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庆祝
(东北林业大学 黑龙江哈尔滨 150040)
1927年9月20日,秋收起义失败后,毛泽东审时度势,实事求是地分析了当时的客观形势,毅然放弃了攻占长沙的计划,开始沿湘赣边界向南进发,将部队带上了井冈山。他不仅保留了“星星之火”,而且成功地摸索出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革命新道路。从此,中国革命走上了建立农村根据地,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全国胜利的道路。这是一个伟大的战略转变的开始。
大革命失败后,国民党反动派的叛变和对革命人民极端残酷的镇压,使中国革命转入了低潮。大革命时,国民党是工人、农民、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四个阶级联盟的政党,而大革命后国民党变成了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政党。国民革命军成了屠杀人民、镇压革命的工具,大批共产党员被屠杀,轰轰烈烈的工农运动转入低潮。“七一五”以后,城市工人仍然坚持斗争,但都遭到镇压,斗争的次数明显减少。农村斗争呈现着此起彼伏的状态,总的形势也是转入低潮。实际情况正如毛泽东在1928年11月所说,“我们一年来转战各地,深感全国革命潮流的低落。一方面有少数小块地方的红色政权,一方面全国人民还没有普通的民权,工人农民以至民权派的资产阶级,一概没有言论集会的权利,加入共产党是最大的犯罪。红军每到一地,群众冷冷清清,经过宣传之后,才慢慢地起来”[1]p77-78。
由于“国民党新军阀的统治,依然是城市买办阶级和乡村豪绅阶级的统治,对外投降帝国主义,对内以新军阀代替旧军阀,对工农阶级的经济剥削和政治压迫比以前更加厉害”[2]p47。革命潮流是低落了,但是引起革命的矛盾一个也没有解决,此时中国的社会性质仍然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而且在国民党新军阀统治之下趋向激化。所以,中国的革命还应该不断前进。革命的低潮是暂时的,革命高潮的到来是历史的必然。面对国民党反动派的血腥屠杀,“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并没有被吓倒,掩埋好同伴的尸首,他们又继续战斗了。他们高举起革命的大旗,举行了武装的抵抗,在中国的广大区域内,组织了人民的政府,实行了土地制度的改革,创造了人民的军队——中国红军,保存和发展了中国人民的革命力量”[3]1036。
1927年,是中国革命最关键,也是最危急的一年。“四一二”和“七一五”反革命政变使中国的革命事业遭到严重挫折。南昌起义向国民党反动派打响了第一枪,以武装斗争反抗了国民党的屠杀政策,在中国人民中树起了坚持革命斗争的旗帜,具有伟大的历史意义。这次起义由于缺乏在新形势下如何坚持革命的经验,没能与当地农民运动相结合,深入土地革命和建立根据地,而是想在广东重整旗鼓,再行北伐,因而孤军南下,加上两次分兵的失误,结果在强大敌人的围攻下遭到失败。广州起义是中国共产党在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又一次尝试,它和南昌起义、秋收起义是中国共产党创建工农红军的开端,为中国革命走农村包围城市道路提供了血的教训。三次起义失败的根本原因是没有认清中国的国情,走城市革命道路。
大革命失败后,面对着国民党反动派的白色恐怖,年轻的中国共产党思考如何把中国的革命事业推向前进,选择一条什么样的革命道路。这是一个新的课题。无论是巴黎公社还是俄国的十月革命走的都是以攻打大城市为中心任务的道路,北伐期间走的也是以攻打大城市为中心任务的道路。
在这紧要的历史关头,8月7日,党在汉口召开了紧急会议即著名的八七会议。会上清算了党内盛行的右倾机会主义错误。正如毛泽东所说,八七会议“反对政治上的右倾机会主义,使党大进了一步”[1]p548。毛泽东在八七会议上发言指出:“以前我们骂中山专做军事运动,我们则恰恰相反,不做军事运动专做民众运动,蒋唐都是拿枪杆子起的,我们独不管……以后要非常注意军事。须知政权是由枪杆中取得的。”[4]p24这是用鲜血换来的沉痛教训,更是毛泽东根据形势提出的军事斗争思想的体现。在全面贯彻八七会议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实践中,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总结经验、教训,作出了引兵井冈的决策。
在总结中国历代农民领袖和“山大王”的割据经验,毛泽东提出了“上山”思想。“马日事变”后,他根据当时形势提出“在山的上山,靠湖的下湖,拿起枪杆子保卫革命”[5]p80。毛泽东认为“上山可造成军事势力的基础”,“不保存武力,则将来一到事变,我们即无办法”。[6]p143
8月9日,毛泽东出席中共中央临时政治局第一次会议,在讨论湖南秋收暴动时发言指出,“湖南省委要组织一个师的武装去广东是很错误的。大家不应只看到一个广东,湖南也是很重要的。湖南民众组织比广东还要广大,所缺的是武装,当前处在暴动时期更需要武装。前不久我起草经常委通过的一个计划,要在湖南形成一师的武装,占据五六县,形成一政治基础,发展全省的土地革命,纵然失败也不用去广东而应上山”[7]p207。会议上,罗米那兹提议,派一个得力的同志去改组湖南省委,贯彻八七会议精神。最后,会议决定,由毛泽东、彭公达回湖南,彭公达为新省委的书记。会议后,中央临时政治局分工之前,瞿秋白征求毛泽东去上海中央机关工作的意见。毛泽东婉拒了瞿秋白的邀请,“不愿去大城市住高楼大厦,愿到农村去,上山结交绿林朋友”[7]p207。
从“在山的上山”到“上山做革命的山大王”,毛泽东的“上山”思想不断深化与完善。毛泽东“上山”思想是中国革命新道路的一个萌芽,为中国共产党的工作重心由城市转向乡村迈出了第一步,使中国革命又站在了一个崭新的起点。
1.三湾改编
9月29日,毛泽东带领秋收起义的余部到达江西省永新县三湾村,在这里进行了军队改编:将保留下来的不及千人的部队,由原来的一个建制师缩编为一个团;建立党的各级组织和党代表制度,把党的支部建在连上,班、排有党小组,连以上设党代表,营、团建立党委;建立民主制度,在连以上设立各级士兵委员会,在政治上官兵平等,并实行民主管理制度。[8]p64这是新型人民军队的重要开端。
毛泽东引兵井冈主要是因为“整个的罗霄山脉我们都走遍了;各部分比较起来,以宁冈为中心的罗霄山脉的中段,最利于我们的军事割据”[2]p79。毛泽东不仅考察了地形,而且给在井冈山上的袁文才写信,提出了“上山”的要求。据当年在三湾村参加革命的李立回忆说:“毛泽东同志在秋收起义前后就知道袁文才领导的宁冈农民自卫军的情况,所以一到三湾,便亲自写信给袁文才,由当地农民李德胜送到茅坪交给了袁文才。”[9]p15这表明毛泽东整顿部队的同时,对“上山”问题也已经有所考虑和酝酿,虽然当时还不可能对“上山”作出最后的决定。
2.古城会议
10月3日,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第一团离开三湾进驻宁冈县的古城。当晚,毛泽东在古城文昌宫主持召开有宁冈县党的负责人参加的前委扩大会议(即“古城会议”),历时两天。会上,传达了八七会议精神,初步总结了湘赣边界秋收起义以来的经验教训,着重讨论了“安家”和开展游击活动的问题。会议进一步了解了井冈山地区的情况,确定对袁文才、王佐两支地方武装采取团结、改造方针;尽快在茅坪设立后方留守处和部队医院。部队随即在井冈山周围地区开展游击战争。[7]p220-221古城会议着重讨论和决定了在罗霄山脉中段建立革命根据地的问题,它是三湾前委会议的继续和发展,为工农革命军队引兵井冈奠定了思想和政策基础。为最后落实引兵井冈的决策,毛泽东会见了袁文才,得到了袁文才的欢迎。从此,毛泽东领导边界军民开始了创建农村革命根据地的斗争。
3.引兵井冈
10月7日,毛泽东率领工农革命军进驻宁冈茅坪,从此开始了创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艰苦斗争,中国革命事业翻开了新的篇章。毛泽东“上山”思想在引兵井冈中得以具体实施。这是中国共产党人开辟农村革命根据地的伟大斗争的重要开端,代表了中国革命的一种新的方向。当时,党内的很多同志还是坚持“城市中心论”。在这种情况下,毛泽东开始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的实际情况相结合,是具有开拓性的,也开启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皇皇巨著。
井冈山根据地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工农群众建立的具有重大影响的农村革命根据地。正如毛泽东所指出的:“边界红旗始终不倒,不但表示了共产党的力量,而且表示了统治阶级的破产,在全国政治上有重大的意义。”[2]p81
毛泽东引兵井冈,建立了中国第一块农村革命根据地,取得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初实践成果。马克思主义认为,无产阶级革命的根本问题是武装夺取政权。但是,各国革命者必须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找到实现的民族形式。列宁根据俄国的情况,找到了自己的实现形式,这就是十月革命的道路模式。毛泽东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找到了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革命道路——井冈山道路,即“建立农村根据地,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城市”的道路。中国革命本来就应该从中国的实际出发,走自己的路。
引兵井冈是中国共产党人了解中国情况的开始。1930年5月毛泽东在《反对本本主义》一文中提出“中国革命斗争的胜利要靠中国同志了解中国情况”的正确观点。毛泽东认为,“本本主义的社会科学研究法也同样是危险的,甚至可能走上反革命的道路”,“马克思主义的‘本本’是要学习的,但是必须同我国的实际情况相结合。我们需要‘本本’,但是一定要脱离实际情况的本本主义”。[2]p111-112引兵井冈正是毛泽东分析了当时的革命形势,认为在敌大我小、敌强我弱的情况下,革命暂时已经没有可能在城市取得胜利,而是应该到敌人统治力量薄弱、群众条件较好的农村去。毛泽东正是基于中国革命实际情况的正确判断,反对“本本主义”,力排众议,否定了“取浏阳直攻长沙”的主张,决定向湘赣粤边界农村进军。引兵井冈虽然只是一个战略转移,却成为日后开辟革命新道路的一个伟大开端。
引兵井冈使革命的实力得以保存,从而冲破四周白色恐怖的包围,成功地创建中国第一块农村革命根据地,中国革命的重心从此由城市转向了农村,也实现了中国共产党战略重点转移,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
引兵井冈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立足于中国国情、革命实际作出的决策,是正确地、客观地分析中国革命道路的开始。在井冈山斗争时期,军事斗争、土地革命和政权建设等诸多方面都是从实际情况出发,从而保证政策的正确性。毛泽东认为,“无产阶级要取得胜利,就完全要靠他的政党——共产党的斗争策略的正确和坚决。共产党的正确而不动摇的斗争策略,决不是少数人坐在房子里能够产生的,它是要在群众的斗争过程中才能产生的,这就是说要在实际经验中才能产生,因此,我们需要时时了解社会情况,时时进行实际调查”[2]p115。从中国的实际情况出发,这是中国共产党制定出正确政策的基础。
总之,引兵井冈是毛泽东的英明决策。在全国处于革命低潮的时刻,引兵井冈开展土地革命,不仅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各地起义树立了榜样,更重要的是在广大革命者心中燃起希望之火。“它是站在海岸遥望海中已经看得见桅杆尖头了的一只航船,它是立于高山之巅远看东方已见光芒四射喷薄欲出的一轮朝日,它是躁动于母腹中的快要成熟了的一个婴儿”[2]p106。引兵井冈是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国共产党人在历史的荒原上用生命与意志开创的一条新路,也是一座用理想与信念浇铸的精神丰碑。
[1]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2]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3]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4]教育部社会科学研究与思想政治工作司组.毛泽东著作选读[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
[5]中央党校党史教研室编.中国共产党历次重要会议集[M].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
[6]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决议注释本(修订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
[7]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毛泽东年谱修订本(1893-1949)(上卷)[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3.
[8]沙健孙主编.中国共产党通史[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7.
[9]李立.革命摇篮井冈山[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