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晓叶
2010年,英国唐宁街迎来了历史上最年轻的首相——戴维·卡梅伦。但戴维·卡梅伦从戈登·布朗手中接下的却不是一个繁荣的英国,而是一个破碎的英国社会。因此,卡梅伦决定在国内以振兴英国经济、缩减福利和削减政府开支来缓解英国遭受金融危机的打击。在外交政策方面,卡梅伦的主要目标也是以拉动国外对英国投资以及为英国寻找就业机会为主,在传统的对外关系上英欧和英美的联系也受卡梅伦务实外交的影响。
撒切尔夫人是卡梅伦的政治偶像。推行亲大西洋主义者的撒切尔夫人,秉持着欧洲联合的思想,其背后却有着强烈地维护英国利益的动机。一方面,她认为“如果我们需要欧洲,同样欧洲也需要我们”,“今天,我们是根据历史、地理而选择而卷进欧洲的”。但是在欧共体财政预算政策上,撒切尔夫人显得有些不合作,其背后是强烈的维护英国利益。[1]和其他国家相比,英国可能更多地拥有一种实用的保守主义政治风格。[2]
保守党领袖戴维·卡梅伦在英国陷入经济不景气的大环境中上台后,立刻颁布一系列财政紧缩计划和旨在压缩财政开支将权力下放的社会政策。2011年,欧盟委员会计划增加财政预算时却遭到了戴维·卡梅伦的坚决反对。由于英国目前仍未摆脱2008年的金融危机的影响,作为金融中心的伦敦也不可避免地成了重灾区。欧盟要求增加财政预算,让本身就已病入膏肓的英国经济为希腊等欧债国家提供补贴。而英国议会两院在2012年1月底达成了削减180亿英镑的福利预算。[3]在戴维·卡梅伦上任1个月之后,他对欧盟的务实主义外交政策开始变得明显。[4]2010年,欧盟理事会之后,卡梅伦称自己是一个疑欧主义者,同时也是一个实用的、理智的疑欧主义者。[5]2010年英国联合政府也拒绝了欧洲议会和欧盟委员会通过实行后里斯本财政力量要求于2011年增加5.9%的财政预算要求。戴维·卡梅伦随后要求这一预算要能考虑到目前的欧洲各国的经济状况和欧洲各国中的削减财政开支计划,这一呼吁受到了11个欧盟国家的支持,包括法国和德国。但随后英国联合政府要求冻结欧盟预算方案以及削减财政预算的方案却没有得到足够的支持,最终欧盟还是通过了增长财政开支2.9%的这项折中决议,这也将额外增加英国4.5亿英镑的开支。[6]而保守党作为不那么强硬的疑欧派,支持成为欧盟成员国的一员,但反对关于经济或是货币这些关键领域的一体化。[7]几个月之后,英国也反对欧盟议会2012年财政开支增加4.9%的提议。[8]
2013年戴维·卡梅伦甚至决定就去留欧盟一事进行全民公投。这是自欧盟成立以来英国政府从未有过的举动,一时引发了欧盟内部的一片哗然,却在英国国内备受好评。毫无疑问,戴维·卡梅伦在上台之后对欧盟的态度一直都保持在一种怀疑、半对立的立场之上,而对欧盟这种消极的态度也并非不是没有理由的。英国正面临着历史上最严重的经济衰退,也正经历着历史上规模最大的财政削减计划。戴维·卡梅伦政策的重点始终都围绕在重振英国经济这一议题上。
撒切尔夫人仅仅只在少数议题上与欧盟享有共同的话语体系,认为英国应该退出欧盟的大部分议题,撒切尔夫人也在自己的专著中声称英国不应该加入欧元一体化计划。在欧洲立场上,戴维·卡梅伦与英国前首相撒切尔夫人对欧洲的态度不谋而合。
2010年,戴维·卡梅伦成功击败克莱格和戈登·布朗成为英国最年轻的首相,但他所要面临的英国局势却并不乐观。因此,扭转英国经济颓势、降低居高不下的失业率、大幅度削减福利开支成了戴维·卡梅伦工作的重心,这一点也可以反映在外交政策方面。
2010年,保守党领导的外交和联邦事务部(FCO)表示新政府的外交政策将着重强调经济目标,外交和联邦事务部(FCO)必须更具经济思维同时也要将这种思维传递于政府之间,与国内部门通力合作以吸引国内外的投资。[9]外交大臣黑格在东京的讲话中提到:“我们的政府相信如果我们要确保我们的经济复苏计划和未来的长期经济增长我们就需要英国的外交政策更多地支持英国的经济。我们将会在国际双边接触中和我们的一些传统外交领域中将经济目标作为我们的主要方面。”[10]此外,2010年11月戴维·卡梅伦访问中国时带领4位内阁部长以及43名商界领袖。卡梅伦也访问了印度、巴西、土耳其等新兴经济体。[11]2012年,每年一度的伦敦金融城市长宴会(Lord Mayor's Banquet)上,卡梅伦在关于惯例性的外交政策总结时提到:“当我成为首相时我对外交部的外交官说:我不仅希望你们只是英国政治上的大使,我也希望你们成为经济大使,正如就业和销售一样,我需要了解你们的业绩,我想知道你们取得的成就,你在代表英国所在的驻在国中为英国带去了多少出口、这些国家为英国带来多少投资以及你为英国带来了多少就业。”[12]
概言之,戴维·卡梅伦和他的外交大臣黑格的这两年的讲话和外交实践中能够反映出戴维·卡梅伦的外交政策始终与振兴经济密切相关,振兴经济不仅是英国国内的当务之急也是英国对外政策之中的重点,而戴维·卡梅伦倚重外交来发展经济的政策也是其务实外交的一部分。
英国前首相托尼·布莱尔领导下的英国虽然经历了二战后最繁荣的时期,社会福利保障的普及、人均收入的增长、失业率降低以及通货膨胀始终处于控制范围之内等因素让托尼·布莱尔连续三次以较大优势连任英国首相,一时间创造了唐宁街10号的记录。托尼·布莱尔在国际政治中推行的自由干涉主义模式,将全球化作为传递共同价值与准则的一个积极因素。[13]但托尼·布莱尔最受争议的一个环节是外交决策进程中的随意与非正式性。这种随意和非正式性在伊拉克战争中最为明显,当时的托尼·布莱尔还没有等到联合国决议就对伊拉克动武,英国当时的外交大臣也扬言打击伊拉克无需联合国点头。
因此,绕过联合国对伊拉克开战对英国而言也有失合理性,这也是卡梅伦在利比亚的战争中所极力避免的。2011年夏天,英国在联合国的1973号决议生效之后,才开始采取对利比亚设立禁飞区来保护利比亚反对派。[14]
英国同美国和欧盟的关系一直是媒体和民众关注的焦点,尤其是英美这对特殊关系,而这种关系往往在保守党执政时期会变得最好—比如里根与撒切尔,肯尼迪和麦克米伦,丘吉尔和罗斯福,值得一提的是这些都是较为平等的关系。有一个很明显的例外,就是托尼·布莱尔与小布什之间过于密切的关系强化了美英这对特殊关系。但是就伊拉克战争而言,这次英国与美国之间走得太近,这种关系的维护是以牺牲自己独立性来换取的,这种关系笼罩上了担忧的疑云。[15]有人士认为英国和美国之间并不是一种平等的关系,即使是英美之间有许多共同的价值观和目标;无论英国与美国之间的关系有多亲密,英国始终都应该留有追求自己价值的余地。[16]
在戴维·卡梅伦上台之前卡梅伦和他的外交大臣黑格就反复用“稳固但不隶属”的词汇来强调他们之间的关系。[17]虽然卡梅伦上任后首先访问的是美国,卡梅伦和奥巴马也曾通过联合发文向外界展示美英“特殊关系”,卡梅伦的对外政策重点依然在经济领域,也不可能跟着美国染指亚太。而就美国对欧洲关系而言,美国由于已经拥有了德国和法国这两个铁杆盟友,按照英国目前的对欧政策趋势,即使是英美拥有“特殊关系”的光环但英国的离欧倾向也降低了英国在美国地缘战略价值上的作用。
综上所述,卡梅伦时期的美英关系显得和谐,却又没有托尼·布莱尔时期那么亲密,更没有到亦步亦趋的地步。这主要是因为,托尼·布莱尔与美国过分亲密的关系致使英国的外交丧失自主性和独立性成为外界诟病的焦点。为了准备2014年的大选,卡梅伦在对外政策方面,制定对外战略时,极力与托尼·布莱尔划清界限,避免选民对利比亚战争合法性问题和与美国靠得太近对保守党进行批评,而这一切的主线都是以卡梅伦的务实主义外交为基础的。
首先在对欧盟的态度方面,卡梅伦延续了前首相撒切尔夫人的疑欧立场。其次,全球经济前景不明朗,英国遭遇高额赤字,国内经济恢复乏力局面下,努力开拓新兴经济体市场,是卡梅伦也是英国的一个必然的选择。再次,卡梅伦在国际立场上极力与托尼·布莱尔时期外交政策撇清关系,同时在处理与美国的关系上,保持与美国的传统友谊同时也贯彻着一种“和而不亲”的姿态。从上述三个方面我们大体可以看出,卡梅伦的务实外交政策与走向充满着务实的色彩,这种务实的色彩背后却是维护英国利益、振兴英国经济、维护保守党统治坚定的三个立场。
[1][9]王春福,张学斌.西方外交思想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283.361.
[2]盛红生.英国政治发展与对外政策[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8.40.
[3]周弘,沈雁南.欧洲发展报告2011-2012[R].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153.
[4][6][9][10][11][13]Simon Lee,Matt Beech.The Cameron Clegg Government.Palgrave Macmillan.2011.p222.p226.p211.p211. p211.p203.
[5]David Cameron says he is a 'Eurosceptic'following EU 'deal'.http://www.telegraph.co.uk/news/worldnews/europe/eu/8097380/David-Cameron-sayshe-is-a-Eurosceptic-following-EU-deal.html.
[7][8][14][15]Timothy Heppell,David Seawright.Cameron and the Conservatives:The Transition to Coalition Government.by Palgrave Macmillan.2012.p74.p79.p124.p125.
[12]David Cameron’s Lord Mayor’s Banquet Speech:in full.The Telegraph.12 November,2012.
[16]Nick Cohen.WITHOUT PREJUDICE:Is Blair Bush’s Poodle? That’s Unfair to Poodles,Observer,25 February,2001.
[17]William Hague.Foreign Affairs May be the Greatest of all Challenges for the Next Government of this Country,3 October,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