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永国 张建芬
(1.邢台学院,河北 邢台 054001;2.邢台市第七中学,河北 邢台 054001)
目前学前教育的教育方式有很多的形式,有寓教于乐型的,有游戏型的,有启发致力型的,但大多数教育机构还是以“小学化”内容为指导,启用小学的教育模式。学前教育“小学化”出现的原因,有学前教育机构为了追求经济利益,也有家长教育观念的保守,更多的是教育体制更新的滞后,这些原因严重束缚了学前教育的发展,影响了学期儿童后续教育健康的发展。如何开展内容丰富,以启发孩子才智为目的,为其后续良好教育理念奠定坚实的基础的学前教育,是教育者应尽的职责,也是家长的责任。教育需要做到:有效衔接学前教育和小学教育,逐步改变不合理的考试制度,为孩子创造良好的培养空间,积极改变传统的思维模式,学习和应用良好的教学理念,逐步探索形成合理科学的教育形式。通过一系列的举措,可以使孩子“建构着积极的自我,建构着对周围世界的积极认识,也建构着自己的宝贵经验和良好习惯,形成着积极健全的人格”。
孩子的家长大多数是受应试教育过来的,他们的内心世界中课堂书本知识就是一切,似乎只有学好书本知识,考上好学校,才能成为出众的人才,因此他们在教育孩子的时候,始终以书本知识为中心,以考试成绩来衡量孩子的表现,往往忽视了孩子思维方式和情感态度的培养,影响了孩子潜力的发展和挖掘。学前教育机构正是看重家长的这种不健康的心理,积极地推销自己赚钱的商业模式,推出了超前的教育形式,既迎合家长,又赚取了丰厚的经济利益。这样做的一个很严重的结果就是抑制了孩子情感的发育,误导了孩子潜在的价值取向;同时,枯燥的拼音、汉字和计算代替了愉悦的游戏、认知的交流。这种现象打乱了正常的教学规律,损害了孩子身心发展成长规律,抑制了后天创造能力的培养。
游戏构建学前儿童的精神世界,游戏是学前儿童特有的文化生活方式。学前教育阶段,以游戏的教育形式进行,不仅可以提高儿童的情趣,也可以培养孩子的协作意识,提高与人交往的能力,为以后的发展奠定基础,而现实中教育方式却不尽人意。通常学前教育的实施者有公办和私立幼儿园、公办和私立的小学及个人私自开设的学前教育班,他们的教育水平参差不齐、教育方式和手段千差万别。幼儿园采用的是托管式教育,在院时间较长,以学习拼音、汉字、儿歌和游戏为主;小学设立学前班,在校时间较少,学习内容与一年级无异,只是缩短了上课时间;其它学前教育机构则是兼顾前两者方式,在校时间长,学习内容多,有些学习内容都达到了三年级的水平,比如数学100 以内的范围计算,既没必要,也不实用,迎合了家长,伤害了孩子。因此,教育部门以国家出台的教育法规为准绳,要切实履行其职责,监督管理其教育运行方式,发现违规行为,及时纠正,为孩子的未来,掌好舵。需要做到:(1)认真研究教育法规,领会其精神,为执法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2)深入教育基层,进行调研,发现问题,及时纠正;(3)定期举办“深入办学前教育科学观”学习班,从办学领导的思想意识中真正体会其重要性。
学前教育的定义和范围界定在“正规、正式、制度化学习前的教育”或正规、系统、制度化教育之前的教育,本质上不同于小学教育。学前教育与小学教育在组织形式、教育内容、活动形式、评价方式、教育表达方式等方面存在着诸多不同。小学教育有严格的教育形式,有国家规定的课程、完善的成绩评定标准、一定评价形式的义务教育证书;而学前教育是活动为主的教育形式,没有固定的教学模式,没有严格的评价制度。学习特点上,学前教育阶段,孩子主要学习方式感性认识,通过直接对外界事物的观察、分析,进而达到对客观事物的了解。这个过程中,需要家长和老师对孩子做一个正确的引导,鼓励其行为,激发他主动探索世界的兴趣和欲望,满足其了解未知世界的好奇心,同时也培养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建立的合作、人际交往的能力和敢于面对问题、勇于克服问题的良好态度。小学教育阶段主要培养学基本的计算能力、简单的推理能力和语言的沟通表达能力。衔接学前教育和小学教育需要做到:(1)以游戏活动为载体,提高儿童观察和分析事物的能力,为小学教育的独立思考,奠定良好的基础;(2)适当培养儿童的注意力,为小学课堂上课打好坚实的基础;(3)培养孩子养成良好的生活和学习习惯,为小学教育的课堂和课外生活提高效率。
在中国,无论是中考,还是高考,素质教育的考试形式还没有完全显现,一个人能力和知识的体现,甚至一个人的前途,完全靠一张试卷决定,往往忽视学生后续发展的需要。教育培养的是创新应用型的人才,而不是培养墨守成规,循规蹈矩型所谓的人才,教育需要创新,也需要改革。从国家出台的一系列政策来看,改革创新的体制早已展开,全国各地也积极探讨如何才能有效进行改革,形式多样,方法各异。但很大一部分地区,政策制定了,教材也与时俱进,内容简单了,然后考试怎么处体现素质各异呢,没有了下文。于是,各个学校又把主要精力放在研究考试试题上,在难度和深度上去加深,争取让学生拿一个好分数,考一个好学校,这样等于有回到了从前的应试教育。对这样教学内容趋向于应用化,教学目标仍然是应试化的方式,究其原因,无怪乎考试形式、录取结果没有做相应的变化,仍旧停留在分数上,没有体现后续创新的潜力,还是以考试分数定人才的标准。当然,有的人会说,那还有其它的考试形式吗?实际上,只要是改革,就应该有一系列的措施,包括考试制度的变革。根据国情,不断摸索一条改革之路,是当务之急。只有这样,中国孩子的负担才会减下来,创新型的思维形式才会培养起来。
在中国一种司空见怪的现象就是,孩子正常上学时,大多时间花在学习课本知识上,生怕考试分数比别人低,于是很少有多少时间去学习课外知识,培养自己兴趣和爱好,开拓自己思维方式;到了假期,似乎更忙了,一方面是家长想让孩子在假期补习功课,另一方面,也是因为社会上对素质教育的辅导机构很少,最后也就是报学习辅导班了事,有多少人去关心孩子想做什么呢?没有时间、没有精力,创新型的培养方式从何说起呢。这些现象的最终原因还是目前考核方式不健全,缺乏全面考核学生的机制,只能一纸代表一切。
人才的培养,关乎到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与否,学前教育的成败,直接影响祖国未来的发展,正确引导和传播新的教育观念,因此需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1)政府加大教育监管力度,适时出台符合教育形式发展的政策和法规;(2)教育部门应该从学前儿童的生理和心理的发展规律出发,认真制定适合学前儿童自身发展的教学计划;(3)彻底整顿学前教育从业人员,让不具备资格的,调离工作岗位或进行清退。同时,对具备资格的人员进行教育培训,让其掌握必备的知识和技能。通过一系列的教育改进措施,让孩子更能愉悦、健康地接受社会和自然的知识,为其以后积极且符合创新的思维意识形成,打下坚实的基础。
学前教育的健康、持续发展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完成的事情,需要大家共同努力,倡导新的教育理念,坚决摒弃商业化的运作模式,为培养更多的创新型人才,共同努力。
[1]叶平枝,赵南.学前教育小学化的危害原因及对策[J].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8):70-74.
[2]王小英.学前儿童的游戏与学习:内在的连结性[J].学前教育研究,2013(7):3-7.
[3]何善平,杨淑丽,张新娅.论学前教育小学化的成因及去小学化的策略[J].陕西教育学院学报,2011(4):17-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