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海华,许宗燕,付国玺
(军事交通学院 联合投送系,天津300161)
部队远程投送能力是我军履行新世纪新阶段历史使命、应对多种安全威胁、完成多样化军事任务的重要保证。近几年,我军组织了“使命行动”“和平使命”“砺剑”“铸剑”等一系列军事演习,这些演习活动让官兵们意识到:在信息化条件下作战,信息技术是决定信息战争成败的关键因素。部队远程投送作为信息战争的前提,面临着现实而紧迫的考验。信息化战争条件下的远程投送,投送任务成倍增长,投送时间要求紧迫,投送保障精度要求更高,远程投送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不断发展。在信息化条件下,如何利用信息技术推进部队远程投送能力建设发展,切实提高部队远程投送效率及信息化水平,已成为摆在我军面前亟待解决的一项现实课题。
通过军交运输动态监控系统的建设,目前,信息技术在部队远程投送应用方面取得了一些显著成效。一是在网络通道建设方面,依托军事综合信息网、交通战备信息网、铁路信息系统专网、交通运输部海事信息网等网络,初步形成了军交运输信息网络通道,为部队远程投送的实施奠定了通信基础;二是在信息系统建设方面,已基本完成铁路、公路、水路、航空、交保、科训、汽车部(分)队、车辆管理和船艇部队等9 个动态监控业务应用分系统研制,并在军区军交运输部、驻铁路军代处、航务军代处、兵站部、重点方向和重点地区的汽车运输部队、陆(空)军船艇部队、全军重点建设部队车场及有关院校按照业务分工及功能需求进行了试点应用;三是在设施设备建设方面,按照后勤装备建设计划,完成了军交调度指挥车、军交调度指挥台、在运物资射频识别系统、汽车运输部队战备集装设施等信息化装备的研制以及设计定型和技术鉴定,并批量配备全军汽车运输部队和驻铁路局军代处,填补了我军军交运输信息化装备空白,在部队演习演练、维和维稳、抢险救灾和执行其他急难险重任务的军交运输保障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四是在信息资源接入方面,协调原铁道部、交通运输部、民用航空局、中国电信和中国联通等有关单位,联通了铁路专网、海事专网、南方和深圳航空公司专网。接入《调度生产与辅助决策系统》和《列车运行状态信息系统》,实现对全部旅客列车和部分货物列车运行位置、速度等有关信息的实时追踪。接入《海上船舶报告系统》和《海上船舶电视监控系统》,实现对全国部分大型港口以及在航船舶的实时追踪。接入《飞机运行监控系统》,实现对南方航空公司运力资源、广州白云机场航班起降和进出港等有关信息,以及深圳航空公司飞机运行状况的动态掌控。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信息技术在军交运输部门的应用日益广泛,但同时,由于缺乏统一的规划,现有的信息技术应用主要集中在某些具体业务层面[1],应用模式还局限在技术分散、系统独立的较低水平,还没有形成体系保障能力,严重制约了部队远程投送信息化水平的提高。
(1)缺少辅助决策手段,远程投送方案的制定不够及时、不够科学。部队远程投送涉及到的环节众多,投送方案的编制需要考虑的因素更多,如何科学、高效地完成部队远程投送方案的编制一直是军交运输部门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目前,部队远程投送方案主要是手工编制,需要多名训练有素、经验丰富的人员用较长的时间才能完成,难以适应现代高技术战争的需要。运用辅助决策手段可以科学、快速、准确地编制部队远程投送方案,从根本上改善信息的管理手段和存取、传输方法,迅速准确地提供军交运输业务所需及与外部系统交换的基本数据、资料,可靠地辅助各级军交运输部门对投送工作进行决策、指挥和控制,增强部队远程投送方案的科学性、时效性。
(2)缺乏运输态势展现手段,对远程投送总体情况掌握不够清晰、不够全面。由于缺乏完整的信息传递链路,目前军交运输部门的态势系统依然是采用信息—人工—信息系统的方式采集处理信息,和外军先进的C4ISR 系统功能类似的子系统相比仍有较大的差距。现有的态势系统还不够完善,尤其是在综合态势分析及显示技术上,较难胜任部队远程投送态势展现任务需求,不能准确、及时地对投送过程中各个时刻的态势数据进行区分、存储、提取和表现,因而影响军交运输部门对部队远程投送全局态势的把握,无法在态势系统上清晰地展现部队远程投送的情形,不利于军交运输部门全面掌握投送的总体情况。
(3)缺乏异网交换数据手段,军地运输资源信息无法共享、无法交换。军交运输依托国家和地方交通运输基础设施和资源实施保障的特有属性,决定了信息化条件下的部队远程投送保障,必须以信息为媒介,在各级军交运输部门和地方交战、铁路、民航、民政、公安交警等部门之间实现充分共享和有序传递,从而实现军地一体、上下一致、协同保障。当前,无论是铁路还是民航,都基本实现了运输调度指挥的信息化和网络化,能够对铁路列车、民航飞机进行全空域、全时域的定位跟踪和监控指挥。但是军交运输领域的信息系统与地方的信息系统之间没有联接端口,军地异网数据安全传输通道尚未建立,信息自动提取和分析处理的功能还未实现,军地信息互通和数据共享的长效机制也没有建立,极大地限制了军交运输系统与交通运输企业之间的信息交流,无法满足部队在远程投送过程中对运输动态实时调度监控的需要。
(4)信息系统集成融合不够,无法实现多种投送方式的综合调度指挥。通过军交运输动态监控系统的建设,目前初步形成了相对完备的军交运输业务软件体系,在优化业务流程、规范数据管理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极大方便了军交业务工作。但由于体制编制和顶层设计等方面的原因,铁路、公路、水路、航空军事运输和交通战备各子系统之间没有实现无缝链接,有关运输保障信息不能同步共享,形成了一个个信息孤岛。部队远程投送的相关信息无法综合集成,从而使得信息资源难以形成整体优势,无法发挥最大的投送保障效率。因此,在部队远程投送过程中,基于信息系统的分析研判和辅助决策能力比较弱,无法实现多种投送方式的综合调度指挥。
(5)移动指挥手段应用不够,无法实现部队在投送过程中对动态信息的获取及访问。远程投送指挥手段是远程投送指挥人员开展指挥活动的基础,是联接指挥人员与投送的各种力量的纽带,是形成远程投送能力必不可少的条件。当前,我军投送指挥手段建设相对滞后,特别是信息移动处理终端配套单一、携带不便,无法及时、准确、稳定、全面的收集并传输在运部队的运输动态信息,无法在机动途中实现与上级部门的“动中通、动中控”,因而部队无法在投送过程中及时获取或访问动态信息,各级军交运输部门也无法对投送进程实施不间断的精确指挥。
(6)北斗定位应用不够普及,部队无法获取自己的动态位置,军交运输部门无法掌握在运部队的动态信息。我国自行研制的“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在我国国防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了积极作用。但与美国的全球定位系统(GPS)相比,应用还相当有限。北斗系统注册在线的终端用户不足设计容量的百分之一,卫星资源闲置严重。该系统的“快速定位、双向报文通信和精密授时”功能,特别是双向报文通信功能未得到充分应用。在部队远程投送中,部队没有装备导航定位设备,因而部队无法获取自己的动态位置,不能很直观地展现部队整体的行军态势;军交运输部门也无法掌握在运部队的动态信息,无法在电子地图上准确定位跟踪部队的投送进程,无法应对在远程投送过程中出现的各种复杂情况。
(1)应用建模与仿真技术,完成远程投送方案的制定、推演、评估及验证,确保投送方案科学高效。应用建模与仿真技术,可以为部队远程投送方案的制定、推演、评估及验证等工作构筑广阔的发展空间和全新的工作模式。一是大量的人工操作、繁琐的工作程序、复杂的数据处理和大量的信息分析将由计算机所替代,将人从繁重的劳动中解脱出来,以集中进行决策指挥和宏观调控,完全改变了传统的方案拟制方式;二是通过建模与仿真技术,将制定投送方案涉及的各要素(如内容、方法、要求和标准)集成到高技术平台之上,并实现投送方案的制定、推演、评估及验证一体化,使拟制的方案更加科学、规范;三是基于建模与仿真技术,将投送方案拟制的工作建立在了网络化和自动化的基础上,从根本上提高了部队远程投送实施的保障效率。
(2)应用定位导航技术,实现远程投送过程中运输对象的位置获取及路径导航,确保保障行动全程可控。北斗定位导航系统是除美国的全球定位系统GPS、俄罗斯的格洛纳斯之后第3 个成熟的卫星导航系统[2],该系统可保证我军在导航定位方面不依赖于GPS 或其他自主系统,系统支持定位、位置报告和通信技术,把部队远程投送过程中的各个梯队、各种武器装备及单兵连接起来,实现信息获取和处理一体化,从而可将远程投送中各种要素连接成快速、准确、实时、有效的有机整体。在部队远程投送中应用定位导航技术,在运部队可以对自己各梯队的位置进行快速定位,军交运输部门也可以随时通过“北斗”系统更精确、更直观地掌握各梯队整体的行军状态,对各梯队的行驶路线进行监控,并利用移动通信网络和北斗系统短信息通信功能对各梯队进行全方位的指挥控制和调度管理,从而确保投送行动全程可控。
(3)应用物联网技术,实现远程投送中在运物资、装运工具及装卸现场实时感知,确保保障资源动态可视。在部队远程投送中,将传感器安装到物资、装运工具等各种物体上,借助无线自组网及北斗短信通道或军用CDMA 网络通道将投送中的人员、物资及装备联接起来[3]。物联网使投送过程具备更透彻的感知力,安装在物资上的传感器可监控在运物资的温度、湿度、压力、烟雾、辐射、有毒气体等环境参数,车辆上安装的传感器可监控车辆的动态状况,从而对整个网络内的装备和物资的位置、状态和属性进行全程跟踪,以监视装备和物资的接收、运输及综合情况,精确掌握部队远程投送“运什么—到哪里—怎么运”的核心流程,实现准确的地点、准确的时间向投送部队提供数量适当的装备与补给,以最小的时间差实现最优的保障效能,从而实现保障需求实时可知、保障活动实时可控、保障资源动态可视。
(4)应用地理信息技术,实现远程投送中运输态势、需求态势和资源态势动态展示,确保投送力量实时掌握。各类信息的及时获取与迅速、可靠地传输,是部队远程投送在信息化条件下实施的关键环节。在投送过程中如何把被运部队的运输情况、路径变化、物资装备等信息,实时、连续地收集并加以融合,及时传输给态势展现系统,从而使首长及时了解掌握被运部队的实时动态信息,是部队远程投送实现信息化保障所必须解决的突出问题[4]。应用地理信息技术,可实时提供铁路、公路、水路、航空等多种投送方式在各个时间段的运输状况及载运工具、保障力量等动态信息,并可模拟展现远程投送运输态势、部队需求态势及保障资源态势,为首长提供一个直观展现的辅助决策平台,确实保障投送力量的实时掌握。
(5)应用北斗短信和军用CDMA 技术,实现部队远程投送通信“动中通”“同时通”“随时通”,确保信息通道随时畅通。北斗系统的通信功能,能实现点对点、点对中心或中转站等多种数据信息通信网络,可以实现用户之间、用户和管理部门之间双向或转发通信,对于部队远程投送中的动态监控和调度指挥,具有独特的优势[5]。在部队远程投送中通信主要以北斗短消息通信和军用CDMA 通信技术为主,其他通信方式为辅。北斗短信主要用于部队与军交运输部门之间的信息传输,以便于梯队整体的实时指挥协调;CDMA 数据通信主要用于各梯队与军交运输部门之间的数据传输,实现实时投送信息的发布与接收,辅助北斗通信实现实时指挥控制。在此基础上,充分利用现有的其他通信方式,以各类车载电台、集群通信及无线MESH 通信等通信方式构成无线通信网络,畅通信息通道,改善通信条件,实现远程投送全过程的无缝指挥控制,实现被运部队远距离、多方向机动条件下的“动中通”,实现被运部队与上级机关、军交运输部门的“同时通”,实现复杂多变电磁环境下的“随时通”,确保信息通道随时畅通[6]。
(6)应用便携式平板技术,实现部队远程投送指挥终端便携化、移动化,确保信息实时获取并传输。随着现代战争信息化和电子化的逐步提高,集卫星定位、无线通信、图像摄取传送、地理信息处理等功能于一体,满足体积、功耗要求,并具有良好环境适应性的便携式手持指挥终端在现代化战争中的重要地位日益凸显[7]。应用便携式平板技术,研发自身质量小、携带方便、功能丰富、具有自主产权的手持指挥终端,可以实现部队远程投送指挥终端便携化、移动化,极大地方便在运部队在移动状态下更新自己的位置、报告现场情况,实时获取并传输各种远程投送信息和数据资料,以便军交运输部门能够迅速对投送情况进行全局的把握,从而及时做出指挥决策,有效提高部队的实时决策能力。
[1] 郭兆东,陈明贵.信息技术对军交运输的影响与对策[J].国防交通工程与技术,2008(1):20-21.
[2] 袁力.基于北斗卫星技术的军交运输指挥系统关键技术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2009:1-15.
[3] 吴晓东,宁德伦.物联网技术对军交运输的中的应用[J].国防交通,2010(6):67-68.
[4] 刘中,周飞飞,李海华,等.军交网上综合演练战役态势显示的功能设计与系统集成[J]. 军事交通学院学报,2009,11(3):5-8.
[5] 杨振东,何宏,袁兵,等. 基于CDMA 何JMS 的后勤应用系统数据通信方案研究[J]. 后勤工程学院学报,2011,27(1):65-69.
[6] 海军,罗雷,王海威.部队跨海投送问题探析[J]. 军事交通学院学报,2012,14(10):14-17.
[7] 殷卓.便携式应急指挥通信一体机的设计研究[D]. 上海:华东理工大学,2012: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