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世云
(沈阳工学院,辽宁 抚顺 113122)
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手机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通讯工具,互联网已成为人们获取信息、查阅资料的重要渠道,甚至可以说,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互联网设备已成为了人们“延伸的人体器官”,成为了人们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行走在街上的行人,到坐在公交车上的乘客,甚至市场上的摊主,随处可见利用手机上网看新闻或玩游戏、发微信等的人。为充分利用互联网资源,目前有些学校开设了慕课,部分院校开展了学分互认,这些工作的开展,利于优质教学资源的共享,也为大学生们选择学习自己喜爱的课程、提升个人能力提供了机会。但在当前形势下,现实课堂仍然是传授知识的主要场所,微课、慕课等授课方式,只能作为课堂教学的补充。另外,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在人们充分利用互联网资源的同时,也造就了部分沉溺于网络而不能自拔的网瘾少年,有的大学生因为过度上网耽误了学业,造成多门功课不及格而退学。作为信息时代的高校教师,如何在这场人网大战中把学生留在课堂上,使学生能在现实课堂上认真听课,确实是值得认真思考的问题。
在普通高等学校中,学生逃课现象较为普遍,此现象的发生严重影响了大学生专业知识和素质能力的提高。这里所说的逃课,除上课不到课堂的显性逃课现象外,也包括上课玩手机、睡觉、看杂志、聊天等隐性逃课,即有些同学迫于老师点名、考勤考核等压力,人是来到了课堂,但心思根本未用于上课。某本科院校的调查资料显示,随着年龄的增长,显性逃课现象呈上升趋势,其中大一的逃课率约为5%,大二的逃课率约15%,大三的逃课率约30%;隐性逃课率则更高,抽样调查结果显示,发生过隐性逃课现象的学生的比例高达80%。因此,高校对隐性逃课现象应给予足够的认识。
对学生逃课现象的探讨,并不是一个简单的课题,涉及到整个社会大系统。应当从各个角度进行分析。同样一个问题,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论根据、不同的利益视线,因而会得出不同的结论。从学校来看,学生逃课是必须否定的行为。这其中有学生自制力差之论,有怪罪于扩招之论,有责于教师教学之论,有归罪于辅导员、班主任工作不力之论,有责于社会不良引导之论,有责于家长之论等等。对于家长,除了极少数不关心子女的个例而外,大多同意学校的结论而持否定态度,对子女的逃课行为深加责备。从学生来看,学生逃课是“有理由”的。除了诸如 “睡觉过头了”、“昨晚吃坏了肚子”、“陪女朋友逛街”、“忘了有课”等荒唐理由以外,有怪罪于教师水平和内容的,有不满于课程设置的,有不满于教材的等。从解决问题的角度出发,无论谁,无论从哪个角度认知此问题,均应避免为逃避责任而对自身需要完善之处不加作为的现象。因此,作为一名高校教师,应对自身授课状况加以总结,以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为出发点,减少学生显性逃课及隐性逃课的比例,把学生留在课堂上,实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教师授课质量对教学效果的影响显而易见。调查显示,教师教学质量的好坏与学生的逃课情况明显相关。教师教学质量好,课堂气氛活跃,老师幽默的课堂中,显性逃课的学生人数较少,只占10%左右,而在教师教学氛围死气沉沉,课堂死板的课中,学生逃课现象严重,由于学生缺乏上课的兴趣,逃课现象可高达50%,如果把隐性逃课人数计入,则逃课比例将会更高。不可否认,人的性格是千差万别的,教师也是如此。正是由于不同教师性格的不同,形成了他们各自不同的授课风格。但无论什么性格,即便不是把授课作为一项事业来经营,起码也应考虑教师的职业特点及自身承担的社会责任,以提高教学质量为目的,紧密联系现代科技实际,认真学习现代教育理论,从授课内容、授课方式等方面加以适当调整,以便能把更多的同学留在课堂上。
目前互联网已无处不在,不可否认,五彩斑斓的网络生活对人们的吸引力是巨大的。但我们也应看到,人与互联网的交流毕竟是人机间的交流,缺少人与人之间的真情实感,绝大多数人是生活在现实世界中的,沉溺于网络的虚拟世界中的只有少数。因此,只要老师能把互联网资源利用好,将课堂气氛调动起来,加强与学生间的情感交流,将网络中的新闻事件与所传授的知识有机结合、把从网络中查阅到的最新科学知识融入课堂,为学生营造一个开放、活跃、民主、和谐的教学环境,实现师生思维过程互动、信息互动、人格互动,就能把学生从互联网拉回课堂中,降低显性逃课及隐性逃课率,成为“人机之争”的胜利者。当然,要实现此目标,老师不能只是照本宣科,一定要精心备课,做好课堂教学设计,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提高授课业务能力,并掌握一定的上课技巧,提高课堂感染力。除此之处,如果再加上规章制度的干预,使部分丧失学习目的的学生在制度的干预下重新回到课堂,从而逐步养成学习的习惯,则效果会更好。
课堂教学是学校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之一。在互联网无处不在的信息时代,大学生逃课已成为大学中较为普遍的现象,为了能在人机之战中把学生留在课堂,取得“人机之争”的胜利,教师起着非同寻常的作用。如果教师能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将现代科学技术知识融入课堂,使课堂对学生产生一定的吸引力,再辅以规章制度的约束,把绝大多数学生留在课堂上的目标就一定能够实现。
[1]胡南.论高校教师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途径[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9):114-115.
[2]吕春燕.强化师生情感互动 提高课堂教学质量[J].湖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3):65-68.
[3]朱光俊.提高大学课堂教学质量的途径探析[J].教育与职业,2011(3):161-163.
[4]廖明,姜峰,朱蕾,郭燕锋.提高教师课堂教学效果的策略研究[J].教师教育研究,2012(12):61-65.
[5]李俊卿.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J].中国大学教学,2010(1):56-58.
[6]黄务兰.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探析[J].中国市场,2010(22):154-1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