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权益争端中的党报国际新闻报道策略

2015-12-21 16:29王羽佳
成长·读写月刊 2015年11期
关键词:海洋权益党报

王羽佳

【摘 要】国际传播作为一门学科进入中国的时间为20世纪80年代初,相较于西方国家起步较晚。其很大一部分内容体现为我国主流媒体的国际新闻报道。在此背景下,党报国际新闻宣传遇到新的挑战——加快改进和优化国际新闻报道策略,助力我国对国家海洋权益的维护。

【关键词】海洋权益;党报;新闻报告

一、深入挖掘新闻事实,真正学会“用事实说话”

从人民日报对新闻体裁的使用倾向来看,使用最多的新闻体裁是动态消息,占所有报道篇数的50%以上。动态消息、综合消息、访问记、解释性报道等事实性报道占比在80%左右。带有明显倾向性的“言论”、“报道加点评”所占比例不足20%。

因此,在党报既有报道框架的基础上,在不改变其对于新闻体裁使用倾向的前提下,要提高新闻报道的传播力和影响力,必须从微观入手,合理改变客观新闻的报道模式,让事实性报道真正做到“用事实说话”。

二、加强“议题设置”,变“被动应对”为“主动引领”

在维护国家海洋权益的国际新闻报道中,针对不同国家、不同维权内容及冲突的等级等,党报必须采用灵活的策略,掌握主动权,抢占制高点,通过引导舆论、把控导向影响和牵引事件发展。简言之,党报等主流媒体要“以我为主”,快速全面地向公众提供信息。要借助各类传播渠道抢占新闻发布和舆论引导的先机,避免陷入被动迎战的局面。

在中日钓鱼岛争端中,纽约时报将整个事件构建成另一幅图景,该报认为钓鱼岛争端之所以爆发,源于中国政治野心的膨胀,是中国利用本国不断增长的经济实力对日本加以威胁,逼迫日本交出钓鱼岛的领土主权。同样,德国的3家主流媒体世界报、时代周刊和明镜周刊关于中日钓鱼岛争端事件的报道,“对中国关注颇多,并且对岛屿争端的判断有失公正。而这与德国对中国意识形态的偏见以及对中国崛起的失衡心态息息相关”。相比较而言,人民日报等中国的主流媒体在国际舆论场中显得势单力薄,难以形成实质性的影响力。也正是迫于外媒的压力,要求党报在报道宏大主题时加强“议题设置”,由被动应对变为主动引领。

将人民日报与纽约时报中日钓鱼岛争端报道的议题设置进行比较发现,两家媒体都关注到争端波及的政治、社会、经济、军事等四大领域。

在政治方面,纽约时报报道事件中中日两国的外交行为,联系钓鱼岛的历史背景来对中日两国关系进行评价,进而将两国之争的影响放到整个亚洲的范畴中分析,用貌似客观的手法臆造构建了日本希望缓解冲突却得不到中国理解的假象。反观人民日报,充分关注中美、中日及日美之间的外交关系,通过对于历史材料的运用证明钓鱼岛属于我国的事实,也揭露了日美对于钓鱼岛的不法觊觎和非法行为。

人民日报的国际言论优势,不仅体现在独家上,还在于其权威性——被誉为我国政治的“传声筒”、外交的“风向标”。目前来看,国内很多党报还没有能够形成有影响力的国际言论栏目,没有组建起具有品牌效应的评论员队伍。要想在国际舆论斗争中变被动为主动,亟需借鉴人民日报新闻宣传特别是评论创造的经验,努力提高在国际言论方面的水平和能力。

三、科学把握报道框架,配合国家外交举措

虽然新闻报道可以从数量和力度上影响舆论传播效果,但贯穿整个事件的报道框架却是获得较好传播效果的关键所在。上文中提出的“学会用事实说话”、“加强议题设置”,更多是从微观角度出发,从报道个体的层面要求新闻报道中每一个关键的“点”、每一处重要的细节。笔者提出把握报道框架,是强调在做好具体报道的基础上强化“大局”意识——把握好新闻议题的宏观报道框架,为具体事实打造出结实、稳定、可靠的报道框架。简而言之,在报道与我国有关的海洋权益争端事件时,党报等主流媒体应该把握好整个报道过程中的起承转合、强弱节点,使整个报道阶段清晰、主次分明,呈现出起伏不断、高潮迭起的节奏美感。

四、巧用国际舆论,实现“借力打力”

目前,西方媒体将国际传播的话语权牢牢握在手中,向世界输出西方的价值观和思维方式。由于意识形态的根本分歧,西方媒体形成了对中国的“刻板成见”,在各类报道中习惯性地中国政府和国民矮化、丑化甚至“妖魔化”,导致中国形象被严重扭曲。

中日钓鱼岛争端爆发后,美国的纽约时报、基督教箴言报等各类媒体在报道时,选择了支持其盟国日本的立场,将对中国的偏见和误读“植入”所谓的客观报道中,国际影响恶劣。人民日报等中国主流媒体进行了反击,最突出、最有效的手段就是创作言论直陈我方立场,严厉批驳日本的非法行径,受到国际社会广泛关注。在表达我方观点的同时,人民日报将多方“利我”声音适时“拿来”展现,有力声援了中国政府。

五、打通“两个舆论场”,形成多层次全方位传播格局

近年来,随着电子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互联网大大普及,人们获取资讯的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尤其是智能手机客户端兴起后,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更为便捷。新媒体技术环境下,微博、微信等社交媒体急剧扩张,在时间及空间上对传统媒体形成前所未有的挤压之势,新闻舆论渐渐形成官方和民间的两个舆论场。

官方舆论场指的是传统媒体在其新闻产品中塑造的舆论环境,例如报纸版面、电视台新闻以及广播新闻等,政府及相关部门藉此宣传官方的立场态度和政策措施。民间舆论场指的是受众通过对微博、微信、客户端的广泛应用催化形成的舆论环境。在民间舆论场,受众在网络空间中找到了发表意见的平台,“人人都有麦克风”,人人都能够成为舆论场中的意见发表者和信息接收者。社交媒体最大的特征在于“零门槛”,使用用户逐年增加,影响力越来越大,改变了人们传统的信息接收模式,也对官方舆论场带来很大震动。

参考文献:

[1]《钓鱼岛是中国的固有领土》白皮书(全文).新华网,http://news.xinhuanet.com/2012-09/25/c_113202698_2.htm.

[2]于青.日本东京都知事称都政府将购买钓鱼岛.人民日报,2012-4-18(21).

猜你喜欢
海洋权益党报
培育家国情怀的初中地理海洋权益教育探析
党报专副刊怎样撑起“半边天”
我国拓展极地海洋权益的对策建议
办好党报内参的思考与探索
河清海晏心不宣保疆谋利箭在弦
我国海洋法立法现状研究
《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与中国海洋权益问题研究
议提升地市党报竞争能力
党报创新文娱报道的实践与思考
如何正确认识党报副刊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