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军事近代化进程及影响探析

2014-08-15 00:44:42
中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年4期
关键词:新军军队军事

汪 晴

(安徽师范大学政治学院,安徽芜湖241003)

0 引言

19世纪初,伴随着工业革命的深入和对资本市场的需求,西方列强加速了在全球范围内对资源和市场的掠夺。1840年的鸦片战争开始把中国卷入世界资本主义体系,被迫打开国门但仍处于传统社会的中国从蒙昧中醒来,开始了向西方学习、救亡图存的艰难历程。中国的近代化开始于19世纪60年代~90年代的“洋务运动”,其目的是希望镇压国内农民起义和抵御西方的军事入侵以维护清王朝的统治。清政府深受列强坚船利炮之苦,认为其战败的原因是外国战舰与武器的绝对优越性,所以对西方优良的军事技术印象极深。洋务派认识到中国必须谋求自强之道,故迫切希望掌握这种技术,正如奕忻说:“治国之道,在乎自强,而审时度势,则自强以练兵为要,练兵又以制器为先。”[1]同时,由于战争的重要性和迫切性,每个国家、民族都将它最精最优的人力物力用于军队,改善军队的组织,研制最先进的武器。一项创造发明只要有利于军队战斗力的提高,必定最先用于军队。因此,建立新式军队、引进西方现代化武器和军事技术以获得军事安全就成为晚清政府追求的目标。可以说,中国对西方的学习是从军事领域开始的,中国对近代化的认识也是从对西方先进军事技术的认识开始的。故近代中国的早期现代化,首先开始于国防近代化;而国防近代化的特殊要求,则导致了近代军事工业的率先创办。洋务派创办新式企业是从军用工业开其端,而军事工厂的建立“标志着中国产业技术革命和中国近代化的开端”[2]。军事的近代化本质上是一种政治经历,它促使近代军人逐步逾越传统文化和体制的轨道,形成了近代化的世界观,由此充当了社会政治变革的马前卒。军事近代化走在了中国现代化的最前列,新式军队在推动中国近代化建设过程中扮演了不可替代的角色。作为民族国家的主要象征,军队的强弱关系着一个国家、民族和社会的命运;军队的强大与觉醒程度也直接影响着中国革命的发展。因此,研究晚清的军事近代化进程,有助于我们了解军队在现代化进程中扮演的角色,从而进一步明白有效的政治制度对于发挥军队的作用具有重要的意义。

1 洋务运动与中国军事近代化的启动

中国近代化观念的形成,是从其对洋炮洋枪的认识开始的,那时人们以为只要制造坚船利炮,就可以自强御辱,所以他们非常重视近代军工业的创立。洋务运动的军事工业是从1861年底曾国藩创办的“安庆内军械所”开始的。安庆内军械所以生产新式武器为目的,与传统的官办军用工业不同,它的重要意义在于“新式兵工业的发轫,是以这个中心为前驱,而且新的科学技能,也是借兵工业的初基而显露的”[3]24。在此之后,李鸿章以更积极的态度创办新式军用工业,试图引进外国的机器开办真正的军事工业,并先后创办了一些军械所、制造局以改变清军武器装备落后的状况。从同治四年(1865年)江南制造总局设立到1895年中日甲午战争结束,洋务派先后设立了规模大小不等的军用工业共21个。其中规模较大的有4个,即江南制造总局、金陵机器局、福州船政局和天津机器局。依靠这些初具规模的军事工厂和现代化的机器生产方式,洋务派生产与仿制出大量的洋枪洋炮以及以蒸汽为动力的铁甲轮船,从而使清军所使用的兵器由原始火器与冷兵器并用的时代过度到近代先进的火器时代。军工厂不但从外国购买军舰,而且还自己制造军舰,为建成南洋、北洋、福建、广东四大海军创造了物质条件,奠定了中国近代海军的基础。可见,洋务运动标志着中国军事近代化的启动。清军通过改用新式近代火器、轮船与军舰改善了其军事装备,提高了战斗力,从而延缓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的历史进程。军事装备的近代化是军事近代化的物质条件,它开启了中国近代化的大门。

近代化归根结底是人的近代化过程,是人才的培养与人的全面发展的过程。晚清的国防近代化,特别是近代化海军建设,需要大量的军事指挥人员和技术人员,洋务派先后创办了一批军事学校,大力引进西方科学知识,开创了近代中国军事教育的先河。他们在上海、福州、广州、天津等地先后创办上海操炮学堂、福州船政学堂、广州鱼雷学堂、天津北洋水师学堂、威海水师学堂、南洋水师学堂、旅顺鱼雷学堂、江南陆军学堂等一批军事学校,培养出大量士兵、军官和专业技术人员,包括为国防事业作出重大贡献的严复、邓世昌、刘步蟾等人。此外,洋务派还派遣留学生去英法德学习驾驶、制造、测绘、图阵、军务工程等。这些留学生回国后,“在许多领域代替洋工程师工作,制造国产军舰,担任新式海军舰艇的管带、大副、海军军官、军事学校的教习等”[4]。上述在洋务运动中锻炼和培养出来的军事科技人才,为军事近代化作出了重要贡献。

在西方近代军事文明的冲击下,尤其是外国炮舰在中国领海的耀武扬威使中国改变了重内陆轻海防的军事战略思想,认识到强大的海军是军事强国的首要标志。晚清开始初步建立近代海军和海防体系。1874年日本进攻台湾,更使清政府认识到日本将“为中国永久大患”。同时,洋务派还不断引进与使用西方近代军事训练与管理方法来操练近代海军,并将军种由单一的步兵逐步扩展为由步、马、炮等兵种相互协调作战的近代化军队。陆军不仅装备改良,而且接受了不同程度的西式军事训练。许多军官都经过军事学校的培训,军队的素质得到提高,而且军队的机动性也得到明显改善。可见,近代军事思想的初步形成与近代军事理论的不断构建,以及军事编制与职能的近代代转化,都为中国军事近代化打下了思想、制度基础。

总之,洋务派通过军事装备、教育和制度管理层面的联动改革,在物质、制度、人力资源等方面为中国军事的近代化奠定了基础。恩格斯曾指出:“军队的全部组织和作战方式以及与之有关的胜负,取决于物质的即经济的条件:取决于人和武器这两种材料,也就是取决于居民的质与量和取决于技术”[5]210。可见,在洋务运动时期,军队质量的两大要素——人和武器的面貌已经有了巨大的改观,古老的封建军队正在起着质的变化。洋务运动的军事近代化为日后中国军事近代化道路奠定了基础。

2 清末新政与军事近代化的推进

通过洋务运动,中国军队开始了近代化的旅程,其海军力量得到一定程度的发展,但中日甲午战争的惨败使得清政府痛定思痛,又开始组建陆军,注重陆上防御。清政府意识到不能将军事力量和武器装备等量齐观,必须进行军事体制的改革。日本在日俄战争中的胜利,也促使晚清政府认识到如果中国采用西方的军事制度和管理方法,就会跟日本一样,有可能抵御西方的侵略。此外,国内革命的高涨,也促使晚清政府进一步借鉴西方,改革军队,编练新式陆军。因此,中国军事开始了陆军现代化的进程,陆军在中国军事发展中继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从1894年的“定武军”开始,清廷开始按西方国家军制编练军队。这种不同于旗兵、绿营、勇营,拥有西式装备,接受西式训练的军队,被称为新军。中国近代陆军的管理日趋专门化,这意味着必须对旧机制进行革故鼎新。义和团运动后的十年里,中国一直在探索建立西式陆军的途径。军队常用的组织模式是中央集权,北京政府也试图采用这种方式。大清帝国的军事管理机构——兵部实际上是一个行政管理机构,无法有效地管辖战场上的陆军。鉴于此,清政府于1903年设立练兵处,旨在使它成为一个制定特殊军事规划的临时行政机构,让正在组建中的新军在编制、训练和武器装备各方面都有章可循。练兵处分为三个司:军政司、军令司、军学司。1904年,清政府为进一步统一军制,在北京设立练兵处,各省设立督练公所,将全国划分为36镇(军区),将军队编为常备军、续备军、后备军,实现合成兵种化。此外,清廷以新兴的日本军队的编制为效仿对象,对新军编制进行改革,实行以镇为基本建制单位的新编制。两协为一镇,两标为一协,每标三营,每营四队。每镇还辖炮队一标、马队一标、工程兵一营、辎重兵一营。步兵、炮兵和工程兵每队均为三排,每排三棚[6]174,有时炮队由两个过山炮营和一个陆军炮营组成,甚至或由三个过山炮营组成,一个炮兵营下设三队。一个混成协由步兵、骑兵、炮兵以及少量工程兵和轴重部队组成。1906年清廷准备效仿宪政,将兵部改为陆军部,并归并了练兵处和太仆寺;同时设置管理水师事务的海军处,为以后成立独立的海军部做准备。陆军部管辖清朝所有的陆军、军事学堂、军械、军需贮藏和兵工厂等。陆军部分为承政厅和参议厅,并设有十个司。可见,清廷设立陆军部和改革编制就是希望能对陆军进行统一管理,让新军真正成为国家军队。不过,由于晚清中央权力的日趋衰落,所谓军队的集权管理实际成效并不大,最终这些军队还是沦为清廷中拥有强大军事实力的重臣(如袁世凯、张之洞等人)手中的力量。

在新军军官的选拔、培训方面,新军主要建设者如袁世凯、张之洞都非常重视通过新的军事教育体系来切实提高军官素质,并选拔掌握西方军事技术和战略战术的人才来担任各级军事长官。这一时期,新军的武器装备也随之近代化。清政府除了向德国订购先进的武器外,更渴望自己能制造枪炮弹药。他们计划在华北、华中和华南分别建造一所装备新式机器的大型兵工厂,以期生产出规格划一的武器,用于全国各地的军队。但由于缺乏西方先进的技术和管理方面的技巧,贪污腐败严重,导致新建的兵工厂效率低下,产品不够新型,工艺质量相当低劣,更为糟糕的是,产品根本谈不上规格划一。直到1910年底,军事生产质量才有了一定的提高。当时最有效的兵工厂是汉阳兵工厂、广州兵工厂、江南制造局。军工厂生产了大量的野战炮、山炮和弹药,以及连发来福枪、卡宾枪和机关枪,这表明中国在制造新式武器方面逐渐独立起来。另外,新军仿照西方军制普遍设有军医局及其附属医院,使旧时军队医护工作不甚得力的落后局面有了根本性改观。具有西方色彩的北洋军医学堂及各军随营军医学校相继举办,培养了一批掌握西医的军医。他们日后在军营兴办西医医院,采用西医西药医治伤病,把部队的伤病救治和战斗力恢复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总之,清末新军建设不仅使中国军队建制和兵种分类近代化,而且由于大批具有一定文化程度的人参加新军并充任新军将领,使得军队的文化素质大大提高,成员结构明显改善,有效地促进了军队成员素质与近代武器装备的有机结合,并使中国军队与列强军队之间在战斗力方面的差距大大缩短。因此,从20世纪中国军队建设的宏观角度看,清末新军建设在中国军事近代化过程中扮演了举足轻重的角色。

3 军事近代化的影响

晚清政府的两次军事近代化运动堪称中国近代军事的一场深刻革命,促使中国军事在国家政治生活中地位和作用的不断得到巩固和加强。新军作为社会的一个组成部分,不是与世隔绝的或自我封闭的。“新式军人越来越懂得发展新的技术领域和新的技术体系是近代国家的基础,从而十分清楚地意识到中国比较衰弱,也理解了他们所处社会的政治性质,并知道他们自己在社会发展中的特殊作用。”[7]95受到西方知识和思想教育的新式军人不仅渴望中国能实现现代化,而且用更加开放的视角去探索中国落后的深层原因。此外,资产阶级革命党人和新军中充任要职、有职位优势的革命党人采取各种形式,向新军官兵宣传、灌输反清革命和民族独立的思想,以击破清政府对新军的奴化教育。晚清政府实现军事近代化的本来宗旨是为了镇压日益高涨的人民反抗和抵御外来的侵略扩张,以维护其摇摇欲坠的统治地位。然而,在封建集权官僚体制中,军队是最现代和最有内聚力的典型,统治者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而去加强军队,到头来往往变成这支军队的牺牲品;统治者的反动宗旨与新式军人本身之间存在着无法调和的矛盾。近代化军队本质上是属于西方工业文明的产物,这种蕴涵近代西方异质文化的新生事物,与传统政治文化很难契合;在封建主义体制上移植资本主义的军事体制,这必然导致新军的资产阶级军事体制与封建主义之间的异体排斥性。历史学家汤因比曾说:“一个社会想把军队西方化而让其他方面保持原样,这是空想。”[8]275无论在观念层面,还是在制度和技术层面,军事近代化都拉大了军队与传统政治文化之间的距离。事实证明,大多数后发展国家在政治现代化的启动阶段,先进军队不仅是当时最具组织性的集团,而且往往在思想上表现激进。在争取民族独立的革命过程中,军队的觉醒程度、自为能力与社会影响都日益增强,这些都促使军队担当社会政治变革的领导角色,而这通常也直接影响了革命的结果。

1911年10月10日,湖北新军率先发难,“打响辛亥革命的第一枪”,成立湖北军政府。到11月27日,关内18省中有14省先后宣告独立。而这些独立省份基本上都是各省的新军起义而宣布独立的。革命并不是军人倡导的,而朝廷派来镇压新军起义的,如袁世凯,冯国璋、段祺瑞等却都是北洋新军将领,所以当时军人的政治态度就成为清帝逊位、民国肇建的关键因素。

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统治,但中国政府却面临着法治和秩序的问题。军队大量过剩,军队将领们的权势不断增长,各派政治势力勾心斗角、争权夺利,财政更是困难重重,尤其是国内大部分地区根本没有能力建立民政管理机构。这些因素最终导致了民国初年的动荡不安和军阀割据混战的局面。暴力摧毁了满清政府,虽然产生了预期的效果,但也造成了事与愿违的恶果。军队带来的强大暴力把尚武精神提高到了一个新的水平,使军人产生自豪感并意识到自身力量的重要性。然而,辛亥革命使军人在旧政权覆灭后造成极大的混乱。南方军队数量的过度膨胀,导致军饷发放困难;而无所事事的部队又成为时局混乱的根源。这些部队自认为革命有功,变得嚣张跋扈,难以驾驭,不服从政府机构的管理,哗变、闹事和骚动层出不穷。中国的封建专制制度和沿袭了千百年的传统意识形态的突然崩塌,把国家和社会重新维系起来的来自西方的新制度和新思想因为缺乏牢固的土壤又未能迅速而及时地形成,以文治武的传统体制面临着严重的挑战。

在革命时期,军队扮演了进步的角色,而令人遗憾的是,大部分新军很快被革命本身瓦解,军队过剩和大量退役军人没有正当的谋生手段,为这个国家的动荡不安埋下了最危险的因素。各政治派别和革命团体之间的内部纠纷也加深了民国初年的混乱,参加革命战争的军人期望从政治变革中获取实质性好处,结果却是大失所望。1911年后的北京政府有感于军队的混乱,希望加强中央兵权来重新统一国家的武装力量,以防止军事将领成为割据一方的统治者,不过收效甚微。可见,中国新式陆军在辛亥革命前一度达到高水平状态,而革命后则每况愈下。清廷覆灭后,军队内部凝聚力瓦解,军纪涣散,很多军官凭借手中掌握的军事力量干预政治,并与各种政治派别发生联系。这种行为破坏了中国军队的纪律和凝聚力,使得曾经是革命主要推动力的新军在历史舞台上没有继续扮演革命的角色,最终沦为了军阀之间争权夺利的工具。这个时期的新军四分五裂,各地新军也日益演变为军阀割据的武力基础,成为军阀个人的武装力量,背离了革命的方向,成为阻碍中国近代化发展的力量。

晚清以来的军事近代化始终受制于政治化社会的影响,他们之间也一直处于互动的模式。近代化的军事突出反映了政治化社会的内在要求和基本特征,因此,军事近代化的社会政治意义大于其军事意义。由新军推动的辛亥革命,“不只是传统朝代循环中一个段落的终结,而是与伟大而古老的过去一次意义重大的决裂”[9]302。晚清以来的军事近代化在辛亥革命后几乎不可逆转地改变了军队与国家官僚政治的关系,近代军人在转型社会中处于中心地位,军方占了优势。军方的优势造成了意识形态的真空,摧毁了传统的统治模式,使国人失去了政治方向和心理定势。在动荡的年代里,军事权威与政治博弈如影随形,军方自然倾向攫取权力,而且在这场权力角逐中军方比文官集团更有优势。近代军人与传统士绅的角色调整和社会政治权势的大转移,成为影响和制约中国社会近代化的主要因素。钱穆曾说:“革命之结果,仅为旧政府之溃烂解体而非其消灭。”[10]1468果然如此,军方获取统治权并在政治进程中扩大了参与权。当然1911年后的各类政府在维护以文治武的统治秩序方面取得了一定程度的成功,毛泽东就是其中一个人物。他再三强调党指挥枪的绝对重要性,而不是枪指挥党,这本身也表明了军方影响力的增长。可见,军队可以成为社会进步的先导者,但其干政也会影响和制约社会的现代化。

4 结语

总之,从晚清以来中国的发展轨迹来看,军事近代化在不同程度上带动了现代工业的发展,强大的军队是中国实现独立和伟大复兴的必要条件。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信息军事技术革命的迅速发展,我们更要加强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不断增强军队在高技术条件下的防卫和应急作战能力。军事的现代化和强大的国防力量,始终是我们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坚强后盾,是国家政权巩固、社会稳定、经济发展、人民安宁的可靠保障。

[1] 方晓珍.洋务运动:中国近代化的起点[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1992(3):21-24.

[2] 董玉洁.军队的觉醒与东方民族国家的命运[J].世界知识,2013(15):18-19.

[3] 徐泰来.洋务运动新论[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6.

[4] 王永进.洋务运动与军事近代化[J].兰州学刊,2005(2):253-255.

[5] 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6] 杨东梁,张浩.中国清代军事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7] [澳]冯兆基.军事近代化和中国革命[M].曹未风,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

[8] [英]汤因比.历史研究(下册)[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

[9] [美]拉尔夫·尔·鲍威尔.中国军事力量的兴起(1895-1912)[M].陈泽宪,陈露飞,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79.

[10] 钱穆.国史大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

猜你喜欢
新军军队军事
开战!过年也不停火的古代军队
宇通T7团队再添新军
汽车观察(2018年12期)2018-12-26 01:05:44
Examining spatiotemporal distribution and CPUE-environment relationships for the jumbo fl ying squidDosidicus gigasoffshore Peru based on spatial autoregressive model*
军队的4月1日
新军
军队组织形态解读
新军
军事幽默:局
军事文摘(2009年9期)2009-07-30 09:40:44
军事
军事幽默
军事文摘(2009年5期)2009-06-30 01:0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