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 静 杨 瑞 胡文娟 李文彦 张文光
(河北机电职业技术学院,河北 邢台 054000)
马克思说过:“作为确定的人,现实的人,你就有规定,就有使命,就有任务。”[2]责任意识是公民道德规范的重要内涵,也是推动社会前进的精神支撑力。每个人在追求自由生活的同时,不可推卸对他人、社会及自然的责任。大学生是社会发展的中坚力量,他们的责任意识状况影响到整个社会的价值判断,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着厚实的培养学生责任意识的土壤。有效利用《大学》、《论语》等国学经典选修课的形式引导学生懂得对父母、他人、集体、社会、国家时时处处事事有责任感,使得儒家文化倡导的参与意识、忧患意识得以传承。
孔子思想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所在,倡导的仁爱、孝悌、忠恕、礼仪、诚信等更是与责任意识密切相关。以孔子思想为主体的儒家文化一直在中国历史上占据着主流的地位。
孔子倡导的“仁者爱人”“克己复礼为仁”的思想体现出一种修身以仁的精神境界。通过对仁爱的理解,可以看出对社会、国家的一种责任意识。孔子“博施于民而能济众”就体现了对国家社会的责任意识和感恩之情。我国古代教育的核心内容就是培养“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士大夫阶层,他们的人生追求就是“学而优则仕”,但前提就是自身内在的修为,在诸多修为中,“仁”是排第一位的。
孝悌是孔子思想的根本性观念,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最大的恩情就是父母,父母给我们生命,把我们抚养成人,帮助我们成家立业。因此在传统文化中就有了“父母在,不远游”“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的思想。对父母的孝不仅在生前,死后也应体现出来“葬之以理、祭之以礼”,对父母的责任必须要做到孝而有礼。
封建社会强调三纲五常中“君为臣纲”就是强调下级对上级要忠诚来报答上级对自己的知遇之恩。孔子十分看重“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意思就是作为一个有良心的知识分子,一定要做到“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中国俗话说“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就是在强调如何处理和朋友之间的关系。交友之道就在于以礼相待,和为贵,真正的朋友是君子之交淡如水。对朋友讲诚信,不做出卖朋友、见利忘义的事情。正所谓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朋友之间不能把利益看得太重,应该勇于为朋友排忧解难,关羽因义思刘备离曹操体现了对朋友的责任意识:礼和义。社会交往以礼相待,强调和为贵,君子之交强调义字当头。一个人要想在社会上立足必须要讲礼义,对朋友要敬而有礼,还应有义气,是为了正义而出手、为了情义而出手的责任感。
通过开设《弟子规》、《论语》等选修课程,并且安排布置学生自修阅读《孟子》、《大学》、《中庸》等书籍,从而挖掘出儒家文化作品中所传达出的有关培养个人责任意识的观点来潜移默化对学生进行学习生活指导与心理疏导,引导学生拥有正确健康的价值观、责任感,帮助学生正确对待和处理学习生活中遇到的各种矛盾和问题,提高学生的责任意识水平和能力。引导学生文明守纪、勤奋学习、乐于奉献、勇于负责,在潜移默化的文化熏陶中增强大学生的责任意识,升华大学生对自己负责,对国家、人民负责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儒家经典从实际的人伦关系和伦理生活出发,将人划分出不同的角色,规定了相应的责任: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并指出:对国家、民族负有责任,是忠;对长辈、父母有责任,是孝;对家庭、配偶有责任,是节;对朋友有责任,是义。
《周易乾卦象传》提出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意思是:天的运动刚强劲健,相应于此,君子应刚毅坚卓,发愤图强。这种自强不息、刚健有为的精神在中国历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竞争日益残酷的市场经济社会对当代大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大学生要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取胜,必须知难而进、积极进取,确立自强不息的人生态度。抱定志向从容地应对挫折和苦难,以孔子“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进取精神激励自己。在自我责任意识的培养上,引导大学生学习领悟儒家经典所传达的自强意识,做到确立自己的目标,不断培养自己的竞争意识和奋斗精神,不断超越,实现个人的人生价值。
中国自古以来都是以伦理关系为纽带的社会,孔子是伦理思想的始祖,他提出以“仁”为最高标准,以“孝悌”为最基本规范的伦理关系。孟子继承并发展了孔子的伦理思想,提出了五伦学说。伦理首推家庭关系,父母、兄弟姐妹、夫妻、子女、宗族,继而是社会关系,师徒关系、合伙关系、群臣关系(上司下属关系)、相邻关系。随着一个人年龄的增长和生活空间的拓宽,建立起方方面面的数不清的关系。一个人孝悌、慈爱、兄友弟恭的感情发端乎家庭,并由家庭向外自然延伸,进而形成社会准则。培养学生的伦理责任意识,首先应该培育学生的情感意识和义务意识,针对很多年轻人不孝敬、不赡养父母、义务意识淡薄的现象引导学生尊老孝亲,继承中华民族“孝亲”的传统美德,弘扬孔子“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的思想,形成在家孝顺父母,出外与人和睦相处、有为于社会的做人原则。
社会责任意识就是要求大学生对社会要有一种强烈的感情。“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儒家入世意识呈现出极其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孔子孟子的思想也体现出儒家思想家忧国忧民、内心勇于承担的志向。当今中国处于和平发展的时代,但是当前国际形势纷繁复杂,“两耳不闻窗外事”的书生意气已经无法满足社会的需要,青年人应该以更加饱满的热情、积极的姿态参与社会的发展,在全面关注和参与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同时实现个人价值。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思想投射出忧患意识,作为中国文化交流的儒家,其忧患意识的对象是国家、社会和民族。将孔子“君子忧道不忧贫”、孟子“乐以天下,忧以天下”思想传达给学生,这种植根于儒家传统文化之中的强烈的责任意识能够有效地促动大学生具备危机意识、掌握好所学的技能为国家效力。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使命意识,“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的忧患意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社会责任以及“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生志向共同构成了责任教育的核心价值观。在当前的现状下,高职生职业教育不解决高职生的信念和责任问题,高职生的教育就没有根基。援引儒家传统文化中鲜活的实例引导高职生找到正确的人生方向,鼓励高职生学会树立坚定的信念,面对困难坚持到底,学会担负社会责任。
社会实践是高职生素质教育和职业教育的重要环节,对促进他们了解社会、增长才干、锻炼毅力、增强社会责任感具有重要的作用。机电类高职生要向在企业就职实现社会服务的目标,在通过儒家经典选修课程获取社会责任知识之后,还必须通过社会实践来强化这种认识。作为一所机电类的高职院校根据专业教育特点,加大学生实践性教学比重,充分发挥了社会实践在促进大学生了解社会、增强社会责任感方面的作用,大学生在走出校门走向社会,通过参加志愿服务以及专业教学实践,让学生在承担责任的实践过程中产生深刻的体验,激发学生服务社会的责任感。
在开设的儒家经典选修课程过程中,高度重视对学生的综合测评工作,注重同学生德育评价机制向结合,考评结合,在实践中形成对学生思想与行为的正确导向。在评价模式上,在坚持既有的课堂常规考核与学习内容考核的模式基础上,进一步引入社会实践评价的方式,并推广到对学生日常管理的评价,形成具体化、规范化和可操作的学生责任意识考评内容,并将其日常化、生活化;在评价方法上,做到定性与定量、目标与过程的有效结合,从而促使学生规范言行、积极上进,牢记责任,强化了高职生的责任意识。
校园文化氛围对学生的终生发展都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良好的校园布局、建筑风格、绿化美化及环境中蕴含的人文气息,是无声的育人载体,对陶冶学生情操、启迪智慧,激发学生的上进心和责任感,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2]高职院校是学生积累专业知识、增强技术专长的主阵地,在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时体现出增强学生责任意识的特色,将优美的校园塑造成一个格调高雅、氛围和谐、传统与现代交融的环境,并赋予校园建筑、花草树木以丰富的责任文化内涵,在这样的环境中,学生能认真审视自己的言行,承担应尽的责任,形成了令行禁止的舆论风气、奋发进取的精神风貌,在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责任实践活动中引导学生勤奋学习、乐于奉献、勇于负责,在潜移默化中升华了学生对自己负责、对国家负责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2]郑文山.当今大学生责任意识的评析[J].人才开发,200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