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文化在国家“文化领导权”中作用的战略性思考

2014-08-15 00:45:02周胜庭肖湘莲
中共济南市委党校学报 2014年2期
关键词:文化领导权海洋权益领导权

周胜庭 肖湘莲

党的十八大提出要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要坚实巩固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基础,在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中,要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和主导权,坚持正确导向,提高引导能力,壮大主流思想舆论,[1]提高党对国家文化领导权的能力。而海洋文化建设作为全国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深度发掘扩大意识,以促进整体民族海洋意识的提高,为党掌握国家文化领导权发挥应有的效应。

一、海洋文化的界定和国家“文化领导权”阐释的语境

21世纪是海洋的世纪,海洋文化不可避免的成为海洋问题研究的重要方面。有关海洋文化的定义,各个专家理解不一。曲金良教授提出:“海洋文化,作为人类文化的一个重要的构成部分和体系,就是人类认识、把握、开发、利用海洋,调整人与海洋的关系,在开发利用海洋的社会实践过程中形成的精神成果和物质成果的总和,具体表现为人类对海洋的认识、观念、思想、意识、心态,以及由此而生成的生活方式包括经济结构、法规制度、衣食住行习俗和语言文学艺术等形态。”[2]张开城教授认为,海洋文化是人海互动及其产物和结果,是人类文化中具有涉海性的部分。构成海洋文化的两个基本要素是“人”和“海”。[3]

在中国文化发展过程中,海洋文化以其独特性占有一定地位。在新中国成立初期,由于种种原因,我国的海洋文化基本上处于一种自然状态的潜文化,很少以一种面向人民大众消遣的文化形态展示在世人面前。随着改革开放以后,海洋文化才作为先进文化对经济社会产生影响。近年,由于沿海地区交通便利、基础较好、快速发展,并且通过临海区位的优势把开发利用海洋资源、空间的生产活动带来的资金、人才、技术、商品、理念等向内陆扩散,从而能够带动中西部地区的发展,从此海洋文化的内生潜力才逐渐发出光芒。

笔者以为,海洋文化的核心内涵就是人与海的互动,海洋作为人类生产实践活动作用的客体,在被“人化”的过程中产生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费孝通教授曾定义文化的三个层次:器物层次,组织层次,观念层次。同样海洋文化也包括海洋物质文化、海洋制度文化和海洋观念文化。所谓海洋物质(器物)文化,主要是人们认识、开发、保护海洋能力和活动的物质体现,如船帆桨橹、盐田渔具等,它们是可以直观感知的,是一种表层次的文化。而海洋观念(精神)文化,一般也可以称为海洋意识,主要是指认识和开发海洋活动中形成的海神信仰和海洋观等,反映的是对海洋的心理感知和价值认识。它是一种深层次的海洋文化,存在于人们的心中,并以不同的形式表现出来,如我国东南沿海地区的妈祖崇拜,广为流传的龙王传说等。海洋制度文化,指开发和保护海洋的历史过程中形成的协调人与海洋、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各种制度。它是介于观念和器物之间的一种居中层次的文化,它既没有具体的存在物,又不是抽象的难以体察。它包括与海洋活动相关的禁忌、仪式、风俗、惯例、习惯法以及各种明文的典范规则等。[4]这相对独立而又联系紧密的三个层面,器物是形成文化的基础,制度是组织文化形式的保障,精神是人们信仰和观念的提升。海洋文化还有一个层面就是海洋文化的“社会文化”,包括与海洋有关的社会形态、人口结构和民俗传承等。[5]

文化领导权是现代社会形态发展的深层维度,它以一种有别于政治领导权的运作方式,对一定社会群体的生活模式产生持续的、整体的影响,并使这种生活模式相对稳定地、又悄无声息地按照既定的方向发生变化。很显然,涉海民众群体对海洋资源的改造,已经逐渐形成区域性的海洋社会形态,将日趋影响着这个国家整体社会形态演进,及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必将也会影响到在这种社会形态下生活的人民,以如何作为社会变革的主体,推动社会建设和发展。所以,将海洋文化纳入到国家意识形态的宣传和管理,应该成为国家文化建设的方向。

二、当前我国“文化领导权”面临挑战

(一)文化传播载体的多元化,信息传递的自由化

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背景下,国内各种意识相互交流,多元文化成了一股不可阻挡的潮流,价值观、道德标准、理想信念的错综混乱。这种现状的产生,缘由于信息技术的发展和科技革命带来的结果。新媒体成了传播社会主流文化和思潮的主体,新兴的社会组织也充当了传播主体的一部分。新媒体完成了“所有人对所有人的传播”,并给人留下很多自由表露和抒发的空间,如微博和微信。

(二)国外社会思潮对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冲击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在国际社会中,以意识形态为核心的文化霸权成了霸权主义的新内容和新方式,并以人类文化的先进代表形象出现,体现在影视、快餐、商品等物质和非物质形式中,借助于全球化的深入和文化趋同化的时代浪潮,具有强大的渗透力和诱惑力。新自由主义思潮泛滥,主张经济全球化导致文化全球化,以确立文化的普世性为由,寻求引导世界文化潮流,强调文化的一体化、同质化和西方化。这种思潮很显然是对个体文化差异的截然否定,是想用资本主义国家所谓的普世价值来统领世界,与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违背。

如何正确处理文化全球化和文化本土化两种并存的文化倾向,如何处理中国文化内部的传统和现代的问题,如何扩大和提高我国文化的影响力,这些必然是挑战。

三、海洋文化对巩固国家文化领导权的角色作用

(一)民族海洋意识的提高,有利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新凝聚

当前,我国经济实力增强,外汇储备居世界第二,海外贸易不断扩展,在这个良好的形势下,需抓住时机,以提高民族海洋意识为核心,重新在国民中树立强大海洋强国的形象,唤醒正在沉闷中苦恼海洋落败的民众,焕发对我国海洋强盛的信心,重新凝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巩固国家文化领导权力。

(二)海洋权益保护,有利于增强对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认同

海洋权益是一个国家海洋权利和海洋利益的总称。海洋权益属于国家主权的范畴,是国家的领土向海洋延伸而形成的一些权利;海洋利益主要包括经济利益和政治利益。我国是一个濒海大国,约1.8万千米的大陆海岸线和1.4万千米的岛屿。海岸线是我国海洋权益的主体,是重要的对外交流的窗口,同时也是国家主权的象征。中国要维护海洋权益,必须加快提高综合国力,实现科技水平和军事现代化的突破,加快从海洋大国转变为海洋强国的步伐。我国自从实现第一次转型以来,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把加快经济发展作为第一要务,兼顾效率与公平,维护社会公平正义,逐渐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搞活了国有经济,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民幸福安康,显然我国在坚持走社会主义共同富裕道路,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要求,努力实现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目标。因此,维护国家海洋权益,建设海洋强国,对社会主义共同富裕的目标的期许和社会主义共同富裕思想的认同,会不断巩固国家文化领导权。

(三)海洋精神的开发,有利于促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文化需要传承,精神需要积淀,我国的海洋精神也经历了一个漫长的沉淀过程。海洋精神是一种海纳百川的胸怀,是一种兼容并蓄的胆识,是一种开拓进取的创造意识。海洋精神是人类在涉海活动中逐渐开拓出来的,全面体现在人海关系中的认知关系、实践关系、价值关系和审美关系之中,是人类对海洋的认识、观念、思想、意识和心态体系。海洋精神与特定时代相联系的海洋群体的思维方式、思想状态、内在品质以及价值追求的统一体。海洋精神不仅有横向的、开放的包容性,而且有纵向的、时代的继承性。作为一种蕴涵在伟大民族精神之中的基因,加大力气开发和弘扬,是建设海洋强国的必然要求。当然,从我国航海活动出现之日起海洋精神便开始形成和发展,现代海洋精神更是对徐福、郑和、哥伦布、“雪龙”船以及“蛟龙”号深潜器精神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在当代社会具有重要的价值。大力弘扬坚忍不拔、艰苦奋斗、兼容并蓄的精神,有利于纠正社会上盛行的不良风气,有利于巩固党的领导地位,并在中国梦的引领下,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让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日久弥新。

四、结语

十八大提出“提高海洋资源开发能力,发展海洋经济,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坚决维护国家海洋权益,建设海洋强国”,[6]这是党中央对于发展我国海洋事业所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海洋文化作为文化软实力的一部分,大力发展海洋文化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必然要求,同时也是掌握国家文化领导权的关键一法。我们在践行社会主义海洋强国战略决策时,应该努力营造文明健康、积极向上的海洋文化,加大海洋文化在人民大众中的普及力度,同时紧密结合各地区海洋文化资源的结构和特点,以提升区域性海洋文化为依托,推动区域性优秀海洋文化不断向纵深发展,努力打造并形成一批具有中国气派、体现时代精神、品位高雅的海洋文化品牌。

[1][6]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N].人民日报,2012-11-09.

[2]曲金良.发展海洋事业与加强海洋文化研究[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社科版),1997(2).

[3]张开城,张国玲.广东海洋文化产业[M].北京:海洋出版社,2009.

[4]吴继陆.论海洋文化的内容、定位及视角[J].宁夏社会科学,2008(4).

[5]霍桂桓.非哲学反思的和哲学反思的:论界定海洋文化的方式及其结果[J].江海学刊,2011(5).

猜你喜欢
文化领导权海洋权益领导权
牢牢掌握统一战线的领导权——重温《统一战线中的独立自主问题》
培育家国情怀的初中地理海洋权益教育探析
提高政治站位 强化责任担当 牢牢把握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
活力(2019年17期)2019-11-26 00:41:18
习近平关于意识形态领导权的重要论述探析
学术论坛(2018年4期)2018-11-12 11:48:34
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
浅析葛兰西的市民社会理论的当代价值
中文信息(2016年12期)2017-05-27 06:51:20
中日东海划界争端的法律分析
《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与中国海洋权益问题研究
社会转型时期话语权力的边界研究
海洋权益争端中的党报国际新闻报道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