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小平的忧患意识与中国梦

2014-08-15 00:44赵绪莹
中共云南省委党校学报 2014年3期
关键词:中华民族意识建设

赵绪莹

(呼伦贝尔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内蒙古 呼伦贝尔 021008)

邓小平是一位伟大的爱国者。纵观他七十余年的非凡的革命生涯,可以看出,他对祖国的命运、人民的利益和中国共产党的前途,始终充满着忧患之思。在纪念邓小平诞辰110周年之际,我们缅怀一代伟人的最好方式,就是回顾和研究他的基本思想,特别是邓小平的忧患意识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之间的内在联系,对我们今天深化对中国梦的认识,具有重大的意义。

一、邓小平的忧国意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强国梦的坚实的思想积淀

近代以来,中华民族一直面临着两大历史任务,一是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二是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在邓小平的心目中,祖国利益始终是高于一切的。他毕生都在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诚如1989年9月邓小平致中共中央政治局的信所说:“作为一个为共产主义事业和国家的独立、统一、建设、改革事业奋斗了几十年的老党员和老公民,我的生命是属于党、属于国家的。退下来以后,我将继续忠于党和国家的事业。我们党、我们国家和我们军队所取得的成就是几代人努力的成果。我们的改革开放事业刚刚起步,任重而道远,前进中还会遇到一些挫折。但我坚信,我们一定能够战胜各种困难。中国人民既然有能力站起来,就一定有能力永远岿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①拳拳的爱国之情、强国之志跃然纸上。

“文化大革命”结束后,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坚持科学社会主义的指导,全面而深刻地认识中国国情,在拨乱反正中形成了忧国强国意识,主要表现为关于国家发展之忧。第一,邓小平忧国家经济之贫穷。新中国所承接的是一个经济文化落后、包袱十分沉重的遗产,虽然经过二十几年的艰苦奋斗的建设,社会生产力发展有了显著提高,但其落后面貌并未根本改变。1979年3月,邓小平在党的理论工作务虚会上的讲话中深刻阐述了中国国情:就是“底子薄”。他不但忧中国的经济底子薄,而且还忧中国“人口多、耕地少”;并且十分沉重地说:“我们太穷了,太落后了,老实说对不起人民。”②进入新时期,邓小平更指出:“四个现代化就是中国最大的政治。”正因如此,邓小平始终如一地强调,建设社会主义必须大力发展生产力。③第二,邓小平忧国家科教之落后。由于中国近代以来的科技教育基础落后,加之20世纪50年代后期之后的失误,中国的科技教育事业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还是相当落后的。20世纪70年代末,邓小平指出:“同发达国家相比,我们的科学技术和教育整整落后了20年。”邓小平十分忧虑中国科技落后的现状,他说:“几亿人口搞饭吃,粮食问题还没有真正过关。我们钢铁工业的劳动生产率只有国外先进水平的几十分之一,新兴工业的差距就更大了”。“这方面不用说落后一二十年,即使落后八年十年,甚至三年五年,都是很大的差距”。④这种落后局面,远不能适应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的需要。科技的发展离不开人才,人才的培养又离不开教育。中国的教育事业在“文化大革命”时期是“重灾区”。为此,邓小平强调尊重知识、尊重人才,他认为,“忽视教育的领导者,是缺乏远见的、不成熟的领导者,就领导不了现代化建设”。⑤第三,邓小平忧国家政治不稳定。维护政治稳定,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进程中的重要课题。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基本保持了政治稳定,但是,也曾经出现过1989年的政治风波,如果当时不及时予以平息,后果将是不堪设想的。邓小平清醒地认识到当今中国所处的历史方位和面临的严峻挑战,“邓小平是中国近代历史见证者,他深知当代中国安定和平的政治局面来之不易,也深知如果发生动乱对于整个中华民族意味着什么。”⑥邓小平始终强调:“中国不能把自己搞乱,这当然是对中国自己负责,也是对全世界全人类负责。”⑦第四,邓小平忧国家尚未统一。作为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的核心,邓小平亲自领导了党和政府的对台工作,开创了对台工作的新局面,推动了海峡两岸关系的历史性的重大变化。1979年元旦,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就是最早反映以邓小平为核心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祖国和平统一思想的重要文献。《告台湾同胞书》深情地对台湾人民说:“自从一九四九年台湾同祖国不幸分离以来,我们之间音讯不通,来往断绝,祖国不能统一,亲人无从团聚,民族、国家和人民都受到了巨大的损失。所有中国同胞以及全球华裔,无不盼望早日结束这种令人痛心的局面。”⑧邓小平关于中国发展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殷切之忧无不清晰地跃然纸上。

总之,从党提出四个现代化到今天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目标,邓小平的忧国意识始终表现出一种强烈的责任感和能动性。在改革开放后,邓小平提出我国现代化建设“三步走”的战略目标,并将小康社会与国家的发展战略联在一起,视为具有中国特色的新概念,已经初步触及了中国梦的实质性内容。1987年8月29日,他在会见意大利共产党领导人时明确阐述了“三步走”的发展战略:“我国经济发展分三步走,本世纪走两步,达到温饱和小康,下个世纪用三十到五十年时间再走一步,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这就是我们的战略目标,这就是我们的雄心壮志”。⑨党的十三大将邓小平的这个构想概括为“三步走”发展战略。规划第三步到21世纪中叶,我国基本实现现代化。进入21世纪,中国的发展已经进入了邓小平提出的“三步走”发展战略的第三步,即要用50年时间基本实现现代化,把几代中国人坚持不懈地追求的中国梦完全变为现实。不难看出,第三步的目标与习近平总书记后来提出的中国梦内涵基本一致。可以说,邓小平的忧国意识,不仅是以深挚的情感忧国,更以非凡的实践鼎力强国。这种忧国与强国统一的忧患意识,不仅是全党全国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发展强劲的精神动力,也是推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强国梦的重要的精神力量和坚实的思想积淀。

二、邓小平的忧民意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富民梦的重要的思想依据

中国人民爱戴、感谢和怀念邓小平,是因为他把毕生心血和精力都献给了中国人民。“在邓小平七十余年的革命生涯中,始终坚持‘忧民之忧’的理念,忠诚地勤恳地为中国人民谋利益。”⑩忧国必忧民,因为国是由民组成的。邓小平的忧民意识是在正确认识中国国情、民情基础上形成的,其主要内容是关于人民生活贫困之忧,而落脚点就是为了中国人民实现共同富裕。

邓小平忧农民生活水平不高。他告诫党的干部,农民增产不增收,农民的收入就那么一点,农民负担重。工人工资低,邓小平同样很着急。他看到共产党干革命几十年,搞社会主义建设三十多年,可是“工人的月平均工资只有四五十元”。1978年9月,邓小平视察辽宁时说对不起人民,“我们现在必须发展生产力,改善人民生活条件。”[11]

邓小平的忧民意识是忧民与富民的统一。他认为,富民的前提是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发挥社会主义优越性,不断改善人民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才能实现国强民富的目标。而且,邓小平还提出了富民的途径:先富带后富,逐步实现共同富裕。他坚持彻底的人民立场,真诚地反映全体人民的共同心声,鲜明地指出:“社会主义的特点不是穷,而是富,但这种富是人民共同富裕。”[12]这说明邓小平忧民意识的特征在于强国在富民,实现中国人民过上更加幸福美好生活的富民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实践证明,“先富带后富最终走向共同富裕的思想和政策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综合国力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显著改善的强劲动力”,也是改革开放后使中国崛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富民梦的重要的思想依据。邓小平的忧民意识要求中国共产党的一切方针政策及其实践都要代表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充分反映人民群众的愿望。只有这样,“才能做到“忧民之忧”,而广大人民群众才能‘民亦忧其忧’”。[13]中国梦反映在每一个中国人的生活中,只有人民群众生活水平改善了,过得幸福了,才谈得上实现每个中国人的梦。

三、邓小平的忧党意识:推进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根本保证

要把中国的事情办好,关键取决于我们党,党的思想、组织、作风和制度建设,取决于党的战斗力和领导水平。实现“中国梦”,不能没有中国共产党这个领导核心,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根本保证。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进入新的历史时期,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的忧党意识是在深入分析执政党建设的客观实际,在拨乱反正的实践中形成的,其目标是加强和改善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使之成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忧党意识是邓小平党建理论的重要内容之一,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是邓小平关于执政党建设的主题。邓小平在认识和解决这一根本问题的实践中,十分重视对全党尤其是对党员干部的忧患意识教育,特别是忧党意识的教育。

政治思想方面,邓小平忧政治路线偏离和思想不够解放。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的历史新时期,中国共产党根据中国的基本国情,确立了“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基本路线。在其指引下,中国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人民富裕,走上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崭新道路。但是前进的道路充满艰辛与曲折,我们不断受到来自于国际、国内、党内,包括“左”和右两种错误思潮的干扰。“但根深蒂固的还是‘左’的东西”。“‘左’带有革命的色彩,好像越‘左’越革命。右可以葬送社会主义,‘左’也可以葬送社会主义。”[14]对此,邓小平反复强调:“基本路线要管一百年,动摇不得”[15]。而根本办法,就是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

制度建设方面,邓小平强调,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大力推进党的领导制度和组织制度的改革。作风建设方面,邓小平强调要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关系。党风问题的实质,就是党同人民群众的关系问题。在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的实践中,邓小平一方面忧党脱离群众,另一方面又始终“从根本政治问题”的高度,重视正确认识和处理党同群众的关系问题。在政治上,邓小平强调必须制定和执行一条符合最广大人民群众利益的政治路线和大政方针;思想上,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坚持群众路线,为人民办实事、办好事;工作上坚决克服官僚主义和形式主义,做到真抓实干;制度上,对党员干部要加强监督,建立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制度,深入开展反腐败斗争[16],搞“廉洁政治”[17]。由此可以看出,邓小平的忧党意识是居安思危与居危思变的统一。他深刻总结了党建设的历史经验,从党生死存亡的战略高度警醒中共全党特别是党员干部,要清醒地看到新形势下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带给我们的新情况新问题新挑战,必须不断完善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提高党员干部拒腐防变能力和抵御风险能力。不难看出,邓小平的忧党意识与习近平同志在履新伊始时强调的“打铁还需自身硬”、居安思危,党要增强执政安邦的忧患意识都是相通的,这些都是对全体共产党人的一种警示。党的发展历程告诉我们,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关系,密切党群干群关系,始终是我们党立于不败之地的根基。党的十八大报告鲜明指出,反对腐败,建设廉洁政治,是党一贯坚持的鲜明政治立场,是人民关注的重大政治问题,要求做到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开展的反腐风暴充分表明,对一切违反党纪国法的行为,都必须严惩不贷,决不能手软。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命运同中国共产党的命运已经紧紧联在一起,党要领导全国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这是历史和人民赋予中国共产党的神圣使命。为此,党必须居安思危,从自身和国家长治久安的高度,通过持之以恒的执政能力建设、先进性建设和纯洁性建设,始终走在时代前列,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坚强的领导核心,从而保证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

注释:

①⑤⑨[12][14][15][17]《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23、121、251、265、375、370-371、327页。

②《邓小平思想年谱》(1975—1997),中央文献出版社,1998年版,第81页。

③④《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234、90页。

⑥⑩[13][16]魏继昆著:《居安思危:中国共产党人的忧患意识研究》,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35-136、147、154-157、165-166页。

⑦《邓小平军事文选》,第3卷,军事科学出版社、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第338页。

⑧《三中全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34页。

[11]《回忆邓小平》,(下),中央文献出版社,1998年版,第99页。

猜你喜欢
中华民族意识建设
人的意识可以“上传”吗?
中华民族的独立之路
聚焦中华民族之瑰宝“非遗”
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保证
自贸区建设再出发
努力树立中华民族的文化信仰
基于IUV的4G承载网的模拟建设
增强“四个意识”发挥“四大作用”
《人大建设》伴我成长
保障房建设更快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