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云南省委党校课题组
(中共云南省委党校 办公室,云南 昆明 650111)
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第一次提出建设“美丽乡村”的奋斗目标以来,云南省西双版纳州勐海县以习近平总书记有关新农村建设和美丽乡村建设的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导,努力推进美丽乡村建设。
勐海县位于云南省西南部、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西部,东接景洪市,东北接普洱市,西北与澜沧县毗邻,西和南与缅甸接壤,国境线长146.6公里。国土总面积5511平方公里,其中山区面积占93.45%,坝区面积占6.55%。全县辖6镇5乡1个农场,有85个村民委员会944个村民小组,2013年末,农业人口27.09万人。近两年来,勐海县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总要求,以提升农民生活品质为根本,以推进村庄环境整治为重点,以展现农村生态魅力为特色,把省级重点建设村、一事一议财政奖补美丽乡村、少数民族特色村寨、村容村貌整治等部门开展的新农村建设试点示范村作为美丽乡村建设点,着力打造升级版新农村,建设现代版“桃花源”,使村寨变得更靓了,农民的腰包更鼓了,幸福指数提高了,把“美丽乡村”建成了继“中国普洱茶第一县”、“西双版纳春城”后叫响勐海县的又一张名片。
1.选好示范点,打造美丽乡村形象。勐海县把群众基础好、建设积极性高的村作为美丽乡村示范点候选村寨。精心选择了勐混镇贺开村委会曼迈、曼弄新寨村、曼国村委会曼枪村、勐海镇曼尾村委会曼垒村和勐遮镇曼根村委会曼光一、二组等五个村小组为2013年度一事一议美丽乡村建设项目示范点。示范点涵盖了特色产业村、交通干道沿线村、重点景区周边村等不同类型。围绕“硬化、绿化、美化、亮化”的“四化”要求、“山美、水美、田美、人美”的“四美”目标,做好5个示范点的总体规划。在规划建设中,从村寨所处的地理位置、村容村貌、生态特色、民族文化、主导产业等角度深入分析,突出乡村和民族特色,保持田园风貌、体现地域文化风格,合理定位村寨主题特色,实现“一村一景”、“一村一品”。
2.发展生态旅游,叫响美丽乡村品牌。勐海县生态旅游资源非常丰富,主要以原始森林、古茶园、民族自然村寨、民族宗教、民族文化、生态农业等特色产品为资源基础,加上地理区位优势和独特的气候条件,是开发康体、养生、体验各种文化和徒步探险的生态旅游理想圣地。勐海县历来重视生态旅游开发建设,着力打造生态与民族文化相融合的生态旅游文化,带动农民持续增收。第一,全力打造以民族特色为主的“民俗风情游”。勐海县世居着傣族、哈尼族、布朗族、拉祜族等4种少数民族。各少数民族保留着自己独特的生产和生活习俗,各民族居住的村寨各有特色。针对不同民族特点,做好传统村落的保护和传承工作,先后打造出中缅边境傣寨打洛镇勐景来、布朗文化特色村打洛镇曼芽、布朗族生态博物馆西定乡章朗村等一大批民族文化名村。其中,勐景来入选“云南省30佳最具魅力村寨”、“云南省历史文化名村”、“中国傣族文化保护与传承示范基地”等称号。这些特色鲜明的民族文化名村向世人充分展示了其厚重历史和浓郁民族文化。第二,着力打造以宗教文化为特色的“古色旅游”。勐海境内有佛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佛教又主要以南传上座部佛教文化为主。佛塔、佛寺蕴含的南传上座部佛教文化是中国艺术园中的奇葩。结合勐海县多样性文化与宗教文化,挖掘整理文化资源,全力打造茶禅世界、勐遮曼吕佛寺、景真八角亭佛寺、曼短佛寺等景区,让游人亲历南传佛教朝圣、禅修之旅。第三,重拳打造以生态休闲旅游为主的“绿色旅游”。按照“一村一品”的发展思路,打造出拉祜古茶山休闲特色贺开、哈尼古茶园特色村半坡老寨、现代农业休闲观光特色旅游村曼杭混、温泉休闲特色旅游村曼尾、传统傣家特色旅游村曼板等一大批生态休闲旅游品牌。2013年,全县接待国内外旅游者138万人次,同比增长29%;旅游综合收入14.29亿元,同比增长25%。
3.改善环境,做靓美丽乡村风貌。在基础设施条件相对较好的村寨和公路沿线建设垃圾房,并签订垃圾清运协议,定期进行清运,实现了农村生活垃圾“户集——村收——镇处理”模式,并由村老年协会承担村寨内公共场所和设施的保洁工作,工作经费由每户村民交纳。辖区内做到垃圾日清日运,管理有序,环境整洁。田间地头设置了农药瓶、袋及废弃农膜专用收集池,有效控制了农村面源污染。积极帮助村寨和农户实施改水、改厕、改灶、改厩等基础建设,严格执行圈养和不准放养规定,着力保持村庄洁净。强化先进村寨和示范户的创建,让农村家家户户物放有序、村寨整洁清爽,示范农户居室内外干净整洁,引导农民养成穿着得体、卫生习惯良好、精神面貌昂扬向上的新农民形象。通过美丽乡村建设,农民环境保护意识明显增强,农村环境质量大为改善。
4.重视设施建设,夯实美丽乡村基础。勐海县充分整合各部门新农村建设项目资金,采用项目支持、政府扶持、群众投劳自筹的方式,加快实施了一批文明路、人畜饮水、活动场所、垃圾房(池)、村内绿化亮化、危房改造、特色产业、民族文化保护与传承等软、硬件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引导群众在房前屋后、村庄道路两侧进行绿化,种植各种绿化树木2万余株,绿化率不断提高,环境卫生进一步改善。目前,10个乡镇的“两污”建设工程完成并投入使用;全县先后完成垃圾池建设700余个、垃圾房105个、污水处理池(氧化塘)30个、垃圾中转站3座;配置垃圾箱280余个、果皮箱200余个、垃圾桶800余个、各类垃圾运输车70余辆。村寨环境基础设施不断完善,环境面貌进一步改观,村容村貌焕然一新。
5.提升农民素质,激发美丽乡村活力。实践证明,乡村如果只有美景没有美德,那么,美景也是留不住的。在勐海县美丽乡村建设中,第一,教育引导群众崇尚科学、反对迷信、移风易俗、破除陋习,形成健康文明积极向上的新风貌。第二,加强对农民的教育培训,引导群众积极参与美丽乡村建设和农村环境卫生综合整治活动,促进农民思想观念、行为方式、生活方式的变化。第三,进一步健全完善《村规民约》,从提高管理意识、改变生活陋习开始,把经济管理、社会治安、村风民俗、婚姻家庭、计划生育等各方面因素考虑在内,整体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美丽乡村建设带动了勐海县农民观念的改变,对各种陋习产生了一次深刻的“革命”,在农村形成了一股新气象。
6.推进森林勐海建设,确保美丽乡村质量。在美丽乡村建设推进中,勐海县始终围绕生态自然的主题,集中精力打造森林勐海工程。第一,以产业发展为基础,林农增收为核心,转变林业发展方式为主线,建立较为完善的林业生态体系,并通过实施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森林防护体系建设、农村能源建设、野生动植物保护及自然保护区建设、生态公益林保护、城乡绿化等八大工程,发展干果基地建设、林下资源开发、木材加工、工业原料林、野生动物驯养繁殖利用、珍贵用材林基地、森林生态文化、森林生态旅游等八大产业,提高森林覆盖率和林业综合效益。第二,实施河道防洪治理工程。加强植被保护,大力实施道路、河道、广场、环城、庭院等“五大绿化”工程,不断增加城镇公共绿地面积。第三,实施生态补偿,充分调动广大群众参与森林保护的积极性,将生态优势转为后发优势,推动美丽乡村快速、健康、持续发展。2013年,全年完成造林12.54万亩,完成公益林生态效益补偿285万亩,巩固退耕还林成果7250亩,低碳林改造5.7万亩,森林覆盖率为60.33%,林木绿化率达62.9%。成功创建9个国家级生态乡镇、11个省级生态乡镇和1个国家级生态村、71个州级生态村。
7.培植特色产业,培育美丽乡村源泉。如果仅仅把村子外表做得漂亮了,农民还是很贫穷,这样的美丽乡村就没有意义了,只是政绩工程而已。基于此,勐海县将美丽乡村建设与乡村经济建设结合起来,通过实施特色产业工程,把美丽乡村生态良好的潜在优势转化为产业发展的现实优势,做好农村经济生态化和生态经济化“两篇文章”,不断提升乡村自身的“造血”能力,为美丽乡村建设注入原动力。第一,进一步明确粮、糖、茶、麻、蔬菜、林产业、畜牧水产等各种重点产业发展的思路,促进特色优势生物产业“基地化、产业化、生产区域化”,推动“农家乐村”、“苦瓜村”、“造纸村”、“竹编村”、“菜花村”等“一村一品”特色产业的发展,变单纯种粮为多种经营,拓展农民增收和现代高效生态农业发展途径。第二,加快蔬菜瓜果、紫山药、石斛、木薯等特色产业基地建设。农业品牌效益日益突显,大益、陈升号、七彩云南、八角亭获中国普洱茶十大著名品牌,勐海县获国家质监局批准筹建“全国普洱茶产业知名品牌示范区”。第三,农业产业化步伐加快,农业专业合作社达221家,组建农村合作经济指导服务站11个。第四,加大政策、资金和项目支持力度,实现全县85个村委会(6个生产队)都有集体经济,年可支配收入过1万元(不含上级补助资金)的达到80%以上,年可支配收入超过3万元的达到60%以上;实现100%村民小组有集体经济,消除了集体经济空壳村。2013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6522元,同比增长17.6%。农民的生活越来越甜美。
8.着力为民服务,提升美丽乡村品质。第一,加快村级活动场所、村文体广场、远程教育网络、农家书屋等建设步伐,积极搭建集图书阅读、广播影视、宣传教育、文艺演出、科技推广、科普培训为一体的综合性文化站、室等党员群众活动平台,及时有效地开展为民服务。第二,依托一站式服务大厅、便民服务室、党员书屋、悄悄话室、护村队值班室等阵地,创新服务方式,提升综合服务能力。随着美丽乡村建设的发展,基层组织战斗力和凝聚力大幅提升,农村基层干部的办事能力、工作水平都有了很大的提高,基层服务设施得到大幅提升。
1.工作机制不健全。由于美丽乡村工作启动时间不长,全县还未形成一个统一的美丽乡村建设领导小组来统筹协调全县的建设总体工作。各部门在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工作中缺乏有效的沟通协调,各自为阵,没有形成合力。财政、民宗、交通、水利、住建、环保、发改等部门都有类似项目,在实施中主动与美丽乡村建设结合的少,各干各的一小块。美丽乡村建设工作尚未形成统一领导、齐抓共管、互动共建机制。
2.群众参与积极性不高。由于长期以来的小农意识的存在,许多农民希望得到美丽乡村建设的实惠,而不愿承担义务,存在“等、靠、要”等依赖思想,多数农民没有心思去考虑怎样自主建设新农村,没有心思去思索自己与美丽乡村建设的关系,农民社会责任意识淡化,积极性和主动性没有得到很好的调动和发挥。由于农民文化素质整体不高,缺乏长远眼光,看不到美丽乡村建设带来的长远效应,对规划和有些投入不理解,甚至不支持。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大量外流,在家的劳动力极少,且大多是文化低、动手能力差的人,还有就是老弱妇孺,造成主体力量不强。农村的修路架桥、环境整治保洁、文化事业发展都离不开群众,但农民在资金筹集、利益触及等方面都难以自主组织实施,甚至在政府的支持引导下,也难以开展,多数表现出观望的态度。同时,引导农民崇尚科学、抵制迷信、移风易俗、破除陋习等方面缺乏力度,农村文化生活单调,不讲卫生、不讲文明的行为时有发生,健康文明的农村新风貌有待培育。
3.产业发展缺乏持续动力。虽然勐海县现代农业产业特色明显,但主导产业弱,产业组织化程度低;品牌少,科技含量不高;合作组织覆盖面小,部分运作不规范;龙头企业产业链条短,带动能力较弱;特色产业小而散,优而不强,规模效益不明显,美丽乡村建设尚缺乏持续动力和永久生命力。如何因地制宜指导各村以美丽乡村建设为契机,盘活利用好土地资源,实现转型发展,壮大集体经济和增加农民收入,将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作。
4.人居环境不尽如意。新农村建设使农村环境有了明显改善。但由于责权不明晰,特别是由于村级经济薄弱,建好后的公厕、道路、绿化、路灯等基础设施等方面缺乏长效管护,常出现有人建设、有人使用,却没有人管理的情况,致使大量的设施损害和荒芜。农村畜禽粪便、生活污水和废弃物、农药化肥等引发的污染问题较为突出,农村生态环境仍然不尽如人意,公共设施难以满足农民生活生产的需要。
5.资金投入严重不足。美丽乡村建设需要大量资金投入。勐海县是一个集边疆、民族、山区、贫困“四位一体”的边境农业大县。村寨大部分较为分散、基础条件差、外出人口多,且自然村寨规模大,村级集体经济十分薄弱,农民收入低,自我筹集资金能力差。加之受地理环境和基础薄弱等的制约,建设工作量大、投入大、难度大。由于县级财政困难,投入到美丽乡村建设项目的资金量小,难以发挥应有的作用。
美丽乡村建设是美丽中国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统筹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举措,是提升新农村建设水平的有力抓手,也是加快生态文明建设的有效载体。勐海县要以习近平总书记有关新农村建设和美丽乡村建设的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中共云南省委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的若干意见》,在现有基础上,综合施策,着力将美丽乡村建设工作推向纵深。
1.加强组织领导。为加强对勐海县美丽乡村建设工作的领导和管理,促进美丽乡村建设各项工作的正常、有序、平稳开展,建议成立由县委书记任组长,分管农村工作的领导任副组长,相关单位领导为成员的美丽乡村建设工作领导小组。乡镇、村级也要相应的成立美丽乡村建设工作领导小组,抓好美丽乡村建设工作。每个乡镇的美丽乡村建设工作由分工联系该乡镇的县级领导牵头负责,各部门协调帮助挂钩村寨加快美丽乡村建设,每个乡镇的班子成员分别抓好1个示范村。全县形成县级领导亲自抓、乡镇领导重点抓、包村干部和村组干部具体抓、相关部门协同抓,一层抓一层、层层抓落实的良好工作局面。
2.部门协调联动。各部门既要按照各自职责抓好份内工作,又要增强协调配合意识,通力协作,主动推进勐海县美丽乡村建设工作。县农委办每年制定出台全县美丽乡村建设实施方案,明确年度布点、建设重点和建设标准等要求,财政、农业、民宗、旅游等部门要积极配合,完成美丽乡村建设任务,国土、住建、林业、水利、交通、环保、文化、教育、卫生等部门要把资源向美丽乡村示范点倾斜,做到“美丽乡村规划建设到哪里,相关项目和资金配套就跟到哪里”,确保建设取得实效。
3.全面规划设计。勐海县要把美丽乡村建设规划作为重中之重,在规划中引入生态文明的理念。第一,要注重村庄的差异性,立足村庄实际,保留村庄特色,做大村庄生态文化,切忌低水平重复,千篇一律。第二,要注重与土地利用规划、水利设施规划等的衔接,加强各项规划之间的配套,避免重复和冲突,发挥好规划的引领作用,充分体现生态性、特色性、地域性,增强规划的前瞻性、科学性和可操作性。第三,要把重点和一般、近期和远期密切结合起来。每年安排几个群众关注的重点项目,一步步推进美丽乡村建设。
4.强化生态意识。勐海县的优势是山水,潜力也在山水,生态环境是勐海县最大也是最可宝贵的资源。第一,要按照“村容整洁”的要求,严格落实保护生态的政策法规,加强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构建优美的农村生态环境。第二,要把生态文明理念融入美丽乡村建设的每个环节,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环保舆论和科普宣传,大力开展绿化造林活动,完善污水处理设施,清理污染源头,积极发展生态农业,建设山绿水美的生态环境,不断提升农民群众的生活环境质量。
5. 夯实基础设施。勐海县要从最紧迫的道路硬化、农田水利设施、村庄亮化及公共文体卫生设施等问题入手,大力开展基础设施帮扶,着力改善村寨生产生活条件,提高自我发展能力。第一,要按照交通路网覆盖、灌排设施配套、田间道路畅通、农田林网健全、生产方式先进、产出效益较高的要求,加大交通、农田、水利、农机等配套设施建设,进一步改善农村生产生活的基础条件,不断提升农民生活质量。第二,要推进电信网、广电网、互联网进村入户,加快农村综合信息服务站点建设,实现农村信息资源共建共享。
6.提高主体意识。增强农民的共建共享意识,强化农民的主体作用,是勐海县美丽乡村建设成功与否的关键。无论到什么时候,都不应该忘掉群众路线这个传家宝。第一,在制定勐海县美丽乡村建设工作方案时,要充分考虑到广大农民的意愿。凡涉及规划建设、项目实施等群众利益的事,都应先征求群众意见,规划也应先在村里公示后再审批。第二,要利用召开党员大会、村民大会等形式,将建设美丽乡村的政策、措施及美丽乡村建设的意义、目的、内容宣传到位,让农民看到美丽乡村建设的美好远景,增强其建设的信心、自觉性和积极性,把创建美丽乡村作为自己的事业,自己的事情来做。第三,要充分调动农民参与和自主管理村庄环境的积极性主动性,引导制定农民群众普遍接受和遵守的村规民约,要健全道路维护、绿化养护、垃圾清运规章制度,让村民认识到环境保护人人有责,大家的环境大家爱。
7.增强发展动力。第一,坚持抓好粮食安全生产不动摇;加快优势特色产业基地建设;全力抓好“全国普洱茶产业知名品牌示范区”、“国家级有机农产品认证示范区”筹建工作,用真功夫打造勐海普洱茶文化品牌。第二,鼓励发展和大力支持家庭农场、专业大户、农民合作社、产业化龙头企业和精品农业庄园等新型主体,努力形成大龙头、大基地、大连片、大产业、大服务、大品牌的农业产业化发展格局。第三,要充分利用农村特色农业、山水资源、田园景观、地域文化和人文传统,加快乡村休闲旅游业发展。第四,要以吸引年轻人务农、培育职业农民为重点,加快发展面向农村、面向农业的职业教育,提高农民素质,培养新型农民和职业农民队伍,实现“科教兴农”战略,实现农业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
8.强化投入保障。第一,县级财政每年列支一定资金用于实施美丽乡村建设,并积极探索市场运作、社会参与、群众投工投劳、资源优势转化、企业挂帮等多种方式,争取更多资金投入。第二,积极主动加强与省、州的沟通衔接,千方百计争取项目、资金支持。第三,不断完善“一事一议”财政奖补机制,发动农民群众自建、自用、自管,对群众参与积极、基层干部工作得力的村寨给予优先扶持和奖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