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素燕
(1.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北京100081;2.太原科技大学人文社科学院,山西太原030024)
在《枪炮、钢铁和病菌》一书中,作者戴蒙德以他的一个新几内亚朋友耶利的问题作为引子,即“为什么你们白人制造了那么多的货物并把它运送到新几内亚来,而我们黑人却几乎没有属于我们自己的货物呢?”然后,他综合运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等多学科理论,以及丰富的历史研究资料,开始了他的探寻答案的历程。
戴蒙德用四百多页的篇幅回顾了13 000年的人类文明史,试图探讨“人类社会不同族群之间命运”[1]72的起伏。总体来说,戴蒙德认为不同发展潜质的环境导致了不同社会发展的轨迹。如书中的“新月沃地”有足够多并且容易驯服的大型哺乳动物,有较易被选择性改良的植物。于是,农业大规模发展,人口随之增多,定居模式得以产生,于是新的技术被创造,发达的文明得以产生。而欧亚大陆地理上的横向扩展使得文明的传播相对便捷,同纬度下同样的动植物更适宜生存。而在这个过程中,非洲和美洲大陆在地理上呈现纵向扩展,这样不同纬度的环境差异限制了文明传播。如非洲撒哈拉这样的天然屏障使得即使出现了先进技术的大陆也只能缓慢地发展。接着便是欧亚大陆相对其它大陆征服性因素的积累,由于农业和畜牧业的发达,人与牲畜直接接触的机会增多,导致了高致命病菌的产生,在一次次瘟疫中,旧大陆人的免疫力不断提高,病菌的杀伤力也不断增强,而此刻新大陆的农业发展缓慢,在没有受过致命病菌侵蚀的情况下,新大陆人民的免疫力相对较低。于是,旧大陆由于其有利的地理环境,他们带着极具摧毁力的枪炮、致命的病菌开始了对新大陆的征服。今天局面的造成就是情理之中的事了。欧洲人对非洲、美洲、大洋州的土著残酷地屠杀,甚至使用令他们惊恐的致命病菌。“不同民族之间相互作用的历史,就是通过征服、流行病和灭绝种族的大屠杀来形成的。”[2]25最后,旧大陆的人牢牢占据了新大陆,枪炮、钢铁和病菌所代表的技术、资源最终实现了对其他地域的领先优势。
“基因学上已经证明,数万年前人类有一个共同的祖先,但为什么这些起点平等的族群命运却如此迥异?为什么有的民族很早便发展出了先进的文明,而有的民族却仍然生活在石器时代?为什么是欧洲人征服美洲而不是印第安人征服欧洲?”[2]在《枪炮、钢铁与病菌》一书中,戴蒙德看重的是人的演化过程。他既不是上帝的安排,也非客观规律使然,而是地域中的人处于适时的自然环境中的结果。在该书中,枪炮、钢铁和病菌又是如何决定着人类社会的不同命运呢?
经济发展的第一推动力是技术,而在狩猎采集社会当中,人们的精力主要用来采集食物,很难有多余的精力和需求发展更为精湛的技术。仅有的技术只用于满足当时人们的日常生活需求。真正有利于推动经济发展的先进技术需要依赖于少数精英,依赖于许多具有特质的文化要素。农业社会的出现,人们有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保障粮食生产。在粮食丰裕的基础上,越来越多研究技术的专门人才出现了。随着社会分工的细化,这些专门人才无需为“衣食”分神,而是将更多的精力用于发展技术。就粮食生产的传播而言,各大陆因轴线不同而差异较大,同一纬度不同经度的两地往往面临相似的温度、疾病。美洲和非洲之间是南北向轴线,缺乏相似的生存环境,因此有碍于粮食的传播,同样也阻碍着其他技术的传播。[3]145可见,地理差异决定的粮食生产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他们截然不同的命运。狩猎采集社会中的人员时常流动,他们拥有着相对的平等;而农业社会的出现,粮食生产的增加也催生了等级制,官员等身份逐步出现。不可否认的是,与简单的狩猎社会相比,这种行政体系下的人更富有创造性,从而也更有利于经济发展。
粮食生产对于人类历史发展而言,可谓一把“双刃剑”,粮食生产固然可以维持众多人口的持续发展,但粮食生产所带来的人口集中需求也引发了病菌的传播。人类进入农业社会之后,没有狩猎采集社会中丰富的蛋白质来源,想要获取肉类营养必须饲养动物。人类的病菌传染也多半源自动物。传播的病菌发生变异之后进而在密集的村庄盛行。欧亚大陆较早便开始了驯化动物,因此这一区域的病菌感染也有很长一段历史。新大陆由于农业不及旧大陆发达,同样没有旧大陆诸多的病菌。旧大陆经历了几乎所有致命的传染病菌,流感、天花、疟疾、霍乱、肺结核等。
作为世界文明史上最重要的发明之一,文字的发明同样需要稳定的生活方式保障,基本上粮食生产最早的地区便是文字发明最早的地区。因为早期文字对于人们的生活来说用途不大,因此人类进化中文字出现较晚。尽管没有文字的人们同样可以交流,但是有文字的社会便可以将文明传播至异国他乡。文字发明以后,人们可以通过贸易、宗教等方式向其他的社会政治组织传播自己的思想。文字的出现也使得信息的传播更为便捷和通畅。因此,有了文字便有了文化传播,它同枪炮、病菌并驾齐驱,成为征服他国的强有力武器。
粮食生产保障了人们定居生活的实现,从而得以养活从事技术发明创造的专职人才,也便有了人类社会发展所需的各种技术。欧亚大陆的东西向轴线,使一项发明可以在欧亚大陆同纬度和同气候多个地区共享。正是由于这一点,欧亚大陆的文明程度等于是各个分子的累加,但凡是一个地区的发明创造也就成了整个欧亚大陆前进的助力器。任何某一区域的发展都会导致本区域的技术累积。[4]美洲大陆无论是生态上还是地理上有些支离破碎,加之南北向轴的呈现,使得其在技术上形成了严重的生态屏障,割裂了与外界技术的交流与传播,从而使美洲在技艺上远远落后于欧亚大陆。非洲的撒哈拉沙漠也是同样的境遇,它造成了撒哈拉沙漠以南地区和欧洲大陆的阻隔,影响了通畅的技术传播;澳大利亚由于其地理位置,粮食生产也从未在这里出现。因此,不同大陆上由于其生态和地理条件的异质性,其技术也以不同的速度推广演进,从而导致了地区间不同的技术的传播程度和发展水平。
在人类社会的历史进程当中,社会组织经历了族群、部落、酋长管辖地和国家这四种发展类型。这一看似自然而然的演变过程背后隐含着怎样的演变逻辑呢?作者依然回归到了他的核心观点:是集约化粮食生产促使人口增长,从而社会也超越了以前的单一面向变得复杂和多元。出于解决冲突、经济和社会发展等多方面的考虑,需要统一的协作和组织,催生了相对集权的国家组织机构。[5]78-84
综上所述,集约化粮食生产的增加、农业社会的出现、定居方式的产生,使得其衍生物病菌、文字、技术发明和政治组织也相应发展。无论是粮食生产,还是与其相伴随的文字发明、技术演进等都促进了人类社会的发展,回应了书中前言部分的发问。
书中谈到中国的发展轨迹值得人关注,亦发人深省。“从公元1405年到1433年,中国船队一共有7次从中国扬帆远航。”由于世界上其他地方发生了政治演变,船队出海远航的事情被中止。中国在政治上的高度统一使得一个决策的影响可以遍及全国,紧接着整个中国停止了船队的航行。而在政治上处于分裂状态的欧洲远航则迥然不同。克里斯托弗·哥伦布出生在意大利,后来为法国的昂儒公爵服务,后来又改事葡萄牙国王。哥伦布曾请求国王派船让他向西航行探险。[6]121-127他的请求遭到该国国王拒绝,转而他又求助于梅迪纳—塞多尼亚公爵,结果同样遭到了拒绝,在他最后求助于西班牙的国王和王后时,他的请求一样没被接受。然而,他锲而不舍的请求后来最终得到了认可。从政权的统治形式可知,由于欧洲政权是分裂的,哥伦布可以不限于一个国王的支持,他的请求的多元选择性是与欧洲的分裂程度相关的。西班牙在开始了欧洲对美洲的殖民之后,对其他国家造成了轰动效应。其他的欧洲国家看到西班牙的滚滚财源,立刻又会独立地加入到殖民行列当中。欧洲的每一项发明起初都由于人们的偏见或惯习而遭人忽视或反对,但当某一地区采用了新技术并取得好的成效时,它便会得到广泛的传播。如欧洲的大炮、电灯、印刷术、小型火器等其他发明,情况大都如此。[7]64-71
中国高度统一所产生的单一后果与欧洲分裂所产生的多种可能性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中国的长期统一与欧洲的分裂同样是由来巳久。中国四通八达的地理优势本有利于技术的推广,但这一有利条件却被中国的高度统一和专制消解掉了。具有偶然性和突发性的专制君主的个人决定就足以使有发展力的改革半途而废。相比之下,欧洲在地理上的分割反倒促成了发明和创造的温床。即便一些国家没有去追求改革创新,当看到别的国家由于改革带来的实惠时,也会顺理成章做出同样的决定,否则就会被征服或在经济上处于落后地位。也就是说,中国统一专制的体制使得一项新技术一旦被禁止或排斥就可能永无出头之日,而在诸国众多的欧洲,即便是在一个地方遭到排斥的技术也可能在另一个地方继续使用,从而使得一项足够优良的技术或制度有足够的时间空间显现出它的优势。尽管欧洲大陆的生态屏障妨碍了其政治上的统一,但却阻碍不了它们技术和思想前进的脚步。中国的技术传播尽管没有自然环境的限制,但是却由于政治的专制和统一妨碍了技术的演进。[8]54-66
戴蒙德在《枪炮、钢铁和病菌》前言中明确地阐述了他的写作意图是要寻找不同大陆上人类发展速度呈现差异的近似原因和终极原因,以揭示构成历史的“最普遍模式”。戴蒙德认为,不同民族的历史遵循不同的路线前进,其原因是由于地区生态和地理环境的差异所致,而非民族自身在生物基因上的差异。尽管作者夸大了环境之于社会发展的作用,但却从地理环境和技术传播、农业社会和病菌传播、政权组织形式与技术推广度等变量关系中给出了有力的分析。
习古通今,社会科学中无论是怎样的书籍,我们都希望将这一历史叙述和经验反馈在现实社会中。中国四通八达的地理位置是有利于技术传播的,但中国诸多政策的实施是自上而下的,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声音的唯一性。在这一点上政府已经有所觉察,因此我们看到“第三域”空间的成长。环境议题的呈现也不再是政府自上而下的单一关注,环境议题的呈现也出现了由民众、地方政府、专家相关利益群体共构的局面。在后实证主义兴起的今天,任何一个议题都不限于客观事实本身,它同样关乎行动主体的建构能力。人类文明绵延至今,社会复杂性与人类文明之初也非同日而语。社会内部的多元和异质性导致了多种建构的可能性。在建构主体力量不均衡的今天,我们如何能够平衡各相关利益主体显得尤为重要。社会转型期各种矛盾交错复杂,让各主体发声,充分尊重各主体的自主性尤为重要。几年前来,中国在疾病、枪炮的挣扎中发展至今,统一的政治体制成就了治水社会的形成,统一的政治体制促成了技术的传播。正所谓“成也萧何败也萧何”,在复杂多元社会的今天,在享受由统一政治体制带来实惠的同时,同样需要警醒“一种声音”弊端。在各个领域健全公众参与制度和各种补偿制度,让相关利益主体有更多的发声,是该书带给我们的反思。
[1] [美]贾雷德·戴蒙德.枪炮、病菌与钢铁——人类社会的命运[M].谢延光,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0.
[2] 张俊华.开放社会最雄辩的证明——戴蒙德.枪炮、病菌与钢铁—人类社会的命运[J].杭州(我们),2011(1):54-55.
[3] [美]科林·M·特恩布尔.森林人[M].冉凡,译.北京:民族出版社,2008.
[4] 阎云翔.差序格局与中国文化的等级观[J].社会学研究,2006(4):201-213.
[5] 黄宗智.华北的小农经济与社会变迁[M].北京:中华书局,2000.
[6] 罗兴佐.治水:国家介入与农民合作[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6.
[7] 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不列颠在印度的统治[G]∥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1.
[8] [美]詹姆斯·C·斯科特.国家的视角:那些试图改善人类状况的项目是如何失败的[M].王晓毅,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