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爱军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内化为人民群众的思想观念、外化为人民群众自觉行动的过程。具体说来,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过程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人民群众通过各种途径认识、理解、接受和掌握马克思主义的过程;二是人民群众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后,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指导自身实践,更加科学地改造世界的过程。正如马克思指出的,“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1]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项长期艰巨的战略任务。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了“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任务。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提出“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党的十八大报告进一步强调:“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坚持不懈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全党、教育人民”。显然,马克思主义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指导思想,人民群众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体,马克思主义只有深入到人民群众思想中去,实现大众化,才能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不断取得胜利。
近些年以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大众化取得了很大成就,但也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我们认为,在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进程中,必须充分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充分尊重人民群众的利益诉求。只有这样,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才能走进群众内心,真正掌握人民群众,人民群众也会在实践中自觉自愿地运用马克思主义。
人民群众主体地位是指人民群众在国家和经济社会发展中所具有的支配地位和主导作用。坚持人民主体地位,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认为,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而人民群众是生产力的主要要素和决定因素。因此,唯物史观指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推动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2]人民主体论以先进的世界观揭示了社会发展的规律和历史的真正创造者。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强调,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
人民群众作为历史活动的主体,是当代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中认识和实践的主体。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过程中,人民群众是掌握理论和理论创新的主体。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宗旨,是让人民群众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后,更好地推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基础是理论要能够关注、关怀、实现人民群众的利益;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要取得实效,还需要建立起适合人民群众要求的创新的内容和形式。
可见,坚持人民群众主体地位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本质要求。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过程中,理论的“彻底”、群众的诉求和实践的推动决定了坚持人民群众主体地位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内在规律和重要前提。要真正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就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点,即“坚信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的观点、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观点、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的观点、虚心向群众学习的观点”等,就必须践行党的“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就必须通过不断的理论创新,把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作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立足点。
第一,尊重人民群众的现实需要。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需要是人自身的规定性,“他们的需要即他们的本质”,[3]“人以其需要的无限性和广泛性区别于其他一切动物。”[4]大众化的马克思主义,应该既尊重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物质生活的需要,也回应人民群众日益多元的精神文化的需求。
第二,尊重人民群众的认识能力与首创精神。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在某种意义上也是一种人民群众的自我教育,必须以人民群众的主观能动性为前提,与人民群众当下的思想觉悟和认识水平相适应。同时,高度重视人民群众在实践中对马克思主义的丰富和发展,尊重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
第三,尊重人民群众通过亲身实践理解和接受马克思主义。正如毛泽东所指出的:“只有在亲身参加变革现实的实践的斗争中,才能暴露那种或那些事物的本质而理解它们。”[5]只有人民群众在工作和生活当中理解和接受的马克思主义,才是活生生的马克思主义,才是有活力的马克思主义。
利益是人类社会永恒的话题,是推动人民群众不断去认识并参与实践的根本动力。马克思深刻指出,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思想一旦离开了‘利益’,就会使自己出丑。”[6]一种理论或学说只有代表和反映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才能为人民群众所接受。理论只有能够在最大程度上实现人民群众的需要和利益,才能激起群众的兴趣和向往,才能真正为人民群众所认同和践行,才会转化为人民群众的自觉意识和行动。反之,一种理论如果不关注人民群众的利益,就会失去根基,缺少动力支持,最终失去生命力。
马克思主义始终坚信真理与人民利益相一致。马克思主义自诞生起,就从来不隐讳自己为无产阶级争取自身利益和自身解放的价值取向。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过去的一切运动都是少数人的或者为少数人谋利益的运动。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7]毛泽东也认为,“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则,就是要使群众认识自己的利益,并且团结起来,为自己的利益而奋斗。”[8]
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马克思主义的威信很高,马克思主义被广大人民群众甚至广大基层农民所接受、支持,究其根本原因在于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提出了新民主主义理论、包括新民主主义经济纲领,满足了最广大农民对土地的要求这一最根本的利益。正如毛泽东指出的:“我们说的马克思主义,是要在群众生活群众斗争的实际里发生作用的活的马克思主义,不是口头上的马克思主义。”[9]毛泽东曾经明确提出了真理与人民利益一致这个具有高度实践指导性的命题,他说,“共产党人必须随时准备坚持真理,因为任何真理都是符合于人民利益的;共产党人必须随时准备修正错误,因为任何错误都是不符合于人民利益的。”[10]江泽民也曾经强调,任何时候我们都必须坚持尊重社会发展规律与尊重人民历史主体地位的一致性,坚持为崇高理想奋斗与为最广大人民谋利益的一致性,坚持完成党的各项工作与实现人民利益的一致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不仅源于马克思主义的本质特征,而且更加强化人民群众的利益取向。
因此,关注人民群众的利益诉求,应是人民群众主体地位视域下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核心价值。人民群众的利益需求不只是物质层面的,更有精神文化层面的,是物质利益和精神利益的有机统一。马克思主义只有从人民群众最现实、最直接的利益问题入手,在指导人民群众解决实际问题、甚至获得自身的物质或精神利益的过程中不断创新,才能真正实现大众化。因此,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要求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紧密联系在一起,关注与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的现实问题,反映人民群众的真实需要。人民群众主体地位视域下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以实现好、维护好和发展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准则。只有这样,马克思主义理论才能真正走入人民群众的内心世界,才能真正为人民群众所掌握,才能转化为改造现实的物质力量。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党历代中央领导集体都切实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努力解决人民关注的切身利益问题。邓小平多次强调要以“三个有利于”以及人民高兴不高兴、赞成不赞成、答应不答应、拥护不拥护作为衡量一切工作成败得失的标准。江泽民“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核心和归宿,是最忠实地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最忠实地贯彻体现人民的意志。胡锦涛坚持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着力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习近平总书记则提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正因为此,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也得以不断推进。
无论是马克思主义理论被群众掌握,还是人民群众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改造世界,都离不开实践的桥梁作用。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认识来源于人民群众的实践,认识的过程离不开人民群众的实践,认识的正确与否要由人民群众的实践来检验。早在1943年延安整风期间,毛泽东就在《关于领导方法的若干问题》一文中,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认识论进行了科学概括,指出:“在我党的一切实际工作中,凡属正确的领导,必须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这就是说,将群众的意见(分散的无系统的意见)集中起来(经过研究,化为集中的系统的意见),又到群众中去作宣传解释,化为群众的意见,使群众坚持下去,见之于行动,并在群众行动中考验这些意见是否正确。然后再从群众中集中起来,再到群众中坚持下去。如此无限循环,一次比一次地更正确、更生动、更丰富。这就是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11]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过程,是马克思主义从理论变为人民群众实践的过程,也是人民群众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过程。一方面,理论是实践活动的先导,没有革命的理论就没有革命的行动。另一方面,理论的发展总是通过实践来推动,在实践的过程中对原有的理论有所突破,并创造出新的理论。马克思主义在人民群众的实践中产生,在人民群众的实践中发展。在这个过程中,必须充分发挥实践作为理论与群众的桥梁作用。
第一,把马克思主义的宣传教育潜移默化于人们的实践中,使人们在工作生活中接受马克思主义,在实践中运用马克思主义。人民群众通过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来改变、充实和提升自己,并最终通过反复实践把马克思主义内化为自身的信念。
第二,通过人民群众的实践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目标。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最终归宿在于转化为人们的思想武器,以指导人们能动地改造世界。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最终的目的,是通过人民群众的实践,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持和发展。要实现这样的目标,关键是当代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成果与人民群众的实践相结合,关键是当前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为广大人民群众掌握并在实践中加以运用。
马克思主义本身是不断发展、与时俱进的理论。恩格斯曾经多次强调,“我们的理论是发展的理论,而不是必须背得烂熟并机械地加以重复的教条。”[12]恩格斯说:“认为人们可以到马克思的著作中去找一些不变的、现成的、永远适用的定义”是一种“误解。”[13]
创新是一个民族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理论创新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内在要求。“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不断创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是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基础和前提。”[14]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作为一个在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中不断前进的过程,要求马克思主义理论必须随着时代条件的变化和群众实践需求的发展不断进行创新。人民群众主体地位视域下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不是脱离人民群众实践对现有理论进行的单纯宣传,而是与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紧密结合在一起的不断创新的活动。
从内容上说,人民群众主体地位视域下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要求马克思主义理论被群众所掌握,要求马克思主义能够为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服务,还要求马克思主义不断对群众现实中的困惑进行解答、对人民群众创造的新鲜经验进行科学总结,马克思主义理论还要不断接受人民群众的实践检验得以发展。
从形式上看,人民群众主体地位视域下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需要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载体形式。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必须坚持中国化与大众化相结合的原则、内容与形式相结合的原则、主导与主体相结合的原则、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原则。这就要求根据群众不断更新发展的现实需求,选择创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载体。当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载体要切实推进语言的创制、管理制度的创建、文化活动的创设和大众传媒的创造运用等。要认真研究时代发展和广大群众的需求变化,不断创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现形式、传播方式,使之具体化、通俗化、民族化。
1.只有不断创新的“彻底”的理论才能掌握群众。理论掌握群众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首要环节。理论掌握群众要求马克思主义理论能够被群众理解和接受,得到群众认同,从而能够发挥对群众的指导作用。马克思曾深刻指出:“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但是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15]
而理论要“抓住事物的根本”,就要求理论要透过纷繁复杂的现象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就要求理论必须能够透视和诠释发展变化着的现实,就要求理论要始终关注和反映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只有这样,才能使群众心悦诚服。
当今世界正发生着深刻的变化,新情况、新问题层出不穷。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世界范围内各种文化相互激荡、彼此碰撞,各种思想在更大范围、更深层次上交流、交融、交锋。而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人们的工作和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更是发生着巨大的变化,各种利益团体在形成,各种社会思潮日益活跃,人们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思想观念都在不断更新变化。一系列新的实践课题需要研究回答,一系列新的热点问题需要做出解释。面对当今世界和中国如此深刻而巨大的变化,要做到对不断变化的社会进行“彻底”的解释,显然需要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进程中实现与时俱进的理论创新。
只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创新,马克思主义才能永远“抓住事物的根本”。这种“彻底”性才能使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不同时期的具体实际相结合,才能增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导权、话语权。从这个意义上说,理论创新使马克思主义保持“彻底”性,这是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重要前提和根本途径。中国共产党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之所以能顺利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就在于在不同历史时期、根据不同阶段的具体国情,不断进行理论创新,不断与时俱进,不断赋予了马克思主义新的时代内容。
2.经过创新的“大众化”理论才能被群众掌握。群众掌握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更进一步的关键环节。毛泽东曾经指出:“任何思想,如果不为人民群众所掌握,即使是最好的东西,即使是马克思主义,也是不起作用的。”[16]群众掌握理论要求人民群众在把握马克思主义精髓的基础上,能够自觉地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自身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实践。
而马克思主义理论要真正被群众所掌握,就要“渗透到群众的意识中去,渗透到他们的习惯中去,渗透到他们的生活常规中去。”[17]马克思主义理论要在人民群众中入耳入脑入心,客观上要求当然不能只停留于理论阐发和具体结论,而是要变成为人民群众所接受的时代语言。这就需要通过理论创新,正确处理马克思主义内容和形式之间的关系。
3.创新载体形式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重要路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效在于建立起适合人民群众要求的创新内容和形式,既赋予马克思主义吸引群众的内容,也赋予其通俗易懂的表现形式。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除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内容的不断创新外,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文本形式、表达方式、传播方式等都需要不断创新。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本身具有抽象性、概括性,但要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其载体形式和宣传形式的创新,要始终坚持价值性与便捷性原则,关键在“大众特点”上下功夫。从某种意义上说,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重要途径之一是实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通俗化。列宁指出:“最高限度的马克思主义=最高限度的通俗化。”[18]毛泽东强调:“使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具体化,使之在每一表现中带着必须有的中国的特性,即是说,按照中国的特点去应用它,成为全党亟待了解并亟须解决的问题,洋八股必须废止,空洞抽象的调头必须少唱,教条主义必须休息,而代之以新鲜活泼的、为中国老百姓所喜闻乐见的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19]
第一,要根据受众的特点,用人民群众易于接受的通俗语言表达抽象、深刻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使马克思主义通俗化。毛泽东在《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许多同志爱说‘大众化’,但是什么叫做大众化呢?就是我们的文艺工作者的思想感情和工农兵大众的思想感情打成一片。而要打成一片,就应当认真学习群众语言。”[20]的确,马克思主义理论要真正地为人民群众所接受,就必须转化为“群众语言”,马克思主义的经典理论必须要用通俗的、形象的、大众的语言来诠释。
第二,用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生动方式展现马克思主义理论,使马克思主义理论形象化。为此,应正确处理理论的学术性与群众的接受性之间的关系。在理论创新中,充分考虑基层群众的理解力,通过实例、比喻、客观的数据、宣传先进典型等生动活泼的多种形式,使创新的理论朴实而鲜活地贴近社会、贴近群众、贴近生活,使更多群众愉悦地接受马克思主义,增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大众化的实际效果。
第三,跟上时代发展和科技进步的步伐,充分利用数字化、网络化为代表的现代化传播方式宣传马克思主义成果。在认真研究时代发展和广大群众需求变化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全球化、信息化给人民群众思想认识、兴趣爱好、价值取向等等方面带来的巨大变化,充分利用科技进步的信息技术成果,不断创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传播方式,使之富有时代性、针对性和多样性。
在新的历史时期,社会思潮日益多元化,但人民群众真正乐于接受的理论,仍然是那些通过践行能满足自身需要、实现自身利益的理论。
而人民的利益并不是抽象的和一成不变的,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会随着历史的发展和时代的变迁具体地发生变化。正如胡锦涛所指出的:“我们的事业在发展,社会在进步,人民群众的利益需求也在发展。实现群众的愿望,满足群众的需要,维护群众的利益,是一个动态的不断发展的过程。”[21]
目前,社会利益格局日益复杂多样,群众要求社会公平、公正、公开的民主与法治意识不断增强,依法维护个人合法权益、表达个人利益诉求的方式越来越多样化,不同利益主体间的矛盾也越来越复杂。因此,马克思主义必须依据人民群众的要求,自觉地完成自身的理论创新。否则,如果理论创新滞后,人民群众关心的热点问题得不到有力的解答,必然削弱马克思主义的吸引力和感召力,必然阻碍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进程。
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与一切其他思想理论相区别的根本标志。马克思曾经指出,“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凡是把理论引向神秘主义的神秘东西,都能在人的实践中以及对这个实践的理解中得到合理的解决。”[22]而实践在不断地发展变化,伴随着时代的进步和实践的发展,新的课题不断出现。因此,马克思主义必须不断创新发展,适应新的时代和实践的要求,才能用新的理论指导人民群众新的实践。胡锦涛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马克思主义,理论源泉是实践,发展依据是实践,检验标准也是实践。任何固守本本、漠视实践、超越或落后于实际生活的做法都不会得到成功。”并强调“实践发展永无止境,认识真理永无止境,理论创新永无止境……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坚持马克思主义,关键是要及时回答实践提出的新课题,为实践提供科学指导。”[23]
显然,任何理论创新的动力,都来源于实践的需求;任何理论创新的实现,都来源于人民群众实践的发展。一种理论是否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在于它是否能够指导实践,关键在于是否能够与实践相结合,解决实际问题。毛泽东在《实践论》中概括了人类认识发展的基本规律:“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24]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作为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就正是对中国人民改革开放30多年来实践经验的概括总结。因此,要在人民群众的实践中推动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才能不断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发展。
总之,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必须立足于人民群众主体地位,密切关注人民群众利益诉求,在人民群众的实践中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只有这样,才能在完成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同时,真正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人民出版社,1995.11.
[2][8][10][11]毛泽东选集(第3卷)[M].人民出版社,1995.1031.1318.1095.899.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人民出版社,1960.
[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9卷)[M].人民出版社,1979.
[5]毛泽东选集(第1卷)[M].人民出版社,1991.
[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M].人民出版社,1957.
[7][15][2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人民出版社,1995.283.9.56.
[9]毛泽东选集(第3卷)[M].人民出版社,1991.585.
[1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6卷)[M].人民出版社,1979.584.
[1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M].人民出版社,1979.17.
[14]高乃云.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路径选择[J].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5).
[16]毛泽东选集(第4卷)[M].人民出版社,1991.
[17]列宁全集(第39卷)[M].人民出版社,1986.
[18]列宁全集(第36卷)[M].人民出版社,1985.
[19][24]毛泽东著作选读[M].人民出版社,1986.
[20]毛泽东选集(第3卷)[M].人民出版社,1991.
[21]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册)[Z].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404—405.
[23]胡锦涛.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1-0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