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似青
(上海万谷种猪育种有限公司,上海 201600)
育种为了什么?一个老生常谈的简单问题,问的很幼稚,但又能有多少人能完整系统地回答这个简单问题呢?借《猪业科学》杂志约稿之机,在此欲把自己的些许国内外职业体会供同行分亨,希望能把这一似乎已很清楚的问题再进一步描述清楚。纵观国内外养猪生产的阶段性历史,3个问题将作为本文的主要内容。
西方人从一开始猪的育种,就没有想到体型外貌对于中国人来说是多么重要,在对性能的培育中,不经意地把大约克的耳朵竖起来,把长白的耳朵前冲了,杜洛克的耳朵小而被毛成棕红色。是外形重要还是性能重要?1986年在法国第1次看到法系大约克,向我的法国导师——法系高产大约克的培育者C.Legault先生提了这个问题,他告诉我,养猪的目的是为了吃肉,不需要美感。1995年再一次看到法系大约克时,这个品种已经在欧洲遍地开花,并且产仔数可与我们的太湖猪媲美。与此同时,利用中国太湖猪——梅山猪和嘉兴黑猪与其培育品种拉康尼杂交,历时15年育成中欧合成系嘉梅兰,并成功产业化。如果按照我们的眼光看,这些性能优良的品种可能均不符合要求,但在欧洲它们可以被产业化,原因是它们有性能特点。一个简单的经历,想要说的是:猪育种理念决定了他们必定会具有优质的种猪,所谓过程决定结果。
按照现代育种原理可以知道,遗传进展是以选择反应来体现,而选择反应是受选择强度影响,选择强度则由群体大小来决定。欧美国家的养猪产业基本是家庭农场起步,通常规模为300~500头生产母猪,为了加快育种进程,欧美国家运用了联合育种的方法,以增大育种群体,丰富数据源而使遗传评估更有效,就如法系高产大约克,在育种的初期,其选择强度是1/20 000。
众所周知,由于消费或烹饪习惯,欧洲人对猪肉的消费以冷鲜加工为主,并且包装销售,所以要求鲜猪肉需具有一定的形态,这也就是他们的品种为何要追求瘦肉率的原因。但是,瘦肉率不是唯一的指标,在满足生产者利益的同时,也要考虑消费者的利益,所以完整的产业目标是建立在生产者和消费者双赢的基础上,才能使产业稳定可持续地发展,为此才有了我们现在养猪人都知道的综合选择指数,综合就是平衡了瘦肉率和肉质的育种关系。
国人经常会评价欧洲人死板固执没有灵活性,如果和他们有了深入的了解后才会明白,欧洲的企业严格按照董事会领导下的总经理负责制,任何一个项目均必须经过科学评估后才能进行,因为有董事会章程规定,所有人均须在章程的框架下开展活动,如有违反则名誉扫地,信誉是欧洲人的脸面。也由于有了这样一种社会体制,一旦确定一件事或一个项目,每个人都目标明确而一往直前,但必须在框架下操作。欧洲人如此遵守规则的态度,才使我们能够分享他们的育种成果,也更容易理解欧洲众多的百年老店为什么兴旺不衰。
由于繁殖性能、生长性能和胴体性能三者的不同相关性,欧美人育成了大约克夏、兰德瑞斯和杜洛克品种,奠定了养猪生产的三级繁育体系,同时也固定了3个品种在这个体系中的位置。欧美人用了几十年时间研究出杜×长×大三元杂交繁育体系的模式,而且能成为全球生产商品猪的当家模式,如此成功的这一模式完全是与对其中的每一个品种的特点及其相互间的杂交优势利用的充分研究是分不开的,在这种模式的推动下,又让后来者拓展出三元杂交体系中母本及第一和第二父本所应有的性能。但万变不离其宗,在终产品的生产中,最希望得到的是杂交优势最大化,所以只有用好了品种(或品系)才会真正体现杂交优势。
近10多年以来,看到我国养猪企业越来越多地从国外不断地引进大量种猪,感到非常骄傲,因为我们现在有实力买猪,既可以快速享受外国的育种成果,又可以免除育种技术的复杂性,完全符合我们目前市场经济的运转模式,结果比过程更重要,这是我们亚洲人的思维模式。但在引种的同时,需要研究一些基本问题,以免走进不必要的误区。
我国的生猪产量占全世界总量的50%左右,我们的猪卖给谁?由于各种原因,没有几个国家可以买中国的猪,所以我们只能自产自销,按每人每年可消费1/4片胴体计算,13亿人口消费3.25亿头猪,在供过于求的时候应突出产品的特色才是主基调。企业自身的体系建设目标决定了应该用什么样的品种来构建,要真正体现产品特色的话,就不仅仅是追求瘦肉率那么简单了。周密设计体系中每个品系的位置,就能最大限度地提高杂交的生物学价值。
从目前的引种情况可以看到,种猪来源基本上局限于美国、加拿大、丹麦、英国、法国,有些国家被引种的企业基本上集中在少数几家,还有些国家非常了解中国客户的需求,快速生产专门销往中国的猪种,某些阶段中国企业要瘦肉率时,就会快速生产出体形优美的高瘦肉率猪,当中国需要产仔数时,就能及时给你高产品系。当然,不能随便评论一个企业的产品市场策略,生产是为了盈利,满足消费者的要求是最终目标,但对于消费者来说,研究每一家种猪公司的特点是引种前必修课,不同的育种企业具有不同的育种方案,也就形成了不同的品系,避免繁育体系走弯路,就要找准适合体系的“品系”,一旦引种不慎,纠正的时间至少需要3年以上。
在繁育体系的基础上,避免引种后性能退化或血统流失,研究育种背景同类型的企业,多家引进以增加血统数,同时也提高了选择强度。但根据现实的情况看到,暂时没有很好的方法来评判引种策略的正确性,即使人家给你二流质量的种猪,价格不会下降半分钱,问题在于大部分企业引种后5年要重返旧地已成为不争的事实,2个无奈的原因使企业无法避免:一是引种后的本品种选育因投入不足无法正常进行,性能退化而特色不再;二是市场喜新厌旧使企业急功近利,引种炒作比育种进程获利更快。引种简单育种难,如果都做简单的事,技术的持续落后将会造成不可估量的影响,目前的现实就有目共睹。所以,引种也好育种也罢,符合产业体系的规划是前提,每一项都需要有周密的计划。
如前所述,我国生猪产量已超过世界总量的50%以上,但大规模的养猪场建设仍方兴未艾,养猪生产并未走出靠量取胜的传统习惯,所以猪价大幅度波动成为必然。让我们感到困惑的是在量过剩的时候,并没有体现质的经济价值,是否人们不懂猪的质量评价?非也!由于我们的生猪价格体系基本以瘦肉率为主,以量取胜,规模效应当然成为企业唯一的追求,既然可以简单获利,人人可以效仿而不断演绎中国式的羊群效应,重复引种也就不足为奇。如何处理质与量的关系?除国家层面的决策需要调整外,企业的发展思路更需从长计议,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研究应作为主要目标。所以希望:
至目前为止,猪育种公司的品牌和其他领域一样,外国的月亮比中国的圆,规模大的比规模小的更有吸引力,我们自诩是一个养猪大国,但介绍性状的遗传进展时都用的是国外企业的数据,我们的育种起步晚,但奋起直追应该能较快地缩短距离,关键是要持之以恒的技术积淀。
中国的生猪市场波动在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仍将由数量主导,市场的投机成分占主要地位,随着时间的推移,将会逐渐回归理性,只是我们目前正在走西方国家30年前走过的路,所谓只有经风雨才能见阳光。在享受到规模效应的同时,规模负效应也似一把利剑悬在上方,相信人们都懂得这个简单的道理,但真的到了节骨眼上时,又有多少人能保持清醒的头脑?
综上所述,育种是生猪产业体系的基础,育种目标的持续稳定是育种企业的核心,在我们为有世界上最多的猪品种而骄傲的时候,不要使我们由于缺乏育种成果而感到羞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