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申三百年祭》的历史启示

2014-08-15 00:44赵丽娟
中共云南省委党校学报 2014年5期
关键词:李自成郭沫若胜利

付 春 赵丽娟

(中共云南省委党校 党史教研部,云南 昆明 650111)

公元1944年是明朝灭亡后的第五个“甲申”年。这年,郭沫若写下了《甲申三百年祭》(以下行文中简称为《甲申》,版本为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重申了“得民心者得天下”,贪贿必然亡国的道理。今天看这篇思想性大于学术性的文章,对于中国共产党克服四种危险、严格控制四风,特别是防止脱离群众仍能提供许多有益的启示。

一、党的各级干部要自觉坚定地贯彻党的群众路线,密切联系群众

《甲申》是一篇文以载道的典范。郭沫若认为,李自成由一介布衣,成为农民起义领袖,率部攻进北京,推翻统治中国长达276年的明王朝,究其根本原因,自然是得到人民的拥护与支持。李自成听取李岩“取天下以人心为本”的建议,一直都未脱离群众。所以,李自成的为人,连明朝的官书《明史》都称他“不好酒色,脱粟粗粝,与其下共甘苦”。礼贤下士又敢作敢为,并且实行了一系列“收天下心”的政策。在历经艰难和曲折后,从山陕出兵,逐鹿中原,不到两个月便攻破北京城,明朝由此宣告灭亡。其力量之强,真有摧枯拉朽之势。郭沫若在《甲申》中评析说:“这军事,真如有摧枯拉朽的急风暴雨的力量。自然,假如从整个的运动历史来看,经历了十六七年才达到这最后的阶段,要说难也未尝不是难。但在达到这最后阶段的突变上,有类于河堤决裂,系由积年累月的侵渐而溃迸,要说容易也显得太容易了。”

然而,正是由于这种“突变”的“容易”,使他们昏昏然,纷纷然了。对外,不顾现实形势,完全忘记了生机勃勃的东北虎视眈眈、随时准备问鼎中原的女真政权;对内,仍然用打土豪、逼浮财式的暴力手段汲取资源,维持政军运转,把本仍属于人民范围的地主阶级和知识分子得罪完,完全抛弃了“知人心”、“收民心”的传统。胜利冲昏了他们的头脑,特别是李自成的丞相牛金星、将军刘宗敏,沉溺于陶醉之中。牛金星忙于筹备李自成的登基大典、开科选士,刘宗敏则忙于拶夹降官,搜刮赃款。纵使李自成本人逃退北京时,“仍穿箭衣,但多一黄盖”,“十分朴素”,但强敌压阵,民心已失,基础已垮,大势已去,可怜功败垂成,导致李自成的大顺政权仅40余天就被迫退出北京,最后身死九宫山。正如《解放日报》“编者按”所说:“在这篇论文里,郭先生根据确实的史实,分析了明朝灭亡的社会原因,把明思宗的统治与当时农民起义的主将李自成的始末作了对照的叙述和客观的评价——还给他们一个本来面目。郭先生虽然推翻了流俗关于李自成等的无知胡说,但是对于他的批评也是极严格的。”①

阶级史观与群众史观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核心。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与主张英雄或伟人创造历史,是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的一条分水岭。所以,我们虽然说,“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的因素”,②但这种决定包括“成”和“败”,成也干部,败也干部。只有能密切联系群众,得到人民尊重和衷心拥护的干部,才能使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得到正确充分及时的落实,使党的事业更辉煌。在长期实践中,我们党将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际相结合,最终形成了以“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为主要内容的群众路线。这就为各级党员领导干部在实际工作中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处理好人民群众与个人之间的关系,指明了方向和路径。因此,只有深刻理解和准确把握唯物史观与党的群众路线的关系,才能更加自觉坚定地贯彻党的群众路线,提高做好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能力,真正做到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把党的正确主张变为群众的自觉行动。而郭沫若先生的《甲申》一文,为我们正确理解历史唯物主义中的群众史观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范本,李自成依靠人民群众,得民心始得天下。而功成名就之后,脱离了人民群众,也就失去了大顺政权的源头活水。

二、始终保持“两个务必”,夯实党的执政之基

中国共产党成立后,长期处于弱小地位。到抗战结束前夕,力量得到了迅速发展,但仍存在巨大的生存发展压力。为防止党员干部危机感下降,党中央将《甲申》作为重要教材要求全党学习。在《甲申》的启示下,中国共产党更加谦虚谨慎,并将这种谦虚谨慎作为制胜的法宝和指导思想的箴言。

《甲申》发表后,在延安,毛泽东以无产阶级革命家的敏锐眼光,立即看出《甲申》在历史转折关头对全党的重大教育意义。1944年4月20日,《甲申》发表后20天,在延安高级干部会议上作的《学习和时局》的重要报告中,毛泽东盛赞了《甲申》:“近日我们印了郭沫若论李自成的文章,也是叫同志们引为鉴戒,不要重犯胜利时骄傲的错误。”③同时,还把《甲申》在延安和各解放区印成单行本,供全党干部和广大群众阅读,由此传诵一时,洛阳纸贵,从而使这一著作在推进中国人民的解放斗争中产生了更为广泛的影响。同年6月7日,中央宣传部和中央军委政治部根据党中央和毛泽东的批示,向全党全军发出通知:“郭文指出李自成之败在于进北京后,忽略敌人,不讲政策,脱离群众,妄杀干部,实为明末农民起义留给我们的一大教训。作品对我们的重大意义,就是要我们党,首先是领导干部,无论遇到何种有利形势和实际胜利,无论自己如何功在党国,德高望重,必须永远保持清醒与学习态度,万万不可冲昏头脑,忘其所以,重蹈李自成的覆辙。”④这无疑是在全国革命即将胜利的形势下,给全党注射了一剂强效的拒骄防腐的防预针。11月21日,在毛泽东给郭沫若的回信中,对《甲申》倍加赞扬:“你的《甲申三百年祭》,我们把它当作整风文件看待。小胜即骄傲,大胜更骄傲,一次又一次吃亏,如何避免此种毛病,实在值得注意……我虽然兢兢业业,生怕出岔子,但说不定岔子从什么地方跑来,你看到了什么错误缺点,希望随时示知。你的史论、史剧有大益于中国人民,只嫌其少,不嫌其多,精神决不会白费的,希望继续努力”。⑤其后,林伯渠从延安到了重庆,亲自告诉郭沫若,毛泽东对《甲申》的赞扬与肯定及党中央决定把《甲申》作为党的整风文件,在延安和各解放区印发。这些消息使郭沫若也深受鼓舞。

1945年7月,以黄炎培、傅斯年、左舜生等为首的5位国民参政会参政员应毛泽东之邀访问延安,并受到了毛泽东等中央领导同志的热情欢迎。黄炎培回到重庆后,发表了当时颇具影响力的《延安归来》一文,在文章中,他回忆了其与毛泽东的一段对话:“有一回,毛泽东问我感想怎样?我答:我生六十多年,耳闻的不说,所亲眼看到的,真所谓‘其兴也悖焉’,‘其亡也忽焉’,一人,一家,一团体,一地方,乃至一国,不少单位都没有能跳出这周期率的支配力。”“一部历史,‘政怠宦成’的也有,‘人亡政息’的也有,‘求荣取辱’的也有,总之没有能跳出这周期率。中共诸君从过去到现在,我略略了解的了。就是希望找出一条新路,来跳出这周期率的支配”。毛泽东回答说:“我们已经找到新路,我们能跳出这周期率。这条新路,就是民主。只有让人民来监督政府,政府才不敢松懈。只有人人起来负责,才不会人亡政息。”⑥毛泽东之所以能够充满信心地回答黄炎培先生,因为以他为首的中国共产党人,是一直以人民的利益为根本出发点,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认为只要依靠民主,依靠人民群众的监督,就能跳出“人亡政息”的周期率。

1949年3月2日,在中国革命即将取得最终胜利的前夜,在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的报告中,毛泽东提出了“两个务必”,即“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燥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两个务必”包含着对我国几千年历史治乱规律的深刻借鉴,包含着对我们党艰苦卓绝奋斗历程的深刻总结,包含着对胜利了的中国共产党永葆先进性、纯洁性和即将诞生的人民政权实现长治久安的深刻忧思,思想意义和历史意义十分深远。毛泽东深刻认识到:只有坚持“两个务必”,才能不脱离群众、同人民保持血肉联系,为人民服务。我们党是靠“两个务必”的精神打破的旧世界,也要靠“两个务必”的精神建设新中国。这种以史为鉴的教导,对于每一个党员来说,无疑都是一帖清醒剂。改革开放时期,江泽民、胡锦涛、温家宝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在不同的场合,都先后对毛泽东提出的“两个务必”的历史意义做过经典的评述,要求广大党员干部牢记“两个务必”,以史为鉴。2013年7月11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30多年前工作过的河北正定县,看望塔元庄村干部群众,就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直接听取最基层的意见时,也一再强调要温习毛泽东当年提出的“两个务必”的思想意义和历史意义。

三、中国共产党人任何时候都必须居安思危,充满忧患意识

《甲申》一文深刻总结了李自成农民起义军失败的历史教训,主要由于在骄傲轻敌的情绪影响下,发生了军事战略上的严重错误;在享乐思想的影响下,农民起义军尤其是高层将领中产生了严重的懈怠和腐化。腰揣黄金白银的队伍绝对是不能打胜仗的,这一点对于毛泽东触动很大。他认为,在革命形势迅速发展的紧要关头,抵制和克服革命队伍中滋长的骄傲苗头至关重要,所以,毛泽东第一次提出《甲申》所总结的历史经验是不要重犯胜利时骄傲的错误,使革命队伍在胜利时保持清醒的头脑,这是一种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其后,在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毛泽东说:“因为胜利,党内的骄傲情绪,以功臣自居的情绪,停顿起来不求进步的情绪,贪图享乐不愿再过艰苦生活的情绪,可能生长。因为胜利,人民感谢我们,资产阶级也会出来捧场。敌人的武力是不能征服我们的,这点已经得到证明了。资产阶级的捧场则可能征服我们队伍中的意志薄弱者。可能有这样一些共产党人,他们是不曾被拿枪的敌人征服过的,他们在这些敌人面前不愧英雄的称号;但是经不起人们用糖衣裹着的炮弹的攻击,他们在糖弹面前要打败仗。我们必须预防这种情况。夺取全国胜利,这只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如果这一步也值得骄傲,那是比较渺小的,更值得骄傲的还在后头。在过了几十年之后来看中国人民民主革命的胜利,就会使人们感觉那好像只是一出长剧的一个短小的序幕。剧是必须从序幕开始的,但序幕还不是高潮。中国的革命是伟大的,但革命以后的路程更长,工作更伟大,更艰苦。”⑦再次向全党提出告诫,敲响警钟。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经济建设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非凡成就,但面对层出不穷的新情况新问题,一些领导干部严重“脱离群众、脱离实际,不讲原则、不负责任,言行不一、弄虚作假,铺张浪费、奢靡享乐,个人主义突出,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严重;一些领导干部特别是高级干部中发生的腐败案件影响恶劣,一些领域腐败现象易发多发。这些问题严重削弱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严重损害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严重影响党的执政地位巩固和执政使命实现。所以,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决定》指出:“全党必须牢记,党的先进性和党的执政地位都不是一劳永逸、一成不变的,过去先进不等于现在先进,现在先进不等于永远先进;过去拥有不等于现在拥有,现在拥有不等于永远拥有。全党必须居安思危,增强忧患意识,常怀忧党之心,恪尽兴党之责,确保党在世界形势深刻变化的历史进程中始终走在时代的前列,在应对国内外各种风险和考验中始终成为主心骨,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中始终成为坚强的领导核心”。⑧2013年2月27日,在党的十八届中央纪委二次全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更是怀着强烈的忧患意识,阐述分析了封建王朝的兴衰更替,总结了苏共亡党的历史教训,历数了消极腐败现象和不正之风的危害,摆事实、讲道理,深入浅出地阐述了反腐倡廉的一些重大问题。

注释:

①《解放日报》,1944 年4 月15 日。

②《毛泽东选集》,第2 卷,人民出版社,1991 年版,第526 页。

③《毛泽东选集》,第3 卷,人民出版社,1991 年版,第948 页。

④《解放日报》,1944 年6 月7 日。

⑤《毛泽东同志给郭沫若同志的信》,《人民日报》,1979年1 月1 日。

⑥黄炎培:《八十年来》,文史资料出版社,1982 年版,第148-149 页。

⑦《毛泽东选集》,第5 卷,人民出版社,1991 年版,第80 页。

⑧《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人民出版社,2009 年版,第5 页。

猜你喜欢
李自成郭沫若胜利
坚持就是胜利
郭沫若书法作品分享(二)
郭沫若书法作品分享(一)
郭沫若佚诗一首
坚持
十九大胜利召开
从心理传记学角度研究李自成人格的初步构想
“能吏”的“魄力”
反七步诗
短暂的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