化是以学生为主体,以校园为主要空间,涵盖院校领导、教职工,且以育人为主要导向,以精神文化、环境文化、行为文化和制度文化建设等为主要内容,以校园精神、文明为主要特征的一种群体文化。这种文化包含如下四个层面:

一是校园物质文化,即一所学校物质载体和空间物态形式,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包括教学科研设施、建筑群落、场馆建设、绿化美化、卫生环境等以及它们之间的布局形成的环境。

二是校园精神文化,又被称为“学校精神”,具体表现为校风、班风、学风、教风和人际关系等方面,是一所学校软实力的“内核”。

三是校园制度文化,它作为校园文化的内在机制,包括学校的传统、仪式和规章制度,是维系学校正常秩序必不可少的保障机制,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保障系统。

四是校园行为文化,主要指学校师生在教育实践过程中产生的活动文化,是学校管理、学校风气(校风、教风、学风)的动态体现,也是学校办学理念和学校精神的折射。主要包括管理文化、教学文化、学习文化和学校传统等方面。

校园文化的四个层面不是相互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关系。因为物质文化是校园文化的基础,是建设制度、行为、精神文化的重要载体;精神文化是校园文化的灵魂,引领着校园文化建设的方向;制度文化是校园文化常态化的保障,是物质、行为、精神文化落实的刚性力;行为文化是校园文化的动态表征,是校园文化最活跃因素。

同时,我们必须注意到中职校园文化是校园文化概念的一个子概念,同样包括校园物质环境、精神理念、校园制度规范、校园行为活动等四个层面,但是作为中职类的学校,也有其特殊的内涵,即具有职业教育的特点。

三、中职校园文化隐性德育功能分析

中职校园文化是对职校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活动的重要载体。从总体上看,不同的文化层面有不同的隐性德育的功能。

首先,物质文化具有引领作用。校园物质文化属于校园文化的硬件,属于显性文化,校园物质文化包含了其设计者与使用者的价值观念、审美观念及其他社会寓意,沉淀了一定文化观念能以其独具特色的物质文化形态影响学生,起到陶冶情操,净化心灵的作用。

其次,制度文化具有规范作用。校园制度文化建设是校园文化范畴德育功能建设中的软件,是建立正常学习和工作秩序的基本保证,是形成优良校园文化的基础。

第三,精神文化具有熏陶感染作用。校园精神文化建设是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内容,也是校园文化的最高层次,是一所学校的灵魂,是学校所处的一定历史阶段的时代精神和时代风貌的具体体现,是校园内价值系统的精华,是学校发展和目的性的一种潜在力量,无疑是一种巨大的激励因素和原动力,是推动人们积极进取,育才成才,战胜困难,开拓创新的强大精神力量。

第四,行为文化具有传递功能。校园行为文化的诸多内容,实际上都在学校德育工作的涵盖之内。它能通过各种活动帮助学校师生员工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自觉的行为规范,起到以德育人、以教化人的积极作用。

中职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任务是育人,具有重要的隐性德育功能,是隐性德育的重要载体,同时,隐性德育可以进一步深化中学校园文化建设,二者相互联系,相互作用。

四、职校校园文化的隐性德育功能萎缩及原因分析

职校校园文化在发挥育人方面发挥了不少作用,但也存在如下四个方面的不足:校园物质文化的隐性德育价值体现不足,校园精神文化的隐性德育思想蕴含不够,校园制度文化的隐性德育功能发挥不强,校园行为文化的隐性德育引导力度不够。

造成以上不足的原因主要也有四点:一是因学校决策管理者对校园文化中隐性德育认识不到位,学校德育还主要停留在显性德育的层面;二是因对校园文化隐性德育的影响和作用宣传教育不到位,忽视校园文化的隐性德育功能;三是对师生员工感知和体验校园文化隐性德育的引导不到位;四是对校园文化中的隐性德育资源有效整合不到位。

五、发挥职校校园文化隐性德育功能途径分析

如前所述,职校校园文化可分为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和行为文化四个方面,要发挥职校校园文化的隐性德育功能必须从管理和技术两个层面着手。

从管理层面看,首先,学校管理层尤其是校长应充分认识校园文化的隐性德育的特点,有意识构建和发挥校园文化的隐性德育功能;其次,学校管理层应既重视校园文化显性德育的功能也应充分肯定校园文化的隐性德育的作用,并以各种有效行为推进校园文化建设;第三,职校管理层应尊重职业教育的特点,全盘考虑并构建有职教特色的校园文化;第四,应该制定校园文化管理和建设方案,依时审视校园文化建设的实况,形成校园文化建设机制,不断推进校园文化建设。

从技术层面看,首先应该以人为本,按照国家对职业教育提出的要求,在学校总体布局、校容校貌、实训设备设施配置、校园绿化美化等方面赋予职业教育的特点、学校历史积淀,并使校园物质文化建设能符合校园精神文化建设、制度建设和行为文化建设的载体功能。尤其在学校的校园环境的美化、净化,合理安排教室和实训室的功能,学生生活、锻炼场所的功能结构安排以及校园周边环境整治方面须加大力度,为学生们建设一个品位高雅的学习、生活空间。

其次,必须精心打造“立德树人”的校园精神文化实现精神塑人。具体地说,必须加强校风建设,以优良的校风提高办学质量,让学生能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生存;必须加强教风建设,以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营造良好的教风;必须加强学风班风建设,以良好的学风班风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此外,还必须加强人际关系建设,以良好的人际关系和谐学校的人际交往,让学生们在美的环境中健康成长。

第三、应该加强制度文化的建设。在加强制度文化建设时必须体现人本管理、民主管理的思想,大胆创新,打造激发创造、鼓励创造的制度。

第四、借助职教平台,打造富有职教特色的第二课堂,结合职教课程教学要求,开展技能竞赛,激发学生的求知兴趣,发挥团组织的功能,开展导引学生向上的活动,引导学生积极向上;借助校企合作平台,开展生动的教学实习,让学生在实习中提高自己的技能,从实际经验中习得职业操守,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学校还可以组织丰富多彩的宣传教育活动和有益的文化娱乐活动,让学生在参与中得到陶冶。

总之,校园文化建设是日积月累、循序渐进的长期建设工作,需要自上而下的顶层设计和自下而上的持续努力,我们必须认识到,一旦中职学校形成良性的富有特色的校园文化,必然推进学校的内涵发展,提升学校的核心竞争力,也必然发挥隐性德育的功能,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输送一批又一批具有良好职业道德技能型人才。

[1]檀传宝.德育原理[M].北京:北京师范人学出版社,2010(6).

[2]刘兰明,张金磊.高职教育文化的反思与建构[J].中国高等教育,2011(18).

[3][美]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M].王承绪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

[4][英]W.哈德逊,W.范.雷任.美国哲学家罗蒂答记者问[J].哲学译丛,1983(4).

猜你喜欢
隐性校园文化德育
德育要在“善”处留白
《中国德育》
中国德育(2022年10期)2022-06-20 09:09:50
德育提效:必要的叙事转向
党建工作与校园文化创新探究
隐性就业歧视的司法认定
反歧视评论(2019年0期)2019-12-09 08:52:40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校园文化建设浅谈
新课程(2016年3期)2016-12-01 05:58:14
以老区精神打造校园文化
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考与探索
文学教育(2016年18期)2016-02-28 02:34:41
刍议隐性采访
新闻传播(2015年14期)2015-07-18 11:14: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