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勤虎,李志军,邹凌鹏,刘小要
(甘肃省静宁县畜牧兽医局,甘肃静宁 743400)
清代雍正乾隆年间桐城人余霖,字师愚,其父染疫,为时医误治,以致不救。余霖抱恨之余,致力于疫疹的研究,因研读本草见石膏性寒,大清胃热,味淡而薄,能解肌热,体沉而降,能泄实热。悟出瘟热之疫非石膏不能治,潜心钻研三十年,创立清瘟败毒饮,重用石膏,取得满意疗效,活人无数。乾隆癸丑年(1793年)京师大疫,医生依景岳、又可治法无效,余霖投以大剂石膏药(即本方),应手而痊,踵其法者,活人无算[1]。由此可以看出,本方是在治疗瘟疫的实践中所取得的成果,记载于他晚年的专著《疫疹一得》中,为后世医生所推崇。余霖指出:“火者疹之根,疹者火之苗”。疫疹总由肺胃受外来之淫热所致,盖胃为十二经之海,上下十二经都朝于胃,邪气既入,势必敷布于十二经,充斥上下内外。热毒布于外,则大热汗出,斑疹可见;盛于内,则烦躁抽搐;充斥于上,则窍闭神昏,痰声漉漉;充斥于下,则腹痛下痢。诸症虽然不一,但以热毒在胃为其根本。盖石膏辛甘大寒,可清肺胃之热,胃热得清,十二经之热必随之而解,因之创立了清瘟败毒饮,重用石膏,先捣其窝巢之害,再加用一派抑阳扶阴、泻火解毒之品,使诸经之火得以平息[1]。中兽药清瘟败毒散(饮)也源于此,在兽医临床上,属于比较常用的成品中兽药制剂。
由于热毒化火,火盛伤津,故见大热烦渴,舌绛唇焦,脉数;热毒上攻清窍,内扰神明,故神昏、空嚼挫齿、痰鸣,或狂躁不宁;热迫血燔,故有斑疹、各处出血;热深厥深,故为肢厥冷;高热引动肝风,故角弓反张、四肢抽
搐或转圈;热毒胁迫大肠,则便秘或者下痢;侵及膀胱则见溲少尿血;侵及胃见呕吐等等。本方重在大清阳明气分疫热,重用石膏配知母、甘草,是取白虎汤,意在清热保津;犀角、生地、赤芍、丹皮相配,即犀角地黄汤,是为清热解毒,凉血散瘀而设,与清气法合用以治气血两燔之证。再配以黄连、黄芩、栀子,是仿黄连解毒汤方义,意在通泻三焦火热;连翘、玄参“解散浮游之火”,桔梗、竹叶取其“载药上行”。本方虽三方合而化裁而成,但以白虎汤大清阳明经热为主,配以泻火、凉血,相辅而成,共奏清瘟败毒之功[2]。
3.1 清瘟败毒散(饮)在兽医临床上主要用于瘟热疫毒充斥内外,气分、血分均受到干扰的气血两燔之证。气血两燔证属于卫气营血辨证后期阶段血分证里的热毒壅盛型,证见大热渴饮,神昏或者狂躁,呕吐,斑疹,七窍出血,四肢抽搐或者厥逆,脉数,舌绛唇焦等。临床上猪、禽、犬等畜禽的各类具有高热、斑疹、出血等系列症状符合中兽医卫气营血辨证的气血两燔之证均可加减化裁使用。
3.2 清瘟败毒饮原方中以石膏为主的四味药在人医临床上,其用量、用法、剂型是极为讲究的,也是疗效的关键。石膏大剂180-240g,中剂60-120g,小剂24-36g,并以六脉沉细而数者用大剂,沉数者用中剂,浮大而数者用小剂[2]。之所以如此,余霖论疫疹之脉不能表下篇上曰:浮大而数者,其毒发扬,一经凉散病自霍然;沉细而数者,其毒已深,大剂清解犹可扑灭;至于若隐若见或全伏者,其毒重矣,其证险矣[3]。一般来说,人与犬(15kg) 用药剂量相同,50kg的猪的用药剂量为成年人的两倍,25-30kg的猪与成年人的用药量相同[4]。高启贤[5]治疗猪的高热病按每10kg体重用生石膏10g合并其他药5g,用散剂煎汁滤渣自饮或者灌服取得了较好的疗效,通过折算得知相当于成年人小剂生石膏的用量,有志者可以互参并进一步实践探讨。用法上,石膏要先煎,犀角要磨汁(犀角可用水牛角刨丝与石膏同煎),如果以散剂拌料,将影响疗效。剂型上,以汤剂为佳,一则汤剂吸收快,能迅速发挥疗效,二则汤剂能加减化裁可以适应病证的特殊性,三则病证到了如此严重阶段,畜禽的食欲已经废绝,饮欲尚可,便于群体给药。
3.3 最近有媒体报道,某省一家猪场,买了某公司生产的清瘟败毒散,抗高热、保健、防暑,猪成批死亡达300多头。共购买五大袋,喂过药第二天,感觉猪不是太欢,当时天气热,以为猪受热了。从第三天开始,猪开始尿红,再接着猪的嘴鼻、眼角也向外流血,第五天,猪开始死亡。药厂按每头猪800元赔付,当即赔给猪场16万元,将药全部召回,并与猪场签署协议,后续事宜正在协调中。
清瘟败毒散何以将猪致死?在排除药物本身质量和使用剂量以及猪群体况等方面原因的情况下,笔者做一不成熟的分析,以和同行探讨,不妥之处,高者斧正。
内经云:“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这里所说的正气就是阳气。阳气对于机体就好比太阳对于生命,有了太阳才有了生命。张景岳《大宝论》:“天之大宝只此一丸红日;人之大宝只此一息真阳”、“得阳则生,失阳则死”,治病用药切不可伤阳。脾胃之气,属于后天之气,为生命的源泉;五行以中土为中心,运中土可以溉四维,脾主升清,胃主降浊,脾胃之气升降有序则源源不断供给五脏六腑、四肢百骸,给生命以活力。内经:五脏皆禀气与胃。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先天之气为肾气属火,又称元阳、命门之火,是生命的原动力。命门之火一旦熄灭,生命将无法延续。
脾之健运有赖肾阳的温煦,肾藏精气有赖脾胃之气的充养。后天无先天不生,先天无后天不长。古人比喻:脾胃如釜,肾气为釜底之火,火可以生土,假使脾胃病用本药治疗无权,就要益火之源以生土。一个先天,犹如太阳是万物的开始,一个后天,犹如土为万物之母,是生命生生不息的源泉。所以后世治法补中土以溉四旁,水谷之气转运,五脏得到保证,元阳就保住了。总之,脾肾为机体的两本,治病要以顾护两本为第一要义,两本飘摇,危若累卵。
已故一代传奇名老中医李可说,见病治病,不顾两本,枉用苦寒攻伐,医之罪也!五脏之伤,穷必及肾,坎中一丝真阳为立命之本。一部伤寒论,397大法,只有两大法,保胃气以救肾气,救肾气以保胃气。胃气一伤,升降乖乱,五行运动不圆,救胃气以复中轴,升降复常,四维得安。伤寒六经,实则阴阳两经,三阳统于阳明,三阴统与太阴,胃脾之升降而已。
祖国医学治病,以药性之偏治本气之偏,比如,少阴亡阳之大寒症,以附子之大辛、大热、大毒之性,才能斩关夺门,破阴回阳、救逆,恰恰这个时候的大辛、大热、大毒非但无害,反而是救命的仙丹,这就充分说明了一个问题,有是症必用是药。
中兽医学认为,阳气是构成和维持动物有机体生命活动最基本的物质,具有推动、温煦、防御、固摄、气化的生理功能,是物质和功能于一体的高活性物质。今人在畜禽的饲料中不经辨证地随意加入清瘟败毒散或者水煮该散剂滤渣后饮用,美其名曰“清瘟败毒”以预防、治疗某些瘟疫病(包括近年常说的高热症),这一现象在一些相关的资料和兽医临床上较为普遍,更有甚者在暑月炎天用以消暑降温,“热者寒之”!一则,丢去了祖国医学辨证论治的特色,等同于盲子夜行;二则无是症用是药,人为制造阴阳的不平衡,《素问.生气通天论》:“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暑月炎天,阳气升发,以此辛寒苦寒极寒之品损其脾胃之阳气,犹如烧红的铁锅之内突然放入冰块,哪有不炸锅之理。首当其冲是受纳、腐熟、运化无权,焉有食欲和精神?脾胃阳气既伤,枢纽气机逆乱,升降出入失常,推动、温煦、防御失司,则变症蜂拥而至;统摄失司、固摄无权,则七窍出血(最典型症状);气化失司,机关开合不利,则物质转换代谢戾常;而后穷必及肾(数天后出现死亡),脾阳累及肾阳,危及到坎中的一丝真阳,命门火渐衰,生命原动力不续,死亡是意料之中的事。
结语:辨证论治(主要是卫气营血辨证),有是证用是药,顾护两本是合理应用清瘟败毒散(饮) 的灵魂。
[1]任应秋、裘沛然、丁光迪、等.中医各家学说【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6:154-156.
[2]许济群、王绵之、等.方剂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61-61.
[3]孟澍江、王乐匋、等.温病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228.
[4]吕惠序.养猪场如何合理应用抗菌药物【J】.养猪,2010,(1):63.
[5]高启贤.清瘟败毒散治疗猪高热病临床效果观察【J】中兽医医药杂志,2012,(4):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