鞠荣丽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河南 郑州 450011)
声乐是运用歌唱语言与经过科学化训练的歌喉相结合,塑造出鲜明生动悦耳的歌声的一门艺术歌唱的形式。它通过歌词的高度凝练来表现语意,通过情感化的旋律音调来抒发创作者和演唱者的思想感情。因此,声乐是用人声唱出的带有语言的音乐。歌唱家通过唱歌表达自己内心曾经有过的情感体验,并且通过这样的方式与听众之间产生共鸣。
高校的声乐教学是培养我国声乐人才的重要方式,是我国声乐艺术发展的持续动力。对我国声乐教学的现状及问题进行分析,提出有关优化声乐教学的具体措施,希望能够引起我国高校声乐教学工作者的重视。
近年,各类高校的招生数量不断增加,致使我国高校招收的生源质量随之逐年降低,尤其是艺术类专业的招生质量明显下滑。就当前我国声乐专业的现状来看,学习声乐的学生越来越多,学生的知识基础参差不齐、基础技能水平各不相同;声乐教师队伍严重缺乏,教学设备达不到相关的要求。这样的现状难以达到高速发展的声乐市场对于优秀声乐人才的需求。
我国高校声乐教学依然采用传统的一对一教学模式,仅仅注重学生声乐技巧方面的培养和训练,将声乐领域的艺术表演作为声乐教学主要内容,忽视了当前我国声乐市场对于声乐人才的新要求,在声乐表演过程中缺乏情感的融入和观众所需要的美感。这种一对一的教学,学生只能单方面地从教师的言传身教中学习而不能通过同学之间的探讨和交流进行提高,单一的评判标准不能够全面及时地发现学生的不足之处。
另外,近年来生源质量急剧下降,学生的基本素质和基本能力不能适应声乐教师一直以来的教学方式,很难达到教学目标,声乐教学方式和目标已经不再适合当前声乐教学工作。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了模仿的现象,缺乏声乐方面的创新学习,使得学生的演唱缺乏新意而落入俗套。
当前高校学生的声乐基础已经远远落后于以前,这就需要高校的教学要针对当今学生的实际改进教学方法,重新审定教学目标。根据作者的经验,将教学训练的主要问题进行总结。
第一,在我国高校声乐教学过程中,对于声乐基础较差的学生的声音训练方式为“大白嗓”,单方面训练学生声音的亮度,而没有加入歌唱技巧的训练,使得学生的歌唱水平很难进入较高的境界,不能够在表演过程中与观众达成共鸣。“大白嗓”方式的训练方法的特点为:声音偏高,过于直接,没有色彩。在学生声乐教学过程中,对于初学者的教学应当采取轻唱的方法,训练学生声带的弹性,让听众感觉声音较为丰满圆润。
第二,声乐教学的歌唱方法训练过程中,教师主要的教学方式为提喉和高喉位发音,这样发出的声音较为空泛和尖锐。这样的方法过于追求歌唱者的高音区域,而不是训练学生如何使鼻喉产生的共鸣效果更好。对于这个问题,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适当加强学生低音区的训练,锻炼学生的低喉位,在演唱的过程中让学生的高低音相互配合,使歌唱效果丰富而圆润。
第三,由于女学生的喉内肌力量较为薄弱,其高音区在歌唱训练过程中容易产生漏气的现象,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往往会放弃这一方面的教学,使得女学生在表演的过程中出现声音短哑的现象。
第四,女生的高音训练往往会出现多声部共同作用的情况,这是由于学生没有扎实的基本训练基础,尤其是缺乏美声唱法训练、配合呼吸训练、声带弹性训练等。在教学过程中,声乐教师经常会单方面引导学生唱法的训练,长时间单方面的训练使学生的声带产生疲劳和声带惯性,使学生在表演过程中出现颤音的现象。这种教学方式不能培养学生在唱功上具有平、柔、稳等方面的特点。
第五,由于生源急剧增多、教师资源缺乏、教学设备不充足,导致在声乐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能给予学生充足的时间了解作品的内涵和情感的表达技巧。这种情况使得学生在演唱过程中仅仅是歌唱技巧的表演而不是声情并茂地演唱,这样的表演形式缺乏情感的表达,不能够让观众感受到歌曲作品的真正含义。没有情感的歌唱就像没有灵魂的人,不能够激起观众的共鸣。
第六,近年来由于港台歌手在大陆的火爆攻势,使得很多声乐学生刻意去模仿港台歌手的演唱方式,故意将歌词表达不清,以达到模仿的效果。实际上,这样的模仿严重影响了歌曲的美感。普通话应当在学生刚入学时就加强训练,确保学生的口、齿、舌、唇之间密切协同工作。
第七,在声乐教学过程中,喉头上移往往会导致歌唱时出现声音不稳或者颤音的现象,因此,声乐教学中教师会加强训练防止喉头上移。这种训练采取的方式一般为压喉歌唱的方法,但是刻意压喉会使歌唱过程中声音沙哑、虚弱,表现不出歌手的音乐活力,导致歌唱过程中声音的高低转化不协调,演绎不出动听的歌曲。
随着我国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高校声乐教学方式和目标也应随之发生改变,以培养专业化的优秀声乐人才为宗旨,鼓励声乐学生的创新。在基础技能培养的同时加强学生综合素质和情感表达的培养,通过科学的定位让学生成为优秀的声乐演唱人才,让学生能够演绎出具有浓厚感情色彩的丰满而动听的歌曲。
传统的单一性教学模式已经不能适应当前的教学需要,“一对一”的教学模式应当换为一对多的方式,给学生之间提供更多的研究和讨论的机会,激发学生的灵感,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1]史春梅,金顺爱.伊犁师范学院新型声乐教学模式的探索与构建[J].伊犁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4):101-103.
[2]肖眉雅.歌唱共鸣原理及作用论析[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4):125-128.
[3]李飞.高师声乐教学中“唱法”观念带来的桎梏[J].音乐时空(理论版),2012(3):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