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转型时期话语权力的边界研究

2016-01-05 19:06王丹宇
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 2016年2期

王丹宇

摘要:“话语权力”理论是福柯的核心思想,话语是一种“话语结构”,是权力的载体。 本文以20世纪初英国新闻语篇的变化发展为例,揭示了在社会转型时期,新闻话语作为一种特殊的报刊媒介形式,新闻话语权力逐渐加强,新闻语篇由最初传递信息逐渐转变为传递意识形态,文化领导权逐步形成。

关键词:话语权力;新闻语言;文化领导权

媒介话语是人们与外部世界沟通交流的工具,麦克卢汉的“媒介决定论”认为传媒通过控制语言产生的方式影响了人们理解和思考的习惯。报刊等印刷媒介强调的是视觉的投射,它使人们的思考可以与感情分开,不同特色、不同风格的话语表达,对于某种思想理论体系和知识体系增强传播力、竞争力、吸引力、感染力、影响力的效果是不一样的。因此,新闻语篇不仅仅是传递信息,它脱离不了社会意识形态的限制,更多时候新闻语篇倾向于维护现存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形态,进而潜移默化地形成适合一个社会形态的文化领导权。在社会转型或变革时期,新闻话语的意识倾向性呈现出时代特征,并且其主观性日趋复杂隐匿。

一、话语权力理论

在狭义上,一般认为话语就是“语言的形式,一段连贯的书面或口头言语”,而从广义上讲,话语涵盖了“文化生活的所有形式和范畴”。法国哲学家福柯从知识考古的角度赋予了它一种新的意义。 福柯用“话语”这个词指一组陈述,这组陈述为在特定的历史时刻谈论某一个特定话题提供一种语言或者表达方式。 因此在这个意义上,话语不仅仅是一个语言概念,它既是关于语言的,也是关于实践的。在《话语的秩序》中,福柯首次将权力理论引入话语理论,他指出:“在任何社会里,话语一旦产生,即刻就受到若干程序的控制、筛选、组织和再分配。”这些程序的作用在于防范它的权力和危险,把握不可预料的事件。世界上没有超脱世俗、不计功利的话语。话语笼罩在权力之下,人们没有随意谈论的自由,而且在一定条件下,话语本身也可转化为权力。权力不仅以消极的方式限制话语,也以积极的方式在创造话语。福柯进一步指出:权力生产了知识,而知识效命于权力。我们社会中各种知识或学科体系都在权力关系中构出并维护和强化了这种权力关系,知识体系实质上是权力关系的符号化,由此知识与权力形成共谋关系。我们承认各类知识学科话语的同时,实质上便承认了隐藏在后面的权力的合法性。有了话语的产生、积累、流通及运作,权力关系才能在社会关系中产生,得到确立、巩固和采用,并且使权力在那种关系中所运用的意识形态得以表达。话语既可以是权力的工具及作用,同时也可以是一种阻力:它既巩固权力但又削弱及暴露权力,使其脆弱,使人们能够反对权力。从这一观点来理解的权力不是压制性的,而是产生性的——它是一种积极的具有潜在的正面作用的力量,这种力量通过使用话语来创造及维护社会关系,而话语是通过表达来使这种关系“规范化”的。

新闻语篇是通过话语的方式呈现出来的,作为一个话语类型,新闻话语是“对过去所发生的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事件的报道”,新闻话语是对真实事件的一种再现过程,但并不是对客观世界“镜子般”的反映,而是利用新闻的制作手段与编辑技术,使用程式化的规则,对社会现象进行有意识、有目的的反映和解释。随着社会发展,新闻媒体在大众生活中的地位逐渐确立,新闻语言呈现出主观性,新闻语篇中语言的使用是一定社会力量介入的结果,其本质是文化领导权。

二、20世纪初英国社会变化及新闻语篇话语权力的形成

19世纪中期,英国国家政权从腐朽没落的贵族手中移向新兴的中产阶级工业资本,工业革命高潮迭起,各种科技发明和技术创新为国家经济带来新生力量,如:火车、蒸汽船、纺织机器、印刷机器等。英国一度成为“世界工厂”,通过向海外发展市场与剥削殖民地的各种资源积累了大量财富。汽船的出现使得运输和贸易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四通八达的铁路交通贯穿东西南北,人们信仰科学进步,对于工业革命充满了信心。印刷术的发展促进了文学艺术的空前繁荣,文化发展呈现出群星夺目的盛景。这个阶段被称作是英国的“黄金时代”,从农业社会转型为工业社会,并确定了世界工业霸主的地位,完成了海外拓殖的过程,英国成为全世界的经济第一强国。

随着商品经济兴起并逐步发展,社会信息量空前增加。这一剧烈的社会变革也为英国报纸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契机。英国早期的新闻形态,可以追溯到17世纪的《每周新闻》,英国第一家定期刊物,根据政府规定,不得报道有关国内的政治新闻,只报导国外新闻。在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后,新闻报刊的出版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政府不再对国内新闻报道进行限制。出现了一系列报刊:《国会活动纪要》《国会辩论每日纪要》《公共广告者》《英国信使》等,《牛津公报》成为英国历史上的第一份真正意义上的报纸。它是机械印刷出版,具备出版的周期性和刊登内容的时效性。这一阶段是英国大众报刊发展的初创阶段。

在报刊发展的初期,新闻语篇主要向读者发布、传达和介绍社会、政治、经济等方面的信息,其首要任务是传声达义,让民众了解信息,增长知识。这个时期的新闻报道好像仅仅是大众的“眼睛”,话语权力尚处在萌芽状态。

We have this morning to make the startling announcement that the Chancellor of the Exchequer has placed his resignation on the hands of Lord Salisbury. ( The Times, 1 January 1901)(今天早上我们很震惊地通告财政大臣先生已经向首相索尔斯侯爵提交了辞职。)

上面的这条新闻仅仅是向读者播报了一条信息,虽然它举足轻重。 《每日新闻》的创办者E. Mallet 曾经说报纸的义务是迅速、公正地报道新闻,将事实叙述出来,不加评论,结论应由读者来做。由此可见一斑。

历史学家Lucy Brown(1985) 曾经这样评论过当时的新闻语篇:“were like the painter who can copy but cannot paint direct from nature. ”(记者就像画工一样把大自然拷贝了下来,而不是去创作。)Brown对一次会议采访感叹到: “when faced with the problem of what to say about it. The writer copied the matter embroidered on banners, gave the names of the chairmen of each meeting and stated that the proceeding s were orderly. He offered no analysis or interpretation.”(当面临如何报道这个事情的时候,记者就像把条幅上刺绣的东西临摹下来一样, 交代下每次出席会议的主席姓名,陈述下过程的前后,并不提供任何与此相关的分析或解说。)

三、资产阶级革命后期至20世纪初是英国特色的大众化报刊形成阶段

新闻政策,知识税的废除,废除禁止报导评论政治新闻及使用煽动与诽谤罪压制新闻媒介。工业革命推动报业产业化,传播业稳步全面发展。1855年印花税法的改革使得低廉的报纸能够有更为广大的发行量。在维多利亚时代后期,报业快速成长,报纸便宜到只需半便士。《每日电讯》发展成这个阶段发行量最大的报刊。1868年,英国通讯社成立,与此同时路透社也逐渐形成网络。

随着报纸的发展,公众的生活方式也悄然改变,人们的关注力逐步从咖啡厅转移到了新闻报纸上,报纸的传播内容影响着舆论的方向。在某种意义上,报纸是地方性民众议题的原动力,决定了人们将谈论什么,多数人会联想什么,以及民众认为的解决方法是什么。事实上,报纸正创造了一个“话语场”,逐渐开始影响人们看待、理解、和思考的习惯和方法。这个时期新闻报道已不再是单纯的“眼睛”,报纸对传播内容的筛选、传播方式的选择、放弃什么信息、突出什么信息等等,开始进行主导和决定。

The police have made considerable progress with their investigations into the mystery surrounding the disappearance of Miss Connie grant. Her supposed remains were found under the floor at 12, Pembroke Place, Kilburn. William John Grant, Connies father and Alice Maud White, known as Mrs. Grant, were charged at Willesden Police Court yesterday with manslaughter. It will be recalled that Mrs. White gave herself up on Wednesday after having been missing since the previous Friday, the day on which the remains were discovered. She appeared in the dock yesterday with her baby.

Daily Graphic,1 August 1919

这是一个很常见的“新闻语篇”,它与面对面的话语交流的最大的区别就是其单向性。因为话语的说话者和受话者是完全分开的,前者处于主导地位,掌握着话语的生成传播权,可以对话语的内容进行限制,对话语的表达和传播方式进行限制。消息比较简短,描述了对一起失踪案件调查取得的进展。但从内容和语言措辞能看出来,其信息来源和转述应来自警方,代表着对其调查过程的肯定和认可。

媒体语篇中隐藏的权力和特定社会群体使用这种权力的能力有赖于新闻报道和其他媒体活动中的有系统的倾向性,语篇话语权力可以分为两个层次,一方面,语篇 传播的信息内容是隐含着特定的意识形态的;另一方面,语篇传播的信息内容是能产生现实作用的。当然,只是一两个孤立的语篇是不足以体现语篇背后隐藏的权力及这种权力所认可支持的特定社会群体的。媒体的威力和效果是通过日复一日不断重复使用类似的表现形式并以同样方式构建阅读认知和累积阅读主体认知来逐渐形成的。媒体的这种隐蔽的权力对大众的操纵性也是时隐时现的。譬如:当发生了警察殴打平民时,新闻工作者只是在按照他们的职业标准和惯例行事客观全面展现事情过程,那么媒体语篇呈现的是信息,对大众的判断和主观认知并没有形成有特定操纵性,但如果报纸故意试图通过报道影响民意来开脱警察的责任,那它就具有操纵性。

Mrs Pankhurst, the leader of the Womens Social and Political Union, was arrested in London yesterday. In effect, she is charged with having “feloniously counselled and procured certain persons whose names are unknown” to commit the bomb outrage last week at Mr Lord Georges unoccupied house. Mrs Pankhurst was in custody at Leatherhead police station last night, and will be brought before the magistrate at Epsom this morning.

The Guardian,25 February 1913

(Mrs. Pankhurst,女权运动领导人,在伦敦被逮捕,受指控犯有诱使他人犯罪,其现已拘留……)

Mrs. Pankhurst, who escaped from her flat in Westminster late on Saturday night by a ruse, was rearrested yesterday afternoon when she made her expected appearance at the W.S.P.U. meeting at the London Pavilion.While the detectives detailed to watch her flat were busy on Saturday night with the veiled lady in the taxi who turned not to be Mrs. Pankhurst at all, the leader of the W.S.P.U. slipped out of the flat and drove away in a motor car that had been waiting in a side street.

The Guardian,22July 1913

(Mrs. Pankhurst,周六晚使用诡计从Westminster寓所出逃,昨天下午已在伦敦被警方不出意料地抓捕……)

这两篇新闻都是对英国女权运动领导者Pankhurst的报道,但报道本身的语言和观点明显是受到了消息来源的影响,并因此在一定的程度上赋予了语篇特定的倾向性和操纵性。第一篇报道从内容可以看出,这篇消息来源于警方,其中的转述全部来自于警局官员,基本客观地陈述了事情经过。第二篇报道中带有明显对Mrs. Pankhurst抵触、反对的语言倾向性。

媒体语篇与面对面的语篇交流之间最大的区别就是其单向性。在这个特定的语言交流中,发话者和受话者是完全分开的。前者处于支配地位,掌握着生成语篇的主导权,如何使用权力,怎么使用权力,何时使用权力等等都是由发话者掌握的。权力不是永恒的,在特定的历史时期那些掌握权力的人们会不断地重申和强化他们的权力,而那些没有权力或者权力小的人们总会试图争取某些权力,这构成社会生活的一个基本方面。无论是在具体场合还是在社会机构中或者在全社会的范围内,权力始终是在社会斗争的过程中被赢得、使用、维护或者丧失。

四、结论

语言已经不单单是现实的反映和客观体现,语言使用者通过使用语言来传递其思想、观念、意识形态,从而达到影响塑造他人甚至社会的目的,这种话语权利在社会转型时期的新闻语篇中呈现出明显的主观倾向,带有深刻的时代烙印,并且日渐复杂化。语言意识是话语竞争状态的产物,是话语权的体现,是文化领导权的确立。

参考文献:

[1]Foucault,M.The Archaeology of Knowledge[M].London: Tavistock,1972.

[2]袁伟,许宝强.语言与政治的翻译[M].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

[3]辛斌.批评语言学与英语新闻语篇的批评性分析[J] .外语教学,2000,(4).

[4]辛斌.批评语言学: 理论与应用[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5.

[5]托伊恩·梵·迪克著,曾庆香译.作为话语的新闻[M].华夏出版社,2003.

编辑/岳 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