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析邓小平早期革命思想的形成(1919—1925)

2014-08-15 00:45许龙波
党史文苑 2014年10期
关键词:学生

许龙波

(厦门大学 福建厦门 361005)

邓小平是中国历史上一位伟大的人物,他一生的经历颇具传奇色彩,给后世留下了许多可贵的经验与启迪。研究邓小平是学术界的一个热点,关于邓小平研究的相关著作更是卷帙浩繁、数不胜数。但是,学者的目光大都聚焦在邓小平理论的形成和发展,而对于其早期的革命历程缺乏深入细致的研究,特别是留法岁月和其早期革命的关系更是鲜有提及。本文在追寻邓小平留法经历的基础上,分析其思想信念的变化,探讨其早期革命精神的成长。

一、从巴蜀大地到梦幻法兰西

邓小平爱国思想的成长,同五四运动在巴蜀大地的开展密不可分。

1.第一次爱国洗礼

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迅速以燎原之势席卷中华大地。5月中旬,“五四”的呐喊声激荡在川东重镇——重庆。重庆学生掀起了一系列反帝爱国运动以响应北京学生的斗争。5月20日,“渝埠各校学生代表齐集爱德堂,约计五六十人”。他们“对于国家均各表意见,并谋振兴之法,痛陈时弊”[1]P61。5月24日,各校学生代表一致决定成立学生救国团,之后在《川东学生救国团宣言中》痛陈救国团的立场:外患渐弥之时,“起视国民,皆屏息敛气不敢做声”,救国团实不忍“坐视国家沦亡”。[1]P626月3日,早上七点左右,学生在打枪坝集合,随即举行游行警告大会,他们手执白旗,上面书写着“还我青岛”“惩办国贼”“速息内争”“誓雪国耻”等百余种口号。[1]P68他们还在沿途散发传单,高呼口号,“观者皆随呼,有痛哭失声,众掌声如雷”[1]P70,整个山城为之震动。

重庆学生反帝爱国斗争的热情感染了川东各地,此时邓小平求学的广安县中学堂也积极响应。5月底,广安学生分会成立,参会学生大声疾呼:“国家兴亡,匹夫有责。近因吾国外交失败,亡国之祸迫在眉睫,苟不急图挽救,将步印度朝鲜之后尘。吾侨既占国民一分子,当应尽国民之责。”[1]P22学生们开展抵制日货的行动,他们致书商会:“全国皆提倡国货……我广安岂能售卖日货乎……希贵会长招(召)集各商号,言明抵制日货之原因,并发广告以期收效力。”[2]P444他们还组织声势浩大的游行,并开展罢课斗争。时年不满15岁的邓小平是这一系列爱国运动的积极参与者。这是邓小平政治上经受的第一次锻炼,爱国学生的感染和国家衰败的现实让他意识到了作为国家、民族一分子应当肩负的责任。

2.求学重庆

长时间的罢课,使得正常教学和生活的秩序被打乱,邓小平于是离开学校,回到乡下。邓小平的父亲邓绍昌自小便接受了传统的儒家教育,之后又接触了几年西学,中西教育的背景使他认识到了当地教育的落后。他意识到中国欲不受欺凌就必须向洋人学习,较为殷实的家境使他决定送邓小平到重庆留法预备学校念书,以期其有机会能到法国勤工俭学。

邓小平带着父亲的期盼,怀揣着梦想,于1919年9月到了重庆留法预备学校学习。在学校里,他主要学习法语、中文、数学、工业知识四门课程,目的是要掌握一定的工业技术知识,为去法国勤工俭学做准备。[3]P448新的学习内容对于自小接受中式教育的邓小平来说是个不小的挑战,因此他一开始就将全副精力投入到学习之中。其同学回忆:“邓小平同志是稍晚才进入这所预备学校的,他那时就显得非常精神,他的话不多,学习非常刻苦认真。”[3]P448学校的功课虽然很紧张,但是邓小平和其他同学仍然时刻关心着国家大事。此时五四运动热潮还未退去,五四运动以来抵制日货的运动,在11月份反对重庆警察厅长拍卖日货的斗争中达到高潮。

1919年11月,重庆警察厅长郑贤书挪用公款购买日货,还公开拍卖。此等劣行,为国人唾弃。学生们多次发起抗议,但均无功而返。11月17日上午,重庆各校学生1000余人,举行请愿游行,邓小平与全校同学一起参加了这个运动。“预备学校的同学……集体到重庆卫戍司令部去示威请愿,在那儿坚持了两天一夜的斗争。”[3]P448最终在爱国学生的强烈要求下,四川当局将郑贤书撤职,学生运动得到了一个初步的结果。学生们回到学校之后,“就自动地把带有日本商标的牙粉、脸盆等日用品摔在地上焚烧,把洋布衣服也撕毁,表示不再用东洋劣货”[3]P448。爱国思想激荡在邓小平的心中,但是当时对于救国认识还是局限在技术层面,据其回忆:“所谓的救国,无非是当时在同学中流行的所谓工业救国思想。”[4]P67这种初步的爱国意识对于邓小平以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具有不可估量的影响。

3.走出夔门

经过十个月的短暂学习,1920年7月19日,邓小平从重庆留法勤工俭学学校毕业。经过考试和体检,有100多人获得了前往法国的资格,其中46人取得了由勤工俭学会提供的300元路费和其他费用的贷费生资格,包括邓小平在内的其余学生则自费前往(重庆工商界开明士绅资助了100元路费)。

1920年8月27日,邓小平和其他82个同学搭乘“吉庆”号轮船,沿江而下。首次出川的邓小平眼睛看到的情景和心中的感慨由于没有留下相关的回忆文字,我们无法直接知晓,但是通过同时代的出川青年的回忆可窥一斑。比邓小平稍前赴法的聂荣臻回忆到:“轮船离开重庆,顺流而下。长江两岸层层叠叠,矗立着雄伟的山峰。……出国之后,一定要发愤学习,学一些本领回来,好改变祖国贫穷落后的面貌,使之与这大好河山一样壮美。”[5]P13邓小平的心中所想必与聂荣臻相同——学好本领,振兴中华。

经过8天的航行,9月5日,邓小平到达上海。上海是中国最大的商埠也是帝国主义势力侵入中国的前沿,邓小平在上海停留了7天。同一片国土下,上海的繁华同家乡四川是那么的不同,可是繁华背后国人生活的艰辛却是如出一辙。

1920年9月11日,大雨如注,邓小平与同学冒雨登上了法国邮轮“盎特莱蓬”(Andre-Lebom)号,开始了异常艰苦的海上之旅。为了照顾这帮怀揣理想的穷学生,轮船的货舱临时设为“客舱”,舱内十分逼仄,“半明半暗的船底里,里面到处堆放着各种货物”,此外“舱内的空气非常恶劣,天气闷热,臭虫又多,蚊子咬得厉害”。[3]P450轮船航行到印度洋还碰上一次大风暴,“宏大的邮船犹如一叶扁舟,在海上漂泊”,青年们“不但一点东西也吃不进,就连黄胆也要吐出来了”。[3]P450在这样艰苦的环境下,邓小平的毅力得到了极大的锻炼。

沿途经过了香港、西贡、新加坡、英属哥伦布、法属吉布提、意大利等地。统治者的趾高气扬,殖民地人民和华侨卑微的处境给邓小平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生活在同一片蓝天下人,却过着截然不同的生活,限于生活阅历和知识理论水平,邓小平与其他同学一样,并不知道这一切的源头是资本主义和殖民主义。

经过39天的艰险航行,1920年10月19日,邮船顺利抵达法国马赛港,邓小平开始了在法国勤工俭学的生活。

二、从俭学到勤工

在马赛短暂的停留后,留法学生当天就乘汽车奔赴巴黎。在巴黎他们充分地领略了国际大都市的繁华。高度繁华的物质文明给这帮年轻的中国学生以强烈的视觉冲击,有同学发出“天堂地狱,瞬息可到……‘世界花都’真是不错”[1]P184的感慨。

1.短暂的求学

1920年10月21日,邓小平开始在巴耶(Bayeux)中学第六班补习法文。原本是一心求学的,可是在法国5个月的求学生涯中却没有学到什么东西。据邓小平回忆:“学校待他们像小孩子一样,每天很早就要上床睡觉。……那是一家私人开的学校,才上了几个月,没学什么东西,吃得却很坏。”[4]P81不过严格的作息要求以及规律的饮食让邓小平由于旅途奔波而日渐虚弱的身体逐渐地强壮起来。

邓小平上学期间的用度极为俭省,根据一份巴耶中学中国学生的开支细账,中国学生每月的杂费支出平均在25法郎左右,而邓小平每月只花18法郎。[4]P81-82可是就算邓小平如此节省,带来的钱还是在几个月后消耗殆尽,家里也无力再供其学习,他与一些同学不得不离开学校,据巴耶中学1921年3月的一份报告中说:“22名中国学生中的19名于13日晚离开学校。他们自称去克鲁梭市工作。我怀疑他们是去打工。 ”[4]P81

2.俭学无望,只好勤工

经济上的掣肘,使邓小平只能选择打工,希望“勤工”之后能够“俭学”。当时,一战刚刚结束不久,整个法国经济萧条,工商业不景气,需要的劳动力比起战前已大为不如。赴法的中国学生,除了满腔的报国热情,身无长技,想要找工作更是难上加难。据李璜回忆:“纷纷前来的勤工俭学生,大都与我一样,文弱而手无缚鸡之力,笨活儿干不动,而且也不愿意干。”[6]P48但是为了在异国能够生存,为了有机会俭学,纵然不愿意干,这些中国青年还是放下了笔,拿起了工具。

1921年4月2日,邓小平经由哥隆勃中法工人委员会介绍到了法国最大的兵工厂——施耐德工厂当学徒工。邓小平是轧钢工,主要工作是把几十上百公斤的高温钢锭拉到轧机。这种工作危险性很大,一旦跌倒就会被烫伤,但是工资却十分低廉,毛毛在书中写到:“父亲曾说过,他在克鲁梭拉红铁,作了一个月的苦工,赚的钱,连饭都吃不饱,还倒赔了一百多法郎。”[4]P84工人在没有任何的防护设备的条件下,在高温车间做着高强度的工作,一上工就没有休息的时间,更为可恶的是法国工头还在旁边催促责骂,动作稍微一慢则拳脚相加。食物只有干面包和凉水,衣服是来到法国之前在上海短暂停留期间买的旧洋服。完工后回到工棚,还受到警察的管制。[7]P4381921年4月23日,邓小平辞去了工作。虽然工作时间不到一个月,但这是邓小平第一次勤工经历,他第一次切身地感受到了下层人民生活的困苦。

离开克鲁梭后邓小平来到巴黎,依靠每天五个法郎[4]P95的救济金和兼做各式杂工勉强度日,在1922年2月总算找到了一份相对稳定的工作——在哈金森工厂做防雨用的套鞋。哈金森在业界颇有名气,有职工4000多人,是一家大型橡胶厂。学徒的工资很微薄,每小时只有一法郎,由于邓小平很快地熟悉了工作并进入状态,不久他就获得了计件工资的待遇,一天能挣约十五个法郎。有了些积蓄再加上家里又勉力汇来一笔资金,邓小平俭学的想法复燃,于是在1922年10月17日辞去了工作欲前往塞纳中学念书,但是由于资金所限,未能如愿。1923年2月又回到哈金森工厂上班,直到3月17日再度离开工厂。这期间发生了一件对邓小平来说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事。俄国十月革命后,马克思主义在法国广泛传播,一批中国留法知识分子开始接受马克思主义。1922年6月, “旅欧中国少年共产党”在巴黎成立。时任总书记的赵世炎经常到哈金森工厂等留法勤工俭学学生较多的地方进行马克思主义的宣传。邓小平在先进的早期革命者的影响下,渐渐接受马克思主义。1922年夏季,在萧朴生和汪泽楷的介绍下,邓小平加入了这个新兴的革命组织,从此他的人生同中国革命事业紧紧相连。此时,邓小平为了生计,只好一边忙于革命事业,一边还要做杂工。1925年还进入法国的雷诺汽车厂做工。

从巴耶中学退学到加入旅欧中国少年共产党这个时间段,邓小平的思想经历了一个先破后立的过程。他曾回忆:“做工所得,糊口都困难,哪还能读书进学堂呢。于是,那些‘工业救国’、‘学点本事’等等幻想,变成了泡影。”[4]P82俭学不成,最初的梦想破灭,对于一个正在成长的青年无疑是残酷的,可正是这段坎坷的经历让他的头脑更加的清醒。从自己的亲身经历出发,邓小平在思考着怎样才能弥合社会的差距,怎样才能拯救下层群众。当马克思主义传播到身边时,邓小平觉得找到了奋斗的目标。艰苦的生活历程,使邓小平愈加坚定了自己的信仰,坚决地维护马克思主义。他后来回忆在哈金森工厂做工经历时说:“每每听到人与人相争辩时,我总是站在社会主义这边的。”[8]P11理想信念的重塑,使他的生命重新焕发了活力。正如邓小平自己所说:“我自从18岁加入革命队伍,就是想把革命干成功,没有任何别的考虑。 ”[8]P11

三、从“油印博士”到革命领导者

邓小平加入了旅欧中国少年共产党之后,很快地成长起来,日益成为革命事业的骨干力量。

1.笔底波澜

1923年邓小平在周恩来的领导下参加支部活动,由于其工作能力强、积极性高,次年就正式转入党。“少共”成立两个月就创办机关刊物《少年》,邓小平主要负责刻板油印工作。1924年不定期刊行的《少年》改为半月刊行的《赤光》,邓小平时任写印。《赤光》字迹清晰,“愈印愈好”,因此“邓小平在其同志中有‘油印博士’之称”。[6]P89

1924年国内国共合作运动正在如火如荼的进行中,可是旅欧的中国青年党以“国家至上”为旗帜,“否定阶级斗争,反对中国共产党的政治主张,反对共产党加入国民党实行国内合作,反对建立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统一战线”[8]P11,人们称其为“国家主义派”。他们以《先声》周报为主要舆论阵地,撰写文章“反对国民党联俄容共”,并称中共“毫无党德,影响革命救国的合作前途”[6]P101。为此,周恩来、萧朴生、任卓宣、李富春等纷纷作文批驳“国家主义派”,为了维护国内大革命,“油印博士”也拿起笔同中国青年党进行论战。

在第十八期《赤光》中,邓小平发表《请看反革命的青年党大肆其捏造》。文章指出,青年党捏造新闻,污蔑中共,欺骗不明真相的旅法华人,痛斥青年党“当国内直皖战于南,奉直战于北底(的)时候,他们反歌舞于花都”[9]P12-13的丑恶行径。

第二十一、第二十二期《赤光》合刊中,邓小平作文《请看先声周报之第四批造谣的新闻》,揭露《先声》周报报道红军进攻中俄边境的虚假新闻,巩固了国内“联俄”的主张,给予反对联俄联共的“国家主义派”以沉重打击。同时提醒读者:“为看新闻而读《先声》底(的)人,应知反革命派就在迎合你们的需要,捏造新闻来宣传你们,欺骗你们呢!”[10]P17-18

邓小平等人在《赤光》反击“国家主义派”维护国共合作国民大革命的行动得到了国民党左派的支持, “老民党而早有倾共的吴玉章也出马作文为国民党联俄容共辩护”[6]P89。

邓小平回忆这段笔仗的经历时说:“那些文章根本说不上思想,只不过就是要国民革命,同国民党右派斗争。”[8]P11文章虽然没有上升到理论水平,但是这次“笔墨之争”,为邓小平的革命成长提供了可贵的锻炼机会,对提升其革命认识起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除了反击“国家主义”外,中共旅欧支部还举起反对帝国主义的大旗。一战结束后,帝国主义卷土重来,掀起了新一轮掠夺、控制中国的狂潮。邓小平在《赤光》上发表文章《请看国际帝国主义之阴谋》,指出帝国主义国家假借中国请求的名义,组织人员干涉中国事务,计划用新的道威斯计划来统治中国,意图将中国彻底殖民地化的邪恶用心,并疾呼:“全中国人民反抗起来啊!打倒国际帝国主义! ”[11]P11-12

2.担起领导的重担

邓小平加入革命队伍后就以最大的热情和最饱满的精力投入到革命事业中,个人能力在异国他乡得到了锻炼。1924年7月,周恩来、任卓宣和徐特立等党的领导人离开巴黎后,时年20岁的邓小平就逐渐肩负起中共旅欧支部的领导工作。

1925年5月国内爆发五卅运动,中共旅欧支部发起一系列反帝爱国运动进行声援,这引起了法国政府的恐慌。1925年6月法国政府警察就开始逮捕和驱逐中共分子,破坏在法的中共机构。一时间在巴黎的中共机构几近瘫痪,在这样紧张的形势下,时在里昂负责组织工作的邓小平“决然辞工到巴黎为团体努力工作了”[4]P82。6月30日,中国共产党青年团旅欧区临时执行委员会成立,邓小平出任委员,正式负责起巴黎的党组织事务。临时委员会一成立就举行了各种爱国运动反击帝国主义。

7月2日,临时委员会紧急召开会议商量应该采取何种措施反击帝国主义的疯狂进攻。邓小平主张坚决反对帝国主义,同时寻求同苏联政府的联合。10月24日,邓小平以负责人身份主持召开一次秘密会议,会上分析了党当时面临的客观局势,并指出“重建中国共产主义小组和创办刊物旅欧的必要性”[4]P130。11月15日,邓小平主持悼念王京歧①同志的活动,他号召大家“继续努力开展反对帝国主义的斗争,以此来永远纪念我们死去的同志王京歧”[12]。1926年1月3日,邓小平在行动委员会会议上发表讲演,提出“反对帝国主义”,并要求在法国的中国人联合起来支持冯玉祥将军的亲共产党、反对北京政府的主张。[4]P132

这一系列举动大大增强了在法中共党人的信心,但是邓小平等人的活动引起了法国政府和军警的紧张,他们对中共人员实行跟踪和监视,意欲彻底摧毁中国共产党在法的反帝力量。在掌握一系列中共旅欧支部活动的情报后,法国警方决定对邓小平等人的住处进行搜查,1926年1月8号当警察们赶到卡斯德亚街3号旅馆时,邓小平等人已经在前一天远走苏联。

通过“笔战”和“实战”,与反对势力展开针锋相对的斗争,年轻的邓小平得到了锻炼,同时也进一步丰富了邓小平的理论水平。

四、结语

15岁到21岁,是一个青年思想和性格形成的重要时期。当那时的中国青年正在为国家发展振兴的路径而困惑时,邓小平能毫无顾忌选择共产主义,主要得益于其坎坷的个人经历以及与下层社会的接触和马克思主义在法国的传播。

走出国门前,目睹民生凋敝的祖国,坚定了邓小平报效国家的信念。初到法国的邓小平同其他留法学生一样怀着一颗弱国子民的心,想着在工业发达的国度,学好技术,救亡图存。可是他的认识还局限在国内所受的教育,还不能完全地看清国家衰落的实质。“俭学”流产,“勤工”又频遭困厄,不过工作环境的恶劣倒是一剂催化剂,一方面磨炼着这个青年的意志,另一方面促使着邓小平去思考。他在资本社会最底层体味着下层人民的生活,娴熟的法语使他能在极少空闲时间同法国工人交流,由此加深对西方资本主义的认识,逐步认清了资本主义的本质。在做工期间他认识了一批早期共产主义者,开始接触并逐渐接受马克思主义的理念。最终,邓小平摒弃了原来单纯的“工业救国”思想,毅然地加入了革命队伍。在具体的革命运动中,他看到了帝国主义的用心险恶,看到了不平等的社会现实同马克思主义描绘的蓝图之间的差距,使他更加坚定了对共产主义的追求。

总之,赴法前后这个时间段在邓小平一生中都占有重要的地位,他的革命精神在这一段时期迅速地成长起来。在邓小平同志诞辰110周年之际,我们重温其早期革命经历,这对于传承早期革命者的奋斗精神,早日实现中国梦具有积极的意义。

注释:

①王京岐:1920年留法,次年因参加里昂大学运动被遣返回国。1922年加入国民党,不久受孙中山指派重返法国,组织国民党驻法支部,与共产党人结下深厚友谊,后因积劳成疾,逝于归国船上。

[1]中共重庆市委党史工作委员会.五四爱国运动在重庆[M].重庆:重庆出版社,1989.

[2]中共四川省委党史工作委员会.五四运动在四川[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1989.

[3]清华大学中共党史教研组.赴法勤工俭学运动史料(第3册)[C].北京:北京出版社,1981.

[4]毛毛.我的父亲邓小平[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

[5]聂荣臻.聂荣臻回忆录[M].北京:解放军出版社,1986.

[6]李璜:学钝室回忆录[M].台北:传纪文学出版社,1978.

[7]政协重庆文史委.重庆文史资料(第三辑)[C].重庆:重庆出版社,1999.

[8]钟文,鹿海啸.百年小平(上卷)[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

[9]邓小平.请看反革命的青年党大肆其捏造[J].赤光,1924,(18).

[10]邓小平.请看先声周报之第四批造谣的新闻[J].赤光,1924-1925(21/22).

[11]邓小平.请看国际帝国主义之阴谋[J].赤光,1924-1925(21/22).

[12]赵原壁.王京岐事迹片段[J].清华大学学报,1986(2).

猜你喜欢
学生
快把我哥带走
亲爱的学生们,你们并没有被夺走什么
如何唤醒学生自信心
怎样培养学生的自信
如何加强学生的养成教育
“学生提案”
《李学生》定档8月28日
赶不走的学生
学生写话
学生写的话