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党群关系思想略论——从思想理论到当下实践

2014-08-15 00:44曹惊明刘海雁
中共云南省委党校学报 2014年5期
关键词:群众思想

曹惊明 刘海雁

(中共沅陵县委党校,湖南 沅陵 419600)

毛泽东党群关系思想,是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的中央领导集体在领导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中形成的正确处理党群关系的思想理论,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群关系问题,关系到党的政治根基是否稳固,决定着我们党及其事业的兴衰成败。在改革开放新时期,重温毛泽东党群关系思想,以及探讨如何与时俱进地继承好和发展好它,显得非常重要。

一、毛泽东党群关系思想丰富深厚的理论内涵

毛泽东党群关系思想要解决的是中国共产党立党宗旨、革命宗旨、执政宗旨等根本问题,解决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基本道路方法等重大问题,因此,它在理论来源、理论基础以及理论涵义、价值核心等方面,都有着非同寻常的份量和意义。

(一)毛泽东党群关系思想的三个基本理论来源

1. 马克思主义群众观是毛泽东党群关系思想的哲学基础。马克思主义群众观从历史唯物主义出发,认为人民群众作为历史的主人,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的决定性力量。马、恩指出:“历史不过是追求着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而已”①,人在历史中进行创造性劳动,是物质资料和精神文化的创造者,也是资本主义私有制向共产主义社会进步的决定性力量,无产阶级群众是实现自身解放的主要革命力量,在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下,由自在的阶级变为自为的阶级,由自发的斗争转向自觉的斗争,最终实现自己解放自己。毛泽东将马克思主义群众观运用于中国革命实践并不断总结发展,形成了毛泽东党群关系思想。

2. 中国传统民本思想是毛泽东党群关系思想的精神源泉。求学时期,毛泽东熟读了孔孟儒学典籍,受孔孟的民本、仁政思想影响很深。毛泽东曾说:“我认为这些书对我影响很大,因为是在容易接受的年龄里读的。”②同时,他与才高德范的孔孟儒学大师杨昌济有着较深的师承关系,在延安接受记者采访时,毛泽东说:“在我的青年时代,杨昌济对我有很深的影响。”事实也是如此。1938年,在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上,毛泽东指出:“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应当给以总结,承继这一份珍贵的遗产。”③这份珍贵的遗产,明显包括了孔孟儒学民本思想及其历代的传承和发展,以及孙中山的“三民主义”思想。

3.领导中国人民进行的革命斗争,是毛泽东党群思想形成和发展的实践平台。毛泽东党群关系思想发轫于建党初期和大革命时期,经过对社会各阶级政治经济的深入调研,他在《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等文章中,准确判断了农民阶级和其他无产阶级是“中国革命胜利的主体力量”。这实际上指出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是某种意义上的农民战争,从而找到了一条区别于苏俄的中国革命正确道路,即在反动势力最薄弱的各省交界之农村山区建立革命根据地,走“农村包围城市”、最后争取全国胜利的道路。也因此确定了党与以农民为主体的人民群众的命运同体之基本关系。在革命斗争年代,除了国共合作等特殊时期外,党实行剥夺地主阶级的土地,分给无地和少地的农民耕种,满足了农民对土地天然的强烈渴望,因此建立了党与农民阶级牢固的阶级联系纽带。

(二)毛泽东党群关系思想的基本涵义

毛泽东党群关系思想的涵义丰富深厚,其基本涵义是围绕着党群关系这个中心问题,从认识人民群众的历史主体地位和作用价值,到把党群关系运用于中国共产党的政治实践。它以递进的思维方式,从三个层面提出并回答了问题。

1.怎样看待人民群众。毛泽东肯定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的决定性力量。1945年,在《论联合政府》中,毛泽东说:“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④他看到了人民群众中蕴藏着的强大力量,他指出,人民群众是真正的英雄,是真正的“铜墙铁壁”,是决定战争胜负的根本力量。在《论持久战》中,毛泽东精辟而有远见地指出,抗日战争进入到相持阶段后,实行持久战,必将赢得胜利,因为“兵民是胜利之本”,最终决定战争胜利的不是武器装备,“战争的伟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众之中。”⑤

3.怎样处理与人民群众的关系。毛泽东从我们党的目标和方式方法等方面回答了这个问题。在目标上,毛泽东指出,我们共产党人就是要密切党群关系,建立党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领导和组织人民群众参加到党的革命建设事业中去。在方式方法上,毛泽东要求联系群众既不能犯“急性病”,搞命令主义;也不能犯“慢性病”,成了尾巴主义。⑥他要求区分人民群众正确与错误的意见,分别采取“加以实现”和“教育群众,加以改正”的相应办法,⑦要“善于把党的政策变为群众的行动”。⑧

(三)一切从人民利益出发,是毛泽东党群关系思想的价值核心

毛泽东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确立为共产党及其党员的根本价值准则,指出这是“我们共产党区别于其他任何政党的又一个显著标志。”⑨在《论联合政府》中,毛泽东指出:“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一刻也不脱离群众;一切从人民的利益出发,而不是从个人或小集团的利益出发;向人民负责和向党的领导机关负责的一致性;这些就是我们的出发点。”⑩他经常告诫全党,共产党人无论职位高低,都是人民的勤务员,都是为人民服务的,决不能“把自己看作群众的主人,看作高居于‘下等人’头上的贵族”。面对革命形势好转和党的执政,他最担忧共产党员脱离人民群众,发生蜕变和腐败,丧失无产阶级革命斗志。早在1944年,他就要求全党学习《甲申三百年祭》,吸取李自成农民革命的失败教训。1949年3月,在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毛泽东严肃提出“两个务必”,告诫全党警惕“资产阶级糖衣炮弹”。因此,概括毛泽东的人民群众利益观,至少应有三层基本含义:一是共产党人始终为人民群众利益而奋斗。二是共产党人除了人民群众的利益,没有任何其他政党利益、个人利益。三是共产党人要发动和组织人民群众为自己利益而斗争,为此,党要教育、发动和组织群众,促使人民群众觉醒团结,毛泽东指出:“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则,就是要使群众认识自己的利益,并且团结起来,为自己的利益而奋斗。”[11]其核心含义就是,共产党人没有自己的任何私利,所有的一切都是从人民利益出发。所以说,一切从人民利益出发,是毛泽东党群关系思想的价值核心。毛泽东一生最显著的政治品格,就是始终以人民利益为中心,把人民群众利益放在最高位置,这也是中国共产党人区别于其他资产阶级政党的显著特征,是他们的终极政治追求。

(四)无产阶级人民观,是毛泽东党群关系思想的理论基础

毛泽东党群关系思想的理论基础,建立在如何看待人民群众的思想观念和立场态度上,即如何看待人民群众的历史主体性、价值地位及党对待人民群众的政治立场、政治态度等方面。毛泽东指出:“国民党也需要老百姓,也讲‘爱民’……他们讲‘爱民’是为了剥削,为了从老百姓身上榨取东西”[12],国民党视人民群众为奴役工具,以剥削为根本目的,因此,共产党人的人民观是无产阶级的人民观。毛泽东的无产阶级人民观主要有以下三个基本方面。

1.站在人民的立场。首先,对待人民群众的政治立场。站在哪个阶级立场对待人民,是政治立场问题。毛泽东指出:“为什么人的问题,是一个根本的问题,原则的问题”。[13]其次,对待人民群众的利益立场。阶级立场的核心是阶级利益。毛泽东指出:“共产党是为民族、为人民谋利益的政党,它本身决无私利可图”。[14]“共产党员无论何时何地都不应以个人利益放在第一位,而应以个人利益服从于民族的和人民群众的利益。”[15]再次,党与人民群众的站位立场。毛泽东指出:“党员应该站在民众之中,而决不应该站在民众之上”。[16]“共产党员在民众运动中,应该是民众的朋友,而不是民众的上司,是诲人不倦的教师,而不是官僚主义的政客。”[17]

2.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的决定性力量。这是毛泽东关于人民群众历史主体地位、价值作用的基本观点。毛泽东经常强调,共产党人必须眼睛向下,对群众满腔热忱,拜群众为师。毛泽东指出:“群众是真正的英雄,而我们自己则往往是幼稚可笑的,不了解这一点,就不能得到起码的知识。”[18],还指出,“真正的铜墙铁壁是什么?是群众,是千百万真心实意地拥护革命的群众。这是真正的铜墙铁壁,什么力量也打不破的,完全打不破的。”[19]

3.人民群众是我们的先生,要拜人民群众为师。毛泽东指出,人民群众不仅是真正英雄,而且蕴藏着巨量智慧和巨大力量,共产党人要深入人民群众,虚心学习,甘当学生,因为“只有做群众的学生才能做群众的先生”[20],当好人民群众的学生,是为了更好地领导和教育人民群众,“要在人民群众那里学得知识,制定政策,然后再去教育人民群众。所以要当先生,就得先当学生,没有一个教师不是先当过学生的。”[21]

本文以“产教融合”为切入点,不仅要系统化地构建校内会计学专业实践能力培养体系,还要为学生会计岗位的胜任力打下基础。采用操作前预习和示范,操作过程实时监控,操作完成后总结、评价和分析,确实提高高校本科生会计岗位的职业素质,达到企业和社会需求。

二、毛泽东党群关系思想在中国革命和建设中具有重要的实践价值

在中国伟大的革命和建设实践中,毛泽东党群关系思想解决了党群关系的系列重大问题,确立了党群关系的一些基本原则,从而发挥了强大的、关键性的作用,保证了党的事业的顺利推进。因此,无论是在过去,还是现在和将来,都要继承好和弘扬好毛泽东党群关系思想。

(一)确立了无产阶级政党的根本宗旨,使我们党始终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而深深扎根于人民群众

明确党与人民群众之间的关系,是党的宗旨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毛泽东以《为人民服务》为题,写出了千古名篇,明确提出了共产党及所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是革命的队伍,这个队伍完全是为着解放人民的,是彻底地为人民的利益工作的,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在党的“七大”政治报告中,毛泽东对“为人民服务”作了更系统更完整的阐述,把它提高到了党的唯一宗旨高度,并且,自“七大”以后,“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被正式写入党章,明确为党的宗旨,直至今天始终是党高扬的旗帜。同时,为防止个别党员干部脱离人民群众,脱离党的宗旨,毛泽东一生共发动和领导了七次全党规模的整党整风运动。当党内出现一些消极思想风气的苗头时,党及时进行整党整风运动,是非常必要的。例如,1957年,我们党针对革命胜利后,有一部分干部革命意志衰退,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少了,而闹地位、争名誉、讲吃穿、争名夺利等现象多了,开展了反官僚主义、宗派主义和主观主义的党内整风,毛泽东振聋发聩地指出:“共产党就是要奋斗,就是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不要半心半意或者三分之二的心三分之二的意为人民服务。”[22]1962年,邓小平在扩大的中央工作会议上也指出:“我们进了城,执了政,是做官呢,还是当人民的勤务员呢?……如果不是做官,而是当人民的勤务员,那就要以普通劳动者的面貌出现,要平等待人,要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23]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思想鼓舞着共产党人,写下了可歌可泣的革命与建设壮丽史篇。在战争年代,党及其领导的军队为人民的解放而浴血奋斗,历尽千辛万苦,无怨无悔而勇往直前;在和平建设年代,鼓舞了党员干部的事业干劲,激发了全社会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热情和信心。

(二)确立了党群关系建设的目标和方向,使我们党与人民群众建立了牢不可破的血肉联系

密切党群关系,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是毛泽东党群关系建设的目标和方向。这就要求我们党深入群众之中,了解群众的所思所想、困苦忧愁与幸福快乐,与群众建立工作和感情上的紧密联系,以组织和领导群众,共同奋斗,共克艰难。在民主革命时期,如果没有这种优良的党群关系,我们党就不可能有生存和发展的机会,遑论战胜强大的日本帝国主义与国民党反动势力。土地革命战争时,红军筹粮、筹款、征兵、“扩红”、发展党组织、进行革命战争等等,在白色恐怖下,人民群众作出跟随党,跟随红军的选择,需要冒很大的风险,很可能面临家破人亡的结果。而事实上也是如此,革命根据地的红军家属、同情和支持红军的群众,为革命作出了巨大的牺牲。如果党与人民群众没有建立坚固的党群关系,党和红军就不可能建立巩固的革命根据地,开展长期的革命斗争。解放战争时,党快速扩大解放区,要稳定新解放区和支持前线战争,也需要大量细致深入的群众工作,这同党的密切联系群众是分不开的。建国后,我们党建立了稳固的人民政权、启动了百废待兴的建设事业、完成了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等等,是因为有良好的党群关系作为基础条件。今天,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努力奋斗中,同样也离不开优良的党群关系。

(三)确立了党的基本领导方式和工作方法,使我们党走群众路线而取得革命建设一次又一次的胜利

群众路线是毛泽东党群关系思想必然的理论归宿。毛泽东总结出党的基本领导方式和工作方法,就是走党的群众路线,即“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把党的正确主张变为群众的自觉行动”。1943年,毛泽东对群众路线作了具体阐述:“将群众的意见(分散的无系统的意见)集中起来(经过研究,化为集中的系统的意见),又到群众中去作宣传解释,化为群众的意见,使群众坚持下去,见之于行动,并在群众行动中考验这些意见是否正确。然后再从群众中集中起来,再到群众中坚持下去。如此无限循环,一次比一次地更正确、更生动、更丰富。这就是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24]群众路线成为了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的三个基本方面之一。“一切为了群众”,规定了党的一切行动的出发点和终极目的;“一切依靠群众”,规定了要依靠群众的智慧、帮助和支持,把群众作为智慧源泉、力量之基、扎根土壤、战斗堡垒;“从群众中来”,明确了党的思想理论、领导决策、工作措施等不是凭空产生、也不是从本本中产生,而是从群众革命实践中来;“到群众中去”,明确了党在群众实践基础上形成的正确主张、决策、方法,要运用到群众实践中发挥指导作用,再经受群众实践的检验。实践证明,党的群众路线,不仅解决好了党群关系,还从根本上解决好了党的领导方式和工作方法问题,它直接指向了党领导革命问题中的核心和关键。它简洁直观的形象表述,很容易为党员干部理解和运用,它与党的马克思主义群众观高度一致,它以“路线”这个重大政治术语,强调了它的政治意义高度,强调了党必须走的路线,决不能丝毫偏离,绝不能背道而驰。

(四)确立了党的言论行为和工作成败的最高衡量标准,使我们党始终以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为准则而获得了坚实的群众基础

如何评判一个政党的言论行为和工作成败,存在诸多不同的衡量标准。从不同的立场、角度评判衡量,会有不同的结论;以不同的认识能力、参照物去评判衡量,也会有不同的结论。而评判衡量的结论,对于政党及其活动有着重要的价值指引作用。在这种情况下,中国共产党的最高衡量标准是什么,当不同的衡量标准产生抵牾矛盾时,适用什么样的最后裁决性的标准,以解决这些矛盾,这在党的革命和建设实践中是一个现实而重要的问题。而这个最终裁决性的标准,必定是与我们党的性质、宗旨高度一致,也必定是符合客观规律的。在党的七大上,毛泽东指出:“共产党人的一切言论行动,必须以合乎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最大利益,为最广大人民群众所拥护为最高标准。”[25]这就是说,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就是最高衡量标准。这是党在革命建设实践中自觉遵循的尺度,并在各个时期得到了不断的继承和发展。改革开放时期,作为改革开放的设计师,邓小平排除传统思维势力的影响,为实现和发展人民根本利益开创了改革开放的宏伟征程,把“人民拥护不拥护,人民赞成不赞成,人民高兴不高兴,人民答应不答应”,确立为我们想事情,做工作的根本衡量尺度;冮泽民指出:“人民,只有人民,才是我们工作价值的最高裁决者”;[26]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大力推动经济社会的科学发展,把“以人为本”作为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开启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新征程,努力为实现“中国梦”而奋斗,这是新时期践行党的群众路线最好的实际行动。习近平指出:“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必须紧紧依靠人民来实现,必须不断为人民造福”。[27]总之,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被确立为党的最高衡量标准,具有重大的实践指导价值,因为它使无产阶级政党的性质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在革命和建设实践中得到具体践行;使代表人民群众利益、正确处理党群关系的党的路线、纲领、方针、政策在具体工作中得到正确执行;同时为人民群众监督党、评价党及其各级组织的工作提供了理论和政策依据,并最终促进了党的工作进步,使党获得了人民群众普遍而坚决的支持和拥护,为党提供了坚实的群众基础和执政合法性。

三、继承和发展好毛泽东党群关系思想,是改革开放新时代的必然要求

毛泽东党群关系思想对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的胜利起了重要的作用。当前,我们党面临着新形势、新环境、新任务,与毛泽东时代相比,世情、党情、国情、民情已经发生了重大变化。这就要求我们既要继承好,又要与时俱进地发展好毛泽东党群关系思想,让毛泽东党群关系思想在新时代新时期发挥更好的指导作用。

(一)既注重人民群众“智慧源泉”、“评判权威”的地位和作用,又注重发挥党的先进性和提高党的执政能力

我们党一直把人民群众的智慧,视为党的智慧源泉,把人民群众的看法和评判,作为最权威的裁判。这对于避免脱离群众、脱离实际,充分利用全社会智力资源,从群众的立场角度看问题搞工作,从而确立好工作立场,抓住工作中心重点具有重要的意义。毛泽东曾经指出:“群众有伟大的创造力。中国人民中间,实在有成千成万的‘诸葛亮’,每个乡村,每个市镇,都有那里的‘诸葛亮’”。[28]邓小平也曾经指出,要把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指导党的一切工作的标准。江泽民说,这“四个不”是我们想事情,做工作,想得对不对,做得好不好的一个根本的衡量尺度。这些科学论断,在科技高度发达的今天依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2012年底,习近平在广东考察工作时指出:“领导不是百事通,不是万能的……领导干部要放下架子,甘当小学生,多同群众交朋友,多向群众请教。要真正悟透群众是真正的英雄。”但是,尊重人民群众的智慧能力和评判地位,并不意味着党要走在群众的后面,而恰恰相反,无论哪个时代,我们的党都要走在时代前列,走在群众前面,这样,才能担当起领导重担,才能体现无产阶级政党的先进性。当前,我们有的地方党组织当群众尾巴的现象比较突出,群众的呼声“达天”了,才引起重视;群众的反对舆论沸腾了,才去解决问题;群众的不满盈耳了,才去想办法发展。而对群众的一般正当呼声,统统充耳不闻。如果我们总是当群众的尾巴,只能被时代抛到身后,甚至被群众抛弃。因此,必须注重发挥党的先进性和科学执政能力。这就要着重从党的能力素质和政党品质两个方面着手。对于政党品质,我们党要防止腐败变质,防止党蜕变为特权阶层的谋利工具,确保无产阶级政党的纯洁性和先进性;对于的党能力素质,我们党要着力提高自身管理、自我完善、自我提高和科学执政的能力水平,用宽阔的政治胸怀去接纳群众的民主监督。

(二)既重视依靠群众、关注每个个体的意见,又注重党的领导干部在党群关系中有所作为和有所担当

人民群众是党必须依靠的力量,一切依靠人民群众是毋庸置疑的。但是,“一切依靠群众”不能理解为“一切依赖人民群众”。依靠群众,指人民群众是我们的立足之地、力量之源、战斗堡垒。一切依赖群众,就会使我们党失去先进性,产生依赖群众的习惯,没有党自己的主张,没有自己独立正确的决策,全凭群众指挥,就会把“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变成为把群众意见主张,原原本本地、不加任何消化、辨别、提炼地再使用到群众中去。这将最终导致我们对人民群众的意见主张,莫辨是非,无所适从,不知选取,甚至导致我们把错误的当做正确的,把个别人、少数群体的意见主张,当做群众全体、大部分群众的意见主张,对明知不妥当不正确的意见也不敢质疑。

当前,在发展中需要注意是,一些部门、一些地方在面对改革开放中的矛盾时,因害怕被戴上侵犯群众权益、罔顾群众呼声的帽子,对一些即使是错误的主张也予以支持,对一些正确的决策不敢坚持;在不敢面对矛盾冲突,没有能力解决公共利益与个别人或少数群众利益冲突的情况下,采取了减缓甚至实际放弃地方经济社会科学发展的“鸵鸟对策”,走“无错就是功”的道路。而一些并非正确的少数舆论意见甚至个体意见,对一些领域、一些方面的改革和决策,已经产生了消极影响,甚至一定程度上左右了决策。因此,坚持“把党的正确主张变为群众的自觉行动”,很有现实意义。尤其是在处理利益冲突和利益调整的情况下,要认识到群众中也会有不正确的意见、不合理的诉求,这就需要我们准确把握和执行党的群众路线,敢于担当,按照科学规律和法律政策办事,善于处理群众的不同意见,既要切实保护群众的利益,解决好群众的合理诉求,又要敢于坚持正确意见、正确决策,不能因为有一些不同的意见而影响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毛泽东不否认群众也存在缺点,他说:“对于人民的缺点是需要批评的”[29],“……对于人民群众中发生的不正确的意见,则必须教育群众,加以改正”[30]。党的十三届六中全会指出:“党要依靠群众又要教育和引导群众前进”,所以,我们既要鼓励领导干部敢于担责和有所作为,按科学规律办事,教育和引导群众科学发展,又要建立相应的激励和保障机制,建立相应的干部及其政绩的考核评价机制,从而使各级党组织在领导社会发展中更有作为。

(三)既不局限于“解放群众”、“服务群众”等方式的单向增进党群关系,同时注重“群众政治参与”等方式的党群关系双向互动

我们党传统增进党群关系的方式,主要体现为单向的关系增进,即党组织及党员干部努力向群众贴近,积极主动建立和增进与群众的感情联系。这是我们党遵行群众路线和密切党群关系的自觉性,是无产阶级政党党性的鲜明体现。在革命和建国初期,单向增进党群关系的效果是很显著的,其原因,除了党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外,革命斗争环境是另一个重要因素,即在那些年代,敌我阵营泾渭分明,代表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中国共产党与群众建立了党群利益共同体,党为人民群众的解放和幸福而浴血奋斗,党群同仇敌忾,命运共系一绳,血肉共融一体,因此,党群关系高度密切。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党天然的执政合法性,即因领导人民群众取得政权而自然得到的支持和拥护会逐渐衰减。新时期,党的执政合法性应更多地从执政法理、执政绩效、政治互动等方面获取。同时,党群关系的主体是党与群众两个方面,两者关系的发展和维系,是双方面双向的。群众方面客观存在着进行政治参与、党群互动的明显趋势和强烈要求。因此,新时期要注重增强群众政治参与,保障群众对党组织及其党员干部的民主监督,在党与群众的政治互动中增进党群关系。保障群众政治参与是新时期提高群众信任、增进党群关系的重要途径。在现代民主政治和网络信息时代下,群众如果没有适度的、足够的政治参与,尤其是网络政治参与工作,就会导致对国家体制和执政党的不信任,甚至引发体制外的政治行为,成为不和谐、不稳定的因素。当然,它要在国家体制和政党制度承载的限度内,确定好每个发展阶段政治参与的合适程度。

(四)既要发挥宣教和传统形式的作用,同时更加注重实际行动和解决实际问题

在党的历史上,我们党开展了数次大规模的整党整风运动和教育活动,这些运动和活动成为了党群关系建设的主要形式和主要载体。例如,1941年至1945年的延安整风运动、1947年至1949年的土改整党运动、1950年的整风运动、1951年至1954年的整党运动,1957年的整风运动、1963年至1966年的社会主义教育运动(“四清运动”)、1969至1971年的整党运动、1983年至1987年的整党运动,以及上世纪90年代以来全党范围内开展的“三讲”教育活动、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创先争优”活动,及当前正在开展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等。

总的情况是,除了“文革”期间的整党运动和转向到阶级斗争扩大化的“四清运动”外,其他都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尤其是在革命战争年代和建国初期,整党整风的效果显著,立竿见影。经过整党整风后,全党的精神风貌得到刷新,党内一些不好的思想、组织、作风和政治、经济问题,能得到较好地整顿;但进入到改革开放之后,整党整风运动和教育活动的效果越来越不如之前那样理想。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主要是环境和条件的改变。在革命战争环境中,全党组织管理严密,政治思想的环境氛围好,党员干部个人利益和个人前途与国家利益、党组织利益、集体利益、政治理想等高度统一,因此,党员干部对党的整顿宣教活动容易引起共鸣,容易普遍接受。而在改革开放的今天,党的管理和教育体制方式虽然没变,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环境更加开放自由,反腐败的司法制度供给不足,党员干部轻易追求到的非法利益,远远胜于遵纪守法所得的好处。在这样的现实环境中,个人的直接现实利益与关乎国家和党的利益的空洞说教相比,一些党员干部的行为选择可想而知。所以,尽管活动年年搞,中央一次强于一次的厉声喝止,党内仍然不断发生大量的权力腐败和权力变异。因此,改革开放时代的政治宣教和整党整风活动,如果不“伤筋动骨”,一般会陷入“轰轰烈烈搞活动,渺渺茫茫无效果”之尴尬,陷入“水浇鸭背不透里,外焦里嫩走形式”之困境,很难取得实质效果。因此,今后要着重从规制党员干部尤其是领导干部的用权和用人,建立健全有助于坚守清廉官品的保障机制、解决好党群关系面临的具体问题等方面入手,按习近平总书记“三严三实”的指示精神,从严从实,把党群关系建设落在实处,坚决杜绝以形式主义对待反“四风”。教育是基础,但必须落脚于实践,要切实防止一些地方部门搞形式主义对付,使得群众不能提出具体的意见问题,即使提出问题又用“大而化之”招数敷衍,以“不戴帽子,不打棍子”屏蔽群众的批评和挖根子、追责任,搞“领导干部生病,普通党员和群众吃药”。因此,要把领导干部和党员行为的实际好转、解决好党群关系实际问题,作为评价这次活动是否成功的标准。

注释: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 卷,人民出版社,1957 年版,第119 页。

②吴黎平著:《毛泽东一九三六年同斯诺的谈话》,人民出版社,1979 年版,第10 页。

③⑤[15][17]《毛泽东选集》,第2 卷,人民出版社,1991 年版,第534、511、522、522 页。

④⑥⑨⑩[12][13][14][16][18][20][24][25][28][29]《毛泽东选集》,第3 卷,人民出版社,1991 年版,第1031、1095、1044、1095、57—58、857、809、809、790、864、899、1096、933、866 页。

⑦⑧[11][30]《毛泽东选集》,第4 卷,人民出版社,1991 年版,第1310、1320、1318、1310 页。

[19]《毛泽东选集》,第1 卷,人民出版社,1991 年版,第139 页。

[21]《毛泽东文集》,第8 卷,人民出版社,1999 年版,第324 页。

[22]《毛泽东文集》,第7 卷,人民出版社,1999 年版,第285 页。

[23]《邓小平文选》,第1 卷,人民出版社,1994 年版,第304 页。

[26]江泽民:《论党的建设》,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 年版,第181 页。

[27]习近平:《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3 年3 月18 日。

猜你喜欢
群众思想
转化思想的应用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云治理”要贴近群众
思想与“剑”
多让群众咧嘴笑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思想是什么”
情牵群众美好生活新期待
“群众来求助”等十六则
为群众美好生活执着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