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谈话的历史抉择与当代启示

2014-08-15 00:44张青媛
中共云南省委党校学报 2014年3期
关键词:改革开放改革发展

张青媛

(中共北碚区委党校,重庆 北碚 400711)

时势造就了伟人。之所以成为伟人,必定有其过人之处:能够不拘泥于时代的局限,凭借自己卓越的智慧和对现实的洞察力,在实践中总结出理性的真知灼见。这些见解不仅对当时的社会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也有为未来发展提供可供借鉴的意义。邓小平就是这样的一位伟人。他的南方谈话,是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国内外局势下的必然结果,同时,又能为20多年后的全面深化改革提供参照和启示,成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各项事业的又一个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宣言书。

一、南方谈话是历史的抉择

1992年1月18日到2月20日,邓小平从北京乘专列一路南下走走看看,在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发表了一系列针对时局的谈话。这些谈话强调了坚持改革开放的重要性,并具有“大音稀声扫阴霾”的作用,春天的故事也随着东方之风续写篇章。

1、总结苏东剧变的教训,解除人们对社会主义前途命运的担忧。苏东剧变后,西方趁机掀起反共反社会主义的浪潮,一些反共著作如《大失败》、《历史的终结》等相继推出,大张旗鼓地宣传“社会主义失败论”。为了抵制西方反共侵袭和受苏东剧变影响,中国国内掀起了反“和平演变”的大潮。有些人甚至提出北京应该挑起社会主义领头的重担,重新成为世界革命的中心。但邓小平对这些言论进行了坚决的否定。在同几位中央负责同志谈话时他就指出:“不管苏联怎么变化,我们都要同它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从容地发展关系,包括政治关系,不搞意识形态的争论”①,“我们千万不要当头,这是一个根本国策。这个头我们当不起,自己力量也不够。当了绝无好处,许多主动都失掉了”②,要求大家努力做好自己的事。第一,以改革促经济,获取群众支持。长期以来,苏联和东欧的社会主义国家受苏联模式的影响深重,经济发展一直上不去。再加上贪污腐败盛行,民众对共产党的厌恶情绪很高,甚至对共产党倒台也漠不关心。对此,邓小平一针见血地指出:这些国家会出现严重问题,表面上是改革失败直接造成的,但“从根本上说,都是因为经济上不去,没有饭吃,没有衣穿,工资增长被通货膨胀抵消,生活水平下降,长期过紧日子”③,从而失去了民众对党、对政府的支持。正如他过去总结苏联模式那样:“不改革就没有出路,旧的那一套经过几十年的实践证明是不成功的”④。第二,正视格局变化,抓时机促发展。苏联解体后,世界格局由两级向多级化发展,全球经济一体化和集团化加强,国家与国家之间的竞争由意识形态向以经济实力为中心的综合国力的较量。中国周边的国家和地区,特别以亚洲四小龙为代表在经济上获得突飞猛进的发展,给中国发展带来巨大的压力。但邓小平却认为这是一个大好时机,中国可以在世界范围内获得更大的活动空间。这主要是中国可以充分利用内部良好的条件和政府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进行经济建设和国内外交流。他指出:“要抓住机会,现在就是好机会。”⑤。

2、面对治理整顿的困境,正确认识经济发展的瓶颈问题。1988年8月《关于价格、工资改革的初步方案》一出台,就立刻引发了全国性的抢购风潮。针对严峻的经济形势,中共中央召开了党的十三届三中全会,确定了“治理经济环境,整顿经济秩序,全面深化改革”的指导方针。在实际贯彻中,政府主要是对经济增长过热的势头采取了指令性计划和行政命令遏制手段,再加上八九风波后西方对中国的经济制裁,中国经济发展受到了限制,出现下滑迹象。1989和1990年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率一直徘徊在5%左右⑥。面对治理整顿的困境带来的低速发展问题,邓小平冷静分析,对当时经济发展的瓶颈问题的突破提出了建设性思考:要如实评价“那五年”和治理整顿的功劳。在治理整顿过程中,高层对治理整顿与深化改革的认识有不同的说法。一种说法是治理整顿的措施本身就是深化改革,另一种说法却是治理整顿不能取代深化改革,相反的是为更好的改革准备条件⑦。这些言论使得对过去“那五年”(1984-1988年)和正在进行的治理整顿关系和得失判定有些不知所措。但邓小平却给出了这样一个中肯的评价:“那五年的加速发展,也可以称作一种飞跃,但与‘大跃进’不同,没有伤害整个发展的机体、机制。那五年的加速发展功劳不小,这是我的评价。治理整顿有成绩,但评价功劳,只算稳的功劳,还是那五年加速发展也算一功?或者至少算是一个方面的功?如果不是那几年跳跃一下,整个经济上了一个台阶,后来三年治理整顿不可能顺利进行。”⑧他首先对低速发展问题指出了担心:“周边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比我们快,如果我们不发展或是发展的太慢,老百姓一比就有问题了”,“低速度就等于停步,甚至等于后退”。⑨。随后,他指出:“我们的经济发展,总要力争隔几年上一个台阶”⑩。“要在某个阶段,抓住时机,加速搞几年,发现问题及时加以治理,尔后继续前进。从根本上说,手头东西多了,我们在处理各种矛盾和问题时就立于主动地位。对于我们这样发展中的大国来说,经济要发展得快一些,不可能总是那么平平静静,稳稳当当。要注意经济稳定、协调地发展,但稳定和协调也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⑪。

3、彻底反击“左”的言论,统一全党坚持改革开放的思想。经过1988年的经济风波和1989年的政治风波后,“左”的东西又开始抬头,一些人把中国改革开放中的一些列重大问题同社会主义制度的存废直接联系,都要问一下改革开放中的每一项措施到底是姓“资”还是姓“社”。作为改革开放总设计师的邓小平用一些高瞻远瞩的见解,统一了全党思想,继续推进改革开放。第一,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不动摇。邓小平指出:“革命是解放生产力,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⑫,“不坚持社会主义,不改革开放,不发展经济,不改善人民生活,只能是死路一条。基本路线要管一百年,动摇不得”⑬。“三个有利于”是判断姓“资”姓“社”的标准。在“左”的言论里,“经济特区被指责为和平演变的温床,股份制改革试点被指责为私有化潜行,企业承包被指责为瓦解公有制经济,引进外资被指责为甘愿做外国资产阶级的附庸”⑭。针对这些言论,邓小平提出判断姓“资”姓“社”的标准,即“三个有利于”——“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⑮。第二,计划和市场都是实现共同富裕的经济手段。大多数“左”的言论焦点集中在质疑私营经济姓“资”姓“社”的问题,另一个就是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的问题。邓小平指出:“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是经济手段”⑯,“不要以为,一说计划经济就是社会主义,一说市场经济就是资本主义,不是那么回事,两者都是手段,市场也可以为社会主义服务”⑰。而社会主义的本质就是达到共同富裕,计划和市场都是为实现这一目标运用在改革开放中的。

二、南方谈话对当代改革开放的启示

南方谈话20多年后的今天,中国的经济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功。可以说,有这样的成就,在一定程度上得益于邓小平的南方谈话和改革开放的坚持。但世界上每个国家在发展过程中不可能一直高歌猛进,在高速发展之后必定会有相对较低的速度发展,中国也不例外。现在,改革开放又再次遇到困难,而这些都是高速发展中不断积累下来、急需解决的问题。虽然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对深化改革作出了全面的部署,但在前进的过程中还要发扬南方谈话的精神,提炼一些共识性的、可供借鉴的经验教训,以便加速推动继续改革的步伐,早日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的复兴梦想。

1、增强改革勇气,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发展正处于关键的时期。改革的任务繁重,要求紧迫,已经进入了深水区和攻坚阶段,成为决定国家命运的攸关环节,我们对一些重大问题必须有清醒的认识。第一,如今的改革是问题倒逼产生的。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在方方面面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而这些都要归功于开启改革开放路线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和坚持改革开放路线不动摇的南方谈话。正是南方谈话打破了意识形态僵化的争论,使得改革路线才得以延续。现在,容易改革的领域都已基本完成,剩下的都是需付出更大代价的改革。这些问题主要有经济发展上的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区域、城乡之间发展差距的拉大,发展方式粗放不科学等等。其实,这些问题都是改革不彻底造成的,表现在权力制约、制度建设等的不健全和不完善。如果解决不了,那发展的矛盾还会激增,前进道路的阻力还会加大。要想更好的、更有效地清除前进中的绊脚石,还需利用改革这支利剑披荆斩棘、开拓美好的康庄大道。第二,改革需要坚定方向的正确性。改革开放取得的伟大业绩足以用铁的事实从方向上证明了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正确性。道路选择的正确与否,是关乎党、国家、民族和人民命运前途的根本性问题。我们常常讲改革,就是要反对保守、不思进取、不思变通。但是,改与不改不仅仅是一个方向性的问题,即使是改的话,将朝哪里走、如何走,又是另一个严重关切的方向性问题。从过去的经验来看,我国的改革是社会主义自我发展完善的过程,既不是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是改旗易帜的邪路,同过去的苏联模式和苏东国家改变社会主义制度,从而使国家变了颜色的性质是不一样的。这就指出,改革不单单是讲改革的方向、坚持市场经济的方向,而更讲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所以,在这个根本性问题上,中国要提高警惕,防止极端分子试图阻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道路的发展。改革绝对不能出现颠覆性的错误,否则的话,将会沦落到无法挽救的地步。第三,改革需要增强政治勇气来推进。一旦道路确立之后,接下来就是从心态、情绪上给予积极向上的自我鼓励。目前的改革就是要啃硬骨头、涉险潭,要承担巨大的政治风险,最重要的是改革本身就是党要拿自己开刀。虽然党作为现有体制的受益者,但她清楚知道,如不对自己下猛药,党的威信将会扫地,党和国家的长远事业将会终止。所以,改革者要拿出壮士断腕的政治勇气和不达目标誓不罢休的决心,才能在困难和挑战面前毫不畏惧,越挫越勇。就像邓小平在南方谈话里说的那样:“改革开放胆子要大一些,敢于试验,不能像小脚女人一样。看准了的,就大胆地试,大胆地闯”,“没有一点闯的精神,没有一点‘冒’的精神,没有一股气呀、劲呀,就走不出一条好路,走不出一条新路,就干不出新的事业”⑱。

2、打破既得利益藩篱,凝聚改革共识。正所谓“众人拾材火焰高”,面对这一前所未有的浩大工程,全国只有上下齐同心、共协作,才能安全度过深水区、攻克前进道路上的层层阻碍。对于目前经济速度的放缓、政治领域的诟病、社会矛盾的加剧,大家都一致认同要进行全面深化改革才能解决发展中的问题。但是,既得利益形成的垄断格局,让大多数人心有余而力不足。如何形成改革的合力,这需要下一番苦功夫才行。第一,要打破既得利益的藩篱。每一次改革,只有在获得认同和动力下才能继续下去。而推动改革的这股动力从哪里来、是哪类人群,显得尤为重要,因为这会影响到改革的整个大局是否安定有序,是否会出现大的政治波动。一般来说,改革的动力有上层的驱动、利益集团的推动、普通民众的驱动,但从根本上说,还是普通民众推动的⑲。人们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变革社会的决定力量。如果没有他们的支持,改革不可能获得成功。但现在既得利益已经成为阻挠改革动力形成的最大危险。而所谓既得利益,是指“通过非公平竞争的手段和方式,借助公权力和政策资源所获取的巨额利益的相关体。”⑳他们在过去30多年以“先富论”为主题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中已经将利益格局固化㉑。这不仅激化了社会的矛盾和冲突,还扭曲了社会整个利益格局,让其他人丧失对改革的积极和热情。这正如李克强总理曾经说过那样:“现在触动利益比触动灵魂还要难”。因为“触及灵魂”指的是思想想通了,就可以顺利落实,但“触动利益”,仅是思想通了也没用,既得利益不会放弃自己的利益,即使是不合理的利益。所以,改革要有动力,要取信于民,就必须像习近平总书记讲的“要以更大的勇气和决心,冲破既得利益的藩篱”。第二,如今,中国的改革明确进入了以“共同富裕”为主题的第二个阶段㉒。从目前来看,深化改革要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打破既得利益的藩篱是首要解决的问题。但解决这个问题最重要的目的是调整利益格局,让普通民众获利,尽快形成与改革一致的新利益㉓。共同利益的追求,自然而然地将广大民众拧成一股绳,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凝聚的改革共识就会更强烈。同时,也只有这个新利益的阵容越大,改革就难以逆转,成功的希望就越大。那如何来形成与改革一致的新利益呢?这就需要营造公平正义的社会环境来加以推动。“公平正义问题已经是今天中国社会的基本症结。”㉔东中西部之间、城市和乡村之间、三大产业布局、国有和私营企业、居民收入分配等方面都存在种种的不公现象。但一个时期有一个时期的特征,这些社会不公现象是在发展中出现的,就要在发展中解决。一方面,公平正义的决定因素是经济社会的发展水平。为此,深化改革一定要把蛋糕做大,为维护公平正义打下坚实的物质基础;另一方面,要用制度来保障公平正义的威严性。这主要是通过建立以权利、机会、规则为内容的社会公平保障体系,以及形成对制度实施的监督力量来进行。只有这样,公平正义才能积聚人心,凝结改革共识。

3、寻找改革突破口,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深化改革是一项系统性的工程,它涉及到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领域和党的建设这六个方面。如果齐头并进改革的话,必将导致胡子眉毛一把抓,最后一事无成;如果只改革其中的某一领域,而其他领域的改革速度跟不上,相关的配套措施不完善和匹配,那么,整个改革将会停滞不前。所以,第一,必须统筹改革的布局和步骤,把理顺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作为改革的突破口。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一直都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重大的理论和实践课题。1992年,党的十四大提出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并指出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所以,过去的改革开放基本上是政府主导型的。现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经初步建立,但还是存在不少的问题。由于制度不够完善,政府和市场之间的界限划分不清,导致一些干部利用手中掌握资源配置的巨大权力进行权力寻租,滋生了许多的腐败。同时政府管得太多后,市场竞争不充分、地方保护主义严重、生产要素自由流动受限等随之而来,严重影响经济的健康发展。所以,政府不改,市场难活。可喜的是,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对改革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作出了重大的理论突破,将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由“基础性”改为了“决定性”。可以说,两个字的变化,表面上变的是市场,其实是政府。政府简政放权、转变职能,而市场激发活力、有效配置资源。政府与市场各有其责,又和谐共生,从而发挥经济体制改革在全面深化改革中的牵引作用。第二,要加强顶层设计与基层创新相结合。改革是一项前无古人的伟大事业。它不仅关系到民众的切身利益,还影响到民族未来的发展,其中隐含的巨大风险是不言而喻的。回望过去的改革,基本是处于一个“摸着石头过河”的状态,有很强烈地问题导向性。这种的改革跟那些先健全法律法规再进行改革的方式相比,好处是可以在实践的过程中降低改革成本,发现错误可以及时纠正,并且损失相对减少。但不足之是,随着改革的推进,现有规章制度不能解决的问题越来越多,而且一些人还利用制度的漏洞赚取超额利益。所以,改革不可能总是“摸着石头过河”,还需要与顶层设计相结合,以增强改革的整体性和可预见性。为降低改革的风险,在深化改革中,我们必须加强对改革规律的研究和提高对改革规律的把握能力。除此之外,还要对各领域改革的难易程度、轻重缓急等作出较为准确的判断,让改革能够有条不紊、循序地渐进。同时,改革还需允许继续“摸着石头过河”,也就是基层创新。这就要鼓励民众积极参与改革,奉献他们的智慧,发挥他们的首创精神,争取每项政策都建立在利益的最大公约数之上。

综上所述,改革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邓小平的南方谈话是在一定历史条件下抉择的结果,不仅对过去的改革开放有指导作用,而且对现在改革也有着巨大的借鉴意义。如今,面对改革的困境,我们需要发扬南方谈话的精神,为新一轮的改革开放凝聚共识,重振勇气,再造发展的辉煌。

注释:

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⑩⑪⑫⑬⑭⑮⑯⑰ 《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53、363、354、237、375、376-377、375、375、377、370、370-371、372、367、372页。

⑥刘树成:《中国经济增长率60年波动曲线回顾与展望》,《中国共产党新闻网》,2009年10月14日。

⑦凌志军著:《沉浮——中国经济备忘录(一九八九——一九九七)》,东方出版中心,1998年版,第22页。

⑭周瑞金著:《中国改革不可动摇——皇甫平醒世微言》,广东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2页。

⑱关海庭:《改革沦为“陷阱”的国外警示》,《人民论坛》,2013年第3期。

⑲汪玉凯:《冲破既得利益的藩篱是二次改革成败的关键》,《中国共产党新闻网》,2013年11月5日。

⑳㉑胡鞍钢:《中国需要改革 2.0版本》,《光明日报》,2013年5月15日。

㉒周其仁:《尽快形成跟改革一致的新利益》,《北京日报》,2013年12月2日。

㉓孙立平:《公平正义凝聚变革共识形成变革动力》,《深圳特区报》,2013年3月19日。

猜你喜欢
改革开放改革发展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改革之路
改革开放是怎样起步和前行的
我们,与改革开放同行
改革开放四十年颂
改革开放 如沐春风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改革备忘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改革创新(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