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智祥
(四川省宜宾市翠屏区农牧局象鼻街道畜牧兽医站,644012)
猪附红细胞体病(Eperythrozoon suis,E.suis)是一种人畜共患的传染病,其中猪的发病率和死亡率相对较高[1],由猪(小)附红细胞体寄生在猪红细胞表面、骨髓和血浆中致病,其临床主要症状表现为病猪体温升高、贫血与黄疸。该病往往呈隐性感染,严重者会导致机体免疫力降低,很容易引起继发感染或同其他疾病混合感染,可能给养殖户带来严重的经济损失。
本病病原是附红细胞体,附红细胞体是一种呈短棒形、卵圆形等形态,会运动,具有较强折光性的绿色小体,大多寄生于红细胞表面,造成猪体红细胞呈菠萝状、锯齿状等多种不规则的形状,并破坏红细胞造成机猪体贫血。附红细胞体对低温具有较强的抵抗力,在5℃能生存12天,而对化学消毒剂相对敏感,因此使用常规消毒药物便可在短时间内将其灭活。
猪附红细胞体病的平均潜伏期在一周左右,不同品种和年龄的猪均易感染,尤其是仔猪发病率较高,怀孕母猪致病后会出现流产、死胎等现象。该病流行没有明显的季节性,主要发生于多雨炎热、潮湿和吸血昆虫滋生繁殖的夏秋时节,可呈地方性流行。患病猪和隐性感染猪是本病重要的传染源,其传播途径包括虫媒传播(诸如蚊子、疥螨、虱子等节肢动物),老鼠传播,手术、用于断尾和打耳号的器械传播以及妊娠母猪通过胎盘传给胎儿的垂直传播等。猪附红细胞体病的诱发因素主要是各种应激,如饲养应激、断奶应激、长途运输、突然改换饲料、圈舍卫生条件差、过度拥挤等,造成猪体免疫力降低,诱发猪群致病。
3.1急性期临床症状:病猪初期精神不振,发热厌食,体温高达40℃~42℃,随后鼻腔分泌物增多,腹部、耳后和胸部皮肤发红,特别是耳背呈青紫色,耳尖、四肢内侧有小出血点,被毛杂乱无光泽,呼吸急促,可视粘膜苍白,且出现啃咬现象,舔食断尾处血液。由于被感染的猪只不能产生较强抵抗力,因此容易导致继发感染,最后衰竭而亡。7~10日龄哺乳仔猪急性发病,死亡率高达90%以上。
3.2慢性期临床症状:病猪逐渐消瘦衰弱、皮肤苍白,随着病情发展,出现咳嗽、黄疸性贫血,易继发感染导致死亡。自然康复猪会发育不良变成僵猪。怀孕母猪感染本病将出现繁殖障碍,突出表现为发情不定或不发情,受胎率低、流产、早产或产弱仔、产死胎。育肥猪感染猪附红细胞体病后死亡率较低,但病愈后大多表现出生长迟缓,将延长出栏时间。
4.1病理变化:对病死猪进行剖检可见,血液稀薄,全身肌肉黄染,胸腔、心包与腹腔积液;心肌松软,心脏苍白,心内外膜有出血点;肾脏和脾脏肿大,有出血点;肝脏肿大,呈黄棕色;全身淋巴结肿大,质地松软,切面外翻有出血斑点或灰白色坏死灶。
4.2鉴别诊断:通过流行特点、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可初步诊断猪附红细胞体病。但猪附红细胞体病与链球菌、副伤寒、弓形体、猪瘟等病在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上有诸多相似之处,应注意鉴别。进一步确诊需要进行实验室检验:①血液压片镜检:在发热期病猪耳静脉采血,滴一滴于载玻片上,同等量生理盐水混合,加盖盖玻片,通过显微镜观察发现红细胞表面附着有椭圆形、圆形的附红细胞体,使多数红细胞变形呈菠萝状和锯齿状等。②姬姆萨染色镜检:在病猪耳静脉采血,涂片,姬姆萨染色,镜检,可发现红细胞表面附着有不规则环形、点状等多形态的淡紫色附红细胞体,在调动微动螺旋时,有较强的折光性,附红细胞体中央发亮[2]。③组织涂片镜检:采集病死猪的淋巴结、脾、肝等病料,涂片,革兰氏染色,镜检,没有观察到细菌。具备以上几点,即可确诊附红细胞体感染。
5.1预防措施:①以自繁自养为主,加强饲养管理,尽量避免各种应激;做好猪舍卫生工作,特别是在我国南方地区,夏季时应对本病高度重视,定期对猪舍内外消毒驱虫,杀灭各种吸血昆虫,保持猪舍通风干燥[3];②在打耳号、阉割和断尾时,应对医疗器械严格消毒,确保一猪一针头。③在饲料中拌混盐酸多西环素复方制剂,全群连续饲喂一周,有良好的预防效果。
5.2治疗措施:对发病猪应及时隔离治疗。①按照0.15 mL/kg体重肌注盐酸多西环素,每间隔24 h注射一次,连注三次;②按照2~5 mg/kg体重肌注咪唑苯脲,每隔48 h注射1次,连注五次。③若产生混合感染或继发感染时,按0.2 mL/kg体重肌注黄芪多糖注射液,2次/天,连用三天。通过上述治疗措施,病猪体温逐渐正常,贫血改善,黄疸消退,收到良好的治疗效果。
[1]尚德秋,李玉兰.附红细胞体感染人畜的流行病学调查[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1997,18(3):150.
[2]胡东方,等.某猪场猪附红细胞体病的诊断[J].中国动物检疫,2013,11.
[3拜廷阳,等.猪附红细胞体病诊断与防控 [J].动物医学进展,201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