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金议
(中共湘潭市委党校 党建教研部,湖南 湘潭 411100)
2012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指出:“中国梦就是指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关键是实现“两个百年”目标,即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的时候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在新中国成立一百周年的时候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中国梦既深深体现了今天中国人的理想,也深深反映了我们先人们不懈奋斗追求进步的光荣传统。要实现中国梦就必须坚持并改善党的领导。党的领导是历史的选择,是人民的选择,我们必须长期坚持。同时,由于世情国情党情的变化,我们又必须改善党的领导。其中的关键就是要按照党的十八大的要求“建设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确保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再一次强调要“建设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确保改革取得成功。”即以“三型政党”建设促进中国梦的伟大进程。
“三型政党”建设与推进中国梦的伟大进程紧密相连。中国梦为“三型政党”建设明确了奋斗目标、描绘了美好愿景。“三型政党”建设则为实现中国梦提供坚强的领导保证。
目标就是愿景,指人们所向往的前景,它是一种意愿的表达,概括了未来目标、使命及核心价值,是人民最终希望实现的图景,它源于现实并高于现实。中国共产党在每个一个关键时候都会提出自己的奋斗目标,这是我们党的光荣传统。这种奋斗目标一般由党的“根本大法”——党章(党的纲领)来规定。比如,一大党的纲领提出了党的最终奋斗目标是实现共产主义;二大党章制定了党的最高纲领和党的最低纲领,并以最低纲领为当时的奋斗目标。修改后的十八大党章则充实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主要内容。中国梦的实质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它包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主义制度。中国梦是用非意识形态的话语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意识形态话语进行的科学转换。中国共产党之所以提出中国梦这一奋斗目标。第一,建党90多年来,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取得了巨大的成绩。自1921年建党以来,我们通过28年的努力奋斗,推翻“三座大山”,建立了新中国。建国初期用极短的时间夯实了工农业发展的基础,建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们更是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经济发展突飞猛进,科技实力快速增长,国际地位不断提升,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第二,解决发展中面临的挑战。正如党的十八大报告所指出的:“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依然突出,科技创新能力不强,产业结构不合理,农业基础依然薄弱,资源环境约束加剧,制约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较多,深化改革开放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任务艰巨;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居民收入分配差距依然较大;社会矛盾明显增多,教育、就业、社会保障、医疗、住房、生态环境、食品药品安全、安全生产、社会治安、执法司法等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较多,部分群众生活比较困难;一些领域存在道德失范、诚信缺失现象;一些干部领导科学发展能力不强,一些基层党组织软弱涣散,少数党员干部理想信念动摇、宗旨意识淡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问题突出,奢侈浪费现象严重;一些领域消极腐败现象易发多发,反腐败斗争形势依然严峻。”①面对这些问题,党必须给出坚强有力的回答。中国共产党的回答就是同心共筑中国梦。中国梦既是给人民的回答,同时又是党给自身设定的奋斗目标。同时,中国梦的提出也为党的奋斗赋予新意义,为人民的奋斗树立了精神旗帜。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取得的伟大的成绩,归功于制度的完善和创新。其中最为重要的是改革开放释放了人民被长期束缚的本能。建国初期,我们长期照搬苏联模式。这种模式在恢复战争创伤上的成绩是不容抹杀的,但是,在建国以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坚持“一大二公”的人民公社体制,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束缚了人的主观能动性。改革开放初期,农村通过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城市则通过发展工商业、建立经济特区,极大地激发了人的创造力与活力,促进了经济的快速飞跃。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到今天,我们不得不承认,单纯依靠人的本能促进的发展,既有好的一面,也有不利的一面,比如道德的滑坡、诚信的缺失、贫富差距的扩大、甚至信仰的缺失等等。形成两种极具反差的社会现象,一方面,部分人如同上了发条的闹钟,一直停不下来。这些年来,我们听过的过劳死的案例不在少数。“2011年福建女模特因连续工作三天过劳致死,2012年普华永道女硕士过劳致死,2012年南宁一民警因连续工作三天三夜过劳致死。”②这些问题表面上看是企业规章或者行业制度的原因,其实质却反映了单纯依靠人的本能所推动的经济社会发展的弊端,这种方式已难以为继。另一方面,部分人精神空虚、缺少信仰,在物质充裕的今天,精神却日渐的贫乏。甚至于作为表率的领导干部都不能幸免,中华大地从南到北、从东到西到处是求签算卦看八字的现象,有些人长期沉迷其中不能自拔。在广大的城市和农村,麻将、赌博、地下六合彩成了为数不多的娱乐方式,甚至于成了少数人生活中的唯一爱好,精神颓废程度可窥一斑。人所奋斗的一切都与他的利益有关,但是,仅仅依靠人的本能产生的奋斗动力并不能代替人民奋斗的目标和意义。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是追求意义的动物。因此,在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中国梦的提出,不仅给党自身,也给整个社会的奋斗赋予了新目标和新意义。
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实现中国梦同样如此。这是因为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的执政党,承担着带领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任。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选择了一条正确的道路,在实践中摸索出一套适合中国实际的理论体系,建立了一整套的社会主义制度。但是,这些都必须建立在党自身的先进性和纯洁性上,也就是要加强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通过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政党,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最终目的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为实现中国梦提供坚强有力的保证。第一,学习型政党的建设的目标。一是要提高党的执政能力。我们党一向重视学习。新中国成立前夕,在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毛主席告诫我们:“进城了,大家要重新学习。”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邓小平同志以更宽广的视野要求大家学习。他指出:“实现四个现代化是一场深刻伟大的革命,在这场伟大的革命中,我们是在不断地解决新的矛盾中前进的。因此,全党同志一定要善于学习,善于重新学习。”③要通过学习型政党建设增强领导干部的专业能力和领导能力,改善领导干部的作风。二是要通过学习统一思想,形成共识,增强党的凝聚力。我们党的每次学习不是为了学习而学习,都有明确的目的。我们党最早提出学习的观点是在延安时期。1938年,在和王明路线的斗争中,毛主席有一次演讲的题目就叫《学习》。这是因为当时我们党的马克思主义水平不高。对于党内出现的问题,毛主席不是搞党内斗争而是讲学习,通过学习来统一思想,使马克思中国化。这是当时全党同志亟待解决的问题。当前的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建设,一方面能够提高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实现中国梦的能力,更为重要的是,通过学习,凝聚实现中国梦的共识。第二,服务型政党建设是时代的要求。一是中国共产党身份转变的需要。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国共产党由革命党变成了执政党,因此,必须改变以往革命党的执政方式。但是,当前我们党在部分领域仍然习惯革命党的思维,习惯“计划手段”而不习惯“市场方式”。如越过政府直接下命令、用党的政策代替法律等。计划经济时代,党和政府承担的是施与者角色,因为整个社会的资源都由党和政府分配;在市场经济中,党和政府的角色是公共服务的提供者,人民通过纳税来取得执政党和政府提供的公共产品。经济基础的转变必然要求上层建筑的转变,反映在党的建设上,就是要建设服务型政党。二是民主政治是当今的世界潮流,其最显著的特点是就是权力民赋,不管是通过革命方式取得政权的政党,还是通过继承方式取得政权的政党,又或者是通过选举取得政权的政党,我们都可以清晰的看得到权力最终来源于人民。也就是我们党提出的“权为民所赋,权为民所用”。也就意味着权力的真正主人是人民,而执政党只是行使权力的代理人,那么,执政党就有必要为权力的真正主人做好服务。第三,创新型政党建设的目标。创新是一个国家的灵魂,世界各国的竞争,实际上是创新能力的竞争。我们党有富于创新的传统,正是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与中国的实践成功结合,才产生了指导中国革命的毛泽东思想;正是将西方的市场经济理论和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结合起来才产生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正是将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和中国的实际结合起来,才产生了适合当前中国实际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实践永无止境,创新也永无止境。特别是对于我们这样一个有着八千多万党员的大党,党的建设、治国理政没有任何的现成答案可寻,必须不断的创新,才能够使自己永远保持先进性,才能带领全国人民实现中国梦的伟大理想。
从上述可知,“三型政党”建设能为实现中国梦提供坚强有力的领导保障。“三型政党”的建设直接影响中国梦的进程。当前,我们党的建设基本上能适应经济社会的发展要求。但是,在建设马克思主义“三型政党”方面,仍然存在一些问题,阻碍着党领导人民实现中国梦的进程。
我们党历来重视学习,在每个一个关键时刻都倡导学习,取得的每一个重要的成就都与学习有关。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提出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的重要任务。这一方面说明我们对建设学习型政党的重视,另一方面也表明我们在这方面存在问题,必须加强这方面的工作。当前,学习型政党建设存在的问题主要是:第一,认识不足。少数组织和党员往往把学习当作是组织强加的任务,当成是额外的工作,把理论武装当成是门面包装,没有真正理解建设学习型政党的重要意义,把学习当成是纯粹的专业知识学习。专业知识和领导理论的学习是必要的,但是,学习型政党的学习有更深刻的内涵,就是要在学习中探索规律,探索社会主义建设规律,探索党的建设规律,探索经济社会发展规律,从而使全党在发展方向上凝聚共识。第二,动力不足。正是由于对学习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导致学习的动力不足。少数党员和党组织鼠目寸光,成天埋没在日常的迎来送往中不能自拔。缺少忧党忧国的品质,更多的时候是任务式的学习,缺乏主动的探索。第三,转换不及时。学习是对未知事物的探求过程,我们倡导的学习型政党建设是理论联系实际的学习,是一个从实践到理论再到实践的过程,并非是单纯的理论推演。目前,主要是在理论向实践转换过程中出现了问题,学的多而付诸实践的少。每年党和国家在党员领导干部学习上花费的并不少,但是没有取得应有的效果,重要的原因就是转换不及时。除此之外,还有学习的内容不贴近实际,学习手段方式单一等问题。
建设服务型政党是由我们党的马克思主义本质决定的。“在社会主义国家,一个真正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在执政以后,一定要致力于发展生产力,并在这个基础上逐步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④从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到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都把建设服务型政党放到很重要的位置。毛主席提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邓小平提出“三个有利于”的标准,江泽民提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胡锦涛提出“情为民所系,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等思想,都是适合时代发展的正确思想。但是,随着社会的变化发展,以往的一些理论和方法也必须与时俱进,但仍有部分党员领导干部和党组织角色转换不顺。我们党已经历过一次重大的转变,即从革命党到执政党的转变,这一转变形式上的表现是1949年建立新中国成立,中国共产党取得执政地位。但是,长期以来,我们的执政思维和执政方式并没有得到彻底的转变。部分领导干部仍然习惯于革命党思维、运动式的思维,习惯于越过政府直接面对社会发号施令。中国共产党的动员能力是毋庸置疑的,但是,不分场合的动用政治动员能力,实际上不是一个成熟的执政党应该有的做法。成功的执政党应该遵循党章的规定,掌握国家的发展方向,制定大政方针,使用重要的干部,通过对政治、思想、组织方面的领导去实现。但是,在实践中仍然存在通过传统的直接干预的方式领导政府和社会的现象。这正是党的角色转换不及时、不到位的表现,由此引发的严重问题是对建设服务型政党的认识不到位。革命时期,党虽然有服务意识,但那只是一种政党自身的约束,更大程度上是种求生的潜意识,这是由当时的客观情况决定的。当时,党和人民的关系如何,事关党的生死存亡。建国后,党成为执政党,特别是经过建国初期很长一段时间的计划经济,党几乎掌握了国家所有的资源,实际上变成了施舍者和分配者。我们知道,施舍者对被施舍者是没有什么服务可言的。当前,针对政党与社会关系的新变化,群众的利益诉求趋向多元化,更加注重物质利益、更加注重自我发展、更加注重个人社会价值的实现。在经济上,追求均等的发展机会,合理的收入分配机制,要求共享发展成果;在政治上,追求更多的民主权利,要求参政议政、参与社会管理;在思想上,崇尚个人自由,价值多元。这些变化,必然要求我们党更加重视服务型政党建设。这既是社会发展规律使然,也是民主政治发展的必然要求。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创新型政党的提出,为我们党坚持与时俱进,永葆生机和活力提供了不竭的动力,有利于在完善执政体制机制中不断提高执政能力。从一定意义说,我们党能取得三大成功,靠的是创新。“一是我们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成功,建立了新中国;二是我们取得社会主义革命的成功,建立了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三是进行了改革开放的伟大革命,开创、坚持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如果没有对马克思主义革命理论进行创新,就不会有毛泽东思想,就不可能建立新中国;没有对社会主义理论的创新,就不可能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改革开放带来的30多年的发展。但是,当前党的创新仍面临不少的问题。第一,创新的动力不足。我们知道,中国共产党以往的每次创新都是在生死攸关的情况下完成的,没有毛泽东等老一辈革命家对马克思主义的创新,当时就可能亡党;没有对社会主义的创新,我们今天可能仍然贫穷和落后甚至处于长期的动乱状态。反观今天的中国,这种逼迫创新的外在动力已不复存在,甚至有一些人盲目的认为,我们的各种制度、执政方式和执政能力已经完美,没有必要再创新,鼓吹创新终结论。第二,创新的范围比较窄。有些只是形式上、花样上的创新,实质内容的创新不多,能够解决问题的创新不多,能够回答老百姓关切的创新不多;理论方面的创新尝试的较多,而对于实践创新仍然不足。第三,创新的载体有限。创新通常停留在学习和贯彻上级的文件上面。这很有必要,但是,单纯的做到这些还不够,必须要结合自身的特点,在实际工作中寻找创新的有效载体。
党的建设科学化是党的建设的主题。党的十八大报告要求以改革创新的精神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党的建设科学化指的是党的建设规律化,即遵循马克思主义政党建设的规律。坚持以科学的理论指导党的建设,以科学的制度规范党的建设,以科学的方法推进党的建设,使党的建设始终沿着正确的道路不断前进。党的建设科学化是当前党的建设的主题,主题就是中心,意味着党的建设一切活动都要围绕这一主题来开展,马克思主义“三型政党”建设也不例外。同时,马克思“三型政党”建设和党的建设科学化有着相同的目标,都是为了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因此,“三型政党”建设必须坚持以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为统领,党的建设科学化要贯彻到“三型政党”建设的全过程。在学习型政党的建设中,要不断探索执政党建设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在服务型政党的建设过程中,要探求执政党和人民之间的本质关系;在创新型政党建设中,要探求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的内在联系。
中国共产党一直秉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执政理念。建党90多年的经验告诉我们:什么时候坚持以人民的利益为根本,什么时候就能够取得胜利,反之,脱离人民、背叛人民,就必然会走向失败。革命时期如此,改革时期如此、建设时期也同样如此。过去如此,今天如此,将来也必然如此。坚持以人民的利益为根本要体现在“三型政党”建设的方方面面。在学习政政党建设中,第一,要明确学习的目的不是为了装点门面,而是要增强为人民服务的本领,提高党的执政水平,更好地为人民服务,不能为了学习而学习。第二,要始终明确服务的对象是人民。要在为人民服务中始终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的根本利益,以此作为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为人民解决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第三,要坚持改革创新,“为人民服务”始终是我们党的宗旨。但为人民服务的内容在革命时期和建设时期是不一样的,在改革开放前和改革开放后是不一样的。因此,必须不断创新维护人民根本利益的方式方法。在维护人民根本利益的总目标下,以喜闻乐见的方式为人民提供服务。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党的建设要牢牢把握“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这条主线”。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与“三型政党”建设存在着内在本质的联系。党的建设90多年的经验表明,正是由于学习型政党的建设,才使我们党的主张始终走在时代的前列、与中国的实际紧密相联;正是服务型政党的建设才使我们始终能够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正是由于创新型政党的建设,才使我们不断提高党的执政效率,维护党的形象,抵御党所面临的风险。“三型政党”建设中坚持党的建设的主线必须做到:第一,在学习型政党建设中,要以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为目标,着力解决“一些党员、干部忽视理论学习、学用脱节,理想信念动摇,对马克思主义信仰不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缺乏信心”的问题。第二,在服务型政党建设中,要在解决矛盾、为人民办实事的过程中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砥砺领导干部的品行;创新服务的方式、搭建服务的平台,主动成为人民实现自己利益的工具和桥梁。正如邓小平同志指出:“工人阶级的政党不是把人民群众当作自己的工具,而是自觉地认定自己是人民群众在特定的历史时期为完成特定的历史任务的一种工具。”⑤第三,在创新型政党建设中,要把创新型政党建设寓于党的学习和服务当中,寓于党的体制机制建设当中。创新的过程,就是党的执政理念和执政方式不断完善的过程,就是党的体制机制不断完善的过程,从而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保持党在思想、组织、作风等方面的纯洁性,使党永远站在时代的潮头。
“三型政党”建设开启了党的建设的新境界,是党的建设理论的伟大创新,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三型政党”建设必须与当前党的建设的实践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紧密联系起来,才能够彰显其应有的价值。中国共产党一向善于理论创新,善于用创新的理论指导实践。毛泽东同志是理论联系实际的典范,他在六届六中全会上多次强调马克思主义要和中国的实际相结合,他指出:“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具体化,使之在每一表现中带着必须有的中国的特性,即是说,按照中国的特点去应用它,成为全党亟待了解亟待解决的问题。”,“马列主义的基本原理在实践中的表现形式,各国应有所不同。在中国,马列主义的基本原理要和中国的革命实际相结合。”理论源于实践,实践永无止境,理论创新也永无止境,一劳永逸的理论创新是不存在的。中国共产党执政60多年的实践和改革开放30多年的实践为党的理论创新提供了不竭的源泉和动力。当前,社会经济的发展对党的创新提出了新要求。故而加强“三型政党”建设必须坚持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紧密的结合起来,及时回答实践中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按照坚持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坚持用创新的理论指导实践的原则,为实现中国梦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
确保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是检验“三型政党”建设的标准。当前,建设“三型政党”的根本目的,就是要加强党的领导、改善党的领导方式、增强党的生机与活力、巩固党的执政地位,使党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关键在党自身。第一,要不断增强党的“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的能力”的“四自”能力;要不断增强党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的能力。第二,要始终把巩固党的执政地位,保持党长期执政作为学习型政党建设的目的,充分吸收古今中外一切有益的治国理政的成果,凝聚社会各阶层各行业的力量,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第三,党要始终坚持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坚持指导理论的与时俱进,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和大众化;坚持执政理念的创新,从管控式、维稳式思维中跳出来,转变为服务和沟通思维;坚持党的执政方式的创新,创新工作机制和方法,按照党的十八大的要求:“加快形成政社分开、权责明确、依法自治的现代社会组织体制”。
注释:
①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5页。
②《“过劳死”两则案例分析》,[EB/OL].http://news.vobao.com/2012/7/1/726000066272.html.
③《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52-153页。
④《十七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09年版,第107页。
⑤《邓小平文选》,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21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