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梦”认同的层次性探析

2014-08-15 00:44王召收
中共云南省委党校学报 2014年2期
关键词:层次性中国梦中华民族

王召收 孙 冉

(兰州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甘肃 兰州 730000)

“中国梦”是当下热议的话题,承载着全国亿万人民的美好追求。2012年11月29日,习近平总书记带领新一届中央政治局常委参观中国国家博物馆举办的《复兴之路》展览时,提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2013年3月,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闭幕式上,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国梦”首次进行了全面阐述,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的中国梦,就是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①“中国梦”的实现需要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需要大多数社会成员的认同。“中国梦”的认同具有层次性。本文试图对“中国梦”认同的层次性问题进行初步的探析,以期对“中国梦”的认同问题有初步的理解和把握,并根据其认同的层次性寻求实现“中国梦”认同的途径,为“中国梦”在当下的发展提供理论基础和实践依据。

一、“中国梦”认同层次分析的意义

“认同”这一概念最初起源于心理学领域,后来被哲学、政治学、社会学、思想政治教育学等学科引入,人们从不同的角度使用过这个概念。认同一般分为个体认同和社会认同。个体认同是对自我身份、角色等的一种确认,社会认同则指“个人的行为思想与社会规范或社会期待趋于一致,表现在三个层面,即价值认同、角色认同和工作或职业认同。”②“认同既用来表示主体性、归属性,又是一种维系人格与社会文化之间互动,从而维系人格统一性和一贯性的内在力量”③,借助于其实现机制,可以达到认识统一、情感融洽、行动一致的结果。因此说,“中国梦”的认同是个体在认知、情感、行动上趋于一致的过程。

“中国梦”的实现,需要克服中国的认同危机。鸦片战争之后,随着外敌入侵,以儒家文化为核心的认同面临着危机,原有社会结构的认同也遭遇困境,这种认同困境现在仍在持续。第一,随着经济的转轨和社会的转型,中国人的思想观念呈现多元状态,影响思想观念变化的因素增加,道德失范、举止错位、信仰缺失等现象频出,各主体的价值观冲突随处可见,这严重影响着民众对“中国梦”的认同。第二,随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不断深入,各种社会矛盾显现,社会各领域的利益冲突增多,人们的价值选择、思维方式、生活方式呈现多样性的发展趋势,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各种不平衡性日渐凸显,这就导致了不同社会阶层、社会群体的社会认同目标和方式存在着明显的分歧,这给“中国梦”认同的实现增添了社会障碍。第三,全球化背景下,全球文化的多样性深刻影响着中国社会,社会中出现了一些与社会主义相悖的思想和言论,影响着整个社会对“中国梦”的认同。以上可见,认同危机严重影响着中国人追梦的进程。没有一个梦、没有一个模式是完美的,也没有一个制度是没有瑕疵的。因此,冲突与危机的存在是正常的,消解社会价值冲突,削弱中国的认同危机对于“中国梦”的实现至关重要。

从理论上来说,可以拓展认同理论研究的范围,深化对“中国梦”的认识。当前,“中国梦”是学术界研究的热点问题,大都集中在对“中国梦”内涵和特征的解释、“中国梦”与“美国梦”的比较、“中国梦”的实现等方面。对于“中国梦”认同的研究还比较少,一般集中在对“中国梦”认同危机的思考方面。对“中国梦”认同的层次性进行分析,可以更清晰的认识“中国梦”在民众中传播和接受的程度,深化对“中国梦”的认识和理解,为民众追求梦想、向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奋勇前进提供理论依据。

从现实意义上来说,便于有针对性的将“中国梦”融入到位于不同社会角色的民众的思想和行为中去,有效的消解“中国梦”认同的障碍。“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梦想实现主体是十三多亿中国人民。同时,由于社会角色复杂多样性,将十三亿人的梦想统一到“中国梦”这一伟大的梦想之下难度很大。因此,对“中国梦”的认同进行层次分析,可以清晰的了解现实筑梦主体存在的问题,进一步掌握“中国梦”认同过程中的真实状况,抓住问题的实质,提出针对性的解决办法。

二、“中国梦”认同的层次分析

“中国梦”作为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的一个美好愿景,是中华民族的梦,是每一个中国人的梦。这个梦想需要十三亿人共同奋斗才能实现。但是,拥有不同社会角色的民众的具体梦想是不完全相同的,因此,“中国梦”的实现主体对“中国梦”的认识也存在着区别。同时,民众对“中国梦”的认同内容和认同过程也存在着层次性。

(一)“中国梦”认同主体的层次性

社会分工的不同、社会生活的复杂性以及人们生活阅历和观念等方面的差异性,决定了“中国梦”认同主体具有层次性。从个体认同的角度来考察,认同主体的层次主要分为身份层次和年龄层次。

1、认同主体的身份层次。现阶段,我国处于社会转型期,无论是经济成分还是分配方式,无论是生活方式还是就业方式都存在多样性,这必然会导致社会群体的分层性,进一步引发社会主体认同的多样性。人的经济地位和财富占有状况不同,社会政治关系、政治地位和权力占有状况有别,不同群体接受教育的水平、社会实践活动经历也不同,其价值取向自然存在差异性。④不同职业的人对“中国梦”的认同存在着差异,不同政治身份的人对“中国梦”的认同也存在着差异。一般情况下,处于主动地位,经济条件良好、占有政治权力的群体可能对“中国梦”表现出充分的信任和强烈的归属;处于被动地位,经济条件较差、没有占有政治权力的群体则可能表现出部分怀疑、远离甚至否定的心理特征。

2、认同主体的年龄层次。年龄因素也会影响民众对“中国梦”的认同。人的心理发展具有阶段性特征。从纵向来看,不同年龄阶段人的生理、心理的发展水平和认知能力是有差别的,其身心发展状况、个体成熟程度、个体社会经验、认知判断明显不同,故其对“中国梦”认识也存在着差异。从横向来看,人的身心发展具有不均衡性。由于人的遗传、社会生活条件、教育和主观能动性的不同,使其在发展速度、水平以及发展的优势领域千差万别,彼此间表现出发展的个别差异。因此说,同一年龄阶段的人在“中国梦”的认同方面存在着差异。

(二)“中国梦”认同内容的层次性

1、对国家富强的认同。国家富强是每一个中国人梦想成真的保障和前提,根本指标是大多数民众的共同富裕。对国家富强的认同,就是对“共同富裕”这一思想的认同。要实现国家富强,必须加快国防、经济、科技建设与发展,全面提高人的素质,不断提升社会文明程度,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民众对国家富强的认同,从根本上来说,就是要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核心地位,信任党的领导,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坚定实现人民共同富裕的信心。

2、对民族振兴的认同。民族振兴就是要实现中华民族的繁荣昌盛和伟大复兴,是中华儿女的共同愿望。“中国梦“并不是简单的大国崛起,而是以中华民族兼济天下的博大情怀与世界其他民族包容共生的民族文化心理为基础的大国复兴过程。因此,对民族振兴的认同,不仅仅是对实现中华民族繁昌盛的认同,更是对中华民族这种“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民族文化心理的认同。

3、对人民幸福的认同。人民幸福是实现“中国梦”的根本,其内涵包括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共圆“中国梦”的根本目的,就是要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进而提升全社会的幸福指数,实现人民幸福的梦想。因此,对人民幸福的认同,就是对党的根本宗旨的认同,同时也是对党凝聚中国人民的力量、实现中国人民幸福梦想的认同。

(三)“中国梦”认同过程的层次性

从心理学上来说,认同的过程就是认知、情感、行为整合的心理结构,是认知认同、情感认同和行为认同的高度统一。对“中国梦”的认同过程大致要经历认知认同、情感认同、行为认同三个阶段。

1、对“中国梦”的认知认同。认知是认同的逻辑起点,是情感认同和行为认同的基础,是个体认识客观世界的信息加工活动。认知认同是“中国梦”认同的基础层次。对“中国梦”的认知认同,就是对“中国梦”的基本内容有一个较为稳定而又正面的认识和理解,从而期待将这种认识和理解转化为情感认同和行为认同的心理状况。在“中国梦”认知认同过程中,社会成员通过感觉、知觉、记忆、想象、思维和言语等认知活动,对“中国梦”的基本内容进行感性认知的基础上,转换成内在的心理活动,进而完成理性认同,获得对“中国梦”较为稳定且正面的认识与理解。对“中国梦”的认同,以认知认同为基础,从认知认同出发,这是“中国梦”内化为社会成员情感和行为的基础和根据。

2、对“中国梦”的情感认同。情感认同是指社会成员对“中国梦”有一种积极、肯定的态度体验。“一般来说,一种价值观的形成主要取决于两个因素,一是能不能接受,二是愿不愿意接受。其中,‘能不能’主要受制于主体的认知因素,而‘愿不愿意’则主要受制于主体的情绪因素,也就是主体对价值观内容的情绪体验以及由此产生的需要。可以说,‘愿不愿意’的问题始终是核心价值观教育能否实现的关键和难点。”⑤同样,在“中国梦”的认同中也存在着这样一个“能不能接受”和“愿不愿意接受”的问题。对“中国梦”的情感认同,就是对其积极、肯定的情绪体验,即愿意接受。“中国梦”的认知认同离不开社会成员对“中国梦”的情感认同,若这种情感认同的道德动力缺失,对“中国梦”的外在认知便无法进入社会成员的内心世界,进而不能使最初的认知认同转换为行为认同。因此,情感认同是实现“中国梦”认同的催化剂和助推器。

3、对“中国梦”的行为认同。行为认同就是在认知认同的基础上,在情感认同的推动下,社会成员将对“中国梦”的认识、理解、积极的情绪体验应用到社会实践中去,在理智的选择和情感的归依中确定行为取向,主动为国家梦想、民族梦想、个人梦想的实现而努力奋斗。社会成员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积极践行,表明对“中国梦”的认知和情感已转化为个体内在的行为,象征着内化认同的过程已经全部完成。因此,行为认同的实现是认知认同和情感认同发展的必然结果。“中国梦”的实现需要社会成员将对其的认知与情感积极内化的同时,实现“中国梦”这一伟大梦想的外化,即实现行为认同。广大社会成员在社会实践中在认识伟大中国梦想的同时,拥有自己的梦想,勇于追逐梦想,万众一心,为梦想的实现而不懈奋斗,这样,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才能尽快实现。

三、从“中国梦”认同的不同层次出发,设计强化认同的路径

在分析“中国梦”认同层次的基础上,要把握各层次的特点,抓住各层次问题的实质,针对“中国梦”认同不同层次的特点和要求来设计强化“中国梦”认同的不同路径。

(一)针对不同的认同主体,提出不同的要求

“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只有充分调动不同身份、不同层次人们的积极性,才能更好地凝聚力量,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不同认同主体对“中国梦”的认同是有区别的,针对不同认同主体的实际,提出不同的认同要求,这样,才能更好地发挥人民群众追梦的主观能动性。

1、发挥党员和公务员群体的引领带头作用,拥有“中国梦”认同的决心。党员和公务员群体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的领导群体,对“中国梦”的了解和认识相对是全面的,从思想上,甚至是信仰上认同“中国梦”的内涵、价值和意义,坚定梦想实现道路。因此,党员和公务员群体要严格要求自己,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和社会主义信念,认同“中国梦”。同时,党作为社会主义化建设的领导核心,对“中国梦”的认同具有极大的感召力和影响力,党政领导干部的理想信念、道德素养等对其他社会成员有着很强的引领示范作用。因此,党员和公务员等群体在“中国梦”认同方面要发挥好引领带头作用,给其他社会群众做好示范,坚定人民群众追梦的决心。

2、激发普通群众的主观能动性,拥有“中国梦”认同的信心。普通群众是“中国梦”实现的重要主体,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只有在广大人民群众的梦想实现的基础才能更好地实现。但是,对普通群众的要求应该与党员和公务员群体有区别,不能用一个标准去衡量这两个群体,不然适得其反。因此,普通群众对“中国梦”有一个基本的理解和认识,在全民族追梦的热潮中,要有自己的梦想,激发追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坚定追逐梦想的信心,创造出自己的幸福生活。普通群众梦想的实现,就是在为“中国梦”的实现增砖添瓦。

3、激发青少年追梦的动力,拥有“中国梦”认同的信念。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他们是“中国梦”实现道路上最活跃的群体。在时代的影响下,青少年应深化对“中国梦”的认识和理解,增强对“中国梦”的认同,激发自身追梦的动力,坚定追梦的信念,将自己的梦想与国家和民族的梦想联系起来,为“中国梦”的实现而不懈奋斗。

(二)针对不同的认同内容,采取不同的路径

“中国梦”是亿万中国人民共同追逐的梦想,追梦主体是广泛的,梦想的内涵是深刻的。“中国梦”包含丰富的内容,梦想实现的进程需要我们根据不同内容,采取不同途径,促使这些基本内容内化为人民群众内心的梦想和信念。“真懂真信,坚定信仰,是内化认同的根本。”一是深刻理解国家富强的重要内涵,坚定人民群众追梦的信念。国家富强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心任务。中国只有成为强国,才有实力和底气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这就需要把握世界主题,保持战略定力,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构筑世界一流的硬实力和软实力。同时,也要提升国际政治地位;加快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建设海洋强国,坚决维护国家海洋权益;建设文化强国,实现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不断提高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由国家富强作为保障,人民群众对梦想认同的信念会更加坚定。二是坚持时代赋予人民的重要使命——民族振兴,为梦想起航激发动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现,是亿万中国人民的夙愿,也是亿万中国人民的使命。因此,人民群众对“中国梦”的认同,在大力发展生产力,实现人民共同富裕的基础上,加快民主和法制建设,弘扬民族文化、培育民族精神,实现人与社会的共同发展和振兴。坚定民族振兴的信念,为梦想的远航创造动力。三是凝聚人民力量,增强人民群众的幸福指数,让人民共享人生出彩的机会,共同拥有梦想成真的机会,共同享有与时代一起成长和进步的机会。人民幸福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根本追求,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让中国人民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让我们的孩子们成长得更好、工作得更好、生活得更好”。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开放的成果,提高幸福指数,才会发自内心的认同“中国梦”。

(三)针对不同的认同过程,运用不同的机制

1、遵循民众认知认同的特点,充分发挥理性认同机制的作用。人们对事物的认同是从认知开始的,知之才能信之,信之才能行之。因此,社会成员对“中国梦”的了解程度关系到“中国梦”的认同程度。所以,加深人们对“中国梦”科学内涵、基本特征及其价值意义的认识和了解,才能提升人们对“中国梦”的认同。但是,在认知认同过程中,可能因为各种原因出现非理性判断。因此,要加强理论教育,引导人们正确把握“中国梦”的科学内涵,由对“中国梦”的直接的、片面性的认知上升为深刻性、系统性和全面性的理性认同。

2、把握民众情感认同的特点,充分发挥情感认同机制的作用。在人们的认同过程中,情感因素的介入会使其对事物的认知更有说服力,教育效果更显著。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等,使人民对“中国梦”认同的积极情感因素增加。因此,要积极发挥情感认同机制的作用,引导人们从中国发展的成就中产生对“中国梦”的积极情感体验,充分调动和激发人们对“中国梦”的信任、热情等积极情感,使其认知符合“中国梦”对社会各群体的基本要求,从而树立坚定的认同信念,促进行为认同的发生。

3、依据民众的行为特点,充分发挥践行强化机制的作用。行为认同是“中国梦”认同过程的目的和归宿。“中国梦”认同实现的关键是在人们心中形成对“中国梦”的深刻理解和认同,使其个体实践活动逐步趋向“中国梦”所倡导的行为,促使从理性判断向行为活动转变。因此,民众在对“中国梦”的科学内涵等基本内容有一个较为深刻认识的基础上,开始实践活动,从而使人们对现存的各种社会关系产生积极、肯定的政治体验和道德体验,逐步形成一种稳定、积极的心理认同倾向。

注释:

①习近平:《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的讲话》,人民出版社,2013年版,第3页。

②沙莲香著:《社会心理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25页。

③何汇江著:《城市贫困人口的群体认同与社会融合》,新华出版社,2005年版,第53页。

④邹国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同的层次性分析》,《学术论坛》,2011年第2期。

⑤周中之、石书臣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探索》,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347页。

猜你喜欢
层次性中国梦中华民族
小学数学层次性问题设计初探
中华民族的独立之路
聚焦中华民族之瑰宝“非遗”
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保证
努力树立中华民族的文化信仰
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设计“练习”
探析辨证论治的层次性
美媒:非洲人欲在华追求“中国梦”
价值观层次性浅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