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的国家观教育及其借鉴意义

2014-08-15 00:44:26李建军
中共云南省委党校学报 2014年3期
关键词:公民国家教育

李建军

(中共新疆区委党校 党史党建教研部,新疆 乌鲁木齐 830002)

世界各国的国家观教育都是国民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是一个国家为调动国民的爱国热情,保持国家安定,维护主权完整而对国民进行的教育活动。国家观教育的内容和形式虽然因国家的不同而存在差异,但无一例外地都将其放在教育的重要位置,并贯穿于教育的不同阶段。以人为鉴,可以知得失,同样道理,以世界其他国家的国家观教育经验为借鉴,可以检验我国的国家观教育成果,并在中外经验对比中找到差距和不足,取长而补短,推动马克思主义国家观教育事业的发展。美国是世界最大的发达国家,它在国家观教育方面的成功经验对中国深入开展马克思主义国家观教育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一、美国的国家观教育发展状况及经验

据一项由阿波斯特托莱德研究中心进行的调查显示,在18个发达国家中,美国人对国家的认同感和自豪感最强,也最愿意为保卫他们的国家而战。这种结果与美国完善、注重效果、潜移默化、无孔不入的爱国主义密切相关。①作为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美国的国家观教育活动有一些鲜明的独特做法,在美国的各种教育中,都对美国模式的认同格外强调,国家观教育更是毫不例外。美国没有公开的正式的国家观教育活动,一般把国家观教育纳入公民教育,通过公民教育,使美国人的公民意识不断增强。其中,培养公民的国家意识是一个重要环节。美国的国家观教育不是孤立地存在于学校教育中,而是广泛的渗透于社会教育中,可以说美国的国家观教育有名有实。②

1、美国注重对国民进行历史地理教育,通过直观的方式,灌输国家观念,培养其爱国精神。第一,通过地理教育使公民从最直观的角度理解和认识自己的国家,奠定国家观教育的初步基础。1993年,克林顿总统签署《2000年目标:美国教育法》,以法律形式将地理等6门学科指定为必修课。该法案提出,到2000年,所有美国学生都要具备运用地理学的能力。这个目标要求将地理科学置于重要的地位。美国的这种做法有着深刻的战略意义。因为从国际政治学的学科角度看,地理学是地缘政治学的理论基础和入门常识,只有具有一定地理学造诣的人才能理解和运用地缘政治。而地缘政治又是美国制定实施国家战略的理论基础之一,这就在无形中为美国制定和实施国家地缘政治战略培养了后备人才和必要的民意基础。由此可见,美国的教育政策与国家政治之间的紧密联系以及制定教育政策的战略思维和长远眼光。曾经有一期《美国国家地理》(National Geographic)杂志的政治地理单元就以美国宪法序言的主题词作为标题,根据主题词的内涵,选择相应的地理内容,为民众尤其是学生从地理角度理解和遵守宪法提供了必要的帮助,这无疑充分发掘了地理学的社会功能,无形之中教育了公民。第二,通过历史教育使公民了解国家发展的辉煌道路,增强公民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激发国家观教育的感情基础。“作为一个仅有二百多年历史的年轻现代国家,美国历来重视历史教育。因为历史是爱国主义产生的源泉,人们对国家的忠诚和热爱正是历史和文化长期熏陶和教育的结果。……历史教育向美国人传授了这种思想:我是美国人,我自豪!事实证明,美国人普遍都有一种优越感和自豪感。由此可见,美国的历史教育在国家政治、思想、学术和社会生活中产生了重要影响,尤其在爱国主义教育中占有独特地位。美国的历史教育本质上就是培养学生具备成为合格美国公民所必需的参政意识和民主意识”③崇尚法治的美国以法律形式明文规定,大学里每个学生都必修一门美国历史课,所有的学校都规定设有《美国历史》、《美国宪法》、《西方文明史》等课程。例如,哈佛、弗吉尼亚等大学都把历史课作为大学生的核心必修课,规定每个学生都应学习。各类高校进行历史教育的侧重点各有不同,高校历史课程不只是让学生简单地了解学科知识,也不是把历史发展全过程都呈现在学生面前,而是侧重对历史潮流的理论分析,并对历史内容进行筛选,重点把美国的发迹史、成就史、西方文明史以及英雄人物的奋斗史传输给学生。“例如,有本美国历史教科书《美国民族与美国史》,它在描述美国历史的过程中,就将美国历史与社会的发展、美国对人类所作贡献、美国国家的强大与世界历史进程相联系。”通过历史知识的传授,让学生了解美国民族的传统和国家的进步,强化他们的“世界使命”感,“使学生能够充分意识到美国社会的发展与世界进程的密切关系,让他们感到美国的伟大和优越,从而增强青年学生对自己民族和国家的自信心,使其产生爱国情感,达到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的教育目的。”④

2、美国善于利用各种纪念活动及仪式宣传国家观教育,培育公民参与国家事务的能力,培养公民的理性爱国情感。在美国的中小学校里,国旗、国歌、总统画像这些美国国家的象征物,到处可闻可见,几乎每一个班级都悬挂有美国国旗和美国总统的画像,热爱国旗是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美国的中小学每天都有一种对国旗的宣誓仪式,人人都要背诵忠于国旗的哲言:“我宣誓忠诚于美利坚合众国国旗和国旗所代表的共和国;国家不可分割,民众自由平等”。这些正式的宣誓内容十分丰富,或是全美通用,或是自己所在的州的誓言。而各种誓言内容都代表全美或某个地方的政治理想和追求。美国是一个节日很多的国家,利用各种节日庆典宣传爱国精神是美国的一贯做法。美国最主要的爱国节日有:美国独立纪念日、阵亡将士纪念日、退伍军人节、国旗制定纪念日等。在各种国家庆典里,人人都要背诵:“我爱这个国家,保卫这个国家”的誓词。实际上,在美国,每逢一年一度的爱国节日庆典,并非只是热闹狂欢一番,实为激发爱国热情的好时机。这些大多是自发的群众性活动,透露出强烈的国家意识,彰显着浓厚爱国氛围。一般是由牧师先演讲与领誓,接着是游行。牧师的演讲主要是对独立的歌颂,对美国强盛的赞美,对生活在美国感到自豪。即便是游乐活动也体现在美国进行国家观教育的独特匠心:在迪斯尼乐园,首先吸引人的是大演播厅在追光灯的大屏幕上打出美国国旗,接着序幕拉开,舞台中央的林肯形象机器人与游人进行交流,先坐姿然后站起,打手势模仿林肯总统的“葛底斯堡演说”,使游人在这一具体的历史现象回顾中,加深对美国历史的理解和对美国精神的敬重。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每次总统就职典礼都是灌输爱国精神、开展国家观教育的重大时机。美国历任总统的就职演说,虽然其社会背景、经济形势、对外关系、治国政策各不相同,但每篇演说词都有唤起美国人爱国精神的警句。比如,罗斯福总统在其就职演说中说:“我们唯一惧怕的就是惧怕。”这一振奋人心的警句,给予美国人无比的勇气。肯尼迪总统说过:“不要问国家为你做了什么,而要问你为国家做了什么”的经典名言,曾经点燃了一代美国人的爱国热情。卡特总统在就职演说中指出:“我们必须再次对我们的国家、对彼此充满着信心,我相信美国能够更进步,我们能够比过去更强大。”里根总统在他的演说辞中发出要重新建立“伟大及其具有信心的美国”的号召。而布什总统在“9·11”袭击事件爆发后的重要演讲中宣称:“恐怖分子的袭击可以震撼我们的建筑,但他们无法动摇我们牢固的国家基础,这些行径可以粉碎钢铁,但他们无法挫伤美国人民捍卫国家的决心。”⑤更是有力的调动了美国人民的爱国热情,鼓舞了美国人民战胜恐惧心理的信心和力量。在一定程度上,国家元首本身就是广大民众心目中国家统一的象征,他们的激情演说是调动广大民众爱国热情的有效工具,演说的过程就是其进行国家观教育的过程。美国政府也有意识的利用国家元首的光环效应,吸引人民关注国家、关注政治、支持政府的政策。四年一次的总统选举活动就是对美国人民进行国家观教育的有效手段。在这些活动中,美国人民可以更好了解到美国国家的运行规则和政治生活习惯,而且通过亲身参与这些活动,美国人民更深刻的理解了个人与国家之间密切的联系和国家对于个人的至关重要性,自然加深了对国家的认同和热爱。

3、利用影视艺术、大众传媒等手段宣传美国国家精神,充分发挥文化“软实力”的积极作用。美国政府十分重视大众传播媒介在“公民教育”中的作用,每年都要花几十甚至百亿美元的巨资投到《美国之音》等一些传媒事业和出版事业上。美国好莱坞影片的影响力巨大,其生产的各种类型的影片令世界不少观众着迷。美国电影看似远离政治,实际上很多大片都在向世界宣扬“美国精神”。尤其是战争、历史或灾难题材的影片,大多把美国政府或总统塑造成救世主的形象,而影片的背景中必然会出现美国的现实生活片段,给人的感觉就是发生在美国人的生活圈子中。值得注意的是,最近几年,连动画片都开始逐渐增加现实的政治和生活因素。这些动画片的内容往往是美国现实生活的虚化和艺术化反映,传达的也是美国现实生活的规则和价值观念,更加针对成年人的思想和生活问题进行艺术性的反思或批判。据经济观察报报道,梳理70多年来奥斯卡的历史,无疑就是梳理“美国精神史”。美国电影协会评出的《几近成名》、《永不妥协》、《毒品网络》、《夜晚降临之前》、《最佳表演》、《角斗士》、《高保真》、《梦之挽歌》、《天才小子》、《诚信无价》曾被舆论界喻为弘扬“美国精神”的十大影片。除此以外,《阿甘正传》、《独立日》、《美国丽人》等励志影片也对美国社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这些影片将美国的价值观和政治原则通过艺术的方式慢慢渗透到广大人民群众的心里,使国民在生活中时刻感受到国家的存在,并以此逐渐在民众心里树立坚定而明确国家认同感。

4、牢固树立和不断强化国家危机意识,永葆国家凝聚力。从建国那天起,美国统治精英们便如履薄冰,平民百姓生活过得也是战战兢兢。开国元勋乔治·华盛顿总统8年任职下来,已经奠定了这个年轻国家成长为世界一流大国的物质和精神基础,可在告别演说中他仍语重心长地提醒继任者和国民,美国困难重重,要处处小心。二百多年后,奥巴马总统向退伍军人发表演说时,历数的不是二战以来美国种种“值得荣耀的胜利”,而是面临数不清的危险和考验。“美国的政治家把世界范围内的一切潜在威胁,哪怕是最小势力的威胁,都无限放大,因此,它的全球干预才显得那么冠冕堂皇。美国政治家的危机意识使得美国人对外界的挑战都形成了一套又一套行之有效的预案。”⑥新世纪开始,当世界进入和平发展的阶段后,美国借口“9·11”事件造成的恐怖危机,发动世界性反恐战争,破坏了国际政治经济活动的正常秩序,扰乱了其他国家和平发展的既定国策,重新将世界事务置于美国的支配之下,稳定了其全球霸权。可以说,世界的动荡和纷争、其他国家和人民的忧患就是美国繁荣发展的机遇,而世界的和平与其他国家人民的安乐就是美国霸权衰落的催化剂。从本质上看,美国的政治精英不断强调的忧患意识,实际上就是把美国人们的幸福建立在全世界的忧患之上的统治阶级意识形态。但这种狭隘的阶级意识形态却有强大的号召力和感染力,在美国统治阶级控制的媒体舆论体系宣传影响下,能够把美国人民的心紧紧团结在一起,把美国人民与国家的利益联系在一起,成为凝聚美国国家精神的坚强纽带。

5、以国家公民意识的培养为核心,灌输统一的国家观念,凝聚国家力量。美国政府非常注重公民教育,培养合格的美国公民是美国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根据美国《公民与政治课程标准》,该课程的目标是“培养认同美国宪法民主制度基本价值观和基本原理的合格公民,并使他们有见识、负责任地参与到政治生活中”;“公民有效、负责的参与,必须要具有一系列知识、智力技能和参与技能,同时个体某些个性特质的发展也能够保证有效和负责的参与,这些个性特质会增强个体参与政治,并为政治体系的健康运行和社会的发展做出贡献。”为了达到以上目标,《公民与政治课程标准》进一步规定:“开设‘公民与政治’课程的正式教育机构,应该为学生提供关于公民生活、政治学和政治体制的基本知识.还应该帮助学生理解自己国家和其他国家的政治体制,以及美国政治活动、政体与世界事务之间的关系。”通过公民教育,向广大民众传授了公民知识,培养了相关的公民技能,有助于受教育者形成完整的公民意识。这是也国家观教育成功的重要基础,因为只有高素质的公民才能真正从理性的角度认识和理解国家及个人与国家的关系,真正做到自觉自愿的为国家和人民贡献力量。

二、美国国家观教育对我国进行马克思主义国家观教育的启示

从美国的国家观教育实践情况看,以增强国民凝聚力为目的,以宣传“国家至上,社会为先”为核心的国家观教育是国家国民教育的灵魂。可以说,美国独具特色的国家观教育思想与方法对中国来讲都是宝贵的经验借鉴。

1、要树立国家的精神权威地位,在此基础上使全体公民形成思想共识,并将公民的思想和意志统一到国家的权威之上。一个国家只能有一种占主导地位的思想体系,并且要以这种思想体系引领整个社会的思想潮流,引导国民的思想发展轨迹。这是任何国家都必须做到的思想整合工程,它不但是一种思想工作,更是重要的政治工作,是对国家意识形态有目的、有计划的主动构建和积极维护。在社会主义中国,这个思想体系就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2、要加强公民信仰教育,树立马克思主义信仰在社会思想中的主导地位。以马克思主义信仰引领其他的社会思潮和精神信仰,建立统一的社会意识发展秩序轨道,保持社会思想环境的稳定。中国应坚决强化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构建,把反映马克思主义精髓的一些经典文献和历史遗留的价值开发出来,发挥其精神引导的作用。美国的一些做法值得我们借鉴。比如,早在1988年,美国就成立了“开国文件委员会”,专门研究和宣传美国的《独立宣言》、《联邦宪法》和《解放宣言》。认为这三个文件是美国的开国之本和立国之本。它所宣扬的“两院制”、“三权分立制”等思想反映了美国以私有制为基础的资产阶级的政治制度和以个人主义价值观为核心的美国资产阶级的意识形态体系,也是美国进行国家观教育的基本依据。在中国,应把马克思主义的经典作为公民信仰教育的标准教材,把其中传达的精神信仰灌输到广大群众的思想意识中。要通过各种途径使马克思主义的经典成为国民重建精神信仰的必备读物。

3、要使爱国主义教育系统化、科学化和现代化,从而使国家观教育的实现途径更加多元化,更富适应性。当前,我国比较侧重于显性方法,即能让受教育者明显感到教育意图的方法。这种传统的教育方法往往是见物不见人,或者没有充分考虑人的个性和内在要求,站在居高临下的位置,进行呆板的说教,过于凝重,过于“规范”,又过于封闭,缺少应有的人文关怀、平等交流和自我教育。⑦如我国大学普遍开设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思想品德课、法律基础课等,其特点是把道理、观点、目的开诚布公地告知学生。这种方法有利于对学生进行正面系统的理论教育,而且容易对学习过程进行监控和评估。但光靠显性方法是不够的。直接的灌输和耳提面命很可能引起受教育者的抵触和逆反心理,影响国家观教育的效果。我们应借鉴国外的经验,恰当运用隐性教育方法,使受教育者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教育。而且隐性教育形式多种多样,富于变化,既可以是一种有趣的活动、是一次随机的聊天,也可以是某种学习、工作方式或心理环境设计,还可以是一种文化氛围的营造等。与学校正式的教育程序不同,它们不受课时和空间的限制,能延伸到学习、生活的各个层面,又能避免直接说教,使受教育者在各种不同情感体验中不知不觉地接受国家观教育。更重要的是,隐性教育方法可以避免受教育者的逆反心理和烦躁情绪,起到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当然,隐性教育方法也有一定的局限性,即它无法完成系统的理论教育,难以对工作过程、工作对象进行准确科学的评价等。但是,我们应该善于把两种方法有机结合,取长补短、相互促进、相得益彰。

4、要针对国家观教育对象的不同特征,扩展国家观教育政策和方法的层次性和针对性,各教其类,使各种教育对象都能得到适合的国家观教育。现代社会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高度发展对个体的影响越来越大,这已成一个不争的事实。如何使个体在全球化和现代化潮流的冲击面前把握住自己,以一种进取和创新的精神去迎接挑战,已成为各国教育必须面对的重要问题。各国教育在解决这一问题的共同思路就是要培养合格的高素质的个体。现代社会是一个国与国之间的联系越来越紧密,经济竞争越来越激烈的社会。这种联系和竞争突出地表现为各个国家对公民个体素质培养的高度重视。现代社会对个体素质需求的重要内容,就是个体的发展不仅是知识、技能的发展,还包括情感、体力和精神的发展,以及个体的社会性的发展。现代社会需要的是素质全面的公民个体,需要的是充满活力和具有创新精神的公民个体,那种素质片面的、被动的、缺乏创新精神的公民个体是不敢面对和抵御不了全球化和现代化大潮冲击的。在全球化和现代化的影响面前,美国渗透式教育解决这一问题的基本思路,就是强调教育必须是一种开放式的教育,必须面对美国社会的实际情况和发展变化,面对美国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的发展变化,面对美国国家和社会发展的各种问题变化,对公民个体的素质进行全方位的培养和塑造,最终要把全体国民培养成与国家发展密切相关的高素质民族整体。在这一过程中,国家观教育是一个重要环节,现代国家培养的公民必须有一个共同的精神纽带,那就是国家。从具体的方式途径角度看,尽管在国家观教育教学中,内容的改革是必要的,但从现代社会对个体的要求来看,教育教学方式的改革更为重要。因为个体的发展是复杂的、多面性的和有很大差别的。教育中使用单一的内容,就会形成个体单一的认识;教育中使用单一的方式,就会形成个体单一的思维。在教育教学中,不仅内容需要有不同的层次,而且方式更应有不同的变化。⑧总之,国家必须通过国家观教育把公民的思想与努力的方向聚焦于国家整体发展的轨道中。所以,这既是一个普通国民教育的过程,也是国家观教育的政治过程。以美国的经验为借鉴,中国的国家观教育的方法必须体现时代性和实用性。针对目前的世情、国情特点,要把国家观教育的方式进行必要的修正和调整。

5、要努力创造良好的国家观教育环境,形成有利的国家观教育氛围,潜移默化地对公民进行全方位的国家观教育。国家观教育的环境就是整个社会环境的有机组成部分,构建和完善国家观教育环境是一项系统性的社会建设工程,其意义远远超越一般的教育体系,也是最为根本的长久之计。而且,这不是一项单独的教育工作,而是要与其他各项社会改革与发展工程共同实施,互相协调,相辅相成。美国的一些经验可以作为参考,建国二百多年以来,美国政府在首都华盛顿不惜大量投入巨资,进行社会教育环境和场所的建设,修建了美国国会大厦、白宫、华盛顿纪念塔、林肯纪念堂、国会图书馆、航空航天博物馆等规模宏大的场馆。这些场馆集中地展示了美国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成果,成为美国对青少年进行美国的政治、思想和道德教育的基地。美国的教育正是通过这些物质的和精神的展示和宣传,使美国的文化和精神渗透到每一个美国人的心中,使美国人形成爱自己的国家,爱自己的社会制度的信念。这种教育是非强制性的,但却是有效的。这正是美国教育所具有的美国国家文化本质的反映。⑨抛开意识形态的区别,美国的做法确实是值得中国借鉴和引用的,中国也要把国家的历史和现代发展成就,用象征性实物的方式展现给广大国民。中国目前也有类似的行动,比如免费开放公园、博物馆和图书馆等公共设施,吸引公民参与公共活动。但是,这种行动的力度和范围不够,效果不明显。中国至少应该逐渐把一切公共设施,只要不涉及国家安全和公共安全的都免费开放,而且配备足够的人员和机构负责把公共象征物的精神和意义向广大国民宣传教育,使广大国民在享受公共设施便利的同时感受到国家的富强和繁荣。这就在无形之中拉近了公民与国家的联系,使公民更加理解和认同国家的权威。

6、强化国家观教育的相关法律和制度建设,创造国家观教育成果继承和发展的前提条件。这一点也可以从美国等西方国家的经验中得到印证。美国等发达国家法制的健全对强化国家道德秩序具有积极意义,也是教育国民、宣传国家精神的根本保证。德国哲学家黑格尔说过,道德是法律的补充,法律是道德的监护。没有法律支撑的道德,是苍白无力的。其实,最早在先秦时期,我国的先贤就在《管子·明法》中提出:“威不两措,政不二门,以法治国,则举措而已。”从法律和制度的角度推进国家观教育的实施,是一个创新之举,这也与依法治国的精神一致,国家观教育不仅是政治、道德领域的公民意识构建,而且是法律和制度层面的国家发展战略,因此,中国的国家观教育一定要上升到法律和制度层面,才能实现稳定良性发展,才能保证教育目标的实现。把国家观教育的活动和目标法制化,是国家观的新层次和新境界。所以,在国家观教育问题上,我们要把道德建设和法制建设结合起来,使道德和法律在内容上相互衔接、相互协调,在作用上相辅相成、相互促进。⑩

7、国家要完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有效发挥宗教的社会整合和心理安慰功能。不可否认,作为一种“精神鸦片”,宗教也具有扬善抑恶、慰藉心灵的积极作用,特别是在社会转型期,宗教对于弥补官方意识形态的疏漏,解除物质生活、道德生活的无序将发挥举足轻重的作用。中国一贯执行宗教信仰自由的政策,对各种宗教信仰采取宽容和包容的精神,而国家对公民的宗教信仰自由也采取积极的保护做法。在经济政治体制转型的情况下,这种宽容的宗教氛围,为中国社会稳定创造了有利条件。今后,国家应该继续执行宗教信仰自由的政策,并且要与时俱进的完善宗教工作方法,将宗教工作和活动纳入国家法律制度轨道内,更加巧妙的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引导宗教力量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发挥积极的社会整合作用,发挥信教群众建设国家的热情。

注释:

①⑥李定文:《美国爱国主义教育考察》,《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09 年第7 期。

②张爱娥:《全球化背景下青少年国家观教育研究》,北京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4 年。

③宋永光:《美国爱国主义教育研究》,人民大学硕士论文,2004 年。

④尧新瑜、刘融斌:《美国高校德育教育的内容特色及其启示》,《东华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 年第4 期。

⑤MaryAnn Zephyr(2002)Bush Decision to Rejoin UNESCO Applauded,http://www.edweek.org/ew/ewstory.cfm

⑦冯益谦:《美国大学德育的途径、方法及启示》,《广东行政学院学报》,2003 年第6 期。

⑧⑨郭法奇:《论美国的渗透式教育》,《比较教育研究》,1998 年第5 期。

⑩曹蓉玫:《美国的“公民教育”及其启示》,《南昌大学学报(人社版)》,2004 年第4 期。

猜你喜欢
公民国家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华人时刊(2022年13期)2022-10-27 08:55:52
论公民美育
题解教育『三问』
当代陕西(2022年4期)2022-04-19 12:08:52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能过两次新年的国家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把国家“租”出去
华人时刊(2017年23期)2017-04-18 11:56:38
奥运会起源于哪个国家?
隐私保护也是公民一种“获得感”
十二公民
电影(2015年4期)2015-11-29 07:3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