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郭凯钧
优秀节俗文化活动是传统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是人类千百年以来积累、凝聚而成的相对固定的文化载体。优秀节俗文化充溢着生活的乐趣和生命的活力,是老百姓文化生活当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同时在千百年传承和传播的进程中体现出了很高的历史学、社会学价值。然而,随着现代化浪潮的冲击,那些与我们息息相关的文化记忆和民族传统正在迅速远去。如何传承和传播优秀的节俗文化以服务于当前的社会文化建设,已成为一个亟待深入的研究课题。
萧山地处萧绍平原,自秦汉设县两千多年来,受江潮文化和古越文化的双重滋养,形成了深厚的文化积淀,是越文化的中心区域和典型代表。四季更迭、轮番上演的民间风俗经过千百年传承、锤炼,具有丰富的精神内涵和瑰丽的地域特色,为世人津津乐道、广为传诵。本文试图对流传至今、最能表现萧山民俗文化特征的岁时节日风俗事象进行剖析,提出宣传弘扬、传承传播优秀节俗文化的对策思路。
我国古代农耕时代,劳动人民根据天文、气象、物候把一年分成4个季节、12个月、24个节气,中间嵌着春节、清明、端午、七夕、中秋、重阳等节日。有了节日的点缀,一年365天变得很有节奏和韵律。虽然人生苦短,但是岁月悠长,人们在相对固定的日子里遵从仪规,反复搬演升华生活表象、充满生活情趣的精神文化活动来释放情绪、表达诉求,期望实现天、地、人三者和谐共处,形成了一种稳定、祥和和欢乐的心理定势,因而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得以历久不衰、千古传承。传统节日已经成为民族性格、民族身份的象征,被称为“生命之树上的美丽花朵”。
和全国各地一样 萧山区的节日习俗内容相对固定,包含了汉民族传统节日的共同元素,同时也揉合了本地风土人情。
1.春节(包括元宵节):经过秋收冬藏,迎来新春佳节。一元复始,万象更新,人们内心充满欣喜和感恩。祝福诸神、祭祀祖先、走亲访友,表达对新年的新希冀。春节在全年所有节日中是最喜庆热烈的,它的色彩应该是红色的。元宵节的关键词应该是一个“闹”字,萧山的元宵节风俗内容独特,富有个性。南部地区的河上、楼塔、临浦等地盛行舞龙灯,河上龙灯胜会更是萧山元宵节习俗的代表。
2.清明节:清明时节,万物生机勃发。陌上新花盛开,田野绿草成茵,人们开始踏青、祭祖,遍插青柳,放飞纸鸢,尽情拥抱自然、接受呵护。清明期间适逢农历三月初三,在萧山这是个特殊的日子——西施娘娘生日。“三月三”人们传讲西施传说故事,做艾饼、吃青团,女孩子则亮相女红手艺,请西施娘娘来裁判谁的手艺精巧。清明节中间还揉合了敬“坑箱姑娘”的习俗。
3.端午节: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按数理分析阳气鼎盛,利于驱邪除恶。萧山民间也一样插菖蒲、吃粽子,洒扫屋宇,具备端午节应有的节日元素。只是划龙舟的时日为五月二十三,这是孝女娘娘曹娥的生日。“曹娥投江”的故事已载廿四孝。据史载:“汉天子以‘孝感动天’赐予曹娥,并建庙祭祀,划龙舟进行纪念。”传说曹娥的外婆家在萧山新塘金家浜,当地的老百姓以此为荣,年年划龙舟,纪念曹娥这位“孝女娘娘”。
萧山新塘划龙舟主要是以祭祀为主。新塘龙舟注重装饰效果,插彩旗,上书“五谷丰登”“国泰民安”等吉语。龙舟上配以乐队,划动时鼓乐喧天。自南门江一路巡游,沿护城河到达城区各处。所到之处,观者如云。划龙舟的表演程式有“四龙点睛”、“龙穿花阵”等。新塘龙舟除了纪念“孝女娘娘”外,还有祈福、镇邪、消灾的意义,这又与端午节主题相契合。新塘龙舟已列入杭州市非遗保护名录。
4.半年节:农历六月十四,萧山南部山村要过一个别处没有的“半年节”,以楼塔佳山坞村最为典型。对那里的村民来说,“半年节”是一年当中仅次于春节的重要节日,村民们都要杀猪、宰鸡鸭、裹粽子、放鞭炮、大宴宾客,热闹情景与过年一般。这一天 奔忙了半年的亲友们也纷纷从各地赶回来 过这个夏日里的“年”。
5.雷公庙会:萧山东沙地区盛行六月廿四雷公庙会。东沙地区原为钱塘江边滩涂,平坦而空旷。每年农历六月份前后多雷多雨,雷击时常会烧毁农居草舍。当地百姓为了祈求平安,修建了雷公庙,在农历六月廿四日这一天,烧香祭祀,以求丰收安乐的年景。
6.七夕节:传统节日七夕节在萧山东部坎山一带以另外一种面貌在搬演,并已经引起国内外的广泛关注。每年七夕节,当地的女孩都要用木槿花叶洗头,令一头秀发更加乌黑靓美。据说这一天织女在银河洗头,以一头乌黑铮亮的发丝去见牛郎。此日濯发乃效织女也,求女孩聪明灵巧。待字闺中的女孩子要用彩布制作精美玲珑的小鞋子,挂在公厕展示手工绝活,叫做请坑香姑娘。
乞巧:前一日取雨水、井水各半,盛在碗中,放露天一夜,再在太阳下暴晒半天,中午日当中,各家女孩将绣花针或新竹扫帚梢放在水面上,浮而不沉,然后观看针在水底的影子,或散如花,或动如云,或成物形而巧妙者,认为是“乞得巧”。为了真正乞到巧,是日晚上参与乞巧的女孩子要在庭院中摆香案、陈果品,祭拜牛郎织女星。祭星乞巧时,女孩子要唱动人的歌谣,歌词的大意是请求织女赐给我们心也灵,手也巧。
赛巧:即以女孩多人,向心灵手巧的天上织女祈祷,然后穿针引线,看谁穿得快,谁就得巧。
7.中元节水灯会:七月十五中元节源自宗教仪规,在道教和佛教教义中都可以寻到它的渊源。萧绍一带历来重视中元节祭祖,每家必于此日设法筵供奉先辈。“僧舍营斋供,闾里作盂兰会祀先,以素馔浮屠。燃灯人家,或燃灯于树,或放水灯,间喧以箫鼓,儿童则垒瓦塔燃灯。”(《万历绍兴府志》)水灯会为中元节系列活动的主要内容。
中元节水灯会习俗主要流布在浦阳江流域进化、临浦一带。浦阳江历来水患频仍,生灵涂炭。为了祭祀先祖、纪念治水英雄,祈祷国泰民安,沿江村民每年借农历七月十五中元节举办水灯会,自筹资金,利用土纸、松油自发制作纸灯放于江面,备法筵冥财抚慰亡灵,同时在江中放生,祈求国泰民安、生灵康健。
传统节日得以反复搬演、长久传承的重要原因是有了瑰丽多彩、程式固定的形式元素附着和表达着节日的内容和主题。流布在萧山区的传统节日习俗也有许多形式上的象征和代表。
1.附着美丽的传说故事
人们总是在节日里缅怀、纪念历史人物,传讲与人物有关的传说故事。由于有了故事的“包装”,那些节日就变得厚实,节日主题就越加彰显,具备了更强的传承流布的生命力。
(1)张夏的传说:萧山长山乡(今河上、楼塔)人张亮曾任吴越国刑部尚书,其子张夏以父荫被授郎官,后以工部郎中任两浙转运使,主理浙江海塘整修,以石砌钱塘江塘堤,死后被追封宁江侯、护堤侯等。张氏父子省亲将宫廷制灯工艺和灯节礼仪带回家乡,充实了河上龙灯胜会的习俗内容。张夏协助钱镏主修钱塘江堤,功垂千古。老百姓牢记他筑堤治江的丰功伟绩,萧山各地都建有张老相公庙,“沿江十八庙,庙庙拜张公”。萧山所前至今保留“张亮桥”这个纪念性质的地名。人们舞龙灯、闹元宵节,必定要去张老相公庙祭拜,老年人就会讲述张夏治理钱塘江的故事传说。人们通过传说来赞美和怀念有功于民的良吏好官,具有很强的教化作用。
(2)西施的传说:西施是我国古代四大美女之一,且位居首位。临浦乃西施故里,文献记载、传说故事、民风习俗和地面文物已全面证实之。在西施故里苎萝村一带,至今流传着西施的各种传说。西施传说内容连贯完整,西施出世、西施和东施、西施藕、越鸡、范蠡访美、西施出浴、赴吴、媚吴王、回乡、归隐、自尽,以及郑旦的故事、范蠡的故事等等,自成系列。西施的传说凄婉动人,自古以来在清明节、“三月三”节日期间被广泛传诵,口耳相传直到如今。人们通过传讲西施故事,表达对两千多年前巾帼英雄沼吴复国壮举的赞美歌颂,同时也对越王勾践、吴王夫差、谋士范蠡、武将伍子胥等历史人物进行鲜明的道德评判,爱憎分明,深受历代百姓喜爱。
(3)牛郎织女、曹娥的传说:牛郎织女的故事为我国古代四大传说之一,千百年来滋养着中华儿女的心灵。传说故事的情节美丽动人,历尽千辛万苦之后还留着一个等待重逢的结尾,博得千万黎民同情。萧山的民众主要依托这个故事情节在七夕节祭星乞巧 祈求织女娘娘赐予心灵手巧安身立命的本领,祈求爱情幸福、家庭和睦、婚姻美满。
曹娥的传说则劝导人们要遵循孝道,有道是“百善孝为先”。孝道建立在对父母的报恩观念之上,如果连一点起码的报恩之心也没有,还讲什么道德?有无报恩的思想,是衡量一个人有无道德、道德高低的起码标准。
2.展示精美的工艺品
几乎所有的传统节日都伴随着工艺品展示。一方面,节俗内容要通过物品展现揭示;另一方面,民间手工艺人都要在节日期间亮出绝技、传播技艺或养家糊口。萧山民间在传统节日里展现出来的制品和作品可谓琳琅满目、精美绝伦。非遗保护规程把此类工艺品通称为“相关制品和作品”。
(1)板龙:南部龙灯胜会的核心制品。采用木、竹、绸、丝、纸,以精湛手艺制成,反映了本地区独特的工艺美术传统和水准。板龙分头、身、尾三部分组成。整条龙以凳板相连,用竹做龙骨,纱绸包裹,外贴鳞、鳍等饰品;内部安装电源和彩灯,门道巧妙、心机独到。有些地区采用彩布、骨架制龙,连贯灵活,舞动起来更加方便。
(2)高照:高照形似船帆。一根竹竿长约13米,两边横着34道龙骨,撑起长近10米,宽70公分的布,正反两面绘以太极图、八卦卦象等图文,龙骨两端悬挂68盏小灯笼。高照重量在100斤左右,单人独手高擎,或置于肩、额、腹,迎风猎猎,十分壮观。
(3)宝马:宝马亦由竹木制成,有白和红两种颜色,“马头”高约1.2-1.3米,马身长2米左右,马头颌下系以铃铛,四腿固定于平板滑轮,运动起来鬃毛飘逸、铃声清脆,酷似骏马奔驰。
(4)生肖形象灯艺:用同样材料做成十二生肖形象,中嵌彩灯,全由手工制成。可以穿插在龙身之间作为过渡、点缀,也可以独立成灯,舞之而行。
(5)萧山花边:萧山花边亦称万缕丝或万里斯,为采用锈针引线方法挑绣的著名民间工艺品。其构图新颖,挑绣精细,色泽素雅,美观实用。萧山花边的生产主力为女性,她们在七夕节祭星乞巧时总要精心挑选自己的得意之作挂在“巧竿”上向牛郎织女星展示,乞求织女娘娘赐予更加精进的手工技艺。花边产业与祭星习俗在这里浑然一体,互动互进。
(6)布艺小鞋:取材土制绸布,经裁剪、裱褙成形 形状小巧玲珑 一双鞋子不足只手盈握 煞是可人。这种鞋子多为待字闺中的姑娘精心制作,挂在村口公厕,意在展示女红绝活,带有较强的广告意图。
(7)荷灯:以彩色竹纸浸油做成,形如酒盏,沿口稍稍外翻,娇小玲珑、酷似荷花。注以油后在中元节之夜浮于江水之上,燃烧近两个时辰而不熄灭。
千古传承的传统节日习俗,承载了太多的文化记忆,具有极其重要的精神文化价值。萧山区节俗文化或传递有关古老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的真实信息,或彰显健康的政治理想和社会伦理,或抒发表达强烈的生命活力,或寄托生产、生活愿景,或祈求精妙手工技艺,或弘扬博大人文关怀,或展示瑰丽生活画面,因而具有珍贵的认识、教化和审美意义。
萧山区的节俗文化和汉民族其他地区一样,深受儒家学说影响,在铺叙、搬演的过程中,自然流露和倡导着社会责任感。所谓“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类理念在清明节、“三月三”、中元节水灯会等民俗活动中都得到了充分体现。
人们在三月三纪念西施娘娘,不光是因为她的美丽,更多的是追忆她深明大义、挺身而出拯救国家黎民的英勇事迹,在这里人们的评价倾向是很明确的;生活在浦阳江畔的民众,于中元节水灯会在崇拜治水英雄、祭祀祖先、祈求平安的同时,还不忘记因水患而亡的孤魂野鬼,在看似迷信的神秘习俗中,我们可以真切地领悟到一种博大的人文关怀和强烈的道德责任;七夕节人们通过祭星乞巧习俗祝福牛郎织女、表达美好愿望,其实我们也能够读到他们对王母娘娘强拆夫妻、独断专行的无声抗诉;龙灯胜会缅怀张夏父子、端午节纪念爱国者屈原,都表达了对爱国忧民、造福社会精神的敬仰之情。
萧山区节俗文化表达了对稳定和谐社会秩序的强烈追求,人们通过群体约定、相对固定的程式祈求爱情幸福、家庭美满、社会秩序稳定和谐。
爱情是家庭关系组织和持续的先决条件,因此人们心中没有那么多门当户对、媒妁之言、父母之命等清规戒律 而在七夕期间大胆走出去到地藏寺坐夜诵经,与心上人或意中人约会交流。人和神都可以结亲了,人和人为什么不可以自由恋爱呢?这倒有点与少数民族的“三月三”风俗相像了。
人们普遍认为,像牛郎织女一样,男耕女织、相亲相爱是理想的婚姻,虽然他们被强行拆散了,可是他们的心始终连在一起,“两情若在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这样的婚姻是值得羡慕的。
在处理家庭关系的原则上,萧山节俗崇尚“百善孝为先”,认定曹娥是萧山的外孙女,并引以为傲,在端午期间划龙舟纪念弘扬之。这是中华孝文化、孝风俗在萧山的传承发展,对建立和谐家庭、和谐群体、和谐社会具有积极的意义和作用。
此外,佳山坞“半年节”的传说也表达了对暴政统治下社会混乱的谴责和控诉。
流布于萧山区的传统节日和全国一样,都是从农耕时代起源、发展、流布、变异和传承的,因此都有农耕社会的印记。历代人民群众根据和农业社会密切相关的天文、气象、物候发现和创造了诸多节日,那么作为节日表现形式的节俗就不可避免地会升华和再现农耕时代的生活画卷,包括生活理念、场景展现、作物贡献、技艺表演等。
龙灯胜会本来就起源于唐代魏征和泾河老龙的故事。故事告诉人们降雨对于生产、生活有多么重要,掌握不好分寸,就算是老龙也要掉脑袋的。元宵节舞龙灯不是因为人类和老龙有多么深厚的私交,而是有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愿望在里面。元宵舞龙的程序组成体现了农耕社会的理想和观念。民众在老龙开光时争抢“开光笔”源自对“耕读传家”的推崇和向往。老龙开光后妇女是不能触碰龙头、龙身的,这也反映了农耕时代社会成员由于分工不同而导致的尊卑等第观念。
几乎每个节日都有各自的象征物,或植物、或食品,这些东西往往都是新鲜达时的,一般都有独特的象征意义。汤圆之于元宵,青柳之于清明,粽子、菖蒲之于端午,木槿之于七夕,桂花、菊花之于中秋,它们之间的关系莫不如此。
七夕节祭星乞巧习俗很有生活情趣。人们供奉织女娘娘的祭品中会有四种时令果蔬:水菱、莲藕、石榴和柿子。它们都各有各的象征意义。水菱的肉象一颗心 祈盼与织女心心相印 莲藕虽断丝相连表示像牛郎织女那样的情意绵绵;石榴籽实饱满,希望未来恩爱夫妻多子多福;柿子味道甜糯,象征婚姻爱情甜甜蜜蜜。而少女赛巧直接就是生产场景的再现。
人们在集体参与的节日活动中共同接受或热烈或宁静,或庄重或戏谑的氛围熏陶,会发现生活原来这样美好,人际关系原来如此和谐,心灵就得到洗礼和滋养,情绪就得到舒缓和调节,精神获得深度的优质享受。试想如若岁月缺少了过节,人生该是多么苍白。
民族传统节日及其风俗习惯,历经千百年传承传播到如今,它们的生态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在工业化浪潮中它们的传承空间越来越狭小,正面临着走向式微的困境。
辛亥革命以后的第二年,孙中山先生颁布《临时大总统历书令》,规定废止通行了数千年的“夏历”,实行中华民国“国历”,就是通常所说的“西历”、“公历”、“阳历”,于是传统节日逐渐失去了原有的地位。“文化大革命”时期,传统节日属于“封资修”一类,也被扔进了“历史垃圾堆”。改革开放以来,虽然提倡弘扬优秀民族文化、保护历史文化遗产,但是毕竟元气大伤,恢复缓慢。萧山区传承传播优秀民俗文化的进程也和全国一样,在艰难探寻和摸索。目前面临的困境主要表现为:
城市化带来的必然结果就是农村面积急剧缩小和农业人口急剧减少,传统节俗得以搬演的空间也越来越小。我们亲眼目睹一座座庙宇祠堂被推倒,一个个戏台被拆除,许多节俗就直接失去了物质平台。
党山雷公庙会的主人公——雷公已经找不到自己的住舍,因为雷公殿早已荡然无存。雷公缺席的庙会虽然还称“雷公庙会”,但毕竟有点牵强。临浦自由孔系出南孔,原有孔氏祠堂,气宇轩昂,也已被拆除。传统的祭孔仪式就无处搬演,一系列风俗习惯自然也被风吹雨打去。楼塔“半年节”缘于奇妙甘霖 回殿雨 假若陈老相公思念老朋友想再来佳山坞歇息,他老人家还回得了“殿”么?所幸临浦还保存了西施古迹群建筑,让我们可以从至今传承的节日习俗中依稀看到两千多年前的生离死别和刀光剑影。农村人口的大规模迁移,从几代人集中居住到分散各个社区,三里不同风、十里不同俗,许多民俗也就失去了集体遵从的基础,难以为继。
改革开放以来,外来文化次第浸润,主要标志就是传统节日被日益淡忘,而诸多洋节却大行其道,在我国节日生活体系中的权重和地位提升得越来越高。情人节、圣诞节的热闹气氛早已盖过许多传统节日。更加匪夷所思的是许多媒体和商家用洋节来解释、指代传统节日,如把“七夕节”说成“中国情人节”,青年男女授受鲜花,完全抛弃了传统节日的主题内容和形式元素,甚是荒唐。
还有人主张清明节不用野外踏青,只需登录互联网点击鼠标祭祖即可,片面解读了清明的节日缘起和习俗内容。为什么历经千年风霜顽强传承的传统文化在今日就显得这么弱不禁风、濒临消失?
优秀的民俗文化失去了传承环境和条件,物质平台不复存在,传承人或迁出故里脱离群体,或终老过世,或随着工业化进程原有手艺已无用武之地,导致后继乏人,相关项目岌岌可危。
龙灯胜会原来周边各村都有自己的拿手好戏,制龙技艺和舞龙艺术在竞争中发展、传承和变异。目前只有板龙一支硕果仅存,历史上曾经风光无限的二龙、三龙、青龙、黄须龙、红须龙、带子龙、马灯舞、背马纸罗伞、走高跷、背炉子、背搁、十八般兵器等项目已经失传,很难恢复。老龙制作的情况也不容乐观,每年冬季只有几个热心老者在祠堂里默默劳作,根本不见年轻人的身影。临浦花灯的传承状况也是如此。
萧山花边已经实现机器化生产,只有极少数老年人还在手工挑花,年轻人很少想学这门艰苦繁复的手工技艺,不远的将来,纯手工绣织的花边制品就成了争相收藏的珍品。
优秀民俗文化的原始动力来自老百姓的自发组织 自觉参与和自我管理 在其初始阶段由民间进入宫廷,最终获得全民认同。它的传承传播也应该而且只能依靠群众的智慧和力量。
曾几何时,有些部门和机构出于政绩和商业利益的考量,脱离群众,按照“官方”或者“商家”的意图对一些民俗项目进行所谓的“开发利用”,各种名目的“文化节”轮番登场。领导拍板、专家研讨、文艺表演、商家经营,活生生的“文化搭台、经济唱戏”,搞出了“政府主导、专家参与、群众观望”的炒作模式。这种模式里的“保护开发”由于缺少了作为主体力量的群众参加,失去了原汁原味,必然是矫揉造作,不能实现民俗文化的持续传承。这是对优秀民俗文化的另一种伤害和破坏。
萧山区作为一个具有8000年文明史的现代化城区,经济实力强盛、文化积淀雄厚。影响深远的中国四大美女和四大传说中,萧山各占其一,这是萧山的骄傲和自豪。因此,萧山在抢救、保护优秀民俗传统方面肩负着更重的使命和责任。
1.还节于民
还节于民就是尊重民俗传播学原理,充分重视人民群众在传承传播民俗文化中的核心作用,充分依靠群众的智慧和力量。过节是老百姓自己的事,任何机构和个人在任何时候都不要代替老百姓去越位思考、莽然决策。要相信群众能够根据当前的条件和环境按照自己的思路去传承、发展和变异。
2.落实传承人保护政策
传承人是民俗文化的继承者和弘扬者,是节俗活动的策划人和组织者,尤其是那些濒临消失项目的传承人,命悬一线、全系于此。根据国家政策要针对这些人在生活上给予必要的补助,根据他们个人的意愿收徒传艺,实现优秀民俗传人的平稳接续换代。
民俗传统蕴含了民族优秀文化,是全民的共同财富。弘扬优秀文化传统就是守护我们民族生生不息的薪火 就是维护我们民族共同的精神家园 对增强民族文化的吸引力、凝聚力和影响力,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提升“文化软实力”,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重要意义。
要通过各种形式宣传传统民俗的现代意义。让优秀民俗进课堂、进社区、进家庭,努力营造“人人都是守望者、个个都是传承人”的良好保护与传承氛围。
要结合当代事例丰富和充实传统文化的新传承、新弘扬。一方面结合推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廉政建设等精神文化活动,宣传西施、曹娥、张夏等传说故事,充实活动内容;另一方面,在传统节日适当宣传符合节日主题的当代先进人物。如划龙舟时推出当代孝星,七夕节时举行巧手擂台赛、评选模范家庭、恩爱夫妻、孝顺儿女等活动。2011年元宵灯会城厢街道在永兴公园灯区推出一组“美德标兵”彩灯就是一种有益的积极尝试。
充分发挥宣传理论工作者、文艺工作者的专业作用,尤其发挥萧山区历史文化保护工作委员会及其办公室、萧山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的作用。在机构编制、人员配置、专业培训、经费支持等方面给予必要的条件保障。
要动员和组织专业工作者深入民间,进行有效的田野作业。摸清萧山民俗风情的家底,发现和掌握更多的人文资源,寻找理论研究的突破口。积极推广研究成果,出书、出作品、出人才。
[1]民国《萧山县志稿》.
[2]康熙《萧山县志》.
[3](宋)赵令畤.《侯鲭录》.
[4](宋)《嘉泰会稽志》.
[5]《嘉靖萧山县志》.
[6]《(康熙)萧山县志》.
[7]《(乾隆)萧山县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