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震救灾中救援队员心理防护策略研究

2014-08-15 00:50谢小东
中国应急救援 2014年3期
关键词:救灾救援队员

谢小东 王 芳

救援队员作为抗震救灾主要力量,在面对凋零的生命、死难者家属的悲痛以及满目疮痍等这些特殊情景时,其心理必将受到极大的冲击,甚至会产生各种心理问题,影响任务的圆满完成。因此,深入研究抗震救灾中救援队员心理问题的表现形式、产生原因,积极探索心理防护的有效策略。对于维护救援队员的身心健康和确保抗震救灾任务的圆满完成都具有重要意义。

1、抗震救灾中救援队员心理问题主要表现

1.1 恐惧害怕心理

抗震救灾任务中,救援队员面临恶劣的自然条件。有时烈日高挂,洪水滔滔,有时天寒地冻,北风凛冽,有时天崩地裂,房屋倒塌。救援队员难免产生恐惧心理,特别是在08年汶川抗震救灾任务当中,面对废墟和死亡,救援队员的精神经受着严峻的考验,生命随时也会遇到危险,这种恐惧心理就会表现得更加明显。

1.2 麻痹松懈心理

在长时间的救灾中,救援队员神经处于长期紧张状态,一旦精神负荷过重,很有可能在不自觉的情况下产生松懈心理,少数人会产生消极念头。这种心理会随着救灾进程而逐渐累计,如不及时控制,则战斗力大大削弱。

1.3 出现应激障碍

救援队员在面对繁重的救灾任务,持续接触死亡等惨烈场景,大多数救援队员心理压力骤然增大,约2%的救援队员可能出现较重的创伤后心理障碍(PSTD),对个人和集体危害很大,极个别心理反应明显,甚至有自杀企图。

2、抗震救灾中救援队员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

一般来讲心理问题产生是个体生理、心理、社会及生活事件等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经研究发现抗震救灾中的救援队员心理问题产生原因可归纳为:环境刺激太大、队员成分影响、家庭对子女过于担忧、部队心理干预能力欠缺等。

2.1 环境刺激强烈

灾害的突发性、惨烈性和救灾任务的艰巨性等都是造成救援队员产生心理反应的外在环境因素。一是灾难的突发性。救援队员面临巨大的突发性灾难事件,心理反应时间短促,部分救援队员产生一定的应激反应,尤其是驻地靠近灾害现场的救援队员,由于事件突然、情况不明,更容易在心理上产生急性应激反应。二是情景的惨烈性。救援队员在紧急抢救受灾群众、抬送和掩埋遇难者尸体的过程中,心理上会受到强烈的震撼和刺激,个别救援队员产生不良的心理反应,严重的造成了心理创伤和心理疾病。三是救灾的艰巨性。例如汶川地震,广大救援队员从空中伞降到陆地突击,从废墟抢险到深山搜救,从挺进震中“孤岛”到决战堰塞“悬湖”,救灾过程中经受层层生死考验。尤其在救灾初期,在缺乏必要的救灾设备和工具的条件下,广大救援队员夜以继日,连续作战。强烈的责任意识和使命感与救灾的艰巨程度使少数救援队员产生了不良心理反应。

2.2 兵员素质及家庭的影响

现在救援队员大多为80、90后出生的独身子女。他们经历单纯,阅历浅,依赖性强,很少受过挫折,心理比较脆弱。面对抢险救灾任务中困难性、持久性、艰巨性的战斗,往往容易出现消极反应。有的缺乏正确的生死观,把自我安危看得太重,有的心理过于紧张遇到紧急情况就会不知所措、临阵退缩。加上部分家长对孩子过分担忧,整日打电话给部队或个人询问安危,或者灌输保全自己,让其他人冒险往前冲等等消极思想,分散救援队员精力,也有可能对救援队员产生消极影响。

2.3 部队心理干预能力欠缺

近年来,心理训练在部队训练中的地位虽有提高,但整体发展滞后,加上在执行任务过程中,部队对心理工作重视程度不够,对可能出现的心理问题预见性不足。对产生不良苗头的个人不能及时贴上去进行心理干预,各级心理咨询机构也形同虚设。同时,缺乏对心理问题的医治环境。有的单位把有心理问题者等同于“个别人”,有的把心理问题混同于精神问题,对有心理问题者另眼相看,致使有些救援队员怕受到领导和战友的歧视,有了心理问题不愿谈,不敢承认,更不愿意接受心理治疗。由于平时的心理问题得不到正确的认识和及时有效的疏导解决,给遂行重大任务埋下了极大的隐患。

3、抗震救灾中心理防护的策略

3.1 完善抗震救灾心理防护训练的运行机制

当前部队尚未构建起完善的心理防护训练机制,心理防护训练具有较强的专业性,只有科学认识其地位作用,构建针对性的运行机制,才能确保达到良好的教育训练效果。一是要积极制定配套的法规和制度,保证心理防护训练有法可依,有章可循。二是要把从事心理防护训练的人员纳入抗震救灾系统中,以及时向决策部门提出救援队员心理情况报告和相应的心理干预建议。三是要制定抗震救灾中心理防护训练的应急处理技术和工作方案。包括针对个体和群体的心理防护危机干预技术、沟通交流技术、支持性心理治疗技术、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询技术、救灾现场控制技术以及部队心理健康管理技术等。可开发一些适应抗震救灾需要的心理防护训练软件和应用手册,如抗震救灾条件下的心理测验软件、心理状况评估系统等。

3.2 加强抗震救灾心理防护训练的力量建设

根据抗震救灾环境中救援队员可能出现的心理问题,可从以下三个方面加强心理防护训练的力量建设。一是在部队卫生组织机构中建立相应的心理防护训练管理机构,统一管理心理防护训练工作,并在抗震救灾时提供心理防护指导和心理疏导。二是积极为心理防护训练人员创造机会,使他们在实践中积累经验,增长和深化心理防护知识,改进和提高防护技能。抗震救灾中的心理防护训练对组织者的能力素质要求很高,既要具有深厚的心理训练理论和实践,又要了解抗震救灾环境行动的特点。可多选派从事心理防护训练和宣传教育的专业人员参与平时的训练和演练,帮助他们在实践中检验工作,积累经验,构建心理案例库,获得深入研究危机处理的第一手资料,以提高部队人员出现心理危机时的综合处置能力。三是在部队中选拔军事技术精、指挥能力强、经验丰富的干部和士官到院校和心理训练基地,依托心理专业人员,培养心理防护训练骨干力量,以提高开展心理训练的能力,使之成为指挥、咨询及督导的辅助人员,全面提高一线指战员的心理品质。

3.3 科学设置心理防护训练内容和训练环境

由于抗震救灾现场环境极其恶劣和残酷,因此要紧贴现场环境,科学的设置抗震救灾心理防护训练的内容和环境。一是要科学选择训练内容,突出针对性。首先要加强相关防护知识教育,减弱救灾时的恐惧心理,提高他们的心理调控能力。其次由于任务重、持续时间长,要求救援队员能在艰苦复杂的环境中临危不惧、沉着冷静和能承受巨大的心理压力。所以训练内容的选择要紧贴任务特点的心理干预训练。二是要科学设置训练设施和场地。心理防护训练是运用行为心理学、认知心理学、咨询心理学等学科的基本原理,借助必要的心理防护训练设施和场地,以重复的行为训练为手段,来提高官兵的心理素质和心理健康水平。所以科学地设置训练设施和场地是保障心理训练效果的重要硬件措施,可充分利用各类废墟和现代化的投影设施,营造逼真的事件现场。三是科学营造训练环境。逼真的训练环境,能使救援队员身临其境,感受战场真实的气氛,要积极利用现代科技手段,营造声、光、形、味等模拟场景,渲染救灾的氛围,使其心理经受残酷环境和战斗的洗礼。力求使每一个可能给救援队员带来心理负荷的元素都应用于模拟的心理训练环境中,挑战救援队员心理承受能力、心理应变能力和心理恢复能力的极限。

3.4 切实做好抗震救灾任务中的心理防护工作

3.4.1 要做好心理防护准备工作。

灾情发生后,针对可能出现的心理问题和发展趋势,有针对性地提前进行教育、疏导。坚持从坏处着想,从复杂情况人手,多搞一些想定和假设,多拟制几套应急预案,详细地了解和准确地把握遂行救灾任务的官兵的心理状况,并科学预测遂行任务过程中救援队员可能出现的心理障碍,做到有备无患。

3.4.2 要在救灾过程中适时做好心理干预工作。

要善于“察言观色”,及时发现救援队员的异常举止、反常言行和其他不良苗头,第一时间靠上去搞好心理疏导和治疗。特别是对那些年龄较小、入伍时间较短、心理素质较差的战士要格外关注照顾。并注重发挥心理防护骨干作用,积极配合心理服务专家组,加强心理教育和疏导,力争再最短时间内把心理障碍排除掉,将心理问题解决掉,确保以健康理性和乐观向上的心理和无畏无惧的心态投身到任务中去。

3.4.3 要在任务完成后积极做好心理辅导工作。

救援队员在紧张的抗震救灾任务中由于当时急于救人、忙于工作,根本无暇顾及自己的情绪,大多数救援队员都表现的很正常,甚至很勇敢。但是等他们完成任务回到驻地,远离了那些惨不忍睹的场景,有了空闲和时间,那些曾经的伤痛就会不自主地袭上心头,有可能出现心理阴影。所以,参加抢险救灾的救援队员在返回驻地后,要接受一系列的心理辅导,辅导的时间长短要视具体情况而定。

总之,对参加抗震救灾救援队员心理工作我们要高度重视,对日常心理训练内容和方法要不断探索和研究,为部队更好地应对突发事件做好心理工作准备。

猜你喜欢
救灾救援队员
紧急救援
以雨为令,防汛救灾中的“橙色身影”
应急救灾工作的“侦察精兵”
以“一刻钟”导航队员“一辈子”
3D打印大救援
1+1我们这样学队章:我们的队员
灭火救灾分秒不能耽误
致敬:风雪中的人大扶贫工作队员
救援行动
水下考古队员的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