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邓小平群众路线研究述评

2014-08-15 00:45:53宋沛坤
党史文苑 2014年10期
关键词:利益群众思想

宋沛坤

(南京政治学院 江苏南京 210003)

群众路线是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体现着党的性质和宗旨,关系到党和国家事业的兴衰成败,邓小平对此十分重视,并在长期的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中坚持和发展了党的群众路线思想。近年来,学界对邓小平群众路线思想进行了深入研究,取得了不少成果。

一、关于邓小平群众路线研究的历史阶段

关于邓小平与党的群众路线的相关研究,大体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从十一届三中全会至十四大召开。这一阶段是邓小平与党的群众路线问题研究的起步阶段。通过对社会主义建设曲折探索过程中的教训的总结,其中最重要的一条是违反群众路线的根本原则。与此同时,我国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新时期。我们需要探索出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人们从诸多方面探讨了这一问题,其中一个基本方面是党的群众路线。在党的群众路线与社会主义发展道路、改革开放关系上,邓小平有一系列深刻的思想,阐述了邓小平结合新的时代特征对群众路线的丰富和深化。

第二阶段:从十四大至十五大召开。这一阶段是邓小平与党的群众路线研究全面展开的阶段。随着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加快,需要我们全面总结改革开放以来的实践经验,以解决新问题,群众路线是其不可或缺的一个基本方面,这为全面深入地研究邓小平与党的群众路线问题提供了强劲的内在动力。此外,党的十四大一个突出功绩是对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所确立的路线、方针、政策得出了郑重结论,这为掀起邓小平生平及思想研究特别是邓小平与党的群众路线研究奠定了基础。

第三阶段:从十五大至今。这一阶段是邓小平与党的群众路线研究的深化阶段。突出表现为:一是把邓小平的群众路线思想与新的实践结合起来,对新形势下坚持和发展邓小平群众路线思想的必要性、紧迫性、方法及途径作出了一系列分析和阐述;二是把邓小平关于群众路线的实践及思想同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的实践活动及理论思考结合起来,初步揭示了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对邓小平群众路线思想的丰富和发展。

二、关于邓小平群众路线研究的主要内容

第一,关于人民群众是我们党的力量源泉。邓小平的群众观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群众观的丰富和发展,是在中国革命和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实践中逐渐形成的。张建华在《邓小平论党的群众路线》中认为:邓小平继承了毛泽东的群众思想,并提出“群众是我们力量的源泉”这一论断。对于该问题,李延明认为:邓小平的“源泉”思想是无产阶级政党群众观点的理论基础,是对我党的群众观点的继承和发展。首先,“源泉”思想是对唯物史观的丰富和发展。唯物史观认为,人民群众在社会发展中起着决定作用,人民群众是人类历史的创造者,是推动社会前进的最伟大的客观物质力量,人民群众还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并且还是变革社会制度的决定力量。唯物史观是邓小平群众观的理论基础。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我们党的力量源泉。其次,“源泉”思想是对党的群众观点的继承,并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党的群众观点。[1]此外,王勇在《邓小平群众思想的基本内容——再读邓小平文选》中也认为:无论在“包产到户”“责任到田”的时候出现的问题,还是在改革开放中遇见的问题,邓小平一直坚持群众路线中的“源泉”思想。[2]可见,党只有紧紧地依靠群众,密切地联系群众,随时听取群众的呼声,了解群众的情绪,代表群众的利益,才能形成强大的力量。

第二,关于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坚持群众路线,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集中起来又坚持下去,这是中国共产党制定政策的基本方法。张建华在《邓小平论党的群众路线》中对邓小平“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观点进行了阐述:它的第一含义是人民群众必须自己解放自己;党的全部任务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因此党必须密切联系群众和依靠群众,而不能脱离群众,不能站在群众之上。第二含义是党的领导工作是否正确,决定于它能否采取“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方法。只有真正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才能把握时代的脉搏,正确反映人民的呼声,符合人民的实际,保证党的路线和政策正确,才能为群众所接受。[3]关于此问题,邓小平始终强调:“办什么事也得走群众路线。”一个党和它的党员,只有认真地总结群众的实践经验,集中群众的集体智慧,才能指明正确的方向,领导群众前进;在坚持“从群众中来”的同时,还要坚持“到群众中去”,使集中群众正确意见所形成的路线、方针、政策再返回到群众的实践中去,接受群众实践的检验,一旦发现偏差,就要及时加以修改和纠正。孙成民在《探析邓小平政策理论的群众路线观》中也认为同人民一起商量办事,是邓小平政策理论的群众路线观在政策制定实施中的具体体现,围绕人民群众需要这个轴心来制定实施方针政策,这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神圣职责。[4]深入群众,了解民情,摸准人民群众需要什么、需要什么样的帮助、需要什么样的政策,这是同人民一起商量办事的前提条件。因此深入群众,解人民之所急,想人民之所想,为我们所必须。何腊生在《邓小平的群众观述略》中也强调了“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重要性。[5]

第三,关于把人民利益作为所谓全部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人民群众的利益就是党的利益,党的一切工作都是为了人民群众的利益,一切从群众的利益出发并以此为归宿。邓小平正是继承和发扬了党的这一优良传统,始终将关心群众利益看成是实现党的革命目标的阶梯和基石。张建华在《邓小平论党的群众路线》中认为,人民群众的利益首先就是物质利益,所以必须大力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不断改善人民的生活,并以“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的标准来衡量我们政策的正确性,判断我们各方面工作的成败得失。“三个有利于”的标准本质就是为人民利益服务的标准。一定要把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我们制定各项方针政策的出发点和归宿。[3]周霞在《党的群众路线是邓小平领导理论的核心》一文中,从如何领导建设社会主义出发,对这个问题进行了剖析:在领导目标的选择上要以最广大人民的利益为根本出发点,即制定出符合最广大人民利益的路线、方针、政策。首先,在如何认识党和人民群众的关系问题上,邓小平明确指出“党是人民的工具”;其次,在如何认识和处理好党的各级干部同人民群众的关系上,邓小平强调“干部是人民的公仆”,要靠党的各级领导干部把自己当作人民的公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6]邓小平十分关心群众疾苦,一切以人民利益为最高准绳。在20世纪50年代,邓小平说:“中国共产党员的含义或任务,如果用概括的语言来说,只有两句话: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切以人民利益作为每一个党员的最高准绳。”[7]P257施友佃在《试论邓小平的群众观》中也认为只有切切实实地解决好群众的柴米油盐问题,只有切切实实地为群众谋利益,只有切切实实地使群众摆脱贫困走向富裕,使他们从切身的利益感受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群众就一定会真心实意地拥护和支持我们,我们的工作也就一定会开创出新局面。[8]可见,“把人民利益作为所谓全部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的重要性。

第四,关于尊重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尊重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也就是尊重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人民群众真正成为历史的主人。在我党历史上,中国共产党人在数十年革命斗争中,总是坚持放手发动群众,壮大人民力量,让人民在革命斗争的实践中自己教育自己,自己解放自己,从而取得了历史性的胜利。赵金在《一切为了人民 一切依靠人民》一文中认为,人民群众是社会实践的主体.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创造者。[9]邓小平在党的十二大开幕词中说: “我们党提出的各项重大任务,没有一项不是依靠广大人民的艰苦努力来完成的。”因而在领导全党推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邓小平始终尊重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伟大实践,总是满腔热情地鼓励和支持人民群众创新实践。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乡镇企业这两项农村最重要的改革,都是农民的伟大创造,邓小平对这一新生事物给予极大的关注和充分的肯定。他说: “农村搞家庭联产承包,这个发明权是农民的。农村改革中的好多东西,都是基层创造出来,我们把它拿来加工提高作为全国的指导。”[10]P382党要始终相信和依靠群众,又要善于教育和引导群众前进,这是贯穿邓小平理论的一个重要思想。邓小平吸取了教训,他充分地信任群众,高度重视和热情支持改革开放中人民群众的创造精神,认真总结和推广群众的经验。孙成民在《探析邓小平政策理论的群众路线观》一文中写道:只有在遵循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尊重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才能通过制定实施符合客观规律的政策,使人民群众的创造精神得以充分发挥;只有把尊重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建立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才能通过人民群众创造精神的充分发挥,使符合客观规律的政策得以顺利实施。[4]潘静在《论邓小平对党的群众路线的贡献》一文中也对邓小平的群众路线中的尊重人民首创精神进行了充分肯定。[11]

三、关于邓小平群众路线的重要启示

邓小平群众路线是对毛泽东同志倡导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运用和发展,是我党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经验的高度概括。学习领会邓小平群众路线,对于我们党带领广大人民群众实现中国梦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邓小平群众路线的重要启示有以下三点:

启示之一:坚持群众路线是我党永恒不变的主题。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今天,由于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分配方式和就业方式的多样化,也使得人民的思想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明显增强,从而使党为人民谋利益的方式有了新的变化。但是我们党坚持群众路线的观点永远不能改变, “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的根本立场和宗旨不能变。因为相信谁、依靠谁、为了谁,是否始终站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立场上,是区分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分水岭,也是判断马克思主义政党的试金石。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取得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始终是我们党的力量源泉和胜利之本。为了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必须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根本工作方法,不断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历史经验证明,是否坚持党的群众路线,这与党的事业的兴败盛衰息息相关。

启示之二:大力加强党的作风建设。人民群众是党的力量源泉和胜利之本,能否始终保持和发展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关系,直接关系到党和国家的盛衰兴亡。执政党的作风关系党的形象,关系人心向背,关系党和国家的生死存亡。习近平曾经说过:“只有不断加强党的作风建设,才能始终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才能使我们党立于不败之地。”伟大时代需要伟大力量来推动,伟大力量需要优良作风来凝聚。中国共产党90多年的历史经验证明,我们党的最大政治优势是善于依靠群众,党执政后的最大危险是脱离群众。因此必须大力加强党的作风建设,保持党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使党员干部自觉增强群众观点,牢记根本宗旨,心系人民群众,把人民利益作为我们制订政策的出发点和归宿,努力为群众办好事、办实事,真正做到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与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

启示之三:密切联系群众、坚持群众路线是我们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保障。科学发展观与建设和谐社会,是我们党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长期以来,我们把增长等同于发展,以GDP论英雄,甚至不惜以盲目建设、破坏资源为代价片面追求经济增长,这些都没有做到以人为本和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忽视了群众的真正需要,极大地损害了群众的切身利益,没有把维护群众利益作为真正的发展。因此我们必须密切联系群众,坚持群众路线,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调动广大人民群众参与和谐社会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断地促进社会的公平与正义,真正做到“以人为本”,不断让人民群众得到实实在在的利益,使全体人民朝着共同富裕的方向稳步前进。

总之,邓小平的群众观启示我们,中国共产党必须始终把坚持群众路线作为我党永恒不变的主题;始终大力加强党的作风建设,保持党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作为战胜各种困难和艰难险阻、不断取得事业成功的根本保证;始终把依靠人民群众的智慧和力量,作为我们伟大事业前进的坚实基础;始终把密切联系群众、坚持群众路线作为我们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保障。

[1]李延明.论邓小平的群众观[J].新乡学院学报,第23卷第1期.

[2]王勇.邓小平群众思想的基本内容——再读邓小平文选[J].邓小平理论研究,2011(2).

[3]张建华.邓小平论党的群众路线[J].探求,2002(2).

[4]孙成民.探析邓小平政策理论的群众路线观[J].毛泽东思想研究,2005(3).

[5]何腊生.邓小平的群众观述略[J].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研究,2011(3).

[6]周霞.党的群众路线是邓小平领导理论的核心[J].陕西教育,2007(10).

[7]邓小平文选(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8]施友佃.试论邓小平的群众观[J].甘肃社会科学,2006(1).

[9]赵金.一切为了人民 一切依靠人民[J].社会主义论坛,2004(9).

[10]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11]潘静.论邓小平对党的群众路线的贡献[J].北京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12).

猜你喜欢
利益群众思想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华人时刊(2022年7期)2022-06-05 07:33:26
思想与“剑”
当代陕西(2021年13期)2021-08-06 09:24:34
多让群众咧嘴笑
当代陕西(2021年1期)2021-02-01 07:18:22
论确认之诉的确认利益
研究生法学(2020年6期)2020-04-13 07:59:46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人大建设(2019年4期)2019-07-13 05:43:08
“思想是什么”
当代陕西(2019年12期)2019-07-12 09:11:50
情牵群众美好生活新期待
人大建设(2018年10期)2018-12-07 01:13:56
“群众来求助”等十六则
为群众美好生活执着追求
人大建设(2018年1期)2018-04-18 11:29:59
环保从来就是利益博弈
能源(2016年3期)2016-12-01 05:1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