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对中国梦接受机理研究

2014-08-15 00:45:53王鹏飞
党史文苑 2014年10期
关键词:梦想大学生教育

王鹏飞

(赣南师范学院 江西赣州 341000)

从2012年11月29日习近平总书记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第一次提出中国梦的概念,到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详尽阐述中国梦,社会各界对中国梦进行了全国性的学习和讨论。在这一过程中,高校也积极组织各级部门及各教学学院进行中国梦的主题教育活动,形成了校园师生积极学习中国梦相关知识的良好氛围。在进行中国梦的宣传和学习的过程中,由于中国梦内涵深刻、内容丰富,中国梦与个人梦的关联性不够清晰,部分大学生在中国梦接受环节存在问题。有的对中国梦的内涵认知不足,有的对中国梦的情感不够强烈,有的对践行中国梦的意志较为薄弱,有的对中国梦的信仰不够坚定。这些问题的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大学生对中国梦的有效接受。因此,从“知、情、信、意”四个方面分析解决大学生对中国梦的接受问题,有利于实现大学生对中国梦内化与外化的有机结合,最终达到大学生个人梦与中国梦的有机融合。

一、接受前提:深化大学生对中国梦的认知

200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指出:“大学生是十分宝贵的人才资源,是民族的希望,是祖国的未来,必须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深入进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1]大学生的成长成才离不开理想信念教育。中国梦内含民族复兴的梦想追逐,同时也含有对人们个人梦想的高度提炼。因此加强对大学生以中国梦为主要内容的理想信念教育,对大学生“三观”形成至关重要。大学生对中国梦的接受是一个渐进发展的过程,由认知内化到践行外化的实现过程。认知环节是接受过程的首要环节,认知顺利实现是接受过程的良好开端。大学生为了顺利进行中国梦的接受,就必须树立对中国梦的完整认知。

1.高校采取多种有效方式推进中国梦的教育。中国梦的概念尚处于定型阶段,对中国梦具体内容尚缺乏系统化、理论化成果的论证和支撑。目前,一些文章对中国梦的研究主要从其内涵、特征、实现路径等方面论证。大学生不能局限于对其中某一方面的了解,应该对中国梦的诸多方面进行一个系统的认知。一是教师要提高对中国梦的认知水平。大学生接受中国梦主要是来自于教师的传授,教师在中国梦讲授过程中,对中国梦的内容的把握情况直接影响大学生对中国梦知识的吸收。因此,教师要加强对中国梦知识的学习。一方面,要了解目前学术界对中国梦的研究成果,收集掌握有关中国梦的大量理论资料,联系学生实际,开展课堂讲授,让学生把自己的梦想与中国梦结合起来,加深对中国梦的认同感;另一方面,要创新教学手段和方法,单纯的理论讲授容易使学生产生听觉疲劳,多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如观看复兴之路的视频或中国复兴的视频。二是学校各级部门对中国梦宣传教育的手段方式科学合理。学校党委办公室、宣传部、校团委、学工处在进行宣传中国梦的学生工作过程中,要科学利用各种行之有效的手段方式,积极组织各种中国梦宣传教育活动,让学生内心喜欢中国梦的宣传教育活动。三是各个教学学院建立学生个人梦想档案。大学生怀揣着个人的人生梦想进入大学,对他们来说,在大学学习和生活的四年里是实现他们人生梦想的重要时期。建立学生个人梦想档案是了解大学生人生理想的重要方式,各级学院根据学生的个人梦想档案,一方面可以起一种监督作用,督促他们为自己的梦想努力奋斗;另一方面,大学生的具体个人梦想各不相同,但是同质不变,都是为了健康成长成才,各级教学学院根据学生的个人梦想档案为其梦想实现提供条件。

2.大学生自身要提高对中国梦的认知水平。大学生对中国梦的接受活动本身就是一个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大学生作为接受中国梦的主体,发挥大学生的主体意识,让大学生主动接受中国梦。一是端正大学生自身的受教意识。大学生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主要扮演受教育者的角色。“受教育者的受教意识是指受教育者意识到自身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并对自己的接受行为、对整个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进行和完成所具有的意义有深刻认识。”[2]P58大学生在接受中国梦的过程中,往往忽视作为受教育者的受教意识,片面认为接不接受中国梦是个人需要决定的,既可以选择接受也可以选择拒绝。因此,让大学生端正自身的受教育意识,可以激活大学生的一切由于接受中国梦的内在准备因素,促进大学生从“应然”接受主体向“实然”接受主体转变。二是实现大学生认知结构的科学化和合理化。“好的认知结构一般具有五大功能:建构与理解功能,整合与迁移功能,搜索与预测功能,推论与补充功能,指导与策划功能。”[3]P14大学生的认知结构影响对中国梦的接受,科学合理的认知结构有利于在中国梦的接受活动过程中运用知识进行迁移的能力越强,就越能够促进中国梦与大学生个人梦想的融合,增强大学生对中国梦的认同感。

二、接受选择:增强大学生对中国梦的情感

列宁曾说过:“如果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4]P255一方面,在思想政治教育接受过程中,情感影响着受教育者对信息的接收与选择。另一方面,情感对接受活动具有的一定的激发作用。因此,增强大学生对中国梦的情感,对大学生接受中国梦有激发和催化作用。

1.深入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要高举爱国主义旗帜,深入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增强人们的爱国之情,可以凝聚团结全国各族人民力量,增强人民对祖国的向心力。大学生是祖国的希望,增强大学生对祖国的爱国之情可以为祖国建设输送可靠和坚定的人才力量,也是中国梦的内涵的本质要求。一是综合利用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进行爱国主义理论教育。第一课堂是进行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通过正式常态化的课堂教育能够对大学生进行正规化、科学化、系统化的爱国主义教育,有利于大学生吸收强化,培养自觉爱国习惯。同时,充分发挥第二课堂形式多样的特性,如爱国主义讲座、主题班会、歌舞会、朗诵会等活动,以达到潜移默化地灌输爱国主义。二是进行国情教育。邓小平曾说:“对于艰苦创业,对于中国是个什么样的国家,将要变成一个什么样的国家,这种教育都很少,这是我们很大的失误。”[5]P520因此,国情教育在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过程中意义重大。在进行国情教育的过程中,一方面要展示中国灿烂的历史、辉煌成就,展现改革开放以来的成就,另一方面也要说明当前中国发展的制约因素和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让大学生树立自豪感、危机感、紧迫感。三是树立典型爱国示范。鲁迅曾经说过:“我们自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这就是中国的脊梁。”中国的历史是一部奋斗史、振兴史、自强史,在中国的历史长河里,有太多的爱国之士以不同的方式报效祖国。如今,中国虽处于和平和发展的时代,但是从不缺少爱国强烈的人士。保持新时期爱国典型宣传的常态化、连续性,可以达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2.增强大学生的责任感。中国梦的提出,既有对中国未来发展的梦想,更有对中国人民的殷切希望。大学生作为一个重要群体。中国梦不仅是国家层面的梦想:民族复兴、国家富强;也是个人层面的梦想:人民幸福。中国梦实现归根结底是要实现每个人的梦想,每个人的梦想共同汇聚成中国梦。对大学生来说,中国梦就是成才梦、就业梦、创新梦、奋斗梦,然而要实现梦想,离不开对国家、对社会、对个人的责任。“国家兴亡,匹夫有责”,自然而然,大学生对国家要怀有为国家振兴发展的责任和使命;个人是社会的一部分,个人的发展促进社会的发展,大学生的发展真是对社会负责任的表现;人的个人价值在于实现人生理想,实现个人成才,大学生对自己负责任,可以顺利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增强大学生的责任感是强化对中国梦的情感,为践行中国梦提供情感支撑。

三、接受保证:坚定大学生对中国梦的信念

信念是人们在一定的认识基础上确立的对某种思想或事物坚信不疑并身体力行的心理态度和精神状态。由于中国梦的概念提出不久,对中国梦的研究还在进行中,因此大学生对中国梦还存在信任疑惑,对中国梦最终能否实现,抱有怀疑态度。大学生对中国梦的信念不够坚定,会影响对中国梦的接受。杜勃罗留波夫认为:“情感的善良与高尚只有建筑在坚固的信念基础之上并经过慎重的思考,才完全可靠,才真正有益。否则,对一个心地善良的人的道德无法作出任何担保,从而对他给其他人带来什么益处也无法担保。”[6]P33因此,必须坚定大学生对中国梦的信念。

1.加强对大学生进行中国梦宣传教育。大学生对中国梦的接受,需要以中国梦的宣传教育为前提。综合利用各种媒体渠道进行中国梦的宣传教育,特别是现在大学生普遍使用新媒体进行信息接受,因此利用新媒体进行中国梦宣传尤为重要。如联合腾讯、新浪、人民网、新华网等全国有影响力的网站和主网页链接进行中国梦主题教育活动;通过微博进行关于中国梦解读的博文编写、收集,并通过微博进行转载,实现关于中国梦解读和论述的多方位、宽辐射、多领域宣传,让微博粉丝及粉丝身边的人接受中国梦的教育;实现“微博访谈”的常态化,微博访谈节目可以让各个领域的模范人物讲讲他们自己的“中国梦”,并传递实现中国梦的正能量;开展手机报宣传交流活动,有针对性地宣传中国梦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相关内容,开展知识问答、话题讨论、梦想征集等活动;发挥图属媒体的关于中国梦的宣传作用,各级团属媒体(包括报刊、杂志、网站等)要普遍开设“我的中国梦”专栏或专版,通过主题讨论、活动报道、人物专访、专题征文等多种形式,引导思想交流。

2.建构中国梦的话语权体系。新一代领导人对中国梦的论述,实质上是对中国主流意识形态的补充和发展,同时中国梦的合理性与合法性是中国梦延续下去的前提条件。为了建构中国梦的话语权体系,一方面要完善中国梦的理论,加强对中国梦的理论研究,为中国梦提供理论支撑;另一方面以实践来检验中国梦,大力发展经济、社会、文化、生态、政治等事业,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和谐进步、文化的繁荣发展、生态的和谐共生、政治的公平公正,可以让人们相信中国梦是可以实现的,从而建构中国梦的话语权。

四、接受调节:强化大学生对中国梦的意志

“意志是人类自觉地确定目的,并根据目的调节、支配行动,从而实现预定目的的心理过程。它对人的行为(包括外部动作和内部心理状态)具有发动、坚持和制止、改变等方面的作用。”[7]P57大学生在接受中国梦的过程中容易受自身原因及外部环境的影响,个人梦想难以实现、社会问题突出都会对大学生接受中国梦产生消极影响。然而,坚强的意志可以对大学生内部的情感认知和评价进行筛选,保留和巩固接受中国梦的积极因素,同时可以克服干扰和阻碍中国梦接受的消极因素。通过实践锻炼意志品质。“如果没有意志,即使有能力也无济于事”。[8]P4意志在克服接受障碍中发挥重要作用。意志的品质包括自觉性、坚持力、自制力、果断力,这些品质的养成最终需要通过实践活动得到淬炼。参加一些具有挑战性强的实践活动,利用暑假或寒假时期进行社会实践活动,如追寻革命先烈的足迹重走长征路,想象和体验革命先烈在当时艰难的环境,凭借着坚强的意志,走出了新中国的胜利;观看“复兴之路”视频,参观革命博物馆等,通过这些形式,强化大学生对中国梦必将实现的意志。大学生在形式多样的社会活动中淬炼自己的意志。通过强化大学生对中国梦的意志,才能实现自己的个人梦想,最终实现中国梦。

[1]http://www.people.com.cn/GB/shizheng/1026/2920212.html.

[2]韦冬雪.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矛盾和规律研究[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11.

[3]鞠鑫.认知结构理论研究述评[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8(6).

[4]列宁全集(第2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9.

[5]改革开放三十年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8.

[6]杜勃罗留波夫.杜勃罗留波夫言论集[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3.

[7]陈尚志.人学理论与历史·人学原理[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5.

[8]蒙哥马利.领导艺术之路[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92.

猜你喜欢
梦想大学生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华人时刊(2022年13期)2022-10-27 08:55:52
题解教育『三问』
当代陕西(2022年4期)2022-04-19 12:08:52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我的梦想
儿童绘本(2017年22期)2017-12-13 00:00:02
大学生之歌
黄河之声(2017年14期)2017-10-11 09:03:59
梦想
梦想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中国火炬(2013年7期)2013-07-24 14:19: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